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是戏曲生存之路

来源 :音乐周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ming666666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争鸣平台
  戏曲,归根结底是民间艺术,戏曲的主体是民间艺人,戏曲的生存发展离不开民间。可惜,一方面是像“梅兰芳剧团”这样的民间戏曲社团长期以来不存在,另一方面“官办”院团,由于“断奶”,顷刻之间灰灭烟飞。
  
   看了8月5日《音乐周报》张魁兴先生的“京剧回归是理性回归和文化宿命”一文(下称“回归和宿命”)后,颇有感触。
  “回归和宿命”指出:“毕竟,全国还有11家国家级重点院团、17家省市级重点院团”,似乎只要他们能继续坚守下去,那么,中国的戏曲还是有希望的。但是,假如国家立马对这仅有的28家院团“断奶”,那又会怎样呢?可以肯定:倒闭。这样,中国戏曲岂不是都倒塌了吗?
  应该说,国家的原意是希望通过经济体制的转换,促进包括戏曲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倒塌的应该是旧的经济体制。然而,为什么整个中国戏曲却因此而连同旧经济文化体制一起垮塌了呢?
  窃以为,这与半个多世纪以来我们对戏曲的认识和所实行的决策有关。
  自20世纪50年代初以来,在我国所有戏曲社团实行单一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同时,民间经营性戏曲社团也就不允许存在。认识上,则是长期以来,误把“官办”院团当作戏曲的主体,把戏曲发展的希望和未来唯一地寄托在“官办”身上,严重忽视了戏曲的民间性。经济体制转换只不过是个导火索,由此引爆戏曲院团纷纷倒闭,那只表象。
  以上海市的越剧团为例。50年代初,“到上海越剧工会登记的就达60多个”,“当然,更多的也许没有登记。”这些越剧戏班“都属私营性质”。实行集体化后的“官办”院团,至1958年年底为12家。这12家中的所有职员,原来都是越剧的民间艺人,现在均一跃而为国家干部,“每月发放一次的固定工资制”(《上海越剧志》第31、69页)。与此同时,所有民间营业性的越剧团就此消失。从此,许多人就以为“官办”院团是正统的,他们代表国家,是戏曲的主体,是戏曲的未来和希望之所在。强调戏曲下基层,正好说明一统天下的“官办”戏曲已经脱离了民间。这种观念至今犹在,如“回归和宿命”把仅有的28家院团继续视为中国戏曲的希望所在,就是这种观念的表现。
  戏曲,归根结底是民间艺术,戏曲的主体是民间艺人,戏曲的生存发展离不开民间。戏曲主体意识丧失和戏曲主体的错位,给戏曲的生存、传承和发展带来了不可低估的影响:政府对戏曲的决策和导向由此出现了失误和偏差,投资严重失调(民间院团既然不存在,当然也就分文未投),戏曲的功能、发展方向和一系列与之相适应的体制、机制等亦因此而发生了重大的变异,长期的“三脱离”(戏曲脱离民间、演员脱离创作,科研理论、艺术实践相互脱离)和十年“文革”,传统戏曲赖以生存的土壤和繁衍发展的环境等遭到了破坏。
  如果当时的“梅兰芳剧团”允许其民营,并在政策上给予扶植,鼓励它做大、做强,那么,经过半个多世纪发展的“梅兰芳剧团”,从内而外,肯定已经具有强大的发展能力和足以抵御各种风险的能力,甚至完全有可能已经发展为一个可以与“好莱坞”匹敌的、确实无愧于中国国粹称号的院团了,现在的经济体制转换对它当然不存在任何威胁。即使“官办”院团全部倒塌了,还有千千万万个遍布全国各地的、已经强大起来的民营院团,脚踏实地地撑着整个戏曲,中国戏曲还可能是现在这副模样吗!惟有民间戏曲才能“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天长而地久。此事体大,涉及戏曲安全。
  可惜,一方面是像“梅兰芳剧团”这样的民间戏曲社团长期不存在,另一方面“官办”院团,由于“断奶”,顷刻之间灰灭烟飞,由此形成的,就是我们现在所见到的整个戏曲全面衰退的景象。
  由此可知,现在倒塌的不是戏曲,而是一种经济体制,戏曲本身没有死,也不当死。如果说当下的文化多样性,同样会对包括“好莱坞”和假如已经强大起来的“梅兰芳剧团”这样的民间戏曲社团带来一定冲击的话,那么,戏曲的衰败是戏曲自身的“理性回归”,那就值得怀疑。准确地说,戏曲的衰败,很大程度上是长期的来认识上的模糊和决策失误等人为伤害的结果,而不是戏曲本身的“文化宿命”,更不是戏曲自身的“理性回归”。
  ■
其他文献
台前幕后    本报讯(记者 房巍)今年10月,北京将推出一个大型的系列活动《永远的莎士比亚》,以此来纪念莎翁诞辰444周年。届时,由林兆华执导的《哈姆雷特1990》将登陆保利剧院,时隔16年后再度公演。9月25日,林兆华及主创人员濮存昕、高园园、陈瑾、周明汕在北京皇家粮仓召开《哈姆雷特1990》新闻发布会,面对记者,畅谈他们的戏剧梦想。  《哈姆雷特1990》是林兆华在1990年版的《哈姆雷特》
期刊
倾听  朱丹出生于北京,4岁时由父亲启蒙培养学习小提琴。18岁时他就在卡内基音乐厅成功地演奏了柴科夫斯基小提琴协奏曲。      关于职业  还记得自己打心眼里真正爱上音乐的时刻吗?  9岁时,我首次在日本登台演奏门德尔松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获得观众的热烈反响的那一刻,音乐与人互动的力量震撼了我的心灵。  你的职业目标是什么?  忠实于每部作品的原创并融入我个人的理解,让人们一听“这就是我——朱丹的
期刊
先声夺人    在第十一届北京国际音乐节率先登场的柏林德意志歌剧院,此次是首度中国访演,将为中国音乐和歌剧演出史册上,增添浓墨重彩的一笔。10月2日的开幕音乐会和9日的歌剧名段荟萃音乐会,3日、5日的理查·施特劳斯歌剧《玫瑰骑士》和7日、10日的瓦格纳歌剧《唐豪瑟》中国大陆首演,无疑将成为本届音乐节最华彩的重头戏。  第一次踏上中国热土,柏林德意志歌剧院便以全团400人的强大阵容,一举打破了德国纽
期刊
相比已经发展了20余年的欧洲的游戏音乐,包括日本、韩国和中国在内的游戏音乐,在近十年来,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  欧美由于具有丰厚的古典音乐技术基础,其游戏音乐也以其场面宏大的大片风格见长。比如《天堂Ⅱ》中的《INTRO》就具有强烈的好莱坞奇幻大片风格,音乐的戏剧化氛围格外浓厚。一些战争类题材的游戏(如《盟军敢死队》《重返德军总部》等)中,这样的风格更为突出。这些游戏音乐,除了大量的交响化配乐,还加
期刊
海外传真    美国纽约市9月中旬举办的一场“心灵的超越”跨时空抽象音乐会,引起了艺术界许多人士的关注。这场由美国林肯艺术中心室外音乐会组委会和“音乐无国界”两个机构联合举办的题为“800年抽象音乐——心灵的超越”音乐会,在长达三小时的时间里,演奏了8个世纪来不同种类的抽象音乐作品。该音乐会由德国著名抽象派作曲家、吉他手高斯卿(Gottsching)、美国抽象音乐研究学者、作曲家查塔姆(Chath
期刊
明星现场      “神州七号”火箭成功发射令世人瞩目,受CCTV科教频道《特别关注》中国神舟七号发射专题片节目组之邀,小柯为这一激动人心的时刻操刀创作了主题曲《飞》。  在谈到创作感受时,小柯谈到,较之奥运歌曲《北京欢迎你》而言,作为“神州7号”主题曲的《飞》在风格上有着很大的不同。《北京欢迎你》是以全民奥运为主题,所以要写一首谁都能唱的歌。而这次“神州7号”升空却不是随便一个国家能做到的,所以
期刊
10月16日(星期四)-19日(星期日)  第十一届北京国际音乐节最后4天,总共上演4场音乐会,还有同普契尼三联剧相互对应的郭文景“巾帼英雄三部曲”。  看点一: 16日 中山公园音乐堂 钢琴家默里·佩拉西亚独奏音乐会;17日 保利剧院 希拉里·哈恩与温哥华交响乐团音乐会  在中国,默里·佩拉西亚名气显然不算显赫。但他在30多年里一直活跃于全球音乐舞台,这位美国钢琴家是现今技艺最为精湛、最富舞台魅
期刊
萨尔茨堡喜爱明星,每年音乐节上都是群星闪耀。今年,由以色列指挥家、钢琴家巴伦博伊姆与中国钢琴家郎朗演出的双钢琴音乐会,吸引了不少在场的观众。  在这场双钢琴音乐会上,两位超凡的钢琴家演奏了李斯特的《唐璜回想曲》以及拉威尔《丑角晨歌和前奏曲及舞蹈》、巴托克为两个钢琴和打击乐而作的《奏鸣曲》。郎朗与巴伦博伊姆演奏技术精彩绝伦,配合默契协调,让听众领略了双钢琴的无穷艺术魅力。■吴洁丽译自playbill
期刊
现场播报  在今天,在向世界展示我们的珍贵遗产时,只有使用这种“世界语”将其提升,才能传播得更为顺畅和深远。    8月30日,在素有“世界艺术圣殿”之称的维也纳国家歌剧院上演了一部来自中国本土的原创歌剧——关峡作曲的《木兰诗篇》。著名女高音歌唱家彭丽媛和男高音歌唱家戴玉强担任这次演出主角,著名指挥家李心草担任指挥,而乐队与合唱团分别为享誉世界盛誉的维也纳交响乐团和维也纳皇家爱乐合唱团。这是维也纳
期刊
什么是中国声乐的根?中国声乐之根快要断了吗?声乐教学怎样才能接续中国文化的香火?寻根之旅是不是只是个美好的愿望?9月19—20日,“首届追寻中国声乐之根研讨会”在延安大学鲁迅艺术学院举办。      关于中国声乐教学与发展之路的种种困惑在这里升腾,裹挟着与会者对声乐艺术的挚爱,凝聚成一种久违的感动,在陕北的民歌之海中,在诞生出《东方红》《黄河大合唱》《白毛女》的这片热土上。    面对虚伪:选择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