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勃拉姆斯的众多创作很难用单一的风格加以描述,既有严肃沉重的作品也有轻松唯美的作品,这些音乐作品展现了勃拉姆斯独具的崇高信仰与人格魅力。第四交响曲是勃拉姆斯所写四部交响曲中最伟大的一部,多样化的和声、丰富的和弦变化以及复杂的调性布局,将古典主义的规整性和浪漫主义的抒情性完美的结合在了一起。
【关键词】勃拉姆斯;第四交响曲;第一乐章;古典主义;浪漫主义
【中图分类号】J624 【文献标识码】A
约翰尼斯·勃拉姆斯(1833-1897)是德国浪漫主义时期作曲家、钢琴家。他在十九世纪下半叶文学化、标题化音乐盛行之时,不受当时音乐主潮的影响,将自己的音乐创作根植于古典音乐的传统之中。勃拉姆斯一生共创作了四部交响曲,第四交响曲是是他读古希腊悲剧《俄狄浦斯王》时受启发完成的,因而这部作品散发着浓厚的悲剧之情,激昂、悲愤,而又不失古典音乐的气质。
一、创作背景
《e小调第四交响曲》(Op.98)是1885年勃拉姆斯在莫祖席拉格完成的,在这之前他曾向克拉拉、指挥家彪罗请教是否可以在自己的创作中加入巴赫恰空风格的音乐元素,最终他将这些元素都用到了这部交响曲中,并在首演中获得欢迎与赞许。这首交响曲是四首交响曲中风格最严谨的,也为他所有交响曲做了一个完美的总结。整部作品由四个乐章组成,音乐严肃宏伟,构筑充满探索精神的生命境界。其中最后一个乐章的创作极为大胆,灵感来自德国根深蒂固的传统。采用古老的帕萨卡里亚结构形式,以巴赫康塔塔(No.150)的主题为基础,用固定低音的形式反复出现,充分体现了勃拉姆斯对巴赫以及古典音乐风格的崇尚之情。乐曲第一乐章采用了传统交响曲惯用的奏鸣曲式。和声变化极为丰富,调性布局复杂,这一乐章忧伤、黯淡而又充满激动、壮烈的情绪,为全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下面笔者将针对第四交响曲第一乐章,作出详细分析。
二、曲式特征分析
第一乐章没有引子,主部主题直接进入,e小调为主调。呈示部(1-144小节)分为主部主题、连接部、副部第一主题、连接部、主部主题、副部第二主题和结束部。主部主题(1-52小节)为对比乐段,以小提琴悠扬的主旋律开始,运用弓弦乐器、木管乐器和圆号进行配器,音响如清泉般透彻,层次分明。旋律弱起,以四分音符和二分音符的三度旋律音程为主,排列十分巧妙。主题旋律乐音按顺序排列为下行的三度音,极具语义化含义,将痛苦悲伤的情绪带入。(见谱例一)。
谱例一:
9-12小节在主题材料的基础上加入了辅助音并变化出了新的节奏型,第10小节是第9小节的逆行(见谱例二)。
第13小节对主题材料进行了紧收,节奏型缩小了一倍,音符更加密集,使音乐更加流动。(见谱例二)。
谱例二:
第16小节离调到e小调的重属和弦上,紧接着18小节属七和弦出现,19小节解决到e小调的主和弦,主部主题到此结束(见谱例三)。
谱例三:
连接部(19-57)在这一小节叠入,同样使用主部主题的弱起旋律,与主部主题同头,做到了材料的自然统一。但在配器中做了明显的改变,以四分音符带休止的主题与第一二小提琴主题声部形成了对位模仿关系,长笛和其他木管组乐器对内声部的旋律与和声进行了填充,形成一种不稳定的感觉。这里主旋律并不那么鲜明突出,取而代之的是复杂的复调织体。这首交响曲的第一乐章有两个副部主题,副部第一主题(57-73小节)转到b小调,旋律极具歌唱性,而伴奏织体活泼灵动,与主部主题形成鲜明对比。材料仍主要使用四分音符和二分音符,伴奏部分采用了连续下行的三度分解和弦的跳进,呼应了开头主部主题的三度音下行。副部第一主题第二小句(59-60小节)是第一小句(57-58小节)的倒影重复,第三、四小句是第一、二小句的变化重复。后八个小节是前八个小节的高八度重复,这样的重复巩固了新的主题旋律,使音乐更加宽广流动。在进入副部第二主题之前,还出现了四小节的转折,在和声上为副部第二主题做了准备,调性由副部第一主题的b小调转到了副部第二主题的B大调,形成了明显的色彩上的对比。副部第二主题(96-106小节)的第一小节材料来源于53小节的材料,主要音程旋律还是构建在三度的关系上,从升D到升F,下一小节从升F到升D,是上一小节的逆行,接下来两个小节运用同样的音型,但音程关系上逐渐扩大,此处双簧管的演奏来源于第91小节转折部分的旋律,经过升D到升C和升C到B 的四小节的平缓处理后,和声经过B大调的属七和弦完满解决到主和弦上,整个副部结束。结束部(107-144小节)出現了分解和弦音型,这个材料来源于第53小节三连音的材料,改变了原来的顺序和增加外音,连接成一个连续的分解和弦连奏乐句。而后通过模进的手法将音乐推向了整个呈示部的高点。其节奏型完全来自于连接部54-57小节,作曲技巧十分高超。
展开部(145-245小节)分为引入、展开部分、属准备三个部分。引入部分与主部主题完全相同,完全重复八小节,为典型的同头导入。展开部分(152-244小节)前两小节的材料来源于第9小节的材料,而后调性转向下属二级调F大调,在156小节转向g小调,音乐织体开始复杂,为音乐的推动做好了准备(见谱例4)。
谱例4:
161-168小节以主部主题材料的变形为主要声部,转向降B大调——降A大调——降b小调。第169-183小节开始变得不稳定,打破了常规的强弱规律,在二三四拍加入了很多的着重记号,使音乐有很强的动力感。第184-226小节连续使用了三连音的节奏型,材料取自于呈示部的连接部,推动了音乐的发展使情绪逐步高涨起来。第227-242小节使用了主部主题第9小节的材料,第245小节停在e小调的属功能上。属准备只用了四个小节,并没有采用很长的属准备阶段。
再现部(246-393小节),再现部中的副部调性回归体现了奏鸣曲式最典型的特点,在勃拉姆斯的这首作品中也毫不例外。主部主题的旋律由四分音符和二分音符的结合变成了二分音符和全音符的结合,力度从“ppp”到“p”又到“pp”,表情上为“dolce”,变得十分柔和平静。再现部中的连接部比呈示部中的缩短了9个小节,副部调性服从到了主调,且与呈示部一样,副部的一二主题先后由e小调转到E大调。
尾声(394-440小节),尾声部分以主部主题开始,和声上更加厚重,卡农式的模仿进一步的回顾了主题。对主部主题中的材料再次展开,第426小节为收拢性终止,在430-433小节使用附点节奏型,增强了音乐的推动感,全曲以雄伟的大和弦走向高潮并结束。
三、结语
有评论家称勃拉姆斯是生活在浪漫主义时期的最后一位古典主义作曲家,他的作品既传承了古典乐派又有自己独特的韵味,而这两者毫不矛盾地交织融合在了一起,成为勃拉姆斯独特的音乐风格。我们在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到春意盎然的田园、孤独失意的诗人、枯叶飘落的哀叹,也可以看到坚韧挺拔的士兵、驰骋沙场的英雄。勃拉姆斯继承了德奥音乐的传统,从巴赫到海顿、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门德尔松、舒曼,他是唯一把古典宝藏毫无保留地继承下来的人,创作了最后的古典艺术。在所有浪漫主义作曲家中,勃拉姆斯完美地平衡了浪漫主义的抒情性和古典主义曲式的矛盾,这种矛盾是理想与现实的交织,他把冲突巧妙地化为两个方面融入到音乐创作中,用特有的方式展现属于自己的音乐。时至今日再去回味勃拉姆斯的作品,不论是技术上还是对音乐理解和表现方面,仍需后人去发现和探索。
参考文献
[1]易慧敏,李虻.勃拉姆斯<第四交响曲>第一乐章和声特征分析[J].音乐生活,2009.
[2][英]保罗·霍尔姆斯,王婉容.勃拉姆斯[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
[3]于润洋.西方音乐通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王觅( 1993—),女,满族,辽宁鞍山,天津音乐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钢琴演奏。
【关键词】勃拉姆斯;第四交响曲;第一乐章;古典主义;浪漫主义
【中图分类号】J624 【文献标识码】A
约翰尼斯·勃拉姆斯(1833-1897)是德国浪漫主义时期作曲家、钢琴家。他在十九世纪下半叶文学化、标题化音乐盛行之时,不受当时音乐主潮的影响,将自己的音乐创作根植于古典音乐的传统之中。勃拉姆斯一生共创作了四部交响曲,第四交响曲是是他读古希腊悲剧《俄狄浦斯王》时受启发完成的,因而这部作品散发着浓厚的悲剧之情,激昂、悲愤,而又不失古典音乐的气质。
一、创作背景
《e小调第四交响曲》(Op.98)是1885年勃拉姆斯在莫祖席拉格完成的,在这之前他曾向克拉拉、指挥家彪罗请教是否可以在自己的创作中加入巴赫恰空风格的音乐元素,最终他将这些元素都用到了这部交响曲中,并在首演中获得欢迎与赞许。这首交响曲是四首交响曲中风格最严谨的,也为他所有交响曲做了一个完美的总结。整部作品由四个乐章组成,音乐严肃宏伟,构筑充满探索精神的生命境界。其中最后一个乐章的创作极为大胆,灵感来自德国根深蒂固的传统。采用古老的帕萨卡里亚结构形式,以巴赫康塔塔(No.150)的主题为基础,用固定低音的形式反复出现,充分体现了勃拉姆斯对巴赫以及古典音乐风格的崇尚之情。乐曲第一乐章采用了传统交响曲惯用的奏鸣曲式。和声变化极为丰富,调性布局复杂,这一乐章忧伤、黯淡而又充满激动、壮烈的情绪,为全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下面笔者将针对第四交响曲第一乐章,作出详细分析。
二、曲式特征分析
第一乐章没有引子,主部主题直接进入,e小调为主调。呈示部(1-144小节)分为主部主题、连接部、副部第一主题、连接部、主部主题、副部第二主题和结束部。主部主题(1-52小节)为对比乐段,以小提琴悠扬的主旋律开始,运用弓弦乐器、木管乐器和圆号进行配器,音响如清泉般透彻,层次分明。旋律弱起,以四分音符和二分音符的三度旋律音程为主,排列十分巧妙。主题旋律乐音按顺序排列为下行的三度音,极具语义化含义,将痛苦悲伤的情绪带入。(见谱例一)。
谱例一:
9-12小节在主题材料的基础上加入了辅助音并变化出了新的节奏型,第10小节是第9小节的逆行(见谱例二)。
第13小节对主题材料进行了紧收,节奏型缩小了一倍,音符更加密集,使音乐更加流动。(见谱例二)。
谱例二:
第16小节离调到e小调的重属和弦上,紧接着18小节属七和弦出现,19小节解决到e小调的主和弦,主部主题到此结束(见谱例三)。
谱例三:
连接部(19-57)在这一小节叠入,同样使用主部主题的弱起旋律,与主部主题同头,做到了材料的自然统一。但在配器中做了明显的改变,以四分音符带休止的主题与第一二小提琴主题声部形成了对位模仿关系,长笛和其他木管组乐器对内声部的旋律与和声进行了填充,形成一种不稳定的感觉。这里主旋律并不那么鲜明突出,取而代之的是复杂的复调织体。这首交响曲的第一乐章有两个副部主题,副部第一主题(57-73小节)转到b小调,旋律极具歌唱性,而伴奏织体活泼灵动,与主部主题形成鲜明对比。材料仍主要使用四分音符和二分音符,伴奏部分采用了连续下行的三度分解和弦的跳进,呼应了开头主部主题的三度音下行。副部第一主题第二小句(59-60小节)是第一小句(57-58小节)的倒影重复,第三、四小句是第一、二小句的变化重复。后八个小节是前八个小节的高八度重复,这样的重复巩固了新的主题旋律,使音乐更加宽广流动。在进入副部第二主题之前,还出现了四小节的转折,在和声上为副部第二主题做了准备,调性由副部第一主题的b小调转到了副部第二主题的B大调,形成了明显的色彩上的对比。副部第二主题(96-106小节)的第一小节材料来源于53小节的材料,主要音程旋律还是构建在三度的关系上,从升D到升F,下一小节从升F到升D,是上一小节的逆行,接下来两个小节运用同样的音型,但音程关系上逐渐扩大,此处双簧管的演奏来源于第91小节转折部分的旋律,经过升D到升C和升C到B 的四小节的平缓处理后,和声经过B大调的属七和弦完满解决到主和弦上,整个副部结束。结束部(107-144小节)出現了分解和弦音型,这个材料来源于第53小节三连音的材料,改变了原来的顺序和增加外音,连接成一个连续的分解和弦连奏乐句。而后通过模进的手法将音乐推向了整个呈示部的高点。其节奏型完全来自于连接部54-57小节,作曲技巧十分高超。
展开部(145-245小节)分为引入、展开部分、属准备三个部分。引入部分与主部主题完全相同,完全重复八小节,为典型的同头导入。展开部分(152-244小节)前两小节的材料来源于第9小节的材料,而后调性转向下属二级调F大调,在156小节转向g小调,音乐织体开始复杂,为音乐的推动做好了准备(见谱例4)。
谱例4:
161-168小节以主部主题材料的变形为主要声部,转向降B大调——降A大调——降b小调。第169-183小节开始变得不稳定,打破了常规的强弱规律,在二三四拍加入了很多的着重记号,使音乐有很强的动力感。第184-226小节连续使用了三连音的节奏型,材料取自于呈示部的连接部,推动了音乐的发展使情绪逐步高涨起来。第227-242小节使用了主部主题第9小节的材料,第245小节停在e小调的属功能上。属准备只用了四个小节,并没有采用很长的属准备阶段。
再现部(246-393小节),再现部中的副部调性回归体现了奏鸣曲式最典型的特点,在勃拉姆斯的这首作品中也毫不例外。主部主题的旋律由四分音符和二分音符的结合变成了二分音符和全音符的结合,力度从“ppp”到“p”又到“pp”,表情上为“dolce”,变得十分柔和平静。再现部中的连接部比呈示部中的缩短了9个小节,副部调性服从到了主调,且与呈示部一样,副部的一二主题先后由e小调转到E大调。
尾声(394-440小节),尾声部分以主部主题开始,和声上更加厚重,卡农式的模仿进一步的回顾了主题。对主部主题中的材料再次展开,第426小节为收拢性终止,在430-433小节使用附点节奏型,增强了音乐的推动感,全曲以雄伟的大和弦走向高潮并结束。
三、结语
有评论家称勃拉姆斯是生活在浪漫主义时期的最后一位古典主义作曲家,他的作品既传承了古典乐派又有自己独特的韵味,而这两者毫不矛盾地交织融合在了一起,成为勃拉姆斯独特的音乐风格。我们在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到春意盎然的田园、孤独失意的诗人、枯叶飘落的哀叹,也可以看到坚韧挺拔的士兵、驰骋沙场的英雄。勃拉姆斯继承了德奥音乐的传统,从巴赫到海顿、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门德尔松、舒曼,他是唯一把古典宝藏毫无保留地继承下来的人,创作了最后的古典艺术。在所有浪漫主义作曲家中,勃拉姆斯完美地平衡了浪漫主义的抒情性和古典主义曲式的矛盾,这种矛盾是理想与现实的交织,他把冲突巧妙地化为两个方面融入到音乐创作中,用特有的方式展现属于自己的音乐。时至今日再去回味勃拉姆斯的作品,不论是技术上还是对音乐理解和表现方面,仍需后人去发现和探索。
参考文献
[1]易慧敏,李虻.勃拉姆斯<第四交响曲>第一乐章和声特征分析[J].音乐生活,2009.
[2][英]保罗·霍尔姆斯,王婉容.勃拉姆斯[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
[3]于润洋.西方音乐通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王觅( 1993—),女,满族,辽宁鞍山,天津音乐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钢琴演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