文化融合视域下网络文学与文化遗产的价值互动

来源 :名作欣赏·评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ngyunlc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年来关于网络文学的研究颇具规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成果也非常丰富,但是将二者结合起来的研究却凤毛麟角。文章基于文化融合理论视角,分析了短篇网络小说《枣知道》中的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提出网络文学与文化遗产的价值互动关系:文化遗产元素能够为网络文学提供丰富的想象资源,丰富其文化价值,提升其内涵与品格;网络文学的大众传播及改编又能够提升文化遗产的受众增量及影响力,激发年轻的网络世代对文化遗产的兴趣,促进文化遗产的传承、开发和传播,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融合。
  关键词:文化融合 网络文学 文化遗产 非遗 道教
  一、引言
  2020年5月,腾讯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联合主办了2020 Next Idea腾讯新文创大赛,旨在活化传统文化,打造中国文化符号。同年12月29日,同样以“活化世界文化遗产”为目标的“世界文化遗产新文创计划”正式启动,该计划号召中国网络文学作家,深入挖掘文化遗产的内涵与故事创作短篇文学作品,邀请导演、编剧和短视频创作者以短剧、动漫、音乐等多种数字内容形态进一步开发该文学作品,以新文创模式立体化展现世界文化遗产魅力。
  Next Idea腾讯新文创大赛和阅文集团共同邀请了阅文白金作家,同时也是四川省网络作协主席的“爱潜水的乌贼”(以下简称“乌贼”)创作了网络短篇小说《枣知道》。该小说讲述了一个因贪欲而无限循环的魔幻寻宝故事,旨在传递“内安其神,外去其欲,不得贪心”的寓意。
  网络文学和文化遗产都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文化遗产代表的是传统文化,而网络文学代表的是当代文化,传统与现代并非二元对立关系,二者都是我们中华文明的宝贵财富,但同时这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是必然存在的,“世界文化遗产新文创计划”试图将两种文化进行融合。目前有关“文化融合”的研究更多地停留在不同国家之间的跨文化融合层面上,很少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融合。可以说,产业实践已经走在了学术研究的前面,学术界亟须对这一现象进行深入研究,用理论去规范和指导实践。因此,本文试图从“文化融合”视角入手,通过剖析《枣知道》这一作品,探寻网络文学与文化遗产这两种不同文化的价值互动,为今后更多的非遗网络文学提供借鉴。
  二、《枣知道》中的文化遗产元素分析
  《枣知道》全文只有千字出头,相比于网络小说动辄几百万字,可谓短小精悍。而在如此有限的篇幅内,却蕴含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元素(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峨眉山(文化与自然双遗产)
  《枣知道》是以位于四川省乐山市的峨眉山为故事发生地,小说主人公李冠军因做生意欠了一大笔钱回到老家峨眉山,无意间发现老宅中父亲遗留的一封信和一张藏宝图,于是和发小一起去峨眉山寻宝。在一个隐秘的山洞中发现了大量珠宝黄金,李冠军和发小先取走了小件的黄金宝物,并约定下次再来。
  峨眉山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峨眉山就闻名于世。峨眉山自春秋战国以后,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1996年,峨眉山绝大部分文物(如圣寿万年寺普贤铜铁佛像、智者禅师衣钵塔、离垢园、洗象池等)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峨眉山为我们所熟知的是一座佛教名山,但起初峨眉山却是“道家的一个清修之地”a,峨眉山的道家背景为整个故事的精神内核奠定了文化基调。
  (二)黄帝传说(非物质文化遗产)
  《枣知道》的故事起源于轩辕黄帝留下的古老宝藏,小说中讲道:“李冠军结合父亲遗信,搜集古籍阅读,初步怀疑那个宝藏所在是昔年轩辕黄帝于峨眉山问道天真皇人这位古仙人之地。”
  黄帝祭典(新郑黄帝拜祖祭典)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黄帝的传说故事也被列入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轩辕,黄帝也。“轩辕求道于峨眉”的典故,早见于道教各类经典。官方正史《魏书·释老志》载:“道家之源,出于老子。其自言也,先天地生,以资万类。上处玉京为神王之宗,下在紫徽为飞仙之主。千变万变,有德不德,随感应物,厥迹无常。授轩辕于峨眉,教帝喾于牧德。”b《三皇经》也载:“皇人者,泰帝之使,在峨眉山黄帝往授真一五才之法。”c《云笈七签·诸家气法部一》中《元气论》说:“黄帝至峨眉求道于皇人,皇人问所得者凡一千二百事,乃曰:‘子所得者,皆未事也。子欲长生,当明《三一》。夫《三一》者,乃《上皇黄篆》之首篇也。能知之者,万祸不能干矣。’”除此,《抱朴子》《真文经》等都有类似的记载。
  (三)天真皇人传说(非物质文化遗产)
  《枣知道》小说中提道:“李冠军结合父亲遗信,搜集古籍阅读,初步怀疑那个宝藏所在是昔年轩辕黄帝于峨眉山问道天真皇人这位古仙人之地。”在民间传说中,天真皇人为道教信奉的前劫修真获得极道的远古仙人。《历世真仙体道通鉴》称其体貌诡异奇伟,身长九尺,且黑毛披体。轩辕黄帝时,曾隐迹峨眉山,以苍玉筑室居于绝壁之下。室内座具皆黄金做成,侍者为仙童玉女,有豪清仙王三人陪坐。黄帝曾前往拜见问道,得授“五牙三一之文”。后又于峨眉山脚下再遇黄帝,授以《太上灵宝度人经》。
  小说的主旨句“内安其神,外去其欲,不得贪心”便是出自《天真皇人九仙经》,经中借天真皇人曰:“子欲修其身,先须静其意。无散乱,无烦怒,无起著,无妄想,无贪爱,无邪淫,无放逸。内安其神,外去其欲。当修其事,若众患起,以气理之。”《天真皇人九仙经》中提到的“内安其神,外去其欲”属于道教的修真之术,《枣知道》小说对其进行了较为合理的改造,作者的目的并不是教读者如何长生和成仙,而是侧重表达了对钱财、对物质欲望(贪心)的克制。
  以上提到的峨眉山、黄帝传说和天真皇人传说等文化遗产元素为小说《枣知道》提供了场景设定,起到了故事背景渲染的作用,使小说具有文化根源,因而具有更强的真实性和感染力,让读者有一种深处秘境之感,更加难能可贵的是小说的中心思想延续并提升了道教“内观”“守静”“养德”的文化内核,对于身处“消费主义”时代浪潮下的读者来说具有深刻的启示,具有当代价值。   三、网络文学与文化遗产的价值互动分析
  (一)文化遗产对于网络文学的价值
  1.提供想象资源
  从产业链角度来看,网络文学为下游产业(如影视业、动漫业、游戏业等)提供着不竭的源流。但网络文学也并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网络文学同样需要灵感和资源的滋养。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有大量的民间传说、民间文学、民俗活动,例如:白蛇传传说、梁祝传说、孟姜女传说、董永传说、牛郎织女传说、西施传说、济公传说、杨家将传说、尧的传说、观音传说、黄大仙传说、屈原传说、木兰传说、端午节等各种传统节日、妈祖信俗、黄帝祭典、炎帝祭典、太昊伏羲祭典、大禹祭典、秦淮灯会、民间社火、庙会、二十四节气等。这些都是网络文学的源头活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资源宝库。美国好莱坞取材于中国非遗题材的动画电影《花木兰》《功夫熊猫》即大获成功,但在学者徐金龙看来,“虽然这些影片吸取、运用了大量中国文化元素,但故事的核心仍是美国式的个人英雄主义”d。我们可以从文化遗产中汲取的不仅是表层的传统元素,更多的是文化内核。
  前段时间大热的《哪吒·魔童降世》《白蛇:缘起》《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努力尝试对非遗资源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国产动漫的有益探索为网络文学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但国产动漫和非遗之间需要完整的故事剧本来搭建桥梁,因此网络文学对文化遗产的吸收和转化是整个产业链的第一环也是关键一环。
  2.丰富文化价值,提升内涵与品格
  习总书记強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传统文化既包括有形的物质文化,也包括无形的精神文化。习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艺术可以放飞想象的翅膀,但一定要脚踩坚实的大地。”文化遗产是我们中华民族千百年来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坚实的大地”,其中蕴藏着优秀的文化元素。网络文学作家要通过审美意蕴、伦理精神的内在表达,丰富和提升网络文学作品的内涵与品格,展现中国独特的民族文化人格。
  有学者认为,网络文学的本质就是“爽文”,是满足读者欲望的娱乐工具。诚然,在网络文学“野蛮生长”的初级阶段,这样的网络文学作品比比皆是,而这也是被很多学者所诟病,认为其不登大雅之堂的重要原因。但2014年是网络文学发展史上的一个转折点,是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座谈会并发表《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明确提出:“要适应形势发展,抓好网络文艺创作生产,加强正面引导力度。”2015年中国作协开始实施中国网络小说排行榜,在这个评榜、推优机制中,网络文学的价值导向作为首要问题被提出来,引导网络文学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2016年7月,中国作协网络文学委员会、中国音像与数字出版协会数字阅读工作委员会联合发出《网络文学行业自律倡议书》,明确主张:“要以高度文化自信,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和中华美学精神,讴歌真善美,发挥正能量。”
  消费主义浪潮下,人们的欲望被无限放大,克制欲望一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元素之一。道教历来认为人的欲望是修仙证真的障碍,一向主张寡欲和自然。所谓寡欲,即抛弃个人无休止的贪欲,摒除好财、好色、好名、好利之心。小说《枣知道》通过一个玄幻的故事向我们一遍遍重申“内安其神,外去其欲,不得贪心”,这一中心思想打破了网络文学一贯“以欲望满足为核心的叙事模式”,体现了道教思想中的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对网络文学的引领作用。小说故事以道教传说为背景,却并没有宣扬“长生”“成仙”,而是选择性地吸纳了道教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发挥了其当代思想价值。
  (二)网络文学对于文化遗产的价值
  1.拓展受众增量,增加曝光率与知名度
  根据《中国网络文学版权保护研究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底,中国网络文学行业用户规模达4.6亿人。文化遗产的受众面小是限制其发展的瓶颈之一,而网络文学则可以发挥其受众面广的显著优势为文化遗产“打call”。郑焕钊认为,网络文艺已经成为“一个平台”,成为“数字时代的意义表征、价值生产与社会创新的联结装置”e。例如:“2019年10月、11月,数字游戏IP联动国家级非遗推出‘王者千灯会’,在项目启动和运行的12天里,有超过45万人次的线下参与,洛阳应天门、豫园华宝楼的客流量环比增长逾500%。”f
  在四川省文化和旅游信息中心、峨眉山市文体旅游局的指导下,基于《枣知道》小说打造了同名短剧,由世界遗产讲述人秦昊演绎,采用四川非遗泥塑的美学方式,制作成了定格动画短片,并以四川特产“牛角枣”为故事线索,让观众感受到浓浓的川味。截至2021年1月21日,腾讯视频APP平台《枣知道》动画短片的播放量已达到279.5万次,通过其在网络上的广泛传播,《枣知道》让更多人对峨眉山产生好奇,对当地特产“牛角枣”产生熟悉感与亲切感,进一步提高文化遗产峨眉山的知名度,打造峨眉山市城市品牌,带动峨眉山市旅游业、农业和零售业等多行业的发展,实现线上产业与线下产业的互动。形成产业链条,将网络文学与旅游、影视、电商等行业有机结合,形成上下游产业链,激发地方经济活力。
  2.激发年轻的网络世代对文化遗产的兴趣
  郑焕钊指出:“网络文艺因其媒介技术的‘先进性’而更为接近年轻世代的审美文化需求,成为以青年亚文化为主体的新媒介文化产生的重要场域。”g网络文学既是一种艺术创作和休闲娱乐方式,同时也是一种文化传播的媒介,尤其对于青少年群体具有强烈的吸引力。作家乌贼曾说:“我们(创作者)很多时候喜欢说教,但年轻人其实不喜欢听你说教。他们不会因为你说这些传统文化遗产有多好他们就去看。”因此,我们必须创造性地转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网络文学的趣味性激发年轻读者对传统文化及文化遗产的浓厚兴趣。有读者曾在“知乎”如此评论:“兴趣比一切伟大的著作都重要。说起来惭愧,我对明史入门是从《明朝那些事儿》开始的。他引起了我对明史的兴趣。后来是挑着通史里面的明史章节来读,例如吕思勉的《中国大历史》《中国通史》等,又读了读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那么《明朝那些事儿》最大的价值在哪里呢?一言以蔽之:有兴趣。”h   《枣知道》通过节奏紧凑、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使读者接受了沉浸式的教育,可谓寓教于乐的优秀示范。豆瓣一位网友评论:“很喜欢这种题材的片子,希望以后能多出一些有中国特色的民间故事题材的动漫,把中国介绍给世界,让外国的小朋友们多了解一下中国的民间传说。有幸爬过好几次峨眉山,也听当地人讲过峨眉山的传说。李冠军写下的‘内安其神,外去其欲’应该是源自轩辕求道峨眉,得天真皇人真传的传说,如今被用在故事里也是巧妙,特别是宝石中央那颗梦幻的宝石枣树,又美又危险。看完想再去一次峨眉,买点牛角枣吃吃。”i
  3.“活化”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口传心授为主的自发式传承难以应对生产生活巨变所带来的冲击。刘宇和张礼敏提出:“在尊重文化本身属性的前提下,以商业运作的角度去思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保护’。”j传播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措施,非遗传播需要文化语境,这种“文化语境”就是大众文化。
  大众文化成为当今社会最活跃的文化,其最主要的特征是商业性、流行性、娱乐性和普及性。文化遗产若想在新的时代拥有生命力和活力,就需要在一定程度上顺应大众文化的趋势。网络文学就是一种大众文化,网络文学与文化遗产的结合,将大众文化的“基因”移植到文化遗产上,达到了“活化”文化遗产的效果。蕴含文化遗产元素的网络文学的广泛传播能够促进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是非遗在当代传承传播的创新方式。
  4.推动文化遗产走出国门
  艾瑞咨询2020年发布的《中国网络文学出海研究报告》中指出:“网络文学传播以东南亚地区与欧美为主,覆蓋40多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k随着网文出海的成功实践,越来越多的外国人通过网络文学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对中国产生浓厚的兴趣。中国逐渐从“文化输入”的一方转换为输出的一方。
  四、结语
  网络小说《枣知道》这一成功案例为我们揭示了文化遗产“网文化传承”的可行性。网络文学应该是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的积极参与者,也能够胜任促进文化遗产传承、开发与传播的任务。对包括文化遗产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资源的各种移植、扭转、变形、再造的方案,都应该是被鼓励的。中国各地的文化遗产资源,在现在与未来,应该成为影响世界文化发展的人类文明共同财富。我们应当推动以网络文艺为主导的新文艺形态的文化经验与文化遗产之间的真正融合。
  a 峨眉山景区官网:《峨眉山简介》http://www.ems517.com/ article/7/53.html,2021—1—13.
  b 〔南北朝〕魏收:《魏书(卷一一四)释老志》,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2026页。
  c 〔宋〕 罗泌:《四库全书 (路史卷三) 》 h t t p : / / s k q s . guoxuedashi.com/wen_590h/13206.html,2021-2-2
  d 《“哪吒”“大圣”是对非遗的传承,国漫复兴要讲我们自己的故事》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50451614 333357517
其他文献
30多年前,一个16岁的加拿大女孩认真地告诉别人:“我将来要当一名宇航员。”人们纷纷用“疯狂”“痴人说梦”这样的词汇回应她。因为在那个年代,女性当宇航员是很难想象的。十几年后,29岁的她从5330名候选人中脱颖而出,成为入选的4名宇航员之一。她就是加拿大航天事业的先驱人物朱莉·帕耶特,2017年秋,54岁的她成为加拿大独立以来的第二十九任总督。  “海选”出来的宇航员  1963年,帕耶特出生在加
摘 要: “象”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重要命题,“以象作论”更是历代诗论家、文论家经常讨论的话题,那究竟“象”为何物,“以象作论”代表了怎样的审美倾向,又蕴藏着怎样的文化内涵,本文试对这些问题进行讨论。  关键词:象 以象作论 文学批评  一、“象”的概念  “象”字最初的意思是大象,起初的意義尚较为单纯,仅指一种动物,到了《易传》中则有了抽象的含义:“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摘 要:自我认同常常被应用于心理学领域,而用于社会环境领域也未尝不可。在某个个体进行塑造的过程中,毫无疑问,认同是其研究对象的“核心”,并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特别是在众多文学作品中,从多种思维角度评价自我认同,可以引发诸多正面思考,探讨其人物的认同关系往往可以使作品意义更加明朗化。 《追风筝的人》 是以主人公阿米尔寻求认同为主线,当中又暗含了阿米尔个人与阿富汗种族的多重認同关系。自我认同作为一种
摘 要: 曹雪芹在创作《红楼梦》的过程中,将苏轼诗文灵活地融入小说中。现将其中引用苏轼诗文的十七處以列表方式呈现出来,结合语境与文本,从人物、情节、旨意等方面分别加以分析,以便更好地理解苏轼诗文在《红楼梦》中的作用。本文认为,《红楼梦》中的苏轼诗文和小说文本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不仅增添了小说的抒情色彩,而且对于展现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暗示人物悲剧命运起着重要的作用,一定程度上使小说的情节结构与主
摘 要: 英国维多利亚时期的文化市场呈现出中产阶级崛起、大众化媒体兴起等显著特点,深刻影响了这一时期的小说家,如哈代,以其代表作《德伯家的苔丝》为例,从外部看,哈代为使其发表,反复与报纸杂志编辑、出版商、读者等人群周旋,多次修改。这种影响也逐渐深入到文学创作内部,突出体现为哈代小说中多种暗示手法,以意象、景物、典故等作为载体,使其作品表現出独特的艺术美感与深厚的思想张力。  关键词:维多利亚时代
摘 要: 《聊斋志异》是明末小说家蒲松龄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集,他的作品以独特的视角和生动的人物形象备受大众喜爱。《聊斋志异》故事多以女性故事为原本,或揭露封建统治的黑暗,或抨击科举制度的腐朽,或反抗封建礼教的束缚,具有深刻、丰富的思想内涵。由于受到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在其作品中仍然存在封建主义和男权思想,但明末清初期间,反封建思想开始萌芽,中国开始逐步探索转型,这一背景下又使得该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更
摘 要:1917年1月,胡适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这是倡导文学革命的第一篇文章。在这篇文章里,胡适清晰地表明了文学改良的具体做法,称为“八事”。除了“须讲求文法”之外,胡适对其他的七事都做了详尽的举例和解释,对文法的表述只用“今之作文作诗者,每不讲求文法之结构。其例至繁,不便举之,尤以作骈文律诗者尤为甚。夫不讲文法,是谓‘不通’。此理至明,无待详论” a带过。胡适到底为何认为文法一事不需过多解释
有的遇见是美妙的,与《白纸黑字》这本书遇见,就可归为美妙之列。素净的底色上,只有一幅作者黑白的半明半暗的普通肖像,然后就是手写体的“白纸黑字”书名,及“悦殊著”的交代,素淡得不够引人注目。然后,再多看一眼,似乎又传达出了一份有别于这个喧嚣世界的淡定与从容、独特与疏离。初遇印象独特,而称得上美妙的却是在捧读之后的点头会心一笑。  翻开书的序言“书写的意义”,就被开篇之问“我们为什么要书写”吸引住了。
摘 要:“五四”时期的娜拉是女性解放的最高代言人,文学作品中“娜拉出走”的故事层出不穷,“女性出走”成为新的文学想象,是女性摆脱传统束缚、追求女性独立自主与个性解放的反抗利器。陈谦笔下的“出走”有的沿袭着现代文学中女性解放的传统,有的则生发出了新的变化,但陈谦小说《望断南飞雁》中南雁的“出走”基本上了沿袭了现代文学中女性出走的脉络,体现了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与对传统男权思想的反抗。  关键词:出走
摘 要: 网络文学借助互联网为平台和载体,并凭借着自身的交互性较强、可选择性较大等特点,成为目前受大众欢迎的文学形式,但逐渐出现的付费模式、版权售卖等多种商业化倾向使得网络文学备受争议。许多人认为较之传统文学,网络文学过于浮躁和零散,且存在過度商业化的现象,这使得网络文学作品大多数追随潮流与娱乐性,服务于消费者的口味,失去了文学本应拥有的纯粹。实际上经过网络文学这些年的发展,网络文学的商业化对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