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叶一枝花药理机制研究进展

来源 :湖南中医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g11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七叶一枝花为百合科重楼属多年生草本植物,《中国药典》收载的有云南重楼(滇重楼)和七叶一枝花(华重楼),又名蚤休、白甘遂、草河车、灯台七等,有小毒,功能清热解毒、消肿止痛、凉肝定惊。其主要用于治疗疔疮痈肿、咽喉肿痛、毒蛇咬伤、跌扑伤痛、惊风抽搐等疾病[1]。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该药具有抗肿瘤、抑菌、消炎、镇痛、止血、保护心血管等作用[2-3]。本文就近年来七叶一枝花的药理机制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其他文献
目的 总结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后再出血及二次手术的临床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12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后再出血及二次手术的临床资料,其中基底节出血9例、大脑皮层出血2例、小脑出血1例,首次手术方式为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7例、开颅血肿清除术及大骨瓣减压4例、血肿穿刺引流术1例。结果 CT复查发现8例再出血<24 h,2例24~48 h,2例48 h~5 d。二次手术方式为开颅血肿清除术及大骨瓣减压10例、
目的:研究接种解钾菌对滇重楼根际土壤微环境的影响。方法:通过室温盆栽实验,研究接种不同解钾菌对滇重楼根际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接种不同解钾菌能显著性影响滇重楼根际土壤理化性质,其中速效氮的质量分数为24.5~90.5 mg·kg-1、速效磷质量分数为2.53~25.9 mg·kg-1、速效钾质量分数为132~312 mg·kg-1。土壤p H为7.
目的:研究接种解钾细菌对滇重楼生理特性的影响。方法:通过室温盆栽实验,研究接种不同解钾细菌对滇重楼叶片面积、光合色素含量及叶片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接种解钾细菌后,滇重楼叶面积有一定程度的增加,平均叶面积最大的是S3组,达到了10.497 cm2,较对照组最大增幅为11.0%;接种解钾细菌能提高叶片中光合色素的含量,其中,叶绿素a的含量明显增加(P<0.05),较CK组最大增幅为80.6%,且所有
目的:构建一套科学、标准化、可衡量、可操作的公立医院经济运行监测评价指标体系。方法:综合应用文献分析法、小组访谈法、专家咨询法,确定指标体系及其权重。结果:经过两轮专家咨询,最终构建了公立医院经济运行监测评价指标体系,包含收入管理、成本管理、运营管理、风险管理、费用管理、发展管理6个一级指标,以及16个二级指标、54个三级指标。结论:基于高质量发展视角构建的公立医院经济运行监测评价指标体系,符合业
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终端,研究生就业质量成为高校人才培养水平较为直接的体现之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于研究生就业力提升的研究无疑是一个契机。从供给侧改革与研究生就业力的关系入手,立足供给侧改革视角审视研究生就业力现状及突出问题,从而找到基于供给侧改革的研究生就业力提升路径。
报纸
目的:研究接种不同解有机磷细菌或复合菌对滇重楼药材品质及根际土壤肥力的影响,为滇重楼人工栽培中生物菌肥的研制和施用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单因素室内盆栽的方式,试验设空白(CK)组、接种Bacillus mycoides(S1)组、接种B. wiedmannii(S2)组、接种B. proteolyticus(S3)组、接种B. mycoides和B. wiedmannii(S4)组、接种菌株B. m
供给侧改革是“十三五”时期的发展主线,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供给侧改革要求当代大学生培养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树立协调意识与绿色理念、拥有开放包容的胸怀和共享的精神。在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大学毕业生应当以努力成为创新能力突出、综合素质过硬、品德高尚的高层次人才为目标,以适应国家发展需要、应对行业变革挑战、努力提高自身竞争力为指导思想,以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就业为手段,为我国改革事业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制度保障、政策执行、主体协同、实践成效等诸多方面,需要建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相关机制,以提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绩效。应从四个维度建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机制:一是建构结构运行机制,二是建构主体协同机制,三是建构执行监督机制,四是建构功能导向机制。通过建构包括顶层设计、国家制度保障、社会力量参与的结构运行机制,从“三位一体”角度确保三者之间的互
项目驱动式教学模式(PBL)源于实用主义教学理论和体验式学习理论,从20世纪临床医学教学开始,逐渐扩展到多个学科和领域。设计学科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交叉性学科,在知识构成体系中含有大量的“暗默知识”,非常适合使用项目驱动式教学模式进行相关的人才培养。在使用PBL教学模式的过程中,很多学校结合自身特色,形成了更具针对性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共同推动了项目驱动式教学的向前演化和发展,以及在设计学科人才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