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来源 :中外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rieswy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世纪的教育是全面创新的教育,创新已成为时代的要求,所谓创新就是在原有基础上给予革新,或是创出前所不曾出现过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经成为这个时代对老师提出的更高的要求。创新教育需要渗透到各科教学中, 语文学科也毫不例外。那么怎样才能更好地把创新教育渗透语文教学中呢?在长期的语文教学中,我有这样几点体会:
  
  一、启迪兴趣,为创新打开大门
  
  如果一个老师有能力把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那他就成功了一半。兴趣对求知对创新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也就是说,学习知识要有兴趣,如果学生情绪不高,兴味索然,心理上无准备,感知生理器官呈闭滞状态,还谈何创新?相反,如果很好地启发了学生的兴趣,使他们达到了想求明白和想学习那种跃跃欲试的地步,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进一步提高。为了刺激学生的兴趣,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的和要求,应用灵活多样的形式来启迪学生的兴趣,为创新打开大门。
  
  二、改进方法,把创新渗透其中
  
  传统的语文教法没有很好地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师是注射器,学生是接收容器。教师教一篇课文往往是五大块:时代背景、作者简介、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这些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没有一点关系,因此也就谈不上创新教育了。这样的课堂往往是教师说得头头是道,而学生的创新能力得不到培养和锻炼。因此教法必须改进。
  
  1、创造一个宽松的课堂,鼓励学生创新
  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要阵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教,必须服务于学生的学,作为一条辅助线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学习活动之中,改变“教师中心”、“教师权威”的观念,变师生关系为朋友关系,把“讲台”搬到学生中间去。在创新教育的课堂教学中,不能只要教师的活动,学生必须参与。要有学生充分动脑、动手、动口的时间和空间,创造一个宽松的课堂,使课堂气氛变的和谐、活跃,鼓励学生创新,从而使学生敢于创新。
  
  2、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创新
  问题是创新的关键,它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新。一方面,教师要善于提问题。要做好这项工作必须注意以下三点:首先,质疑的目的性要明确,不可随心所欲,要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其次,质疑要有利于学生进行正确的思维,疑难要设计得科学、严密但也要兴趣盎然,避免呆板枯燥。最后,还要有一定的难度。所谓难度,就是教师要设疑给学生解,让学生逾越。古人云:“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有疑难,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使学生群情激昂地进行讨论,或者全神贯注地探索思考,从而激发学生进行创新。另一方面,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提问题,课堂一定要设计提问的环境,使学生想问、敢问、和善问,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充分地发挥出来。
  
  3、搞好知识传授,为创新打好基础
  首先,一个没有知识或者知识贫乏的人是很难进行创新活动的。放眼历史,所有的发明都是在知识特别是相关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时才得以形成的,因此学生掌握知识的质与量影响着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的体现要以知识为基础,要以知识为前提。其次,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而且要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只有学生对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具有充分深入的理解,才能在旧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创新。理解得越深、思考的时间越长,就越接近创新的结果,体现出来的创新情绪、勇气和耐心越好,更容易形成创新。最后,创新能力的体现离开实践活动是不可能的,知识的运用为创新提供了现实可能性。也就是说,如果没有知识的运用过程,就不可能有创新的产生。
  以上三个方面的知识传授,最终可以为学生的创新打好基础。
  
  三、发散思维,给创新插上翅膀
  
  初中语文课本集中古今中外名篇佳作颇丰,内容上有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科学美;形式上则有结构美、节奏美、语言美。所以教师可以用适当的问题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去欣赏、体味这些名篇,使学生获得身心的陶冶和情趣的升华,使学生的创新不仅仅局限在课文内容上,而且可以拓宽到课文的深处,例如美学教育和德育教育。这就要求教师一方面要加强自身的美学修养,另一方面及时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在实践中勇于探索、积累经验、寻找规律,结合一些恰当的问题给学生讲一些美学理论,让学生在对作品的分析理解中认识每一种具体的美。例如:在《安塞腰鼓》一课中,我主要让学生读,然后提出问题:应该怎样读?你的体会是什么?最后结合教师讲评,让学生感受安塞腰鼓所体现出来生命美和力量美。同时,一个人的德育好坏与否在人的一生中是至关重要的。在语文教学中可根据不同的课外内容来解决这个问题,可及时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用故事中的人物的高尚品德来感染学生,用文章所体现出来的积极内容来陶冶学生,给学生的创新插上翅膀。
  初中语文教学肩负着极其重大的责任,是一项艰巨的工作。同时,创新教育也是一个崭新的课题,语文教学需要创新教育为它注入活力,让它向更加正确、健康、文明的方向发展。当然,创新教育这一课题,也离不开语文教学这一庞大的载体,只有把创新教育巧妙地融入语文教学,并从某种程度上指导语文教学,才能推进语文教学整体改革,提高素质教育水平。
  
  (作者单位:843304新疆阿拉尔市十三团红桥中学)
其他文献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由此,我们可看出,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的关系密不可分。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除了要让学生不断感受、体验这些以教材内容为本的审美内容及形式外,还要遵循学生审美的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体验到评判,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在阅读教学中进行美的渗透
期刊
我已经在农村基础教育战线上摸爬滚打了15个春秋,在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这块阵地上一守就是13年,深知教育工作的艰辛,更深知作文教学的艰难,作文让学生皱眉,让老师头疼。从多年的作文教学中,我知道学生作文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积累的素材少,生活阅历少,无话可说,积累的词句少,想说说不清,不能灵活运用修辞,文章不形象生动,作文技法差,不能很好布局谋篇,构思不新颖,平铺直叙等。  有道是“文似看山不喜平”。文
期刊
选好班干部是抓好班务工作的关键。通常情况下班主任往往是凭主观意识把学习好的或守纪律听话的学生选为班干。这种做法会导致以下几种不利于开展班主任工作的情况发生:  1、你所选定的学生并不愿意当班干部。这样的班干没有为班集体和同学作出奉献的牺牲精神;没有责任感,对班上的工作敷衍塞责,对老师分配的工作任务消极应付。总而言之,让一个人去做他所不乐意做的事,他就做不好。  2、你所确定的班干不适合你所确定的班
期刊
现代新诗是一种独特的文体,诞生于“五·四运动”前夕,它吸纳了外国诗歌和中国古典诗歌的优秀元素,有着自己独特的美学特征。学习现代新诗,对培养高尚的文学趣味和高雅的审美情趣有极大的帮助。人教社出版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的中国现当代新诗歌,是现代诗歌当中的经典名篇,具有高度的美学价值。这一系列的名篇是毛泽东的词二首《沁园春·长沙》、《采桑子·重阳》;现代诗是徐志摩的《再别康
期刊
本世纪,素质教育已经吹响了号角,新一轮课程改革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高速发展的社会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尤其作为班集体的组织者、教育者和指导者,并负有协调本班各科教育工作和沟通学校与家庭、社会教育之间联系作用的班主任,应该具有更高、更广、更深的素养。    一、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可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    班主任在班级中具有特殊的作用,班主任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班集体整体素质水平的提高,也会影
期刊
当一个班级出现过多的后进生时,如不及时做好转化工作,势必会出现“以坏带好”的现象,给班级纪律、班风等带来消极影响。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学校的实际情况、社会条件等做好转化后进生工作,缩小后进生的范围呢?从多年的德育工作实践中,笔者认为转后工作的关键是要做好以下几点:    一、确定后进对象,摸清后进原因    转后工作并不是一件一蹴而就的事情,它需要班主任首先确定后进生的数量和名
期刊
【镜头一】夏日的公园。长椅上,一对青年夫妇注视着不远处一个蹒跚学步的孩子。突然,孩子被脚下的东西绊倒,大哭起来。年轻的母亲马上要去抱孩子,此时,丈夫拉住了她。丈夫:“让他自己爬起来。”妻子:“你真狠心,他肯定摔痛了。”丈夫:“他自己会爬起来的,扶惯了不好,他总想让你扶。”一会儿,孩子止住哭声,颤颤巍巍地站起来,继续往前走……  【镜头二】2005年6月2日,中央电视台《今日说法》栏目“六一特别节目
期刊
“文章是改出来的”。因此,学生写完初稿以后,教师不能包办修改,也不能包办评价,而应该注意引导学生自评自改,培养学生评改作文的能力。那么,如何指导学生自评自改呢?笔者认为,在教师认真准备的前提下,可按“简要总评——逐条引评——综合评价——自己修改——互改交流”这几个环节进行。  教师课前准备如下:  1、印发和抄写“作文目标”。“作文目标”是在“作前指导”时,教师引导学生依据作文审题、立意、选材、构
期刊
【摘要】学生的学习,不只是为了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为了培养运用已掌握的知识去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富有创新精神。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对现当代小说阅读教学中研究性教学方式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 小说教学 研究 教学方式    和其他的文学样式相比,小说是最容易引起学生阅读兴趣的一种文体,阅读小说的过程,实际上是阅读者和作者交流的过程,是人的一种心智活动。
期刊
在教学改革的今天,教古诗,有没有新的方法呢?古诗篇幅很简短,只是一两句名话,最多也不过八句。它是祖国悠久历史文化的见证之一。它语言精练,文字优美,每首诗都有作者在当时历史背景下抒发的真情实感。我曾多次思考这一问题,并且做过尝试。现得出一种教法。具体做法如下:  1、逐字逐句理解诗句意思。古诗语言精练,往往一字就概括很多内容,含义较为深刻,初学学生很难读懂,需要老师提示和利用注解逐字逐句理解诗句意思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