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内容
人教版(2007)《文化生活》第三单元第六课第一框。
教学设计
本框知识难度不大,重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体验和培养。教学设计以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精神内核之一的“和文化”为文化载体,以丰富多彩、独具魅力的中华文化为内容,逐层推进,增进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同时,通过对近代文化衰微的渲染和反思,增强学生的历史责任感。
教学过程
课前,播放视频《祥云火炬》宣传片,营造文化氛围。
一、导入——手工制作
师:纸卷轴、云纹、中国红,祥云火炬让世界沉醉于古老的中华文化。如果有外国朋友来做客,我们送什么最能代表中华文化的礼物呢?
(学生分组进行手工制作,如折扇、剪纸、书法、孔明灯、风筝,等等)
师:每件礼物的背后都有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索古老的中华文化。
我们探索的目光首先倾注在了玉琮上。玉琮内圆外方,寄予古人追求天人合一的“和”文化。玉琮将我们的思绪拉到了四五千年前,那时,四大古文化正辉煌灿烂,来说说他们曾经创造的辉煌。 (学生回答略) 师:很遗憾,一个个古文化在外来文化冲击前相继凋零,而中华文化历经数十朝代,绵延数千年,生生不息。所以,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源远流长。
今天,我们—起来了解中华文化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二、讲授——层层剖析
1 回顾古代:辉煌鼎盛的历程
视频:《中华文化五千年》。
师:先从源头看起。请注意归纳各个时期主要的文化成就和地位。 (学生回答略) 师:中华文化历经沧桑,始终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源远流长。比如: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念,那么,“和”文化是怎样一脉相承地发展下来的? (学生回答略) 师:在古代,儒、道、墨诸家都有关于“和”文化的追求和阐述,近代“天下为公”的思想也是“和”文化的延续。从古至今,“和”文化一直是一脉相承的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内核之一。
2 追根溯源:探寻不老的秘诀
你是通过哪些途径、媒介了解到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的?
(学生可能回答:历史课、书籍、文物、建筑……)
师:同学们通过物证和文字了解历史。那么,文字对文化传承起了什么作用?听听余秋雨是怎么说的。 视频:《秋雨谈文字》。 师:余秋雨说,“中国文字,特别是汉字在,文化基因就还在。”可是,有人说,中国的文字,比如汉字,书写复杂,计算机输入不便,应该推广英语,废除汉字。你赞同谁的观点? (学生分组讨论,回答略) 师:这是甲骨文的“和”,农耕文化在一个字中就表露无遗。如果用英文来表示:harmonize,能看到什么文化内涵?汉字不仅是记录文化的工具,本身就是文化。同学们,甲骨文、秦篆、汉隶、楷书,文字系统没有中断。虽然许多民族有自己的文字,但汉字一直是通用的官方文字。文字统一并且延续有利于文化的传承。所以,读几千年前孔孟的书,可以像读乡下老外公写来的信一样亲切。但古巴比伦的楔形文字,古印度的印章文字,古埃及的A形文字,有谁认得?
几千年来,中国人就这样用文字记录着民族的灿烂与苦难,形成了一部部史书和经典书籍,中国的史书典籍留存之丰、规模之大,世界绝无仅有。你知道哪些史书和经典的书籍?
(学生可能回答:《论语》、《孟子》、《史记》……)
师:为什么如此丰富?
(学生可能回答:史官制度、纸张和印刷术的推广、藏书盛行、尊师重教的风尚……)
师:其他古文化也有文字和书籍,却因为外来文化的冲击而中断、消亡。中国至少有二次大规模的北方民族文化入主中原的情况,令人惊讶的是,中华文化非但没有被消亡,甚至同化了外来文化。同样的外部冲击,不一样的结果,是什么原因让中华文化如此具有生命力?
(学生分组合作学习,学生回答略)
师:中华文化对不同的文化接纳度很高。既认同自己的文化,又尊重其他文化,这就是求同存异。在遭遇外来文化冲击时,中华文化以柔克刚,从而保存根本。所以,是极具亲和力,以和为贵的文化。
如果仅仅是求同存异,文化自身应该不会起变化,但是,中华文化在与外来文化的撞击中,不断发展、丰富。一定还有其他原因,是什么呢? (学生回答略) 师:中华文化在对待外来文化时,用“和而不同”的思想,根据自身特色,兼收并蓄,让外来文化为我所用。所以,当面对外来文化冲击时,求同存异、兼收并蓄,这种文化特有的包容性让冲击变成了融合。这就让中华文化极具韧性。中华文化历经磨难而不中断,原因就在于它的包容性。你能例举其他事例吗? (学生回答略) 师:是的,文化的包容性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原因,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对外域文化的理解。
3 国殇之恨:屈辱忧伤的近代
师:探寻了文化不老的秘诀,让我们对寓意“和”文化的玉琮更多了一层理解,对极具韧性的中华文化充满了自豪。那么,请告诉我,看完以下文字,你的感受是什么?
(屏幕展示流失文物配以文字解释,教师有感情地朗诵,背景音乐《忧伤》)
视频:《圆明园》片断。
(让学生充分发言,宣泄国殇之痛) 师:老师的心情也很沉重。曾经辉煌的中华文化到了近代怎么了?曾经让我们倍感自豪的文化怎么了?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倍感屈辱的变化? (学生回答略) 师:讲得很对,由于近代中国在政治经济上的全面落后,国力衰弱决定了文化的衰微,而文化衰微又加剧了国力衰弱。虽然不愿意承认,还是不得不承认,到了近代,中华文化衰微了。 但是,中华文化有没有中断?消亡?在最艰难的时候,中华文化仍然一息尚存,在民族救亡图存的抗争中不断发展,在共产党领导的革命中不断更新。
三、延伸——重任在肩
师:同学们,中华文化是昨天的,是今天的,更是明天的。我们有过辉煌,走过沉沦,能继续沉沦吗?如果可以“再回到从前,让一切重来”,你最愿意回到什么时候?为什么?
(学生可能回答:梦回唐朝,因为鼎盛时期;回到晚清,重振河山……)
师:或许可以“梦回唐朝”,但更应该从现在起再造一个唐朝,不,是再造一个更辉煌鼎盛、和谐美好的中华盛世!谁去建设?“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每一个中华儿女,特别是浸润着中华文化成长的青年学生,重任在肩,实现民族文化的伟大复兴!
在当前形势下,如何复兴我们的伟大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参考思路 (1)如何保护、传承、创新我们的传统文化?
(2)如何对待外来文化的冲击?
(3)“国弱则文化弱”,复兴文化最根本因素是什么?
(4)我们学生可以为中华文化的复兴做些什么?
(学生分组合作学习,学生回答略)
师:同学们,复兴文化不是简单的继承,是要与时代同步,发展先进文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文化是由政治经济决定的,复兴文化必须要在党的领导下,发展综合国力,发展文化生产力;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对传统文化一定要发掘好、保护好,同时批判继承,不断创新,同时辩证对待外来文化;而复兴伟大文化的重任就责无旁贷地落在了我们的肩上,让我们带着这一份历史责任感,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现在,中华文化正在崛起,北京奥运就是一次中华文化与奥运文化、世界文化的握手,让我们在优美的申奥宣传片中感受中华文化今天的魅力,感受我们每一个人明天的责任。
视频《北京申奥》宣传片,视频中自然结束课程。
(责任编辑:李雪虹)
人教版(2007)《文化生活》第三单元第六课第一框。
教学设计
本框知识难度不大,重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体验和培养。教学设计以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精神内核之一的“和文化”为文化载体,以丰富多彩、独具魅力的中华文化为内容,逐层推进,增进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同时,通过对近代文化衰微的渲染和反思,增强学生的历史责任感。
教学过程
课前,播放视频《祥云火炬》宣传片,营造文化氛围。
一、导入——手工制作
师:纸卷轴、云纹、中国红,祥云火炬让世界沉醉于古老的中华文化。如果有外国朋友来做客,我们送什么最能代表中华文化的礼物呢?
(学生分组进行手工制作,如折扇、剪纸、书法、孔明灯、风筝,等等)
师:每件礼物的背后都有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索古老的中华文化。
我们探索的目光首先倾注在了玉琮上。玉琮内圆外方,寄予古人追求天人合一的“和”文化。玉琮将我们的思绪拉到了四五千年前,那时,四大古文化正辉煌灿烂,来说说他们曾经创造的辉煌。 (学生回答略) 师:很遗憾,一个个古文化在外来文化冲击前相继凋零,而中华文化历经数十朝代,绵延数千年,生生不息。所以,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源远流长。
今天,我们—起来了解中华文化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二、讲授——层层剖析
1 回顾古代:辉煌鼎盛的历程
视频:《中华文化五千年》。
师:先从源头看起。请注意归纳各个时期主要的文化成就和地位。 (学生回答略) 师:中华文化历经沧桑,始终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源远流长。比如: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念,那么,“和”文化是怎样一脉相承地发展下来的? (学生回答略) 师:在古代,儒、道、墨诸家都有关于“和”文化的追求和阐述,近代“天下为公”的思想也是“和”文化的延续。从古至今,“和”文化一直是一脉相承的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内核之一。
2 追根溯源:探寻不老的秘诀
你是通过哪些途径、媒介了解到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的?
(学生可能回答:历史课、书籍、文物、建筑……)
师:同学们通过物证和文字了解历史。那么,文字对文化传承起了什么作用?听听余秋雨是怎么说的。 视频:《秋雨谈文字》。 师:余秋雨说,“中国文字,特别是汉字在,文化基因就还在。”可是,有人说,中国的文字,比如汉字,书写复杂,计算机输入不便,应该推广英语,废除汉字。你赞同谁的观点? (学生分组讨论,回答略) 师:这是甲骨文的“和”,农耕文化在一个字中就表露无遗。如果用英文来表示:harmonize,能看到什么文化内涵?汉字不仅是记录文化的工具,本身就是文化。同学们,甲骨文、秦篆、汉隶、楷书,文字系统没有中断。虽然许多民族有自己的文字,但汉字一直是通用的官方文字。文字统一并且延续有利于文化的传承。所以,读几千年前孔孟的书,可以像读乡下老外公写来的信一样亲切。但古巴比伦的楔形文字,古印度的印章文字,古埃及的A形文字,有谁认得?
几千年来,中国人就这样用文字记录着民族的灿烂与苦难,形成了一部部史书和经典书籍,中国的史书典籍留存之丰、规模之大,世界绝无仅有。你知道哪些史书和经典的书籍?
(学生可能回答:《论语》、《孟子》、《史记》……)
师:为什么如此丰富?
(学生可能回答:史官制度、纸张和印刷术的推广、藏书盛行、尊师重教的风尚……)
师:其他古文化也有文字和书籍,却因为外来文化的冲击而中断、消亡。中国至少有二次大规模的北方民族文化入主中原的情况,令人惊讶的是,中华文化非但没有被消亡,甚至同化了外来文化。同样的外部冲击,不一样的结果,是什么原因让中华文化如此具有生命力?
(学生分组合作学习,学生回答略)
师:中华文化对不同的文化接纳度很高。既认同自己的文化,又尊重其他文化,这就是求同存异。在遭遇外来文化冲击时,中华文化以柔克刚,从而保存根本。所以,是极具亲和力,以和为贵的文化。
如果仅仅是求同存异,文化自身应该不会起变化,但是,中华文化在与外来文化的撞击中,不断发展、丰富。一定还有其他原因,是什么呢? (学生回答略) 师:中华文化在对待外来文化时,用“和而不同”的思想,根据自身特色,兼收并蓄,让外来文化为我所用。所以,当面对外来文化冲击时,求同存异、兼收并蓄,这种文化特有的包容性让冲击变成了融合。这就让中华文化极具韧性。中华文化历经磨难而不中断,原因就在于它的包容性。你能例举其他事例吗? (学生回答略) 师:是的,文化的包容性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原因,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对外域文化的理解。
3 国殇之恨:屈辱忧伤的近代
师:探寻了文化不老的秘诀,让我们对寓意“和”文化的玉琮更多了一层理解,对极具韧性的中华文化充满了自豪。那么,请告诉我,看完以下文字,你的感受是什么?
(屏幕展示流失文物配以文字解释,教师有感情地朗诵,背景音乐《忧伤》)
视频:《圆明园》片断。
(让学生充分发言,宣泄国殇之痛) 师:老师的心情也很沉重。曾经辉煌的中华文化到了近代怎么了?曾经让我们倍感自豪的文化怎么了?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倍感屈辱的变化? (学生回答略) 师:讲得很对,由于近代中国在政治经济上的全面落后,国力衰弱决定了文化的衰微,而文化衰微又加剧了国力衰弱。虽然不愿意承认,还是不得不承认,到了近代,中华文化衰微了。 但是,中华文化有没有中断?消亡?在最艰难的时候,中华文化仍然一息尚存,在民族救亡图存的抗争中不断发展,在共产党领导的革命中不断更新。
三、延伸——重任在肩
师:同学们,中华文化是昨天的,是今天的,更是明天的。我们有过辉煌,走过沉沦,能继续沉沦吗?如果可以“再回到从前,让一切重来”,你最愿意回到什么时候?为什么?
(学生可能回答:梦回唐朝,因为鼎盛时期;回到晚清,重振河山……)
师:或许可以“梦回唐朝”,但更应该从现在起再造一个唐朝,不,是再造一个更辉煌鼎盛、和谐美好的中华盛世!谁去建设?“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每一个中华儿女,特别是浸润着中华文化成长的青年学生,重任在肩,实现民族文化的伟大复兴!
在当前形势下,如何复兴我们的伟大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参考思路 (1)如何保护、传承、创新我们的传统文化?
(2)如何对待外来文化的冲击?
(3)“国弱则文化弱”,复兴文化最根本因素是什么?
(4)我们学生可以为中华文化的复兴做些什么?
(学生分组合作学习,学生回答略)
师:同学们,复兴文化不是简单的继承,是要与时代同步,发展先进文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文化是由政治经济决定的,复兴文化必须要在党的领导下,发展综合国力,发展文化生产力;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对传统文化一定要发掘好、保护好,同时批判继承,不断创新,同时辩证对待外来文化;而复兴伟大文化的重任就责无旁贷地落在了我们的肩上,让我们带着这一份历史责任感,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现在,中华文化正在崛起,北京奥运就是一次中华文化与奥运文化、世界文化的握手,让我们在优美的申奥宣传片中感受中华文化今天的魅力,感受我们每一个人明天的责任。
视频《北京申奥》宣传片,视频中自然结束课程。
(责任编辑:李雪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