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花能解语还多事,石不能言最可人”是陆游咏石的经典诗句。石不能言,却能传神;一块佳石,似无言的诗。石是静态的,却唤起人们对艺术的无限探求;石是无声的,却超越千言万语,勾起联翩思绪。上下五千年,石文化作为我国最古老的文化延续至今,它与人类的文明发展有着不可分割的渊源。国人敬石、爱石,赋予石丰富的情感甚至生命的内涵。女娲补天、完璧归赵,《西游记》中的“石猴子”、《红楼梦》里的“通灵宝玉”……这些世代传承的文化经典,将国人对石的情感体现得淋漓尽致。
石文化,溯源至千古
早在远古时期,火与石器的使用让人类由茹毛饮血的蛮荒时代逐步走向了文明开化。根据人类制造和使用石器的程度,考古学家将古代文明划分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
旧石器时代以打制石器为标志,是人类发展的童年时期。在这一时期,人类完成了从猿到人的转变,并逐渐演变成为现代人。北京周口店、辽宁营口金牛山、贵州黔西的观音洞等,都是代表这一时期的遗址。北京周口店出土了种类繁多的石制器具,它们大多以脉石英为原料。脉石英硬度低,易破碎,因此从这里出土的石器主要是石片、石锥、雕刻器等小型器具。观音洞遗址位于贵州省黔西县,是我国人类社会的发祥地之一。这里不但出土了很多地方特色鲜明的石器,以剑齿象、犀牛为主的哺乳动物化石也是在这里发现的。这里出土的石器与化石,是长江以南地区旧石器文化的典型代表,它们的出土向世人展示了这一时期人类对石的发现、制造以及利用的过程。
从人类使用磨制石器开始,便进入了新石器时代。这一名称是由英国考古学家卢伯克在1865年率先提出的。在这一时期,原始农业、畜牧业、手工业相继出现。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还出现了磨制石器、陶器等简单的石制艺术品。新石器时代最早发展于西亚、北非和欧洲,这些地区被认为是农业的起源地,也是金属器具的发现地。在世界文明的发展史中,这些地区对石文化的构建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今年年初,我曾去到河北省张家口市阳原县泥河湾博物馆,这里是迄今为止国内规模最大的旧石器专题博物馆,它的兴建是为了保护泥河湾遗址及在那里出土的数万件历史文物。博物馆由6个展区组成,人类的起源、古代社会的发展与变迁、泥河湾遗址的风貌等均在展区中有详细的体现。在参观博物馆的过程中,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当属石器时代的各种石器工具了。展区以布景与真品相结合的展览方式将古时人类制造石器与使用石器的过程进行了情景还原,让我仿若身临其境。刮削器、砍砸器、石锤、玉石器……一睹它们外观的同时,我还通过一旁的电子触摸屏认识了很多石器原料和石器种类,并了解了石器挖掘的基本过程。整个博物馆参观下来,我似乎在短暂的时间内经历了一次回溯历史的时空转换,而我曾经在书本、电视中了解到的新、旧石器时代,也由这次的参观一下子变得鲜活起来。
游走国内外,探秘奇石形成
万物存在伊始,地壳就处于不断的运动之中,正是这种运动塑造了地球表面千姿百态的岩石。地壳内的结构挤压在地表形成突起,即我们所见到的高山;高山历经年复一年的风化与侵蚀分解为砂砾、砂屑,这些石质碎屑的堆积,便形成了不同种类的岩石。当这些岩石再次沉入地幔,在高温状态下则会熔化为岩浆。火山喷发时,这些岩浆被喷射到地面,液岩经过了冷却、凝固,便会形成我们通常所说的石头。岩石继续风化、分解……又开始了下一个循环周期。根据形成原因的不同,岩石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种。岩浆岩是由岩浆或熔岩经火山喷发而形成的,也被称为火成岩;沉积岩由砂砾、碎屑沉积而成;变质岩则是上述两种岩石在受热或重力的作用下,经受了变质作用而形成的岩石。
2010年国庆节假期,我和几个朋友一同去了澳大利亚。蜿蜒的海岸线、鲜美的龙虾、富丽堂皇的歌剧院……你一定想象不到,在这个以“海”著名的国度里,居然藏着一块被誉为澳大利亚“红色的心脏”的巨石。它叫“乌鲁鲁”(土著语音译),矗立于澳北领地的广袤沙漠上,是世界上现存最大的单体巨石,也是世界八大自然奇迹之一。这块巨石本是古时的风化峰山脉,由于年复一年的地壳作用与沙石沉积,它上升了近350米,还剩下2/3的部分埋在地下。这块巨石的形成,便是地壳运动中形成的山脉在漫长岁月中不断沉积、又不断被剥蚀而留下的残体。
我们到达乌鲁鲁的那一天,正赶上天气变化无常,要知道,这可是欣赏乌鲁鲁的最佳时机了。乌鲁鲁中混杂着大量的氧化铁成分,所以通常会呈现红褐色,并且在表面浮现出一道道曼妙的曲线。在阳光照射下,它会随着光线的角度不同而发射出不同颜色的光芒——火红、橘红、橙色、暗黄……阴雨绵绵时,它会一脸铁青,让人们顿时感受到它的威严气势。一整天内,我们随着天气的变化不断转换着观赏角度,将五彩斑斓的乌鲁鲁收入眼底。
今年6月,我借着去河北承德避暑的机会去到了著名的“磬锤峰”。“磬锤峰”得名于清康熙年间。康熙皇帝认为其山峰形状酷似锤子,便为山峰定名为“磬锤峰”,后人也通俗地称之为“棒槌山”。磬锤峰独自矗立于平缓的山峦之上,如擎天石柱一般高高耸起;它上部略粗、下部略细的自然形态总是引来人们无限的想象——定海神针、上帝的拇指……各种形象的比喻为磬锤峰添加了几分神秘的色彩。
磬锤峰的形成是有科学依据的。根据地质学家考证,大约1.5亿年前,磬锤峰这片区域仅仅存在着一些散落的泥沙与石砾,它们经过沉积作用而形成较为完整的岩石,并随着地壳的变迁逐渐上升为陆地。但就磬锤峰的峰体本身而言,它的形成只有300万年的历史。一堵石墙般的山体,经过碰撞、风化、侵蚀等自然力,石墙逐段崩裂、坍塌,最后才形成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神奇的磬锤峰。
石遗迹的用途,
身临其境破解谜题
从人类发现石开始,石便作为重要的工具辅助着人们的生产生活。取火、打猎、炊事,甚至平日的娱乐生活都少不了石的影子。随着生存技能的提高,人类逐渐从制造、使用石制器材发展为以石来防御入侵、建造家园。西藏的石头古堡、瑞士的西庸古堡,葡萄牙如梦如幻的石头屋……人们很难想象,在生产技术尚未成熟的远古时期,古人要怎样搬运一块巨石、怎么把一块块石头砌筑在一起,又是以何等的智慧建造出千百年后仍被世人所敬仰的石建筑。由于没有成文的史料记载,很多石类遗迹的用途至今仍是没有破解的谜题。不论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还是人类智慧的结晶,石带给后人的是对大自然恒久的好奇心与探求欲,它也不断吸引着人们走向自然与科学的交汇点。 2008年,我和朋友去英国旅游。大本钟、泰晤士河、格林尼治天文台……对石头情有独钟的我,当然少不了要去巨石阵。巨石阵是欧洲著名的史前文化神庙遗址,位于英格兰维特郡索尔兹伯里平原。相传在公元1130年,一位英国神父在外出时偶然发现了这座巨大的石阵,从此这一古迹便开始吸引人们的注意。
据考古学家分析,巨石阵的建造恰逢新石器时代与青铜时代的过渡期。除了其复杂的结构与庞大的规模令人不可思议,它的建造目的也是时至今日尚未破解的谜题。许多年以来,巨石阵吸引着众多专家、学者对其进行考察,人们对这座石阵的用途说法不一。一些人通过考古发掘,找到石阵内侧的多处墓穴,且旁边有大量类似祭陵用的兽骨残骸,因此,有学者认为这里是古代部落酋长的墓地。得出此推断的同时,也有人提出异议,称这些物品的发掘之地也可能是祭祖用的祭祀场所;而一些天文时令方面的专家则根据夏令时日出日落的方位与石阵排列的相关程度,推定它是为观测天象而建造的天文台雏形。
看尽各式各样的石头是我环游世界的目的之一。我曾在一部纪录片中看到津巴布韦的石头城遗址,从那之后便计划着一定要到那里游览一番。今年春节的假期,我的这一愿望终于得以实现。
在班图语中,津巴布韦意为“石头城”。那里现存的大大小小石头城遗址共有200多处,最大的一处“大津巴布韦遗址”位于首都哈拉雷以南300公里附近。石头城实际上是一大片石头建筑群,占地约720公顷,由90多万块未经粘合的花岗石砌造而成。经过七八个世纪的风雨侵蚀,虽仅剩下残垣断壁和掩映丛生的杂草,但其浩大的规模、雄浑的风貌依稀可辨。
石头城由3大部分构成:建于开阔地带的椭圆形围场,又称“大围场”,是遗址的主体;小山石上堡垒状的卫城,是对大围场起防御作用的屏障;周围的平民区,则是老百姓日常活动的区域。据估算,在整座石头城中,仅大围场的城墙所耗费的石材就足以建造一栋90层高的擎天大厦。如此奢华的投入,其建造之初定有非凡的目的。城墙内的一组组
石建筑错综复杂地排列着;门、柱、墙、窗等处依然能找寻到当年的浮雕痕迹;城门和石柱顶端,津巴布韦国鸟的图案更暗示着大围场的非比寻常。经过多年的反复求证,这里原本是用石头筑起的一座繁华城市。而大围场和卫城的用途——是最高统治者的妻室所居住的地方?不是部落酋长的生活处所?多年以来,人们众说纷纭,至今没有确切的定论。
坚实、团结、无懈可击,是人类根据石的特质而赋予石的深层意义。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游历石景观、品味石文化已成为当下热门的休闲方式。古石、奇石、石壁、石城,还有深受女性喜爱的宝石,都已随着人们对精神生活的不断追求而走进寻常百姓的视野。石文化传承至今,是日久月深的积淀,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接下来,石文化将朝着怎样的方向发展,人们又会开辟出哪些石旅游之地,我们拭目以待。
石文化,溯源至千古
早在远古时期,火与石器的使用让人类由茹毛饮血的蛮荒时代逐步走向了文明开化。根据人类制造和使用石器的程度,考古学家将古代文明划分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
旧石器时代以打制石器为标志,是人类发展的童年时期。在这一时期,人类完成了从猿到人的转变,并逐渐演变成为现代人。北京周口店、辽宁营口金牛山、贵州黔西的观音洞等,都是代表这一时期的遗址。北京周口店出土了种类繁多的石制器具,它们大多以脉石英为原料。脉石英硬度低,易破碎,因此从这里出土的石器主要是石片、石锥、雕刻器等小型器具。观音洞遗址位于贵州省黔西县,是我国人类社会的发祥地之一。这里不但出土了很多地方特色鲜明的石器,以剑齿象、犀牛为主的哺乳动物化石也是在这里发现的。这里出土的石器与化石,是长江以南地区旧石器文化的典型代表,它们的出土向世人展示了这一时期人类对石的发现、制造以及利用的过程。
从人类使用磨制石器开始,便进入了新石器时代。这一名称是由英国考古学家卢伯克在1865年率先提出的。在这一时期,原始农业、畜牧业、手工业相继出现。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还出现了磨制石器、陶器等简单的石制艺术品。新石器时代最早发展于西亚、北非和欧洲,这些地区被认为是农业的起源地,也是金属器具的发现地。在世界文明的发展史中,这些地区对石文化的构建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今年年初,我曾去到河北省张家口市阳原县泥河湾博物馆,这里是迄今为止国内规模最大的旧石器专题博物馆,它的兴建是为了保护泥河湾遗址及在那里出土的数万件历史文物。博物馆由6个展区组成,人类的起源、古代社会的发展与变迁、泥河湾遗址的风貌等均在展区中有详细的体现。在参观博物馆的过程中,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当属石器时代的各种石器工具了。展区以布景与真品相结合的展览方式将古时人类制造石器与使用石器的过程进行了情景还原,让我仿若身临其境。刮削器、砍砸器、石锤、玉石器……一睹它们外观的同时,我还通过一旁的电子触摸屏认识了很多石器原料和石器种类,并了解了石器挖掘的基本过程。整个博物馆参观下来,我似乎在短暂的时间内经历了一次回溯历史的时空转换,而我曾经在书本、电视中了解到的新、旧石器时代,也由这次的参观一下子变得鲜活起来。
游走国内外,探秘奇石形成
万物存在伊始,地壳就处于不断的运动之中,正是这种运动塑造了地球表面千姿百态的岩石。地壳内的结构挤压在地表形成突起,即我们所见到的高山;高山历经年复一年的风化与侵蚀分解为砂砾、砂屑,这些石质碎屑的堆积,便形成了不同种类的岩石。当这些岩石再次沉入地幔,在高温状态下则会熔化为岩浆。火山喷发时,这些岩浆被喷射到地面,液岩经过了冷却、凝固,便会形成我们通常所说的石头。岩石继续风化、分解……又开始了下一个循环周期。根据形成原因的不同,岩石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种。岩浆岩是由岩浆或熔岩经火山喷发而形成的,也被称为火成岩;沉积岩由砂砾、碎屑沉积而成;变质岩则是上述两种岩石在受热或重力的作用下,经受了变质作用而形成的岩石。
2010年国庆节假期,我和几个朋友一同去了澳大利亚。蜿蜒的海岸线、鲜美的龙虾、富丽堂皇的歌剧院……你一定想象不到,在这个以“海”著名的国度里,居然藏着一块被誉为澳大利亚“红色的心脏”的巨石。它叫“乌鲁鲁”(土著语音译),矗立于澳北领地的广袤沙漠上,是世界上现存最大的单体巨石,也是世界八大自然奇迹之一。这块巨石本是古时的风化峰山脉,由于年复一年的地壳作用与沙石沉积,它上升了近350米,还剩下2/3的部分埋在地下。这块巨石的形成,便是地壳运动中形成的山脉在漫长岁月中不断沉积、又不断被剥蚀而留下的残体。
我们到达乌鲁鲁的那一天,正赶上天气变化无常,要知道,这可是欣赏乌鲁鲁的最佳时机了。乌鲁鲁中混杂着大量的氧化铁成分,所以通常会呈现红褐色,并且在表面浮现出一道道曼妙的曲线。在阳光照射下,它会随着光线的角度不同而发射出不同颜色的光芒——火红、橘红、橙色、暗黄……阴雨绵绵时,它会一脸铁青,让人们顿时感受到它的威严气势。一整天内,我们随着天气的变化不断转换着观赏角度,将五彩斑斓的乌鲁鲁收入眼底。
今年6月,我借着去河北承德避暑的机会去到了著名的“磬锤峰”。“磬锤峰”得名于清康熙年间。康熙皇帝认为其山峰形状酷似锤子,便为山峰定名为“磬锤峰”,后人也通俗地称之为“棒槌山”。磬锤峰独自矗立于平缓的山峦之上,如擎天石柱一般高高耸起;它上部略粗、下部略细的自然形态总是引来人们无限的想象——定海神针、上帝的拇指……各种形象的比喻为磬锤峰添加了几分神秘的色彩。
磬锤峰的形成是有科学依据的。根据地质学家考证,大约1.5亿年前,磬锤峰这片区域仅仅存在着一些散落的泥沙与石砾,它们经过沉积作用而形成较为完整的岩石,并随着地壳的变迁逐渐上升为陆地。但就磬锤峰的峰体本身而言,它的形成只有300万年的历史。一堵石墙般的山体,经过碰撞、风化、侵蚀等自然力,石墙逐段崩裂、坍塌,最后才形成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神奇的磬锤峰。
石遗迹的用途,
身临其境破解谜题
从人类发现石开始,石便作为重要的工具辅助着人们的生产生活。取火、打猎、炊事,甚至平日的娱乐生活都少不了石的影子。随着生存技能的提高,人类逐渐从制造、使用石制器材发展为以石来防御入侵、建造家园。西藏的石头古堡、瑞士的西庸古堡,葡萄牙如梦如幻的石头屋……人们很难想象,在生产技术尚未成熟的远古时期,古人要怎样搬运一块巨石、怎么把一块块石头砌筑在一起,又是以何等的智慧建造出千百年后仍被世人所敬仰的石建筑。由于没有成文的史料记载,很多石类遗迹的用途至今仍是没有破解的谜题。不论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还是人类智慧的结晶,石带给后人的是对大自然恒久的好奇心与探求欲,它也不断吸引着人们走向自然与科学的交汇点。 2008年,我和朋友去英国旅游。大本钟、泰晤士河、格林尼治天文台……对石头情有独钟的我,当然少不了要去巨石阵。巨石阵是欧洲著名的史前文化神庙遗址,位于英格兰维特郡索尔兹伯里平原。相传在公元1130年,一位英国神父在外出时偶然发现了这座巨大的石阵,从此这一古迹便开始吸引人们的注意。
据考古学家分析,巨石阵的建造恰逢新石器时代与青铜时代的过渡期。除了其复杂的结构与庞大的规模令人不可思议,它的建造目的也是时至今日尚未破解的谜题。许多年以来,巨石阵吸引着众多专家、学者对其进行考察,人们对这座石阵的用途说法不一。一些人通过考古发掘,找到石阵内侧的多处墓穴,且旁边有大量类似祭陵用的兽骨残骸,因此,有学者认为这里是古代部落酋长的墓地。得出此推断的同时,也有人提出异议,称这些物品的发掘之地也可能是祭祖用的祭祀场所;而一些天文时令方面的专家则根据夏令时日出日落的方位与石阵排列的相关程度,推定它是为观测天象而建造的天文台雏形。
看尽各式各样的石头是我环游世界的目的之一。我曾在一部纪录片中看到津巴布韦的石头城遗址,从那之后便计划着一定要到那里游览一番。今年春节的假期,我的这一愿望终于得以实现。
在班图语中,津巴布韦意为“石头城”。那里现存的大大小小石头城遗址共有200多处,最大的一处“大津巴布韦遗址”位于首都哈拉雷以南300公里附近。石头城实际上是一大片石头建筑群,占地约720公顷,由90多万块未经粘合的花岗石砌造而成。经过七八个世纪的风雨侵蚀,虽仅剩下残垣断壁和掩映丛生的杂草,但其浩大的规模、雄浑的风貌依稀可辨。
石头城由3大部分构成:建于开阔地带的椭圆形围场,又称“大围场”,是遗址的主体;小山石上堡垒状的卫城,是对大围场起防御作用的屏障;周围的平民区,则是老百姓日常活动的区域。据估算,在整座石头城中,仅大围场的城墙所耗费的石材就足以建造一栋90层高的擎天大厦。如此奢华的投入,其建造之初定有非凡的目的。城墙内的一组组
石建筑错综复杂地排列着;门、柱、墙、窗等处依然能找寻到当年的浮雕痕迹;城门和石柱顶端,津巴布韦国鸟的图案更暗示着大围场的非比寻常。经过多年的反复求证,这里原本是用石头筑起的一座繁华城市。而大围场和卫城的用途——是最高统治者的妻室所居住的地方?不是部落酋长的生活处所?多年以来,人们众说纷纭,至今没有确切的定论。
坚实、团结、无懈可击,是人类根据石的特质而赋予石的深层意义。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游历石景观、品味石文化已成为当下热门的休闲方式。古石、奇石、石壁、石城,还有深受女性喜爱的宝石,都已随着人们对精神生活的不断追求而走进寻常百姓的视野。石文化传承至今,是日久月深的积淀,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接下来,石文化将朝着怎样的方向发展,人们又会开辟出哪些石旅游之地,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