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贫困地区精准扶贫现状与法律对策研究

来源 :青年生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njiao19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精准扶贫是国家为了保障和提升贫困人口生活质量,促进落后地区经济发展,平衡地区发展差距而实施的一项重大战略政策。广西作为重要的贫困省,扶贫攻坚工作是其当前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然而扶贫并不是一件简单而短暂的事情,在消除贫困的同时也产生了许多的问题。阻碍脱贫的因素包括国家缺乏专门的扶贫立法、扶贫资金缺乏强力的监督、扶贫问责机制不明确,以及民众法律意识淡薄等。这些问题将严重影响到扶贫的进程乃至整个社会建设。因此,从我们要从广西扶贫的现状进行入手,通过对问题的分析,得出阻碍扶贫大业顺利进行的原因,最后提出法律方面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精准扶贫;法律机制;法治化
  一、广西扶贫取得的重大成就
  (一)贫困地区农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改革开放之初,各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农村居民收入消费水平普遍较低。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聚焦贫困地区,大力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不断加大投入和攻坚力度,贫困地区农村居民收入持续保持较快增长,与全国农村平均水平的差距缩小,生活消费水平明显提高。
  (二)农民的法治意识不断提高。法治教育普及,普法下乡互动频繁,普法讲法的宣传开始深入人心,就连足不出户的家庭妇女都能知道一些法律的相关知识,百姓已经知道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政府部门更能遵守法律,严守岗位,利用职能为人民服务。更多的地方建设了法治宣传教育中心和村法治文化广场,让群众随时随地都可以知法学法。
  (三)基层民事案件纠纷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虽然这并不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情,然而近年来基层的民事案件纠纷不断上升的现象,也从侧面的反映出了我国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在持续提高,生活水平在显著改善的好趋势,使的人们不在执着于吃不饱穿不暖的问题,从而开始考虑更高的精神文明,也学会了运用法律的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利益。
  二、精准扶贫过程中存在的缺陷
  1.精准扶贫缺乏法律制度保障。精准扶贫虽然深入至我们脑海中,甚至每个人都这个词都不陌生,但是却很少有人能够真正的了解精准扶贫中的法律保障机制,也就无从谈起是否满意精准扶贫中的法律保障机制。而不被满意的政策就会失去被执行的动力和民众的积极性,自然而然的不利于扶贫工作的展开。因此很多人认为造成该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缺乏人大专门的扶贫立法,贫困人员法律保障意识低,法律宣传不够等。进行人大层面扶贫立法,推动扶贫工作顺利开展是很有必要的。
  2.贫困群众的法律意识不强。普法不到位,基层群众的法律意识不够,出现问题只会用蛮力解决,不会运用法律手段,未做好教育扶贫的法律思想认知工作。大部分群众的思想认识不够强烈,仍存在依赖等心理,但是也不信任政府,在扶贫过程中出现问题直接上门找政府,也不信任政府的能力。
  3.监督体系不完善,滋生腐败问题。国家对扶贫工作进行大力扶持,广西作为有名的发展较为缓慢的省份,自然而然是中央的重点帮扶对象之一。而广西的贫困人口基数大,扶贫资金也是庞大的,由于法律的漏洞,监督体系的不完善,法律对扶贫相关人员的约束力不够,一些官员就会滋生腐败贪污的想法,如果不想办法加以遏制,随着时间的流逝,腐败问题就会更加凸显。
  三、产生这些缺陷的原因
  (一)扶贫主体单一,缺少法律服务机构
  广西当前还处于传统的由政府主导的扶贫模式,这种模式的缺陷是加大了政府部门的负担,基层政府在开展扶贫的过程中没有充分发挥非政府组织和企业的积极性,这就增加了扶贫的难度。扶贫项目虽是政府主导的,但单打独斗也不利于扶贫的开展,如果缺少非政府组织和一些民间企业的帮助,扶贫难免孤立难鸣,扶贫是长期的全民的任务,需要社会各个组织和各界人士的团结协作,法律服务机构的缺失,也会十分阻碍扶贫大业的顺利进行。
  (二)贫困群众主动脱贫意愿不强,过于依赖低保艰难维持生活
  扶贫工作持续到现在,一些贫困群众“靠低保”“坐着等”“按时要”思想仍比较严重,很多贫困户认为每个月的低保就足够自己生活,从而缺乏了上进心,也失去了主动发展的意识,只坐等帮扶干部上门服务和享受政策,认为随着国家扶贫力度的不断加大,可能会得到更多的补助和好的待遇,因而不愿发挥主观能动性,也不愿意积极劳動,更加不愿意去想怎样能够生活的更好。国家虽然给予了我们走向富裕的短暂捷径,但却不是长久之计,我们在奔向小康之路上得到国家帮扶的同时,也要注意不能将低保作为脱贫的主要手段,过于依赖低保不利于长期稳定脱贫。
  (二)法律存在缺陷,腐败问题等不到有效解决
  对于农村中的干部作风问题,国家只是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这一部纲领性法规,用来制约和协助村干部更好的治理好该片区域。然而随着时代的不断更新,这部法规的一些内容显然已经不再符合我国现阶段的国情,该模式也已经无法与我国目前推进基层法治化的目标相适应。在另一方面,虽然后来为了推进乡村建设也陆续颁布了一些条例,然而条例只是对实践具有指导的作用而缺少约束力,对很多的细节问题没有详细的进行描述,这就给了一些村干部利用法律的漏洞来贪赃枉法,滋生了贪污的念头,根本无法强有力的遏制住乡村腐败现象,腐败现象层出不穷,真正到民众口袋的资金少之又少,就像一个永远也补不完的无底洞,也不可能达到真正的消除贫困。
  四、完善法律精准扶贫的对策与建议
  (一)优化法律服务
  随着人民群众法律意识的不断提高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人民对法律的需求日益增多。特别是随着我国精准扶贫的深入推进,广大基层农村困难群众对于项目的利益分配问题方面的法律要求也增多,矛盾的解决需要的专业性更高。从而司法行政系统作为法律服务队伍和法律服务市场管理者的地位和优势也就日益显现出来,社会不断发展的法律服务需求,也让司法行政系统在精准扶贫推进过程中担当的角色更为重要。
  (二)建设公共法律服务体系   目前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主要以政府为主体向特定地区的扶贫群众宣传精准扶贫的法制化信息,凸显出来的弊端是:第一,全都实行一对一法律顾问,将会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第二,群众对于精准扶贫的法治化信息主要依赖于政府的科普宣傳。因此,我们可以以兼职或业余的方式,向社会或高校招聘相关的法律人才,不仅可以解决短期的人力不足,长期来看也会有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再则宣传服务新颖化,对任何国家来说,扶贫都是一个永恒的事业,因此扶贫的可持续性非常关键,而对于精准扶贫的公共法律服务建设也同样需要走可持发展道路。如利用互联网宣传,微信公众号或者微博等社交号,面向的是所有想了解精准扶贫法制建设的人群,而不是局限于具体的贫困户。我们可以吸引更多的实践活动,目的在于可以让更多的人关注民生问题和加入到经济建设,帮助贫苦人群队伍中来。
  (三)完善法律制度,构建完善的法律保障体系
   法律应该与时俱进随时代的改变而改变,国家应该不断的完善立法,针对现存的扶贫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调研,积累经验并完善现行法律保障体系,理论知识能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法律立法也应该做好表率,给地方做一个正确的指引作用。各地方应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制定出台相应的地方性法规,规范扶贫资金的下发去处、资金的下发流程,明确扶贫主体责任和权力界限。对于部门法在实践的过程中出现的棘手的问题,应该及时推进相关立法解释和司法解释的出台,加强其普及以期能及时解决扶贫中的难题。
  (四)制定明确贫困线,正确退出机制
  扶贫要准确选择救助的对象,制定明确的贫困线,不留给无赖钻漏洞的机会。帮扶贫困群众的本意就是保障其基本生活,也只有在贫困线以下的群众才能享有此种福利。另一方面,也要制定明确的脱贫机制,正确的退出机制,只要生活水平达到了贫困线以上,就不能再享受帮扶的待遇;当然,为了杜绝人们心中只要不积极发展,生活水平都在贫困线以下就能享受福利的侥幸心理,也要制定正确的退出机制,定期进行考核,只要不符合条件就要退出,并不再享受政府扶持。
  五、结语
  精准扶贫是一个长期而重大的任务,其在实施过程中面临诸多挑战,只有通过立法,从法律层面解决精准扶贫面对的困境,完善好监督体系,以及构建好完善的法律保障体系,建设好成熟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才能提高精准扶贫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赵志浩.农村经济精准扶贫的法律思考[J].现代商业,2020(05):81-82.
  [2]皮小明.广西实施精准扶贫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建议[J].市场论坛,2018(05):4-6
  [3]张元洁.精准扶贫视域下农村社会救助法律制度的完善[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20,28(01):67-69.
  [4]张书媛,邹依凝.精准扶贫反腐的法律规制路径[J].现代商贸工业,2020,41(05):144-146.
  [5]王庭琪.精准扶贫视域下法律保障机制研究[J].法制博览,2018(07):49-50.
  [6]扶贫开发成就举世瞩目 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改革开放40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五》,源于国家统计局住户调查办公室.
  [7].《凤山政法委书记深入贫困户指导精准扶贫工作》 人民网-广西频道.
  基金项目:
  本文系2018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1810595019)阶段性成果。
其他文献
摘要:致力于开启日本民智的福泽谕吉,挥笔泼墨,为青少年作《劝学篇》,为中老年著《文明论之概略》,这姊妹篇可以称为日本近代文明的“播种机”,其中尽是对日本民众苦口婆心的劝诫启蒙之语。本文将以《劝学篇》为中心,走近谕吉,发掘他眼中的“学者”形象,了解当时日本“学者”的普遍状态,倾听谕吉对日本“学者”发出的醍醐之音。而这种种,无一不体现出为推动日本走上文明之路,谕吉本身作为一名“学者”的良苦用心。  关
期刊
摘要: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认为从历史唯物前提去理解“人”,即进行物质生产、从事实践劳动的且有生命的“现实的个人”是社会历史主体。“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个人存在和发展的不同形态及其演变规律,因而是‘现实的个人’论的历史性展开和深化”。为此,《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的三大社会形态,即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所对应的个人形态是:依附的个人、独立的个人、自由个性的个人。 
期刊
摘要:在中国史学研究中,求真与致用一直以来都是难以两全的问题,如何才能达到求真与致用的统一,学术主张与现实需要应该怎样调节,这些情况虽然存在但并不影响求真与致用贯穿史学的发展历程。然而从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出发,在真理与价值的统一方面看待史学的求真与致用,能够深入剖析史学发展中出现的求真与致用的情况,探求真理与价值同求真致用的关系,强调史学的求真与致用相统一对现代中国史学发展的重要意义。  关
期刊
1.引言  功利主义是约翰穆勒在1861年以论文形式发表的一篇文章,直至1863年后才作为单行本发行,之后给西方乃至世界哲学思想理论的发展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当时西方社会思潮以契约论和功利主义两个学派为主流。在基本观点上,契约论学派认为,合乎道德的行为或制度应当符合正义原则,此处的正义指的是尊重或者不侵犯个人的基本人权;功利主义学派认为,合乎道德的行为或制度应当能够促进“最大多数人的幸福”。到了近现
期刊
摘要:刑事速裁程序改革试点作为我国刑事案件繁简分流机制改革的最新成果,是我国当前刑事司法体制改革的重大热点议题。新刑事诉讼法施行后,刑事速裁程序的优化运行应当坚持稳步扩大适用的案件范围、着力降低逮捕羁押率、提高案件辩护比率和辩护质量,防止因为程序上的从简从快,而不当侵损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合法权益。  关键词:刑事速裁程序;司法体制改革;刑事诉讼法;繁减分流  一、刑事速裁程序的内涵及特征  20
期刊
摘要:本文着重分析胡适“文学革命”思想中的西方影响因素。第一部分从胡适转向平民文学入手,第二部分以美国大众化报刊为主要对象、第三部分着重点是杜威的“实验主义”,分析在留美期间西方文化、西方思想对胡适思想转变的影响。  关键词:胡适;白话文运动;平民文学  一、胡适从精英主义文化到平民文化的转变  (一)精英文化影响下的胡适  胡适虽然不是精英主义的推崇者,但我们从胡适相关文献资料可以看出,胡适一生
期刊
摘要:《郑风·女曰鸡鸣》的内容一直被定格在夫妻生活这一题材之上,其实乃男女节日欢会上的情歌。其情节多以悬想出之,这是诗义领略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女曰鸡鸣;节日欢会;情歌;悬想  《郑风·女曰鸡鸣》自朱熹《诗集传》“此诗人述贤夫妇相警戒之词”[1]之说一出,则被定格在夫妻生活这一题材之上,一直以来几乎毫无争议地作为“平实幸福的平民夫妻生活”来加以解说和阐述,全篇被概述为“这首赋体诗恰似一幕生活小
期刊
摘要:秧歌剧。《米脂婆姨绥德汉》是近代陕北秧歌剧中的优秀作品之一,剧中吸收了陕北民间特色的民俗文化元素,被誉为陕北秧歌剧发展“里程碑式”的作品。《米脂婆姨绥德汉》这部陕北秧歌剧它不仅仅简单吸收了传统的陕北民族音乐,同时也融合了西方的歌剧元素,这是对传统秧歌剧模式的颠覆,蕴藏着新时代对民族艺术全新的价值观念。笔者以该秧歌剧唱段《黄河里划桨船队船》为例从而探索这部秧歌剧的创作背景、特点、演唱分析、人物
期刊
摘要:随着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对于公共文化服务发展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作为一项核心工作内容,群众文艺团队发展工作在整个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作为领导和具体实践工作人员,要积极探索和创新,探索多样化的群众文艺团队发展管理路径,构建科学的体系,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综合效能,适应当前工作发展。在实践中,要积极融入现代信息技术等多种工具,为公共文化服务管理效能的提升助力。本文较为详细的
期刊
摘要:伴随互联网、物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与智能移动终端的普及,全球的数据量不断增长,人们已经进入到大数据时代。在此时代背景下,互联网技术也得到了飞速发展与广泛应用。其能够在大量不同类型的数据中提取出有价值的数据。人们能够利用大数据技术快速、便捷地处理海量的数据信息,进行分析与计算。基于此项技术高效地完成各项工作,并且做出重要的决策。本文对大数据技术的应用与未来发展趋势进行探讨,仅供参考。  关键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