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对“美好生活”的理解

来源 :参花(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ote_jeann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究竟何为“生活”,或者说何为“美好生活”,本文主要关注这个历来被看作“常识性”的问题并进行探析。
  关键词:美好生活 理解 探析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也在潜移默化地发生着变化,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追求生活的质量,开始对生活重新进行思考。
  一、“美好生活”之释义表达
  生活作为人类生命活动的存在方式,是主体的个人根据自己的意志和目的进行的生命活动,是我们生存的全部经验之总结与人的全面本质之展开。作为人的生命活动的生活具有“超越性”,与其他生物的生命活动有着本质的区别,每个人的生活自然不会仅仅是满足于“生存”,他们不会总是被动地去适应自然而接受自然所予以的一切,人之为人的根本在于其具有能动的创造力与改造能力。人类在社会中生存,更多的是在寻求一种意义、一种价值,他们渴望自由、追求幸福,这种富有“意义”的生存构成了人们的生活,生活成为人存在的全部内容之表达。
  二、“美好生活”之关系范畴
  生活是人为了生存和发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主要包括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身以及人与超自然的五大关系。这也就是说,生活的主体和承载者都是“人”,是人所特有的“属人”的活动。由于人具有主观能动性,生活因此也是现实的且是能动的,表明生活并非是受某种外在于生活本身的、绝对的、占支配地位的力量主宰的,它是人们按照自己的意愿创造出来的,不断地超越和创造出新的生活是生活本身所固有的特性。生活使自然、社会、人与人乃至整个世界得到统一,在现实生活的世界里,任何人和任何事都会彼此发生相互作用,也正是人的现实活动将整个世界统一于一体。
  人们的社会关系归根结底是一种利益关系,由于利益不同而产生各自不同的动机与目标,有德行之人往往能够有效且合理地处理各种问题,从而不会影响他人和社会的利益。人类社会归根结底是由各种“关系”构成的,包括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身以及人与超自然的关系;问题不在于各种关系的多少或其具体指什么,问题的关键在于作为具有理性的自由意志的人应该如何正确处理各种关系。应从现实的诸多社会生活问题出发,借助于道德观念、道德准则、道德理想等形式,为人类的生活实践提供有益的道德生活的原则和规范,从而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人们能够认识到自己对自然、对他人、对社会和对自身所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在明辨是非、善恶的基础上做出正确的行为选择以不断塑造和提升自身的道德人格品质。
  三、“美好生活”之实践意义
  (一)“美好生活”之规范意义。寻求美好生活,首先要求道德,没有道德就不是人所应过的生活,也就自然失去了生活的本身意义——“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此意义之上,人的生活本该是善的生活、好的生活,也即人要过“普遍的生活”。再者,美好生活不是“彼岸的”“沉思的”“形式的”世界,而是在“如何度过”的现实生活中体现的,存在于直接的、具体的人之交往实践中,任何的言语或表达都无法揭示伦理道德的全部。美好生活首先是规范的生活,反过来,“唯有在生活过程中才能真正把握”。[1]
  (二)“美好生活”之引导意义。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体现着人们对善的理解和追求,以使得人们自愿按照规则去做事而又不会只是被动地接受,在此过程之中收获的是一种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相对于人类精神生活中的真和美的维度,道德表达了人们对“善”的理解和应当如何去追求“善”,这就为生活指明了方向并同时体现了主体对世界、对自我所特有的行为方式的把握。道德的可贵之处即在人类社会生活中赋予了“生活”以“意义”,这样的道德就是一种具有精神性、理想性的存在。因为有了这种“特殊的存在”,才使得人类社会之生活以生存为基础却又不会止于生存。[2]伦理道德规范引导着人类向着更好的生活和更和谐的社会而努力,它的产生“是有助于个人的好的生活,而不是对个人进行不必要的干涉”。[3]
  (三)“美好生活”之评价意义。人为了能够活着而选择继续生活,更是为了追求有质量且更有价值的生存而选择活着。当今的中国社会正处于高速发展时期,诸多变化因素和各种不确定的环境情境常常使我们发出感叹:“何种生活才是我想要的?”如何正确看待和规划当今人类的美好生活已成为一个无法回避的、人们讨论最多的话题了。其中,尤其要重视的是道德主体之个体选择的因素。
  参考文献:
  [1]杨国荣.伦理与存在——道德哲学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33.
  [2][加拿大]克里夫·貝克.学会过美好生活——人的价值世界[M].詹万生,等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247.
  [3][美]威廉·K.弗兰克纳.善的求索——道德哲学导论[M].黄伟合,等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247.
  ★基金项目:本文系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十九大专项课题“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的内涵理解与阐释”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GZY2017SZX33-Y)。
  (作者简介:甄真,女,硕士研究生,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伦理学 )(责任编辑 王玲)
其他文献
家乡,在巴林草原最南端  银白色的溪流,倒映  远不可及的事物  一只喜鹊从自己的身边飞过  群山之间 那片童年的白杨  用无序排列的热情 演奏出一首多彩赞歌  晚霞喜欢落在山间 倾听溪水  而瞬间的一朵云 刚好从溪韵的夹缝溜走  面对群山我只有无语和羡慕  晚风吹过,植物和溪流都在颤动  山榆树,我生命的菩提  伸出双臂,和我拥抱  散落的树叶掩盖了村庄小路的情怀  黄鹂唱响童歌  家乡,我心灵
期刊
家,是我们温馨的港湾,家,是我们永远的温暖,回家,在我看来,是世间最温暖的两个字,回家的路充满了温馨与期盼。数一数一生有多少个寒暑,数一数起起落落的旅途,多少的笑,多少的哭,回家的路,数一数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数一数日子有哪些胜负,又有哪些满足。刘德华唱过一首歌就叫《回家的路》,这首歌唱出了很多人的心声,回家的路,吹开心中的雾,灯火就在不远的阑珊处。  回家的路,是一条树影斑驳的小路,在我心里,那条
期刊
我讨厌写诗,特别是抒情  无论我怎样写,总和我的意愿相左  更不具备两行之内,让读者  精准评判它的“价值”  写诗,夺走了我“说”的本领  让我的自圆其说变得没有特殊气质  “说”对于我来说已经没有意义  我是一个忧郁的诗人  可以流泪,打喷嚏,咳嗽和呻吟  也可以顺理成章高喊几声  我用最后的力量艰难地从地上爬起  以诗人的勇气向社会和历史发声  不管以何种姿势来面对写作  沧桑之感,超越情怀
期刊
年年高考年年愁,再有一年我也要加入高考大军了,也即将离开生活三年的校园和同学。自古离别多伤感,每当离别钟声响起的时刻,那些过往的种种,便像洪水一般铺天盖地地向你涌过来,那些画面如同就发生在眼前一样清晰。  那年夏天,我们都风华正茂,脸上写满了青春的不羁和高傲,穿著朴素的校服,怀揣着各自的梦想,踏上这片纯洁的土地,走进美丽的校园。三年的朝夕相处,校园的每个角落都留下了我们的身影。课堂上,老师在传道授
期刊
贾平凹的《极花》描写了一个被拐卖到乡村的女性胡蝶从最开始的挣扎反抗,到逐渐倦怠颓废,再到恢复平静,最后妥协接受的情感变化过程.本文主要从作品中的意象切入,分析被拐妇
他突然觉得父亲真的老了。这当然不是指父亲日益稀少的花白头发或者是额头上层层叠叠的皱纹什么的。  今天父亲打碎了一个玻璃杯。一个很普通的玻璃杯,只是超市满减活动的赠品而已。但是他看着玻璃杯从他的父亲手中脱落,在空气中打了几个转,就像跳水运动员那样快速下降。  就在刚刚,父亲从房间里走出来,他漫不经心地从报纸后面抬起头来,看着父亲慢慢走着,手上拿着一个空空的玻璃杯,想把它放在茶几上。他不知道自己为什么
期刊
倘若你不知道我的姓名  我想停下脚步  耐心与你诉说  你甘甜的乳汁养育了子孙  我是同根生的孩子  即便我现在是一个“背井离乡”的游子  倘若你曾记起我幼时的模样  我会扬起笑容  彻夜与你谈心  饮一口井水滋润心田  讲述漫长岁月里乡音未改的故事  即便你不懂我心中“衣锦还乡”的惆怅  倘若你的耳畔听到声声呼唤  我愿守在身旁  年年与你相伴  沐浴阳光洗尽铅华  伴着幸福的心跳哼唱最爱的歌谣
期刊
摘要:幼儿游戏能够帮助幼儿在游戏中有更多获得感,从始至终都充满着自由愉悦的感觉,在众多有关幼儿游戲的探讨中提到更多的是师生关系,甚少提及家长与幼儿的关系以及和家园的联系,可是没有父母参与的幼儿游戏并不能发挥其原本的功效。  关键词:幼儿游戏 家园合作 趣味性  《指南》的核心理念旨在让幼儿能够快乐生活、健康成长。幼儿和父母在一起嬉戏是非常有效的育儿方式,不仅可以帮助父母和孩子之间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摘要:老舍是中国文学史上杰出的文学大家,也是少数民族文学领域难得的领军性作家。其小说《正红旗下》是在多重话语方式下形成的少数民族文学典范,本文立足话语研究的视角,从国家意识形态与民族身份、民间精神、现代性等话语方式展开分析,解读文本之中蕴含的思想观念,探究文本之外更深广的历史文化价值,延伸文本的阐释空间。  关键词:《正红旗下》 老舍 话语形态  《正红旗下》是老舍的一部未完之作,但已完成的前十一
《娇红记》《罗密欧与朱丽叶》两部作品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萌芽的历史语境、情境及人文精神的觉醒、呼告与书写三个方面进行比较、阐述,呈现出作品中这段独特的历史时代中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