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家福

来源 :文化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ibang027123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译/栾贵铭
  
  “对不起,劳驾——”
  当旁边一个父亲模样的人向弓子打招呼的时候,弓子真的想溜走呀!虽然,只要弓子装作不知道那个人叫的是谁,不理会他,就能走脱的,可是不行呀,这时弓子的周围,再没有其他的人。
  “您有什么事?”没有办法,弓子只好回应了那个人。看到他还没有意识到弓子此时此刻是多么不愿被人打扰的神情,弓子内心非常不快。
  “劳驾,请为我们拍一张‘全家福’好吗?按一下这个快门就行。”
  面对这个小小的请求,弓子找不到任何能拒绝的借口,于是她接过了照相机。这不过是一台按一下快门,调焦、曝光就自动完成的傻瓜相机。我早就明白的,还需要你教?
  弓子心里暗暗想着。
  “拜托你,把我们一家四口连同背后的小岛拍摄到镜头里面吧。”
  顺着他手指的方向,弓子看到了一座傻头傻脑的大草帽一般漂浮在海面上的小岛。而那一家四口人站的地方则是高耸的悬崖上面的观景台。
  “那么,就请多多关照。”那个父亲一边说着,一边朝家人跑过去。于是他和妻子以及两个孩子并排站着,向弓子挥手示意。弓子便无可奈何地举起相机,准备拍照。在镜头里面的这一家人,一下子让“幸福美满”和“日常生活”这一类词语凝固成美好的画面。
  四十岁左右的父母与小学生,哦不,大概是中学生的儿子,还有上小学三四年级的女儿一块儿总是哈哈笑着,真奇怪,不是很傻吗?难道忘记了还有烦恼、痛苦、仇恨之类的事情吗?弓子不知不觉地胡思乱想起来。
  “可以拍了吗?”那个父亲催促着弓子。
  “啊,现在,马上就拍。”
  “咔嚓”一声,快门按下,胶卷随即倒起卷来。照相机达到如此自动化的程度,不知怎的,让弓子觉得冷漠和乏味。
  “实在太感谢你了。”父亲走来致谢。
  “没关系。”
  交还相机,弓子走开时,忽然微微一笑。这一举动让人有些意外吧。原来,弓子拍下的只有小岛与大海,四个人一个也没有被收入镜头里面。
  “活该!”弓子在心里向背后传来说笑声的那一家人发出了幸灾乐祸的一声。
  弓子到这么远的地方来还是第一次。想到这,弓子的肚子也咕噜咕噜地叫了。已经是该吃午饭的时候了,弓子走进观景台上的餐馆,海风轻轻地吹拂而过。由于是工作日,这里的客人不多,所以弓子很显眼。周围的几个游客不可思议地关注着她,从校服和书包上看,显而易见,她是逃学跑到半岛来的。
  弓子却感到庆幸,没有“多管闲事”的人问她:“为什么不上学?”弓子当然是逃学来的。如果有人要问她,弓子也一定会满不在乎地回答吧。
  虽然弓子是头一次跑到这么远的地方,但从学校里跑出来却已经不是什么稀奇的事了。只是今天,弓子不想在学校附近闲逛,也不想碰到她的那些朋友。因为只想独自呆一会儿,于是她坐上了偶尔路过的汽车,来到这里。
  弓子风卷残云似的消灭了算不上美味的咖喱饭,在喝水休息的时候,她发现了刚才照相的那一家子就坐在旁边稍远的饭桌前。
  “我要一个汉堡。”“我要一个煎蛋卷。”两个孩子一边看着菜单,一边嚷着。
  “是的,我也有过那样美好的时光。”弓子沉吟着。那个时候,弓子的父母也是感情和睦,一家人其乐融融。或许,那时别人看弓子家也像弓子此时看这一家人一样羡慕吧!
  但是,如今弓子16岁了。父母因上了年纪,就对生活厌倦了。弓子便渐渐产生了不愿看到别人幸福场景的心态。
  弓子看到那个父亲特意为吃饭的儿女拍照,她嗤之以鼻,觉得无论进多么高档的饭店,如果遇到有这么俗气的客人在身边,也就味同嚼蜡了。
  “然后,咱们去哪儿?”女孩儿问父亲。
  “是呀,我们在这里再散散步吧!”
  “好呀,瞧,几片乌云飘过来了。”
  “奇怪!”弓子突然想起一件事,“那两个孩子为什么不上学?”当然,这种“多管闲事”的关心由弓子来想是有趣的啊。
  弓子这时有些为放纵自己、荒度时光而后悔了。
  弓子眺望土产品铺子的时候,雨下了起来。
  虽然弓子觉得这雨会很快停下来,可是事实上一点儿这样的迹象都没有。倾盆大雨很快从天而降,弓子此时正好呆呆地站在一台饮料自动售货机的背后躲雨。
  “我们走吧。”
  “走?好像雨还没停呢!”
  弓子又听到了这熟悉的声音,在这家铺子又碰上了那一家人。
  “把这个放在什么地方?”
  “要是放在那边的自动售货机前面,肯定会有人注意到的。”于是,他们走到弓子避雨的自动售货机前,却没有发现站在后面的弓子。
  “喂,走啦!”
  随着父亲的召唤声,远去的脚步声渐渐消逝在了雨声中。
  弓子向售货机前面窥探,不禁大吃一惊。那一家四口,伞也没打,在雨中不紧不慢地朝前走去。
  “那个,是什么?”弓子既纳闷儿又好奇,在自动售货机前,她发现了一台照相机,下面还压着一张对折整齐的小纸。她拾起纸展开观看,只见上面写着:
  “致打开本信浏览的朋友。实在抱歉,我们一家四口人,因为一些缘故,决定奔赴死亡的旅途去了。在这台相机的胶卷里,有一张我们四个人在一起的‘全家福’。请您联络下面地址的人,并且转告他在葬礼上请一定使用我们四口的那张合影。拜托您了。”
  那张纸从弓子的指尖滑落。那四个人朝着刚才合影的悬崖上的观景台方向走去了。
  幸福的一家,看上去幸福的、又有点儿傻的一家。他们不是幸福的吗?不幸福吗?
  弓子向雨中奔去,眼前已被猛烈的雨滴模糊了视线,她不顾一切地往前跑着。
  弓子气喘吁吁地跑到观景台,举目四望,终于看见了在一个角落里紧紧靠在一起,向大海的方向走去的四个人。简直像一个人的身影一样,那样紧紧地靠在一起。
  “等一等!”弓子声嘶力竭地喊着。
  “等一等,停,不要走。那张……那张……‘全家福’拍坏了!没有把你们拍进镜头里,所以,不能死啊!”
  弓子此时此刻用手支撑着膝盖,失声痛哭起来。
  不久,弓子觉得肩膀被什么人碰了一下,她扬起被雨水和泪水交织的脸庞,原来是那家的小女儿,正对着弓子微笑着。
  再看前面,她的父母正隔着儿子,相拥在一起,哭作一团。
  “我不死,”女孩儿说道,“谢谢你。”
  弓子不知从哪里得到那么大力气,把小女孩儿死死地搂在怀中。
  这样地被泪水浸湿,被海雨天风击打,可是,弓子觉得此时是那么幸福!
  被冰冷的雨水浇透的少女的身体,此刻是很温暖,很温暖的……
  小卫摘自《译林》
其他文献
上一代对下辈有抚育的天职,下一辈对上一代有赡养的义务,这是我国家庭关系的传统模式。但是近年来这一模式在我国城市里发生严重的倾斜,出现了各式各样的“啃老”现象,成为日益突出的社会问题,成为困惑万千家庭老年人的难题。许多老人无奈地发出“如今这家庭,究竟谁养谁”的感叹!    “啃老”现象种种  “啃”钱财    对于城市里的老人来说,大多是工薪一族,退休后有养老的工资,且多少还有点积蓄。俗话说“儿有女
期刊
上周,张姨专程到北京给儿子送了5000块钱。儿子电话里说,为工作方便,想买笔记本电脑,缺钱!张姨一听,跟接了圣旨一样,电话一撂就从老家飞来了。  “儿子干的是正经事情,当然要支持。” 张姨自己和自己说。  张姨的儿子26岁,是典型的80后生人,头发先染后烫后挑,一会儿扎个马尾巴,一会儿散开着,一会儿又剃光了,花哨得很。从学校毕业后就开始待业,赋闲在家两年,虽然父母也托人给他找过几份工作,但都不了了
期刊
“啃老族”,一顶多么空口白牙血迹斑斑的大帽子,而在生活中,很可能在混沌不觉间,你已然成为了一个老实巴交或者道貌岸然但却是名副其实的“啃老族”。一边辛苦赚钱入不敷出,应付着生活在社会上若干形形色色所谓的必要花销,一边不得不口嚼黄连被人家戳着脊梁骨伸手向家里讨钱、讨房、讨安逸。那些戳脊梁骨的人影里,很可能还混迹着你自己,就这么腹背受敌良心难安,为的也大概只是一双新出的阿迪球鞋,一款流线型设计的奔驰小跑
期刊
一提起“啃老”一族,许多家长都叹息声声,忧心忡忡,显得十分的无奈。其实,“啃老族”并非我国所特有,在西方发达国家也同样存在。据《参考消息》报道,近年来美国还衍生了一个新兴的行业,专门为“啃老族”进行心理咨询呢!    “啃老族”的提法,据说最早出现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但这一群体这些年大有燎原之势,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成为城市里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最近,一些媒体就刊载了不少涉及此事的报道,不过我
期刊
道路阻隔、通信中断、房屋坍塌、生命危殆……5月12日,突如其来的8.0级大地震,袭击了四川北部的广大地区。巨大的灾难,震惊中国,震动世界!  灾难来临之际,新华社70多位记者兵分16路在第一时间奔赴汶川、北川、茂县、理县、绵竹、什邡等重灾区。面对震后的废墟,我们在哭泣中拍照、在乱石纷飞间采访、在余震不断中写稿,更是在大灾大难中见证了人性的光辉,见证了一种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    灾情就是命令 时
期刊
去年秋月的一天,我们一行人由兰州往敦煌,航班延误,到达时已然晚上十点多钟。敦煌研究院办公室主任老罗显然等候已久,微笑的脸上带着逐不去的疲惫——天知道他从夏到秋要接待多少来访者。我们有些歉疚:为民航班机的这次晚点和常常晚点,也为我们的这次来访和那么多的来访。  怎么办呢?正如班机延误已成为老大难问题,“敦煌情结”也早已衍演为文人痼疾。如我已是第三次来敦煌了,可一踏上这块土地,深心处仍涌出莫名的悸动与
期刊
叛逆小孩想干自己的事    1988年从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毕业以后,张涵予选择了中国煤矿文工团。在1995年之前,张涵予几乎没演过什么电影、电视作品,大部分精力都放在译制片配音上。  那时候中国有两个专业的译制厂,一个是上海译制厂,一个是长春译制厂。长春译制厂主要配前苏联、东欧那边的电影,上海译制厂主要配欧洲电影。  张涵予头一回听人家配音感觉非常震撼。他当时也非常小,完全不知道是外国人在说话,还
期刊
2008年,2月19日。一道晨曦的光束,从遥远的天际,穿透阴霾空气,打在静谧的格凸河山谷里;打在这片奇异的喀斯特地貌壮观迭起的山丘上;打在格凸河岸天然风化的幽暗洞穴里……    我想,面对这一大片宛若神照,美得一塌糊涂的光影大地雕塑,即便是那个“最会摆弄大自然美景的”光影诗人——伦勃朗都会心灵震撼;我想,这一刻,我会不经意地下意识按动手中快门;我想,我会把这幅杰作,悬挂在我明朗的厅室里;我想,就将
期刊
译/吴明    在一次会上,有一个小孩向我走来。他和我握手,然后说道:“我是汤米,今年6岁,我想向你的儿童银行借钱。”我回答道:“汤米,你要用这笔钱来做什么呢?”  汤米说:“我从4岁起,就认为自己能促进世界和平。我要设计一种贴在车后的贴纸,上面写着‘请为我们的孩子维护世界和平’,然后是我的签名‘汤米’。”  我说:“我的儿童银行可以支持这个构想。”我为他开了一张454美元的支票给制贴纸的厂商,供
期刊
译/艾柯    我第一次跑进魏格登先生的糖果店,大概在4岁左右,现在时隔半世纪以上,我还清楚地记得那间摆满许多1分钱就买得到手的糖果的可爱铺子,甚至连它的气味好像都闻得到。魏格登先生每听到前门的小铃发出轻微的叮当声,必定悄悄地出来,走到糖果柜台的后面。他那时已经很老,满头银白细发。  我在童年从未见过一大堆这样富于吸引力的美味排列在自己的面前。要从其中选择一种,实在伤脑筋。每一种糖,要先想象它是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