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小学四年级学生的计算能力

来源 :大众科学·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nlj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学四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向青少年过渡的儿童后期阶段,正处于学习能力快速得到发展的时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因此,在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养成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为主,使用科学的方法提高循序地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让学生形成自觉克服困难的意识,为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下面,我将结合自身实际的教学经验,对此展开一番具体的探究。
  关键词:小学数学;四年级;计算能力
  小学四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学习意识和主体意识,因此,在这一阶段的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心理变化情况,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计算能力是数学教育的重要目标,对学生的逻辑思维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因此,教师一定要重视起学生计算能力的发展,从学生的实际认知发展需求入手,使用科学的教学策略去解决学生在计算能力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提升教学的质量。
  一、合理应用数形结合思想
  小学生正处于以形象思维为主要认知途径的年龄阶段,计算对于学生来讲是一件比较枯燥、乏味的事情,学生在计算的过程中很容易丧失兴趣和动力。因此,结合小学四年级学生的年龄和认知特点,为了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教师要合理地应用数形结合的思想,让计算教学更加形象化,通过满足学生认知发展需求的策略提升学生的计算水平,让学生在计算的过程中逐渐形成良好的科学思维。
  比如,在学习“小数的意义和性质”这一节内容时,我使用了数形结合的方法让学生展开学习。首先对学生说道:“如果我们先画出一段长度为1厘米的线段,将这条线段代表为1元钱,那么怎么利用这条线段表示出0.4元呢?除了使用这条线段进行表示,你还能想出其它的表示方法吗?”接着就让学生在小组里面讨论。有的学生想到将这条线段平均分为十份,取其中的四份就可以代表0.4元,有的学生则表示可以随意画出一段线段,将其进行十等分,取其中的四段也可以得到同样的结果……在学生表达完了之后,可以观察到学生已经基本建立了数数的观念,接下来我再将这些数放到数轴上,让学生系统地学习小数。这样,让学生通过数形结合的方法去进行学习,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数感,有助于提高学生在后面计算中的应用能力。
  二、加强教学与生活的联系
  计算能力的培养是为了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知识应用能力,为学生的生活和思维发展提供帮助。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不断增强数学教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使学生在对数学知识的实践应用中感受到数学知识的价值,提升学生运用计算能力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从而大大提升学生的计算水平。
  比如,在学习“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这一节内容时,我给学生布置了一项课下任务。首先将学生分成了各个小组,然后让学生通过讨论的方式确定好自己小组要调查的方向,如一般家庭月用水情况、周末图书馆的人流量、学校操场中午的使用情况等,然后结合自己的需求展开数据的搜集,并使用学到的平均数知识对数据进行处理,最后形成条形统计图。这样,让学生在具体的课题中展开数据的搜集和计算,可以更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让学生感受到计算的乐趣与成就感,从而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地加强教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使学生的计算能力更具有深度性。
  三、注重计算习惯的培养
  良好的计算习惯会直接影响学生计算能力的提高,尤其对于小学四年级的学生来讲,这一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基本的学习意识,但是还未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加强对学生良好计算习惯的培养十分有必要。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要从多个角度入手,解决学生容易出现的注意力不集中、运算粗心等问题,提升学生计算的效率和准确性。
  比如,在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这一节内容时,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发现很多学生会犯一些低级的错误,如因为抄错题目、看错题目、进位错误等导致计算错误等,正确率普遍偏低。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我要求学生在计算完每一道题目后都要进行验算和检查,还鼓励学生相互之间进行检查,从而使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验算和检查习惯;再比如,在学习“运算定律”这一节知识时,在学生计算的过程中,我鼓励学生举一反三,从各种方法中找出最为简便的解决方法,最快速地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能力,提升学生的计算质量。因此,教师要积极总结教学经验,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让学生在计算中做到游刃有余。
  本文针对如何提高小学四年级学生的计算能力展开了一番叙述。小学四年级学生的思维敏捷性正在逐渐提升,计算的速度和正确性也正在提升,因此,这一时期是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黄金时期。小学数学教师要形成新的教育观念,充分地认识到一味的灌输式教学是难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的,我们要使用科学的教学方法,保护学生学习的自信心,让学生的计算能力得到有效的发展。
  參考文献:
  [1]张小敏.信息技术支持的小学数学教学创新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6(08).
  [2]陈玖玲. 小学数学课堂导入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6.
其他文献
摘 要:近年来,乡村教育状况得到显著改善,但仍存在许多问题,总的看来,我国农村教育的整体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师资力量相对薄弱,与城乡教育相比较仍然存在巨大差别。  关键词:教育现状;反差;对策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希望与未来,是现代文明发展的基石。。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2018年中国大陆城镇常住人口8亿3137万人 ;乡村常住人口5亿6401万人 ,占总人口比重为40.42
期刊
摘 要: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才需求的模式已然发生了改变,体现到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培养出会学习的学习而不是具有大量知识累积的“书呆子”。在高中语文作文教学中,一般采取教师给出写作材料学生进行写作的流程,这使得我国学生的写作水平持续处于较低的水平,写作教学也成为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难点。为改善当前的高中语文写作教学现状,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和写作能力,笔者经实践中的探索找出了几种能够充分调动学生
期刊
摘 要:小学阶段是学生身心发育最显著的阶段,也是学生心理素质极其不稳定的阶段。该阶段的孩童心理机制有待开发,不能自主的解决自身的心理困惑。如果在这时得不到老师的帮助,这些心理问题很可能堆积扩大,外化为德育问题。故育心是学校德育实施的主要策略,在小学德育教学中重视心灵教育是突破小学德育困境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小学生;德育;心理健康  人在早期形成的心理模式会伴随他的一生,在小学阶段学生们完成了其
期刊
摘 要: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节好课恰如其分的导入,就能先声夺人,先声引入,抓住孩子们的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开启学生思维之窗,使学生心倾神往,学习情绪迅速达到最佳状态,从而达到优化教学过程的目的,提高课堂效率。  关键词:创造意境;设置疑问;复习旧知识  著名特级老师于漪曾说过:“一节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因此,我认为考量一节课堂
期刊
摘 要:每个学生都是有潜力的,他们都有着美好的愿望,都希望能走在前列,被老师、家长重视,真正自暴自弃,无药可救的学生基本没有,只要我们本着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让他们生活在希望之中,感受成功的快乐、集体的温暖,我相信他们会成为栋梁之材的。但由于学校教育受到社会、家庭等各方面的影响,社会日益复杂,学校教育的难度也逐步上升,在教育教学中难免由于种种因素导致了一定数量的“待进生”的产生。  关键词:情感
期刊
摘 要:提高初中学生的生物素养是新课程标准对初中生物教学提出的总体要求。因此,初中生物教师在教学中,应积极地将培养学生的生物素养当做教学的重要任务,积极地运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来激发学趣,并将教学与生活相联系来提高学生能力,同时运用问题来巧设悬疑引导学生科学论证以培养学生思维,从而促使学生的生物素养得以提高,最终实现初中生物教学效果的提升。  关键词:初中生物;生物素养;多媒体;生活  在新课改的大
期刊
摘 要:家国情怀不仅是是一种文化意识,更是中华民族发展至今的重要精神力量。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要求通过历史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这是立德树人的根本,是培养学生爱国情感、增强国家自信的重要教学要求。本文分别从深挖教学资源、灵活运用历史教学方法以及创设互动的课堂教学氛围三方面对核心素养下家国情怀的课堂教学策略进行探讨,以期能够为今后的教学实践提供借鉴。  关键词:核心素养;家国情怀;教学实施  所谓学
期刊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的改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重对学生的语文教育,尤其是对学生的语文写作教育。但是在当下传统的教学理念占主流的形势下,很多语文教师所创设的语文写作课堂枯燥、无聊,使学生难以产生写作的兴趣。基于此,本文将以小学语文为例,探析新教材下小学语文写作教学策略,希望助力语文教育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小学语文;写作教学;指导和探究  小学生由于年龄尚小,社会经验不足,因此在作文写作的
期刊
摘 要:作文的教学是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教师通过合理、高效、精彩的教学设计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对于文字的敏感性,调动学生对于写作的热爱。因此,本文以小学语文作文为载体,并结合笔者自身实践,对关于小学作文教学方法的创新探究的这一论题进行一番详细的个人说明与探讨。  关键词:小学作文;教学方法;观察生活;课外阅读;作文评改  小学语文作文的教学应该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可以通过认真观察生活
期刊
摘 要:在每个班级中,都会有一定数量的学困生,给教师的教学进度以及班级整体成绩拖后腿,话虽如此,教师却不能放弃对这部分学生的教育,反而要更加关注他们,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完成学困生的转化。但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很多教师却由于没有有效的学困生转化方法而犯了难。那么,教师应该怎样帮助学困生,让他们有所进步,进而完成转化呢?本文将围绕这一问题,根据个人教学经验以及近年来层出不穷的理论研究成果,结合实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