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里还是巴王村

来源 :江门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rthurpz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很多时候,我的骨子里是反城市的。这种发现,让我更加迷惑,甚至痛苦。
  转眼间,我离开老家已经十年以上。老家在鄂西,一个以花屋场为半径的山村。十年了,其间我断断续续回去过多次,只有站在那座山的褶皱某处,才真实地感觉到花屋场已经有点让我不很认识了。很多老人不认识了,很多年轻的小孩也不认识,而我认识的,他们和我一样,依然在外地某个角落谋着生活。在我的梦里,花屋场已经渐渐归隐,虚幻,扩展,失去了边界,还原为一个叫巴王村的遥远村落。
  2007年,我连同我唯一的女儿,把户口从老家迁到了深圳。乡谊把这看作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而我,只能在内心叹息自己的俗气,女儿要在深圳读书,女人要在深圳工作,为了她们,我只得做了我始终犹豫不决的事情。在老家,我有十一亩责任地,一百三十亩山林,承包期三十年,有望继续无限延期,怎么也是身家百万。我本可以做一个很富裕的现代地主,菜在园里摘,水在缸里舀,肉在楼顶取,不怕色素,农药,不缴什么税,不买化肥,也不担心添加剂,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暮色降临后,我只需要有一台电脑,让无形的网络把我的心与外界连接,认识的依然认识,不认识的永远不认识。隐居,过去只属于陶渊明,有时候我想,或许现代乡村,比陶渊明的东篱采菊,更有情趣,更让人安静。我甚至认为,今天的生活,是我对城市的掠夺和利用,在骨子深处,其实充满了反抗。
  巴王村是我赋予的一个让生命在那里休养的地方。巴王村的许多人或事,不断地进入我的小说,我的诗歌,我的许许多多的文字。巴王村的子民,原本只有四百来人,而今已经隐约化为四十多万,栖息在八百里的清江两岸。它们不断地进入我的梦境,升起,降落,魔幻一般虚无,生命一样真实。
  黄柏山是巴王村的外延,雄俊的山顶高峰,有一个美丽迷人的名字,黄金藏。上高中的时候,我要背着竹背篓,从山脚翻越一座叫四方台的副山。四方台海拔1400米,山上原始而荒凉,稀落的人家,广阔的荒原,湛蓝的天空,或者乳白的云雾,翻过最后一个山冈进入到四方台,心灵就洁净而充满敬畏。山上有成群的牛羊,有几匹放牧人骑的马。林中有野鸡彼此起伏的鸣叫。让人惊奇的是,在几个小山岗之间,还有一股淙淙的山泉,清冽,甘甜,偶有几片枯叶顺水而来,或者几只水生虫子惊恐着从水底爬过,就会一个对纹波晃动的影像,独自会心地微笑。有时候,我会放下背篓,走近那匹肃穆的马,猛地纵身越上马背,死揪着马颈间长长的棕毛,任马一路驰骋,或者在已经枯黄萎缩的玉米残林里转上几圈。人累了,马也累了,我们都习惯了悠闲的生活。跳下马背,牵着马从地里走过,马格外安静,却有天地人马的默契与融合。仅仅是好玩,我和一个伙伴从二十几里的山下学校附近,买了一辆二手自行车,或推或扛,把自行车千辛万苦地弄到了四方台,寄放在一家供销社里,只为上学和放学的时候,在四方台的胸膛上狭窄弯曲的土路上骑上几圈,或者和马比试奔跑的速度。
  夜晚的四方台格外迷人。有一次,因为家里有事,直到下午五点,我才从家里动身去上学。从家门出发走上二十几里,爬上四方台,天就已经黑了,人也累了。一个人依偎在四方台的岩石边,没有落寂和惧怕,只有静谧和虚无。并不因为是夜晚,天依然湛蓝,星星悬浮在飘渺的天空,群山寥廓,隐约几处昏黄的灯火,不知名的虫子偶尔鸣叫几声,几只萤火虫若有若无地飞舞。在长达三公里的四方台,我开始变得恍惚,仿佛云游在仙界,干脆选了一处绒草厚实的地方,枕着双臂与星空对视。星空是柔和的,月光倾泻在草地上,浸湿了我的头发和衣服,我仿佛顿失了与生俱来的军阀作风和土匪习气,磊落而干净,无端地感动。黄金藏就在额前远方,像一颗男人坚实的头颅,默默地为我守护。那一晚,我在清江上停顿。当我披星戴月地来到清江岸边时,船夫已经在清江的船中睡得憨憨实实,直到我在岸边燃起一堆篝火,好久以后,那条乌蓬船才咿咿呀呀地,浇起两片雪白的水花,破开月光下乳白的水雾,咿呀着往岸边而来。那一晚,我睡在那条船上,诡异的梦中,是清江轻拍着船底的浪声。
  花屋场是巴王村的核心。无论我后来流落到县城,宜昌,河南,山西,还是在北京,东莞或者今天所在的深圳,大多数时间,即使到了腊月二十九,我也要风尘仆仆地赶回到那个地方。即使我今天已经三年未回了,心还是被它紧紧攥住。
  花屋场是一个四面环山的盆地,有四个方向的山路通向山外。那里的山民,选择了不同的路,因而也到达了不同的地方。上学的时候,我选择的是上山,上四方台。高中毕业那年,山下的五长公路通车,我于是选择了下山,在一条叫中溪河的和邻县交界的临时站台,等长途班车到要去的地方。想来,花屋场其实熟悉到没有什么故事,我对它的记忆都是从在外闯世界以后才开始有的。或者说,对花屋场的记忆,是一种宏大的叙事背景,乡风民俗,人情世故,田野树木,都是在逐渐虚化后,慢慢从心灵显影的。花屋场淳朴,淳朴到我快到三十岁时,还没有想过要在哪家找个女孩成为自己的女人。高中毕业后,我先是在民族中学代课,而后转到村里的小学,一个孩子,转瞬就成了孩子王。晚上,我不住在学校,而是回到家里,一个人在昏黄的油灯下读书,写作。大多数时候,花屋场的婚姻半径就在这一公里之内。我姐姐就嫁到了大沟对面的山坡一户人家。很多时候,我喜欢一个人呆在家里。农田里的事情父母足以对付,他们也不太让我到地里糟蹋庄稼。我在旁边一个叫楠树槽的地方,开荒蓄土,搬石头砌坎子,自己弄出了一分大小的平地。在那块小小的土地上,我种过玉米,黄瓜,花生,土豆,还插过红薯,从茅房里一次挑半担粪去浇灌它们,可惜收成都不好,开荒的土地里总是长出一些野生的杂草出来,它们很快就吸完了土地的营养,比庄稼长得还茂盛。那年秋天,我把土全部松过一遍,砍了几个柴禾,烧过一遍,然后种上了牡丹和果树,因为我要计划自己的远行了,没有时间再天天去给庄稼拔草。
  在花屋场,我第一个买了一台二手的486电脑,不务正业,一时成为被讥讽的新闻。很多人并不知道,我在那时就开始了写作。有很多诗歌作品,其实就是在那里完成的。1991年,我成为了宜昌作协一个年轻会员。我不得不说说我的那间卧室兼书房。我自豪的是,四百号人的村子,只有我有一个书橱,那是父亲在为姐姐做嫁妆的时候,为我做的,可以装500册书。后来我的书超过了那个书橱,满房子堆得都是。1990年,父亲借钱让我去鲁迅文学院学习,我永远记得他为我借钱的那几个夜晚。不知道是在什么时候,乡人不再讥讽我了,他们看到了邮递员手中的稿费单,知道电脑是有好处的,也知道了我与书的密切关系。我被花屋场的人宽容了。我得以把自己装进那间屋子。在我屋子后面,是我家里的当家农田,长着墨绿壮实的玉米。窗口后面,是阳沟,阳沟坎上是一排梨树,有一座一字碑孤坟不知何年断了半截留在那里,我推开窗户,就可以看到它,和再后面的老湾,老虎洞(它们都是本地命名的具体位置名称),大片的峭壁,大片的树林。诗歌《我是大山人》就是在那时候写的,里面有关于树、关于坟墓、关于生命的描述与思考,也有自己生命流淌的真实体验。
  1992年,我开始了对花屋场的出逃。四条山路对我充满了诱惑。我再也没有了上山挖山货换邮票的兴趣,我开始觉得,通向山外的山路,总是需要人去走的。那一晚我在床上挣扎到深夜,赤着身子走到漆黑的门口,对着父母的房子深深地跪下去,磕了一个长头。我决意要出去了,而出去将是什么境况,我一概不知,我甚至想象我能否回来为父母养老送终,能否回来在他们的丧鼓中低下自己的头颅。离开的那天夜里,我写下一首小诗,《在墓边给自己的悼词》,后来收进了我的诗集。
  我离开家的那个清晨,母亲站在门口的枣树下送我,父亲没有出来,我知道他比母亲更为脆弱。
  外面的世界丰富而复杂。前前后后,我换过了不下十五种行当,反反复复地去去回回。回想起来,十几年来,我其实只做了两件事情,自学,写作,其他一切都在为这两件事情服务。我看到了世间的美好,也体验到种种丑恶。我也遇到了自己人生的伯乐,刘不朽,一个仁善的老诗人。我还遇到了未曾谋面已经无法找到的书信朋友,刘成庆,一个给我真诚帮助的人。我还遇到了几个美丽的女孩,有一个成为我的爱人。我有更多的文字留给读者了,开始获一些小小的奖了。
  2000年,世纪之交,我在风雪中站在乌鲁木齐的车站广场,任大雪飘落在我的身上。我手里拿着一叠乌市晨报纪念号,第一次对人生反省。也是在那时,我逐渐远离了诗歌,开始了与小说的纠缠不清。我已经记不住自己发表的第一篇小说了,起初都是一些很短的篇幅,三两千字,夹在报纸副刊某个角落,可以断定,没人会去认真阅读那样的文字。
  现在,我或许生活得还算不错了,一种疼痛却始终萦绕不去,爬满我的心头,充满我的梦。作为一个漂泊者,我经历着两种文化的煎熬,曾经我会尖锐地去揭露,而现在,同一件事情,我习惯换个角度,学会了委婉,尽量在委婉里深刻。我喜欢展现生活的真实。比如我刚写完的《西上庄的最后一场桃花雪》,血淋淋的现实无以回避,我只好写写他们的心灵和天空。我不喜欢回避,也不在意别人讨论的是否缺席,我首先需要维护自己的道德,绽放自己的灵魂。别人怎么说,我听着,思考过后才慢慢消化。我已经比较固执了。
  从来,我没有想过自己为什么要选择写作。我应该可以做很多事情的,却只有创作这件事情坚持了这么多年,如今连学习也疏远了,已不再在意一纸文凭。假如我一直在花屋场种地,我肯定是一个非常出色的专业户,假如我一直在河南新乡做销售,现在应该是什么厂长,假如我1991年就留在了深圳,现在不定就是一个亿万身家的农民富翁,假如我一直坚持做着新闻,现在该也是一方名记……我向来做什么事情都很认真,我相信自己,却没怎么把握好自己。但生活没有假如,我就注定成为一个与文字有缘的人了,成为一个在梦里把巴王村无限放大、又无限缩小的梦想家了,在虚拟的巴王村和现实的城市中间,不断痛苦地挣扎。
  在梦里,我把自己定位为一个军阀,一个地主。占领自己的精神高地,经营自己的村庄。糊涂着,活到了今天。
  责任编辑:鄢文江
其他文献
母亲住院,我在医院陪护。去楼下拎热水,回来时,见走廊里多了几个警察,围在一起低声说话。一进病房门,母亲说:“隔壁来了一个重病号,脑血栓,很危险,还是个劳改犯。”  “劳改犯?”我觉得有点新鲜,便出门想去看看那人长的是啥模样。到了门外,见一帮一帮的大夫护士从犯人的病房里出出进进,怕碍着人家的事,又止了步。  隔了一天,我搀着母亲去洗手间,见犯人的病房门半开着,不由转脸往里瞅。犯人躺在床上,像植物人,
期刊
收获快乐,是每一个人的奢望。在我们的生活中,其实,并不缺少快乐,缺少的只是一种快乐的心境而已。  有两个农民,种了一样的庄稼,取得了一样的收成。  一个农民想:我今年庄稼的收成比去年多了二成多,一家人不但有饭吃,而且还有所剩余,如此下去,我的生活一定会越来越好。为此,他心里充满了快乐。  而另一个农民则想:今年的庄稼虽有所丰收,也有所积累,但比起那些富有的人来说,却微不足道,收入不足别人的十分之一
期刊
把一撮苦苦的日子递给你,就如一颗硕大的盐粒渗入了你的眼睛。没有和风的时候,是谁把那段苦涩的往事搓成一段乱乱的麻?紧紧地缠着夜风吹来的时刻,把小窗的心事缠绵成一杯苦酒。  回过首来,搓搓缄默的表白,并没有血红的心形开在雪地里。梅香只不过是一瞬的回忆,那段淡淡的日子就着酒温吞而过。  一次又一次的谎言,早已冲淡了水酒的灵性。屋角里,今夜就只有一缕梦魂仍绕于心扉。它打不开紧锁的心田,蔓长的青藤绕着苦涩的
期刊
东莞,那个遥远的“优秀”称号  10年前的夏天,我从高考的独木桥前败下阵来,适逢一个在东莞打工的老乡回家办事,没有任何犹豫和叹息,我随他踏上了南下的行程。老乡只有小学文化,却已经是一家玩具厂的主管,薪水不菲。“在外打工,只要肯吃苦,就一定有回报!”老乡朴实的话给了我很大激励,坐在开往东莞的汽车上,我就开始想着荣归故里的那一天。  因为老乡的关系,我没有经过找工的辛酸,很顺利地进了老乡所在的玩具厂。
期刊
前不久因工作上的分歧,我把自己的搭档老吴给得罪了。当时,满脸憋得通红的老吴当场就说下老死不相往来的狠话。  嘿,真没想到老吴说到做到。自从那次争吵后,无论是在工厂还是在宿舍,老吴硬是没拿正眼瞧过我。而个性倔犟的我当然也绝不会轻易服软,同一个机台做事的两个人就这样较上了劲,抬头不见低头见却冷眼相对互不搭理,那场面确实挺让人尴尬的。  这种尴尬的局面一直延续到这个周六的下午。这天下午,我和老吴闷着声在
期刊
渔家女肖晶儿喂养的海豚“姑娘”终于出嫁了,其婆家是位于城郊的一家西溪水族公园。  肖晶儿是渔民肖大伯的独生女儿,现年12岁,长辫子,大眼睛,胆大又精灵。不说不知道,实际上这条海豚是肖晶儿从海滩边捡来的。  那是半月前的一天傍晚,肖晶儿与同村的仨姑娘一起,像往常一样来到碧崖底部岩石滩上拾小螺。这时,肖晶儿突然发现前方有一群乌鸦时起时落,总是盘旋在海滩泥潭周围,不停地发出“呱呱”的叫声。她觉得好奇,就
期刊
一、不知不觉中,被彼此的温存打动    我在彩绘部当文员,每到晚上事情就多,都下班了我还在忙报表。王正做杂工,不急不躁坐在那,等着锁门,我让他先下班,他说不是不信任我谢茹,而是空洞洞的车间怕我一个人害怕;有时天突然下雨,他总是为我准备好雨伞,要是加班很晚,他非要送我到租房门口,才转身离去。望着他的背影,他那后面看上去剪得像痰盂口一样的平头,留在我脑海里,弄得我寝食难安。  思来想去,觉得自己应主动
期刊
2008年1月,眼看就快过年了。想起往年回到家乡碰上熟人时,他们都会问我:“你的手机号码是多少呀?”我只能说:“我没有手机。”真丢脸。于是,我去买了一台诺基亚的手机等回家时“威水”一下。  2008年2月1日,终于放假了。2月2日凌晨2点,我和爸爸坐上了回家的车。  经过四个钟头的车程,凌晨6点,车子就要到镇上了。由于是冬天,6点钟天还没亮,黑漆漆一片,而且还下着大雨。我对爸爸说:“我打个电话给阿
期刊
1.到了巷子尽头,马遥才觉出情况不妙。横在他前面的是堵墙,后面是个男人,他站立的地方是一个死角,最要命的是腰上还顶着一样冰凉的物件。不用看也知道,那是一把匕首,刀锋紧贴马遥肌肤,寒气袭人。马遥哆嗦一下,自信心突然间被卸去。  如果没有这把匕首,马遥自信对付这个男人绰绰有余,因为这家伙比他矮半截。他在读高中时练过拳击,按以往的经验,这样弱小的对手三拳两脚就趴下了。对着这么个人,马遥自忖无须防备。  
期刊
(一)    于敏来到妹妹于芬家时,于芬正好不在,保姆让座,倒了一杯茶后就到厨房去了。坐在这栋讲究的小型别墅的客厅里,于敏丝毫没感到舒服,相反心情特别沉重,她知道妹妹的心思,知道她忍受的超强痛苦,而且是一辈子,也许是她对贫穷生活绝望了,爱情也因为贫穷而褪色,从而失去它应该有的美好!为了家人能有美好的生活,为了能在省城里安顿下来,妹妹彻底地牺牲了自己的一切。而让于敏感到万分惭愧和后悔的是:在妹妹少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