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重寻自我的奇幻之旅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ffd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千与千寻》讲述了女孩千寻因巧合而误入了一个新的世界,父母因为贪吃变成猪,千寻在绝望中得到朋友小白的帮助,通过努力在油屋工作完成任务,最终帮助小白找到自我,拯救父母,重回现实世界的故事。该片荣获2003年奥斯卡最佳长篇动画,也是首部以电影身份获得柏林电影节最佳影片奖的动画作品。
  关于影片的主题众说纷纭,但多数集中在青春成长,人与自然的和谐和对于童真的礼赞几个角度进行阐释。本文尝试从精神分析的维度对影片进行浅要分析。
  一、 重回:二次“早产”体验镜像阶段
  影片的整体依照“现实世界—误入奇幻世界—重回现实”的好莱坞经典叙事结构进行。因为一次误入,主人公经历了在新世界中的又一次镜像体验,并在此过程中重新找到了自我,重塑了对自我的认知。
  镜像阶段出现在婴儿6~18个月,在此阶段主体将获得自我身份的认同。千寻虽已是10多岁的女孩,但当她误入奇幻世界的时候,阁楼时钟上不同的时刻已经暗示这不再是现实世界。而对于刚刚“降临”到这里的千寻,面对突如其来的变化,她不知所措,原先在现实世界中自足状态瞬间消失,被猛然地抛入这个新的世界,无疑是再次面对了一种出生时期的“早产”,意味着最初的一种受挫。
  在陌生世界里的千寻找不到出路地盲目逃跑,后来遇到小白,千寻别无依靠只能听从小白对她的指引,被动地接受外界对她的作用,听从小白这个新的象征秩序中他者的询唤。之上种种都表明,千寻的误入其实都是印证镜像阶段之前(婴儿6前个月)的种种表现。包括千寻逐步消失变透明的肢体,变得支离破碎,实则暗指她已经重回镜像阶段,对自己的肢体的认知开始回溯到婴儿时期,也就是克莱因所说的“部分对象”,佛洛依德所讲的“破碎的肢体”。
  在小白的指引下,千寻重新看到自己完整统一的肢体,获得对自身像攫取的快感,意味着千寻已经在油屋这套新的象征秩序之下完成了对自我的最初认同。而在这个关键阶段,扮演他者的不是母亲,而是小白,也就是说在千寻自我认同的过程中,小白作为异己的在场已经成为介入了千寻的误认性想象之中。剧情发展到后来二人的感情介于友情与爱情之间,从某种角度上来说也可以理解为包含着“那卡索斯情结”。
  二、 铭记:我的名字,正视能指差异
  汤婆婆是油屋的最高管理者,也是油屋这个象征秩序里的最高统治者,她控制着油屋里的所有人,首先就要改掉他们的名字。千寻也不例外,遵循油屋的规矩由汤婆婆收去了原有的名字,改作小千。
  为什么非要在这里有一份工作?为什么名字一旦被夺去就永远无法回家?正是因为这些规矩背后具有非常的意义:不论是名字还是工作,都是一种身份的认同,只有拥有这两种象征性的存在符号,才能够在油屋的象征秩序当中占有一个属于自己的位置,否则就没有意义存在。
  象征界的集中代表是能指,在能指与所指的关系问题上,拉康把索绪尔的s/s公式颠倒为S/s,以突出能指的至上性。改名字的方式,表面只是改变了同一所指对应的能指符号,但进一步看,则意味着原本自我能指符号的消亡和自我重新认同的过程。如果说能指的价值在于其与另一能指的差别上,那么从结构主义的角度来看,一能指的在场就意味着另一能指的缺场。油屋里的人因长久使用汤婆婆所赋予的能指符号,久而久之这种异化的因子与自身融合,也就在无意识中接受了新的的统治思想,舍弃了原有的自我,而无法重返原有世界。
  千与千寻体现着两个能指符号的差异,事实上却有着不同的所指内涵。前者意味着被汤婆婆夺取名字,忘记自我,做绝对忠诚的小杂役;而后者则表示着一个经受磨难考验却勇敢坚强的女孩,她们分属于奇幻世界和现实世界,这也是为什么影片叫做《千与千寻》,其中便暗示着千寻的追寻自我的道路。
  三、 缺失:言他之语,欲望他者之欲
  无脸怪也是本片的一大亮点,无脸怪是一个戴着面具的影子,他不会说话,也从来没有人注意到他的存在,但并不代表着他没有与人交流的需求。拉康从欲望与需要和需求的关系中说明欲望,即需求减去需要后所余下的就是欲望。无脸怪的需求背后的实质其实是渴望被关心的欲望,欲望源于存在的缺失,是人与匮乏的关系。主体所欲望的东西正是其缺乏的和本来就不存在的东西,而欲望不可能得到满足也正是欲望产生的原因。
  无脸怪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处于无助状态,而千寻不同于油屋中的人,她的思想深处并没有接受油屋的象征秩序,不同于众人的冷漠,对无脸怪表示了基本的问候,但是对于无脸怪而言,他仿佛看到了新的希望,迅速提升了对千寻的好感,也希望得到她的认同。
  在无脸怪帮助下,千寻完成了对河神的洗浴工作,得到众人称赞。为此千寻十分感激,但却使无脸怪误以为千寻的欲望就是在油屋获得至高位置。人的欲望是他者的欲望,人的欲望从对他者的欲望中发现它的意义,可以说欲望的出发点并不是因为他想要控制着他想要的东西,而是因为想要让他人承认他。所以他扮作大方的客人,用法术变的金子让众人心甘情愿为他服务,以通过自己有钱的地位把千寻捧上油屋中最受人敬仰的位置,获得千寻对自己的认同。但事实上,这并不是千寻所欲望的,所以也只能是无用之功。
  无脸怪渴望被人关心,渴望与人交流。但因为他从未承认油屋的象征秩序,潜意识拒绝学习/使用那里的语言符号系统,他不会说话,只能发出一些声音。正如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婴儿必须“说出”自己的需要。他无法说话,没有办法表达自己渴望交流的需求,于是他吞食掉青蛙和仆人后,就用他们的声音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欲望。拉康曾多次强调:欲望是一个换喻,即由一个能指代替另一个能指。但是用“他者”的语言符号或象征界中所建构起的欲望,人实际上也在用他人的语言来表达他人的欲望,所以无脸怪会突然变得焦躁,变得贪婪。
  当无脸怪做出种种改变希望得到千寻认同而被拒绝时,他崩溃了,压抑许久的力比多集中爆发终于说出了“我很寂寞”的真实感受,最终在河神团子的作用下不断呕吐,排除掉外在的异己因子,又变回了最初的自己。
  回顾全片,收尾呼应,隧道深处千寻依然紧握妈妈的臂弯,但心境截然不同。由之前的胆小怯懦变得勇敢坚强,与其说这是自我成长的过程倒不如说是重新找寻自我,重塑人格的升华过程。一切仿佛是一场梦境,可千寻发稍上由红色变为紫色的头绳却提醒着我们,千寻的奇幻之旅是真实发生过的事情。其中所蕴含的玄妙和哲思,谁又能不说是一次重新寻找自我的奇幻之旅呢?
其他文献
21世纪以来,中国电影产业取得了快速发展,喜剧电影取得了不俗的成绩。20世纪末冯小刚以喜剧片开启了中国电影市场的贺岁档期,随后近十年他和葛优组成的“黄金搭档”几乎成为中国喜剧电影的代言人。2006年冯小刚导演古装大片《夜宴》开始转型拓展,而在同一年宁浩拍摄的首部小成本喜剧电影《疯狂的石头》获得了票房和口碑的双丰收,也丰富了中国喜剧电影的类型和题材。从那时开始,国内喜剧电影市场告别了“冯氏喜剧”一家
[摘要] 西方同性恋电影的创作实践已经使很多人把它视为一种电影类型,在这样一个广阔的背景中,华语电影对同性恋题材的涉猎还尚显单薄,无法与西方同性恋电影的表现深度和广度相比拟,但是九十年代以来的创作实践表明:同性恋作为一种语言方式,已经在华语电影中得以确立,从曲折隐晦到恣肆张扬,它叩问历史、政治、文化,主张同性恋权利,倾诉同性恋情,渲染同性恋审美韵味,体现了后现代华语电影的多元文化并存的一种观念现
2019年的中国电影票房收入达到642.66亿元,较2018年增长5.4%,其中,国产票房占到64.07%,呈现出更加快速和多元化的发展态势,在质量为王的时代,观众对于优秀电影作品的需求是中国电影工业发展的最大动力,电影工业发展进程进入到越来越深化的阶段,在这个过程中,电影创作的生成与演进逻辑以何种形式讲述何种故事,电影理论及实践呈现怎样的新变,成为当下电影界需要不断探询的方向。  一、电影工业日
尽管国内观众对导演阿基·考里斯马基比较陌生,但是这位芬兰国宝级大导演已经在国际上获奖无数。考里斯马基的电影风格比较个性化,对人文主义题材的电影十分偏爱。这次他的新作《希望的另一面》一举夺得第67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银熊奖最佳导演奖,在他的获奖名单上又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希望的另一面》延续了考里斯马基的复古风格和人文主义题材,这位有着清醒的平民立场的导演这次将目光聚焦在难民问题上。通过画面、人物和内
【摘要】 电影《建国大业》和前不久在央视热播的电视剧《解放》作为今年中国建国六十周年国庆献礼片,都以全景式,史诗般的叙事视角展现了抗战胜利后中国1945年—1949年这段中国史上最具决定性的历史。而在具体讲述这段历史的形式和方法上,作为电影的《建国犬业》和作为电视剧的《解放》又有很多不同之处。  【关键词】 叙事方法 镜头语言 叙事视角 讲故事    电影《建国大业》和前不久在央视热播的电视
[摘要] 导演和演员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博弈关系,好的导演能激发出演员的创造力,同样,优秀的演员也能带给导演无穷的灵感。法斯宾德对男性演员的选用和培养,既是一种逼迫,演员通过表演也是一种反抗,这种否定与认同折射在其电影中。  [关键词] 逼迫 反抗 法斯宾德  德国导演法斯宾德只活了37岁,他既是个电影天才备受众人尊敬,同时生活也臭名昭著——瘾君子、同性恋。他的人生,就是一场电影。他乐于去迎合杂志给他
放怀秋水 纵笔南山——读肖意忱的画  尹 军    我一直固执地以为:艺术家倘若没有铿锵鲜明的个性,他的作品终究显现不出撼人心魂的灵光;而即便他有了十全充足的自我,倘若缺乏长期的韬晦与涵浑,他作品里的灵光也会昙花一现,稍纵即逝。  意忱兄的个性斩钉截铁,掷地有声。  意忱兄对自我的锤炼与打磨恒久执着,朝夕不怠。  勿庸赘述,没有灿烂悠久的华夏文明,就没有中国画的源远流长;同样,源远流长的中国画若不
吴林田(大壶、江东大壶) 1969年11月生于江苏海门,现居上海,职业艺术家,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客座教授。近年来在《文汇报》《新民晚报》《美术报》《新民周刊》等报刊发表美术随笔评论百余篇,作品参加国内外学术展览及艺术交流活动二百余次。2011年江苏美术出版社出版《吴林田中国画集》,2013年四川美术出版社出版艺术文丛《荡漾时代》。  全球化问题对于当代任何人的影响是无法避免的,不过更不应忽视的是自己
2018年1月3日,B站的著名up主“木鱼水心”在他的“木鱼微剧场”栏目上传了一个时长达50多分钟的视频,借助苏联1966年版的电影画面,较全面地讲解了托尔斯泰的原著《战争与和平》。令人惊讶的是,不到20天时间,视频在B站的点击就达38万,8541人收藏了该视频,获得5205条弹幕和2126条评论。  木鱼水心在视频中表示:“鉴于影视语言与文学之间的距离,电影其实穷尽所能也无法完全表达出书中思想。
一、《绒花》产生的历史背景  催生歌曲《绒花》的社会因素是人们对军旅文化的看重与认可。20世纪后半叶,中国与邻国一共发生了三场大的军事冲突。1962年中印自卫反击战、1969年的中苏珍宝岛军事冲突、1979年中越自卫反击战。军人以血肉之躯守住了家园,捍卫了祖国的尊严。据此,社会对于军人的敬重大幅提升,越来越多的家庭愿意把自己的亲人送上战场,大批的军事文学和军事题材的电影问鼎社会,促成了文坛军事热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