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学四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向青少年过渡的儿童后期阶段,正处于学习能力快速得到发展的时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因此,在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养成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为主,使用科学的方法提高循序地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让学生形成自觉克服困难的意识,为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下面,我将结合自身实际的教学经验,对此展开一番具体的探究。
关键词:小学数学;四年级;计算能力
小学四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学习意识和主体意识,因此,在这一阶段的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心理变化情况,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计算能力是数学教育的重要目标,对学生的逻辑思维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因此,教师一定要重视起学生计算能力的发展,从学生的实际认知发展需求入手,使用科学的教学策略去解决学生在计算能力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提升教学的质量。
一、合理应用数形结合思想
小学生正处于以形象思维为主要认知途径的年龄阶段,计算对于学生来讲是一件比较枯燥、乏味的事情,学生在计算的过程中很容易丧失兴趣和动力。因此,结合小学四年级学生的年龄和认知特点,为了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教师要合理地应用数形结合的思想,让计算教学更加形象化,通过满足学生认知发展需求的策略提升学生的计算水平,让学生在计算的过程中逐渐形成良好的科学思维。
比如,在学习“小数的意义和性质”这一节内容时,我使用了数形结合的方法让学生展开学习。首先对学生说道:“如果我们先画出一段长度为1厘米的线段,将这条线段代表为1元钱,那么怎么利用这条线段表示出0.4元呢?除了使用这条线段进行表示,你还能想出其它的表示方法吗?”接着就让学生在小组里面讨论。有的学生想到将这条线段平均分为十份,取其中的四份就可以代表0.4元,有的学生则表示可以随意画出一段线段,将其进行十等分,取其中的四段也可以得到同样的结果……在学生表达完了之后,可以观察到学生已经基本建立了数数的观念,接下来我再将这些数放到数轴上,让学生系统地学习小数。这样,让学生通过数形结合的方法去进行学习,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数感,有助于提高学生在后面计算中的应用能力。
二、加强教学与生活的联系
计算能力的培养是为了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知识应用能力,为学生的生活和思维发展提供帮助。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不断增强数学教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使学生在对数学知识的实践应用中感受到数学知识的价值,提升学生运用计算能力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从而大大提升学生的计算水平。
比如,在学习“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这一节内容时,我给学生布置了一项课下任务。首先将学生分成了各个小组,然后让学生通过讨论的方式确定好自己小组要调查的方向,如一般家庭月用水情况、周末图书馆的人流量、学校操场中午的使用情况等,然后结合自己的需求展开数据的搜集,并使用学到的平均数知识对数据进行处理,最后形成条形统计图。这样,让学生在具体的课题中展开数据的搜集和计算,可以更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让学生感受到计算的乐趣与成就感,从而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地加强教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使学生的计算能力更具有深度性。
三、注重计算习惯的培养
良好的计算习惯会直接影响学生计算能力的提高,尤其对于小学四年级的学生来讲,这一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基本的学习意识,但是还未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加强对学生良好计算习惯的培养十分有必要。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要从多个角度入手,解决学生容易出现的注意力不集中、运算粗心等问题,提升学生计算的效率和准确性。
比如,在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这一节内容时,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发现很多学生会犯一些低级的错误,如因为抄错题目、看错题目、进位错误等导致计算错误等,正确率普遍偏低。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我要求学生在计算完每一道题目后都要进行验算和检查,还鼓励学生相互之间进行检查,从而使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验算和检查习惯;再比如,在学习“运算定律”这一节知识时,在学生计算的过程中,我鼓励学生举一反三,从各种方法中找出最为简便的解决方法,最快速地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能力,提升学生的计算质量。因此,教师要积极总结教学经验,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让学生在计算中做到游刃有余。
本文针对如何提高小学四年级学生的计算能力展开了一番叙述。小学四年级学生的思维敏捷性正在逐渐提升,计算的速度和正确性也正在提升,因此,这一时期是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黄金时期。小学数学教师要形成新的教育观念,充分地认识到一味的灌输式教学是难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的,我们要使用科学的教学方法,保护学生学习的自信心,让学生的计算能力得到有效的发展。
參考文献:
[1]张小敏.信息技术支持的小学数学教学创新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6(08).
[2]陈玖玲. 小学数学课堂导入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6.
关键词:小学数学;四年级;计算能力
小学四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学习意识和主体意识,因此,在这一阶段的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心理变化情况,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计算能力是数学教育的重要目标,对学生的逻辑思维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因此,教师一定要重视起学生计算能力的发展,从学生的实际认知发展需求入手,使用科学的教学策略去解决学生在计算能力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提升教学的质量。
一、合理应用数形结合思想
小学生正处于以形象思维为主要认知途径的年龄阶段,计算对于学生来讲是一件比较枯燥、乏味的事情,学生在计算的过程中很容易丧失兴趣和动力。因此,结合小学四年级学生的年龄和认知特点,为了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教师要合理地应用数形结合的思想,让计算教学更加形象化,通过满足学生认知发展需求的策略提升学生的计算水平,让学生在计算的过程中逐渐形成良好的科学思维。
比如,在学习“小数的意义和性质”这一节内容时,我使用了数形结合的方法让学生展开学习。首先对学生说道:“如果我们先画出一段长度为1厘米的线段,将这条线段代表为1元钱,那么怎么利用这条线段表示出0.4元呢?除了使用这条线段进行表示,你还能想出其它的表示方法吗?”接着就让学生在小组里面讨论。有的学生想到将这条线段平均分为十份,取其中的四份就可以代表0.4元,有的学生则表示可以随意画出一段线段,将其进行十等分,取其中的四段也可以得到同样的结果……在学生表达完了之后,可以观察到学生已经基本建立了数数的观念,接下来我再将这些数放到数轴上,让学生系统地学习小数。这样,让学生通过数形结合的方法去进行学习,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数感,有助于提高学生在后面计算中的应用能力。
二、加强教学与生活的联系
计算能力的培养是为了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知识应用能力,为学生的生活和思维发展提供帮助。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不断增强数学教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使学生在对数学知识的实践应用中感受到数学知识的价值,提升学生运用计算能力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从而大大提升学生的计算水平。
比如,在学习“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这一节内容时,我给学生布置了一项课下任务。首先将学生分成了各个小组,然后让学生通过讨论的方式确定好自己小组要调查的方向,如一般家庭月用水情况、周末图书馆的人流量、学校操场中午的使用情况等,然后结合自己的需求展开数据的搜集,并使用学到的平均数知识对数据进行处理,最后形成条形统计图。这样,让学生在具体的课题中展开数据的搜集和计算,可以更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让学生感受到计算的乐趣与成就感,从而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地加强教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使学生的计算能力更具有深度性。
三、注重计算习惯的培养
良好的计算习惯会直接影响学生计算能力的提高,尤其对于小学四年级的学生来讲,这一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基本的学习意识,但是还未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加强对学生良好计算习惯的培养十分有必要。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要从多个角度入手,解决学生容易出现的注意力不集中、运算粗心等问题,提升学生计算的效率和准确性。
比如,在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这一节内容时,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发现很多学生会犯一些低级的错误,如因为抄错题目、看错题目、进位错误等导致计算错误等,正确率普遍偏低。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我要求学生在计算完每一道题目后都要进行验算和检查,还鼓励学生相互之间进行检查,从而使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验算和检查习惯;再比如,在学习“运算定律”这一节知识时,在学生计算的过程中,我鼓励学生举一反三,从各种方法中找出最为简便的解决方法,最快速地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能力,提升学生的计算质量。因此,教师要积极总结教学经验,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让学生在计算中做到游刃有余。
本文针对如何提高小学四年级学生的计算能力展开了一番叙述。小学四年级学生的思维敏捷性正在逐渐提升,计算的速度和正确性也正在提升,因此,这一时期是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黄金时期。小学数学教师要形成新的教育观念,充分地认识到一味的灌输式教学是难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的,我们要使用科学的教学方法,保护学生学习的自信心,让学生的计算能力得到有效的发展。
參考文献:
[1]张小敏.信息技术支持的小学数学教学创新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6(08).
[2]陈玖玲. 小学数学课堂导入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