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价值观照下统编教材低年级语文插图的运用研究

来源 :教书育人·校长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ai2010n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美育是我国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学生正确审美观和审美能力的重要手段。当下,教师虽然开始发掘教材插图的智育功能,却忽视了其中蕴含的美育价值。针对这一现象,本文从“美育”角度出发,探究“以图激趣,感受美”“图文互应,体验美”“观图悟境,欣赏美”“借图想象,创造美”的运用策略,以服务一线语文教学。
   [关键词] 美育;低年段;语文插图;运用策略
  一、统编教材低年级语文插图的美育价值
  (一)培养审美感知力
  审美感知能力是指审美主体运用感知器官对审美客体直接选择和认同的能力。低年级语文教材中的插图在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力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小学低年级学生仍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因此,低年级教材插图大都生动形象,充满童趣,与文本内容高度契合。学生通过图文并茂的艺术效果,能够加深对课文主题的理解,比单纯使用文字更能提高学生的审美感知的能力。
  (二)增强审美领悟力
  低年级教材插图充满了社会美、自然美还有形式多样的艺术美,这是文章内容无法直观呈现的,又能与文章所表现的情境、文字、情感相互补充。教师在备课时应当深度思考,挖掘其丰富的审美内涵并转化为教学资源,在突破教学重难点的同时,提升学生的审美领悟力。如,统编版二年级上册第18课《敕勒歌》是北朝民歌,描写了牧草肥美、天地辽阔、牛羊成群的草原風光。“天苍苍,野茫茫”是学生理解的难点。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图、想象:你在这儿放牧,这儿是什么样的?草原什么样?天空什么样?真是“天苍苍,野茫茫”。学生对这个词语就有了形象的认知,有了身临其境的感受。充满自然美的草原风光图配上优美的诗句,让学生在欣赏美的同时,提升了审美领悟力。
  (三)提升审美创造力
  有了知、情、意,就到了行的阶段,即审美创造力培养。插图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文章的主旨和风格。在学习文章,体会作者的观点、态度及思想感情的同时,学生可以利用插图大胆地想象,并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将自己的审美感受渗入其中,对插图进行创作。教材中的插图为学生创造审美意象提供了范本和基础。在统编版一年级下册第四课《四个太阳》中,就可以让学生根据插图大胆创作。引导学生思考:你会为每个季节画什么颜色的太阳?并试着画一画。经历了这一过程,学生既深化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张开了想象的翅膀,在审美的天空自由飞翔。
  二、美育价值观照下统编教材低年级语文插图的运用策略
  (一)以图激趣,感受美
  在小学低年级,学生对枯燥的文字不会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色彩丰富、充满童趣的插图则更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我们应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插图带来的美的熏陶。
  例如,统编版二年级上册第17课《难忘的泼水节》讲述了周恩来总理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故事。课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课文插图,说说周总理今天打扮得怎样?脸上的神情怎样?通过插图,学生很容易明白文章的情感基调。这样,不仅拉近了学生与周总理的距离,还唤起了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图中的周总理身穿傣族传统服装,面带微笑,身边的傣族人民也穿着五颜六色的传统服饰,拿着具有傣族特色的水碗、乐器。他们簇拥在周总理身边,也都绽开了灿烂的笑容。这样的画面在视觉上色彩鲜明,充满民族特色,洋溢着欢乐、融洽的气氛,让学生感受到民族服饰之美、民族和睦之美。
  一年级下册识字1“春夏秋冬”,选用四季的典型景物引入对“春风、夏雨、秋霜、冬雪”的学习。春天,到处一片新绿,春风吹红了桃花,也吹动了碧绿的柳枝;夏日,连绵的雨水让粉嫩的荷花弯了腰,荷叶上布满了点点雨珠;秋天,绿绿的叶子变成了金黄色,上面结了一层薄薄的白霜;冬天,大地一片雪白,远处,屋顶上盖着一层厚厚的雪,眼前,一个胖乎乎的雪人带着红帽子、红围巾,露出了愉快的笑容。精美的插图让学生沉浸在四季的美景之中,对即将学习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通过插图所描绘的内容,学生能够自然而然地了解词语意思,加深词语记忆。比如,在“春风”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在学生观察插图后提问:“你认为图上画的是什么季节?柳树姑娘的长头发怎么飘起来了?”形象化的问法让学生兴趣十足。学生很自然地能够由柳枝飘扬联想到风,这就让学生完成了“春风”这一抽象名词的转化。“春风”在孩子的心中不再是枯燥的文字,而是一幅优美的“风吹柳枝图”。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学生没有直接认字,而是充分利用插图调动学习兴趣,为充分欣赏插图,发挥其美育价值提供了保障。
  (二)图文呼应,体验美
  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仅用语言讲解课文,不仅会使课堂氛围枯燥乏味,还会加大低年级学生的理解难度。而插图能将抽象的词语变得可观、可感,使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重点词句。通过文章和插图的呼应,既使文本内容具象化,又能发挥插图美学价值,进行审美教育。比如,统编版一年级上册“识字三”中配了两幅京剧花旦和老生的图片,表现了京剧中的“站”和“坐”。教师在教学时就可以借助插图,帮助学生理解这两个动作。京剧插图不仅帮助学生理解了文本内容,还让他们感受到了京剧艺术的独特美感。
  在部编版一年级下册“小池”一文中,插图描绘了恬静、优美的初夏风光,一个泉眼、一道细流、一池树荫、几片荷叶、一只蜻蜓,构成一幅生动的小池风物图,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通过插图,学生感受到了夏日朴实自然的美感,充满着浓浓的生活气息。在教学“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时,就可以充分利用插图,让学生观察图中的泉眼、细流、树荫,借助插图说说自己对这句诗的理解。在风景如画的插图中,学生将“诗”与“画”融为一体,图文互应,在理解诗意的同时产生浓厚的审美体验。
  (三)观图悟境,欣赏美
  统编版低年级语文教材插图的选择能够紧扣本文核心内容,体现故事情节,表达作者思想。学生在欣赏图画的同时,还能感受到蕴含其中的人文美,获得正确价值观的引导。   一年级下册的“小公鸡和小鸭子”,讲述了小公鸡和小鸭子互相帮助的故事。在学习课文之后,希望让学生感受到他们之间的善良之美。课文中呈现了两幅插图,一幅是小鸡捉虫子喂小鸭子,另一幅是小鸭子背小公鸡过河。教学时,应引导学生关注插图细节,欣赏人文美。插图中,小公鸡和小鸭子在帮助别人时表情都是笑眯眯的,应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他们为什么高兴,从而让学生感受乐于助人的道德美。助人为乐的图画内容也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价值观。又如,“胖乎乎的小手”一文,以连环插图的形式将兰兰帮家人做事的情境进行再现。看着兰兰给爸爸拿拖鞋,给妈妈洗手绢,帮姥姥挠痒,再看着一家人其乐融融的场景,学生会自然而然地感悟到:我们应该帮助家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四)借图想象,创造美
  在利用插图进行美育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努力创设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将感受美、体验美、欣赏美、创造美有机结合。通过对感受美、体验美和欣赏美的能力的培养,丰富学生的想象力,为创造美做铺垫。教材插图除了对课文内容起到解释、补充的作用外,还给学生留下了创造的空间。
  如在一年級下册《咕咚》的教学中,有一幅图呈现了野牛拦住大家的场景。但是课文中没有明确写出野牛在拦住大家时说了什么,这时就产生了一种“空白”。在教学时,就可以引导学生思考:野牛是怎么问的?你能和你的同桌演一演吗?这样,“空白”就变成了学生理解故事的助力。在表演的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想象野牛的语气和其他动物的语气,猜猜野牛当时是怎么想的。低年级小朋友想象力丰富,他们十分善于补充插图的空白,创造出各种各样有意思的对话。在这样的交流碰撞中,故事情节越来越丰满,学生自身感悟也逐渐深化。
  参考文献:
  [1]温儒敏.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
  [2]冉祥华.美育与创造力[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4:15.
  [3]孔起英.儿童审美心理研究[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172.
  [4]曹荣林.运用课文插图资源“点亮”小学语文课堂[J].中小学教学研究,2015(3).
  [5]王风萍.巧用课本插图,演绎精彩课堂[J].小学教学研究,2015(10).
  [6]顾佩琳.低年级小学语文教科书插图的分析与使用的探索[D].上海师范大学,2018.
  [7]李天道.美育与美育心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8]宋振韶.教科书插图的认知心理学研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
  [9]曹爱卫.低年级语文这样教[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8.
  (责任编辑:朱福昌)
其他文献
[摘 要] 农村教学点因规模小、教师少、信息滞后等原因,长期以来教研活动难以有效开展,教研活动的缺失或流于形式,又直接影响了教育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提升。通过在农村教学点开展联片教研活动,搭建研究平台,发挥骨干教师的作用,规范和引领农村教学点教研活动,着力在组织管理、建章立制、内容确定、模式总结等方面进行实践探索,以求推动农村教学点教研活动的有效开展,进而推动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关键词] 农
[摘 要] 乡村学校变革的关键在于课程教学的变革。从教育公正视角诠释,当前的乡村学校课堂教学在教育过程公正和教育结果公正两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和矛盾。为推动乡村学校课堂教学的深度变革,乡村教师应努力创设适合乡村学生成长的教学模式,应强化因材施教和启发式教学,既做好经师又要做好人师,同时还要养成自我观察、自我反思的专业习惯。   [关键词] 教育公正;乡村学校;课堂教学  乡村学校变革的本质在于课堂
[摘 要] 教师的心理健康不仅关乎自身,而且影响着学生。为此,在新课程改革深入推进的背景下,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现状,针对存在的问题,探讨自我调适的方法与策略,对于保障教师的心理健康,促进学校的整体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教师;心理健康;自我调适;策略  一、教师的心理健康的总体状况  总体来说,教师学科知识扎实,自信乐观,善于言谈,富有进取精神和开创意识。他们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要求以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为高中英语教学主要目标。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以教授语言知识为重点,忽视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存在碎片化、表层化、模式化等问题。高中英语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符合英语核心素养对学生整体发展的要求。单元整体教学设计遵循教育目标分类理论,设计符合学生认识发展规律的学习活动,依据英语学习活动观,设计学习理解、内化运用和迁移创新等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单元整体”学习。
[摘 要] 政治认同素养在高中政治课中是一种政治情感的归属、政治意识的自觉和政治行为的践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链入生活逻辑,化冰冷的符号为直观形象的政治认知;通过课堂素材的艺术加工、热点议题的课堂探讨,实现情与理的深度融合与升华;通过践行政治行为落地政治认同素养,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使命。   [关键词] 高中政治课堂;政治认同;素养  高中生作为未来的建设者,培育和加
新时代青年成长成才思想指出了青年最富有活力和创造精神,是党、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和希望。新时代青年促进了国际间的友好交流,发挥着担当时代晴雨表、引领社会风气、时代变革先锋等重要作用,担负着历史和时代双重使命。揭示了加强政治理论学习、理想信念教育、思想道德修养以及依靠党、共青团、学校的帮助和支持的成长成才路径;阐释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立场、以培养时代新人为价值目标、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青年观为价值旨归的鲜明价值取向。
[摘 要] 深度学习立足于语言教学中非常重要的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要自主对知识进行建构、整合,并将之投入新情境中进行迁移使用,在全新使用过程中做出正确决策与问题处理的学习行为。深度学习对于发展学生能动学习意识、高阶语言思维、实用语言技能,以及正面的学习心理都具有相当的效用,研究重点在于通过深度学习构建小学英语课堂评价体系,这期间将把握深度学习的各项目标来展开多角度、高质量的评价策略
针对连续梁桥合拢段截面在超载作用下的动态特性,通过理论分析,并利用有限元方法对桥梁及同种卡车的不同载荷进行模拟,以实际测量数据和数值模拟结果作为已知条件概况分析桥梁在超载作用下对桥梁变形以及各单元截面的位移、应力的影响。结果表明:超载作用对跨中合拢截面及边跨中部损伤最为严重,边跨合拢截面受影响较小,边跨跨中的振动幅度较中跨剧烈,设计时应提高边跨强度,建议相关管理部门加强对跨中截面及边跨中部位置监测及维护。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阵地,新时代下强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改革创新能够有效应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和网络环境,加强大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引导,因此,拟从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面临的新变化分析出发,探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现状,并结合这些现状给出了改革创新的具体原则,进一步提出了改革策略,旨在以此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改革探索全新的路径。
[摘 要] 立德树人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基石。现代教育不仅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更加重要。教师是学生良好道德品行养成的助力者,在学生德育工作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必须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引,坚持以生为本,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养成,同时加强自我修养,完善自身道德行为。在教育生涯中,教师要用炙热的教育心灵温暖学生、关爱学生,用和煦的道德之光为学生指引健康发展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