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态文化产品成为新的社会需求,林科高校作为生态型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本文选取盆景与插花艺术实践环节作为生态文化教育的研究对象,提出林科高校盆景与插花艺术教学必须要强化实践,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开展学生实践技能培养,辅以创新性、启发式、个性化的专业引导;提出生态文化类课程必须依托林科特色,进行积极的教学改革与创新,探索多元化的实践教学活动,不断增强学生专业技能、艺术素养,提高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以适应生态文明建设和行业发展需要。
【关键词】生态文化 实践教学 插花与盆景
【基金项目】南京林业大学“教学质量提升工程”建设项目(00644-09-01086)。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27-0004-02
1.林科特色高校的发展机遇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把“美丽中国”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花卉盆景作为我国农业的优势产品具有极大的市场需要和人才需求,林学类作为林科高校的特色专业,具有广阔发展前景,把握林科高校特色专业人才培养机遇,进行教学改革、探索和创新,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实践,启发思维,锻炼动手能力,提高综合素养和审美情趣,对于培养花卉盆景行业复合型人才,促进行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林科特色高校现状与教学实践分析
2.1林科特色高校现状
林业高校作为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的基地,在“建设美丽中国”进程中,肩负着传承生态文化,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人才保障和技术支撑的重任。建设高等学校特色专业是优化专业结构、办出专业特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措施,教育部、财政部批准东北林业大学、福建农林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四川农业大学、西南林业大学等一批林科类专业为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1],南京林业大学“园林”专业被列入教育部“十二五”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林学类专业(林学、园林、森林保护)入选教育部首批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
南京林业大学作为国家布局主要服务南方林业的重点林业高校,以林科为特色,以资源、生态和环境类学科为优势,为实现“黄河流碧水、赤地变青山”的宏伟目标,秉持“以人为本,特色发展,追求卓越”办学理念,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
2.2教学实践现状及问题
目前,插花艺术、盆景学等生态文化类课程,在国内大多数农林院校,都以公共选修课或者专业必修课的形式开设。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黎佩霞在华南农业大学园艺系开设“插花艺术”课程;此后,北京林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等农林院校相继开设此课程。[2]
南京林业大学在2008年,将“插花艺术”与“盆景学”合并,针对园林和园艺专业开设了“盆景与插花艺术”专业选修课。由于课程合并课时压缩,对教学要求更高,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课程实践教学与外界联系不够,实践经费不足,场地条件受限,学生课堂练习机会少,学习动力不足,考核方式固定化等问题,对学生的培养不能很好满足社会需求。[3]通过调查近年来相关课程的教学效果和学生反馈,以往的传统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时期大学生的思维,必须开展实践教学的创新尝试,积极探索有效途径,加强学生专业技能,努力培养生态文明建设所需的高层次人才。
2.3强化实践环节的必要性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花卉园艺作品受到大众的青睐。盆景创作与插花作为一门技艺和职业,不仅可以陶冶情操,还能承担一定的社会职能,对实现高校教育与市场需求接轨,改善生态文化环境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4]教学实践是调动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重要环节,笔者从多年教学实践出发,结合课程特点和对市场的调研了解,坚持创新教学方式与提升学生实践水平相结合的原则,对该课程的教学实践进行了探索和研究,提出盆景与插花艺术教学必须要强化实践教学,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开展学生实践和就业能力培养,创新性、启发式、个性化地进行专业课程教育,从而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多技能人才。
3.依托林科特色,探索多元的生态文化教育实践教学活动
加强实践教学是进一步深化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主要途径之一,结合园林园艺自身优势,突出学科特色,创新培养模式,突出生态文明教育,将第一课堂教学和第二课堂素质教育结合贯穿整个教学实践过程,通过多种渠道让学生展现自我才华[5],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生态环保意识,培养创新能力,提高综合素质,为生态文明建设贡献力量。
3.1以宜人学理论为出发点,挖掘实践灵感
结合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从学生的需求和关注点出发,提升学习兴趣,引导创造思维,挖掘主体潜能;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適当组织活动融入课程实践,让学生在活动中享受学习的乐趣。比如结合书画作品展活动,搭配盆景插花作品相呼应,同时鉴赏书画花艺,能够提高审美,丰富生活;以学生所关注喜好的事物为出发点,激发创作灵感,借助插花创作,陶冶情操,强化实践效果。
3.2以花艺交流活动为载体,培养创新思维
以学校特色文化活动为载体,传承创新“梁希精神”和“水杉文化”,打造树立生态文化品牌。在学生专业学习的不同阶段,以花艺交流和展示校园特色风景为主题,结合教学实践环节开展文化活动,从妆点校园入手,激发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兴趣,强化环保意识;以校风校训为出发点,通过自己动手绿化美化校园,激发学生对学校的热爱以及社会责任感,同时提高创造力和创新精神。
3.3以插花作品交流为契机,促进国际文化交流
插花作为一种高雅的创作艺术,受到广大民众的高度关注和喜爱。笔者围绕“盆景与插花艺术”课程培养目标,通过调整理论授课与实践课时比例,结合大三园林学生的专业基础,精炼理论教学内容,引入任务驱动法[6],以推选优秀插花作品参展交流为契机,激发学生积极性,将实践环节融入教学。在组织带领学生参加“中日友好插花艺术交流活动”之际,通过多次插作练习,从意向图到作品实景框架,不断完善,使学生能熟练运用理论知识进行插花创作,进而理解意境在东方式作品中的体现。同时,通过课堂理论学习,在交流活动中切实开展插花作品的欣赏与评价,与中日插花协会日本来访团专家开展交流学习,推动教学实践,促进国际文化交流学习,取得了显著成效。 3.4以校园文化融入教学实践为目标,打造生态文化氛围
为了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在阳春三月,百花争艳之际,以“盆景与插花艺术”课程为依托,结合校园“生态文化艺术节”,开展创意花艺交流展示活动,扮靓校园。由任课老师指导启迪,让同学们自行设计动手制作,在已掌握课堂知识的基础上,以水杉、樱花为基本元素,结合园林园艺各自专业特长,充分发挥创造性,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插花作品,启发学生捕捉靈感,素材不限,大胆尝试,学生充分践行理论联系实际。通过花艺创作,引导学生要有自己的思考,不盲目跟风;制作过程中遇到困难,积极应对,合力解决。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教师首先提出活动立意,激发兴趣,师生共同合作担当,通过师生合力筹备布展、现场交流展示等环节,让大家各司其职、各尽所长,通过自己动手,多角度打造校园生态文化氛围;在生态文明教育中坚持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并重交融的原则,进一步锻炼学生的组织协调、交流互动、综合应对能力,培养人文情怀。
4.实践教学效果启示及思考
4.1创新实践教学的效果启示
插花与盆景是典型的应用型林科类专业课程,对实践动手能力的要求较高,从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的要求出发,在理论和实践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必须加强开放性实验教学和体验式实践教学,密切联系实际与生活应用,调动教学课堂气氛,提升教学效果。同时,通过调整理论和实践教学比例,紧跟时代发展丰富教学内容,将学生能力培养和专业技能训练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才能不断增强学生专业理论、实践技能、艺术素养,提高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4.2不足与展望
目前,盆景与插花艺术教学的实践环节存在不足之处:一是与职业类院校相比,相对滞后于社会和市场的现实需求;二是尽管尝试压缩理论教学,但原有实践课时相对偏少,仍不能满足学生动手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三是由于受现有教学资源和物质条件限制,对于近百人的授课群体而言,实现教学必需的基本实践环节,都要分批次开展,且受制于学生的课余时间;四是在实践教学中,若不能保证小班教学,则较难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对于学生的创意和灵感激发更加难以实现。笔者通过课余组织专业实践类的校园文化活动,来弥补实践课时不足,虽能够带动积极性较高且时间较宽裕的志趣相投的学生,培养其创新意识和创造力,但受众有限。
因此,展望林科特色高校生态文化类课程实践改革发展,需要积极构建创新的教学模式和课程教学体系,探索多元化的创新教育实践活动,将生态文明建设理念融入课堂内外,做好统筹规划,开展具有校园文化特色的专业实践活动;适当增强特色实践教学活动的宣传力度,借助微信、空间、校园网等互联网宣传平台,加强活动关注度;在教学期间不断征集活动创意,带领大家积极利用课内外时间,加强实践能力训练,提升作品质量;联合校园相关兴趣社团,丰富交流活动的形式,在校园中营造生态文化氛围,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影响,增强独立工作能力和团队精神,将生态文明理念渗透其生活、学习各个环节。
参考文献:
[1]12所大学的林科类专业被批准为高校特色专业[J].浙江林业,2010(8):36
[2]岳敏,施芬.高等农业院校“插花艺术”课实践教学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农业教育,2012(1):73-76
[3]陈星星,邵秀丽,张新俊.“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插花与花艺设计课程中的应用[J].河南农业,2016(9):39-40
[4]吴亚芹.“教学做合一”理念在插花花艺教学中的应用[J].心事·教育策划与管理, 2011(2):35-37
[5]李晓颖,赵兵.关于高校园林专业多元化教学方式方法的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2(35):65-67
[6]吴静.项目教学法与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异同比较[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3):79-82
作者简介:
尹红梅(1982-),女,硕士,南京林业大学讲师,从事:园林园艺教育应用研究。
【关键词】生态文化 实践教学 插花与盆景
【基金项目】南京林业大学“教学质量提升工程”建设项目(00644-09-01086)。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27-0004-02
1.林科特色高校的发展机遇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把“美丽中国”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花卉盆景作为我国农业的优势产品具有极大的市场需要和人才需求,林学类作为林科高校的特色专业,具有广阔发展前景,把握林科高校特色专业人才培养机遇,进行教学改革、探索和创新,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实践,启发思维,锻炼动手能力,提高综合素养和审美情趣,对于培养花卉盆景行业复合型人才,促进行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林科特色高校现状与教学实践分析
2.1林科特色高校现状
林业高校作为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的基地,在“建设美丽中国”进程中,肩负着传承生态文化,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人才保障和技术支撑的重任。建设高等学校特色专业是优化专业结构、办出专业特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措施,教育部、财政部批准东北林业大学、福建农林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四川农业大学、西南林业大学等一批林科类专业为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1],南京林业大学“园林”专业被列入教育部“十二五”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林学类专业(林学、园林、森林保护)入选教育部首批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
南京林业大学作为国家布局主要服务南方林业的重点林业高校,以林科为特色,以资源、生态和环境类学科为优势,为实现“黄河流碧水、赤地变青山”的宏伟目标,秉持“以人为本,特色发展,追求卓越”办学理念,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
2.2教学实践现状及问题
目前,插花艺术、盆景学等生态文化类课程,在国内大多数农林院校,都以公共选修课或者专业必修课的形式开设。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黎佩霞在华南农业大学园艺系开设“插花艺术”课程;此后,北京林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等农林院校相继开设此课程。[2]
南京林业大学在2008年,将“插花艺术”与“盆景学”合并,针对园林和园艺专业开设了“盆景与插花艺术”专业选修课。由于课程合并课时压缩,对教学要求更高,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课程实践教学与外界联系不够,实践经费不足,场地条件受限,学生课堂练习机会少,学习动力不足,考核方式固定化等问题,对学生的培养不能很好满足社会需求。[3]通过调查近年来相关课程的教学效果和学生反馈,以往的传统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时期大学生的思维,必须开展实践教学的创新尝试,积极探索有效途径,加强学生专业技能,努力培养生态文明建设所需的高层次人才。
2.3强化实践环节的必要性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花卉园艺作品受到大众的青睐。盆景创作与插花作为一门技艺和职业,不仅可以陶冶情操,还能承担一定的社会职能,对实现高校教育与市场需求接轨,改善生态文化环境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4]教学实践是调动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重要环节,笔者从多年教学实践出发,结合课程特点和对市场的调研了解,坚持创新教学方式与提升学生实践水平相结合的原则,对该课程的教学实践进行了探索和研究,提出盆景与插花艺术教学必须要强化实践教学,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开展学生实践和就业能力培养,创新性、启发式、个性化地进行专业课程教育,从而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多技能人才。
3.依托林科特色,探索多元的生态文化教育实践教学活动
加强实践教学是进一步深化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主要途径之一,结合园林园艺自身优势,突出学科特色,创新培养模式,突出生态文明教育,将第一课堂教学和第二课堂素质教育结合贯穿整个教学实践过程,通过多种渠道让学生展现自我才华[5],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生态环保意识,培养创新能力,提高综合素质,为生态文明建设贡献力量。
3.1以宜人学理论为出发点,挖掘实践灵感
结合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从学生的需求和关注点出发,提升学习兴趣,引导创造思维,挖掘主体潜能;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適当组织活动融入课程实践,让学生在活动中享受学习的乐趣。比如结合书画作品展活动,搭配盆景插花作品相呼应,同时鉴赏书画花艺,能够提高审美,丰富生活;以学生所关注喜好的事物为出发点,激发创作灵感,借助插花创作,陶冶情操,强化实践效果。
3.2以花艺交流活动为载体,培养创新思维
以学校特色文化活动为载体,传承创新“梁希精神”和“水杉文化”,打造树立生态文化品牌。在学生专业学习的不同阶段,以花艺交流和展示校园特色风景为主题,结合教学实践环节开展文化活动,从妆点校园入手,激发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兴趣,强化环保意识;以校风校训为出发点,通过自己动手绿化美化校园,激发学生对学校的热爱以及社会责任感,同时提高创造力和创新精神。
3.3以插花作品交流为契机,促进国际文化交流
插花作为一种高雅的创作艺术,受到广大民众的高度关注和喜爱。笔者围绕“盆景与插花艺术”课程培养目标,通过调整理论授课与实践课时比例,结合大三园林学生的专业基础,精炼理论教学内容,引入任务驱动法[6],以推选优秀插花作品参展交流为契机,激发学生积极性,将实践环节融入教学。在组织带领学生参加“中日友好插花艺术交流活动”之际,通过多次插作练习,从意向图到作品实景框架,不断完善,使学生能熟练运用理论知识进行插花创作,进而理解意境在东方式作品中的体现。同时,通过课堂理论学习,在交流活动中切实开展插花作品的欣赏与评价,与中日插花协会日本来访团专家开展交流学习,推动教学实践,促进国际文化交流学习,取得了显著成效。 3.4以校园文化融入教学实践为目标,打造生态文化氛围
为了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在阳春三月,百花争艳之际,以“盆景与插花艺术”课程为依托,结合校园“生态文化艺术节”,开展创意花艺交流展示活动,扮靓校园。由任课老师指导启迪,让同学们自行设计动手制作,在已掌握课堂知识的基础上,以水杉、樱花为基本元素,结合园林园艺各自专业特长,充分发挥创造性,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插花作品,启发学生捕捉靈感,素材不限,大胆尝试,学生充分践行理论联系实际。通过花艺创作,引导学生要有自己的思考,不盲目跟风;制作过程中遇到困难,积极应对,合力解决。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教师首先提出活动立意,激发兴趣,师生共同合作担当,通过师生合力筹备布展、现场交流展示等环节,让大家各司其职、各尽所长,通过自己动手,多角度打造校园生态文化氛围;在生态文明教育中坚持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并重交融的原则,进一步锻炼学生的组织协调、交流互动、综合应对能力,培养人文情怀。
4.实践教学效果启示及思考
4.1创新实践教学的效果启示
插花与盆景是典型的应用型林科类专业课程,对实践动手能力的要求较高,从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的要求出发,在理论和实践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必须加强开放性实验教学和体验式实践教学,密切联系实际与生活应用,调动教学课堂气氛,提升教学效果。同时,通过调整理论和实践教学比例,紧跟时代发展丰富教学内容,将学生能力培养和专业技能训练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才能不断增强学生专业理论、实践技能、艺术素养,提高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4.2不足与展望
目前,盆景与插花艺术教学的实践环节存在不足之处:一是与职业类院校相比,相对滞后于社会和市场的现实需求;二是尽管尝试压缩理论教学,但原有实践课时相对偏少,仍不能满足学生动手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三是由于受现有教学资源和物质条件限制,对于近百人的授课群体而言,实现教学必需的基本实践环节,都要分批次开展,且受制于学生的课余时间;四是在实践教学中,若不能保证小班教学,则较难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对于学生的创意和灵感激发更加难以实现。笔者通过课余组织专业实践类的校园文化活动,来弥补实践课时不足,虽能够带动积极性较高且时间较宽裕的志趣相投的学生,培养其创新意识和创造力,但受众有限。
因此,展望林科特色高校生态文化类课程实践改革发展,需要积极构建创新的教学模式和课程教学体系,探索多元化的创新教育实践活动,将生态文明建设理念融入课堂内外,做好统筹规划,开展具有校园文化特色的专业实践活动;适当增强特色实践教学活动的宣传力度,借助微信、空间、校园网等互联网宣传平台,加强活动关注度;在教学期间不断征集活动创意,带领大家积极利用课内外时间,加强实践能力训练,提升作品质量;联合校园相关兴趣社团,丰富交流活动的形式,在校园中营造生态文化氛围,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影响,增强独立工作能力和团队精神,将生态文明理念渗透其生活、学习各个环节。
参考文献:
[1]12所大学的林科类专业被批准为高校特色专业[J].浙江林业,2010(8):36
[2]岳敏,施芬.高等农业院校“插花艺术”课实践教学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农业教育,2012(1):73-76
[3]陈星星,邵秀丽,张新俊.“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插花与花艺设计课程中的应用[J].河南农业,2016(9):39-40
[4]吴亚芹.“教学做合一”理念在插花花艺教学中的应用[J].心事·教育策划与管理, 2011(2):35-37
[5]李晓颖,赵兵.关于高校园林专业多元化教学方式方法的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2(35):65-67
[6]吴静.项目教学法与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异同比较[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3):79-82
作者简介:
尹红梅(1982-),女,硕士,南京林业大学讲师,从事:园林园艺教育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