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中的钢铁行业

来源 :产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jia_ji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前5个月我国钢铁行业的表现并未出乎人们的意料,虽然进口铁矿石价格高位反弹,但钢铁产品供给充足,钢材价格冲高回落、库存处于正常水平,出口增速有所放缓。制造业需求变化叠加“双碳”目标,我國钢铁行业发展新径已现,“一方面,钢铁工业应积极探索实现绿色发展和循环发展,另一方面,钢铁工业需加快数字技术应用,迈向智能制造。”
  拓展现况
  钢铁行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工业化基础,全球只有19个国家钢产量超过1000万吨,英国、美国、日本等都曾是世界第一产钢大国,对本国经济发展居功至伟。自1996年以来,我国粗钢产量一直保持世界第一,2020年我国钢产量占世界钢产量的57%,达到10.65亿吨,连续25年位居全球第一。据世界钢铁协会预测,2021年全球钢铁需求同比增长5.8%,而除中国外钢铁需求同比增长9.3%。
  当前我国钢铁行业发展格局存在三大特点,“总量上钢铁产量高、增速快;行业结构上产业集中度低、资源整合空间大、地域布局不平衡;工艺上炼钢流程长,对铁矿石原材料需求大,同时碳排放量相对较高。”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总工程师李新创认为,对钢铁产业保持客观、正确的认识关乎整个行业、企业和市场的未来发展,“强大的钢铁工业支撑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并有力拉动了钢铁上下游产业以及地方就业和经济发展。钢铁行业属于技术密集型行业,今后钢铁行业的发展进步,包括产品进步、工业改造、效益提升等等,都需要依靠技术来推动。钢铁行业不仅能够提供绿色低碳产品,钢铁生产过程本身也在实现绿色化,过去几年钢铁行业实施了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最高标准、最快速度的超低排放改造绿色革命,我国钢铁行业的超低排放标准低于目前的欧洲标准将近10%。钢铁产业在目前我国大产业中最具国际竞争力,具有突出的比较优势。”
  布局调整
  作为能源消耗高密集型行业,钢铁行业是制造业31个门类中碳排放量的大户,占全国碳排放总量15%左右。眼下国内钢铁产业的降碳工作正有序推进。产业层面,工信部《关于推动钢铁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中提出,到2025年,行业超低排放改造完成率达到80%以上,重点区域内企业全部完成超低排放改造;微观层面,各大钢厂已经陆续提出降碳目标和工作计划。
  从区域分布看,我国钢铁生产多集中在北方,而钢铁需求多集中在南方。随着“碳中和”的全国性政策机制与实施路线逐步成形,将对钢铁生产重点领域的重点地区予以政策支持,钢铁龙头企业有望在行业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受益更多。今年6月1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关于钢铁冶炼项目备案管理的意见》,将积极引导钢铁行业优化布局,鼓励新上的钢铁冶炼项目依托现有生产基地集聚发展,对确有必要新选址建设的钢铁冶炼项目,严格项目建设规模等要求。
  曾经有不少城市因钢铁产业而兴盛,但随着钢铁企业搬迁和城市产业规划调整,钢铁基地布局发生了巨大变化。传统的钢铁基地底蕴仍在,新晋的钢铁产业重镇各有特色。比如山东在临沂临港区规划建设高端不锈钢和先进特钢产业集群,使之成为全省钢铁产业布局的“两基地四集群”之一;日照岚山则坐拥日钢、山钢两大钢企,加快打造中国先进钢铁制造产业新地标。河北唐山为优化传统产业布局,突出曹妃甸钢铁聚集区的特殊地位,力促钢铁搬迁企业转移至曹妃甸。广西防城港着力打造南方最大钢铁基地,其身为重要的各类矿石、建材及煤炭等战略物资中转基地即是优势。广东湛江正依托宝钢湛江钢铁项目,形成千万吨钢材生产能力和百万吨级超高强钢生产能力,打造年主营业务收入超1000亿元的绿色钢铁和高性能树脂产业集群。
  提智增效
  钢铁企业兼并重组是世界钢铁工业的发展潮流,也是我国钢铁工业发展的必然趋势。钢铁产业较强的各个省市均在积极促进本区域钢铁产业整合,提出钢铁产业整合目标和措施,打造区域龙头企业,促进集中集聚发展。而且近年来,我国积极推动钢铁企业加快实施绿色化、智能化改造,提高钢铁行业发展质量和水平。钢铁行业过去粗放式的产能扩张周期已经结束,“十四五”时期,我国钢铁产业结构调整将重点从严格执行禁止新增产能规定、推动钢铁业低碳绿色发展、促进钢铁行业兼并重组等五方面进行推动。


  智能制造是我国钢铁行业实现新发展目标的重要支撑。安全、效率和数据三大要素则驱动钢铁行业的5G升级,在钢铁行业从“制造”向“智造”转型过程中,以5G为代表的新技术是实现基础自动化和装备的全连接、现场作业无人化、过程控制自动化等的前提。据华为公司董事长梁华透露,2020年有超过5000个5G创新项目在包括钢铁在内的20多个行业中实践落地。中国宝武、河钢集团、华菱湘钢、柳钢、首钢等大型钢铁行业企业都与华为公司达成合作,共同探寻5G技术在钢铁行业的创新应用,大大提升生产效率、降低人力成本和安全风险。今年年初,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宣布吸收华为公司等7家单位为钢协团体会员,共同推动钢铁行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一方面借助华为的技术优势,打造一批数字技术与应用场景融合的试点示范;另一方面则通过组建华为等企业参与的智能制造标准化工作组,推进形成一批可复制的技术标准化,加速智能制造技术的推广和应用。”
其他文献
为贯彻落实工业和信息化部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培育提升专项行动实施方案,补齐产业发展短板,加快培育发展“单项冠军企业”“单项冠军产品”,近日,四川省“制造业单项冠军”创建工作培训及交流会在成都召开。各市(州)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分管负责人,申请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产品)的企业负责人等共 100余人参加会议。会上,工信部产业政策与法规司二级巡视员舒朝晖为四川省“制造业单项冠军”创建工作进行培训和指导,对
期刊
6月4日,四川省委常委、成都市委书记、市委财经委员会主任范锐平主持召开市委财经委员会会议,传达学习近期中央财经委员会会议和省委财经委员会会议精神。他强调,当前平台经济正加快重塑人们生活,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党中央和省委部署要求,坚持发展与规范并重,加快培育新业态、激发新动能、创造新优势,努力构建公平竞争有序发展环境,全力推动平台
期刊
“中国人不穿中国衣”,1988年,沈从文与世长辞留下这般临终遗憾。他没有料到的是,在几十年后的今天,中国传统服饰悄然兴起,其中高度凝练文化传承的汉服更是从小众市场逐渐走进大众视野。在刚刚过去的端午假期,除了吃粽子、赛龙舟,把汉服穿在身上已成为一种新风尚。  “这里的汉服并非特指汉代人的服装,而是指汉族人民经常穿的服饰。”四川大学教授、博导,四川大学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蔡尚伟表示,现代汉服的概念更多
期刊
y近年来,有“新一线城市”排头兵之称的成都,在中国经济版图中的发展态势表现亮眼:全国医药百强企业,成都独占三席;全国21家世界灯塔工厂,成都揽收2家;全球一半的IPad和笔记本电脑CPU“成都造”。成都还率先成为全国电子信息产业基地、汽车生产基地和飞机研制基地。这些成就的背后,是成都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生动实践。  优化产业布局,提升城市发展新能级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
期刊
6月11日上午9点,早高峰的天府大道上,繁忙的车流中不乏绿色车牌的汽车,这一亮眼颜色,是城市给予新能源车特有的标识。  路旁的天府新城会议中心里,成都市新能源产业重点企业座谈会正在举行。成都市委副书记、市长王凤朝与21家成都新能源企业负责人面对面座谈。在碳达峰、碳中和的历史机遇下,新能源产业于企业和城市而言,是一条充满机遇的“史诗级”赛道。  而这场城市与企业面对面的座谈,也是为了取得双赢的结果—
期刊
努力在培育壮大市场主体上取得新成效  6月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全国深化“放管服”改革着力培育和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电视电话会议上发表讲话。李克强指出,当前国内外环境依然复杂严峻,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继续围绕市场主体关切,有效实施财政、金融、就业等宏观政策,把宏观与微观紧密联系起
期刊
今年全国两会,“碳达峰、碳中和”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成都则提出要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大力推动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加快建设碳中和“先锋城市”。力争到2025年,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碳中和产业综合发展“引领区”、技术创新“策源地”、市场应用“标杆区”,建成以绿色为新优势的可持续发展先行区。  绿色发展是制造業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实现先进生产、宜居生活、优美生态和谐统一的根本
期刊
人口是宏观经济研究中确定性最强的数据,备受关注的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结果已经发布,我国人口总数及户别人口、人口地区分布、性别构成、年龄构成、人口受教育程度、城乡人口等细分指标均有了明确数据,为经济发展、消费结构等宏观分析提供了权威的数据基础。国人在为不必过度担心人口总量问题而略显庆幸之余,又开始为人口普查数据中诸般变化所折射出的我国经济所面临的挑战而揪心,部分产业确实迎来机遇,但暗藏的产业危
期刊
制造业投资修复的滞后性、经济政策影响企业投资信心、大宗商品价格暴涨影响制造业盈利能力等因素仍对制造业投资的走向造成显著影响,我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迈进过程中,挑战与投资机遇并存。投资的本质是对未来的预测,从这个语境而言,我国制造业投资的起势足证各方对未来中国经济的谨慎看好。  化解金融支持实体的难点  “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是“十四五”规划和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重要任务,若以去年年
期刊
云原生技术是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塑造高能效、高敏捷、高可用、高弹性技术底座的最短路径,可为企业带来成本和资源以及研发效率的优化。随着云原生的市场接受度和落地成熟度逐步提高,该领域正以年均增速超過30%的势头迅猛发展。  普适红利的释放  全球范围内企业应用云的步伐都在加速,去年我国云服务市场整体规模已达1550亿元,超过6成的的企业已经上云。企业大量上云之后,充分利用云带来的优势梳理自己的管理架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