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溯石文化,行走石砾间

来源 :旅游纵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wcareer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花能解语还多事,石不能言最可人”是陆游咏石的经典诗句。石不能言,却能传神;一块佳石,似无言的诗。石是静态的,却唤起人们对艺术的无限探求;石是无声的,却超越千言万语,勾起联翩思绪。上下五千年,石文化作为我国最古老的文化延续至今,它与人类的文明发展有着不可分割的渊源。国人敬石、爱石,赋予石丰富的情感甚至生命的内涵。女娲补天、完璧归赵,《西游记》中的“石猴子”、《红楼梦》里的“通灵宝玉”……这些世代传承的文化经典,将国人对石的情感体现得淋漓尽致。
  石文化,溯源至千古
  早在远古时期,火与石器的使用让人类由茹毛饮血的蛮荒时代逐步走向了文明开化。根据人类制造和使用石器的程度,考古学家将古代文明划分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
  旧石器时代以打制石器为标志,是人类发展的童年时期。在这一时期,人类完成了从猿到人的转变,并逐渐演变成为现代人。北京周口店、辽宁营口金牛山、贵州黔西的观音洞等,都是代表这一时期的遗址。北京周口店出土了种类繁多的石制器具,它们大多以脉石英为原料。脉石英硬度低,易破碎,因此从这里出土的石器主要是石片、石锥、雕刻器等小型器具。观音洞遗址位于贵州省黔西县,是我国人类社会的发祥地之一。这里不但出土了很多地方特色鲜明的石器,以剑齿象、犀牛为主的哺乳动物化石也是在这里发现的。这里出土的石器与化石,是长江以南地区旧石器文化的典型代表,它们的出土向世人展示了这一时期人类对石的发现、制造以及利用的过程。
  从人类使用磨制石器开始,便进入了新石器时代。这一名称是由英国考古学家卢伯克在1865年率先提出的。在这一时期,原始农业、畜牧业、手工业相继出现。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还出现了磨制石器、陶器等简单的石制艺术品。新石器时代最早发展于西亚、北非和欧洲,这些地区被认为是农业的起源地,也是金属器具的发现地。在世界文明的发展史中,这些地区对石文化的构建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今年年初,我曾去到河北省张家口市阳原县泥河湾博物馆,这里是迄今为止国内规模最大的旧石器专题博物馆,它的兴建是为了保护泥河湾遗址及在那里出土的数万件历史文物。博物馆由6个展区组成,人类的起源、古代社会的发展与变迁、泥河湾遗址的风貌等均在展区中有详细的体现。在参观博物馆的过程中,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当属石器时代的各种石器工具了。展区以布景与真品相结合的展览方式将古时人类制造石器与使用石器的过程进行了情景还原,让我仿若身临其境。刮削器、砍砸器、石锤、玉石器……一睹它们外观的同时,我还通过一旁的电子触摸屏认识了很多石器原料和石器种类,并了解了石器挖掘的基本过程。整个博物馆参观下来,我似乎在短暂的时间内经历了一次回溯历史的时空转换,而我曾经在书本、电视中了解到的新、旧石器时代,也由这次的参观一下子变得鲜活起来。
  游走国内外,探秘奇石形成
  万物存在伊始,地壳就处于不断的运动之中,正是这种运动塑造了地球表面千姿百态的岩石。地壳内的结构挤压在地表形成突起,即我们所见到的高山;高山历经年复一年的风化与侵蚀分解为砂砾、砂屑,这些石质碎屑的堆积,便形成了不同种类的岩石。当这些岩石再次沉入地幔,在高温状态下则会熔化为岩浆。火山喷发时,这些岩浆被喷射到地面,液岩经过了冷却、凝固,便会形成我们通常所说的石头。岩石继续风化、分解……又开始了下一个循环周期。根据形成原因的不同,岩石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种。岩浆岩是由岩浆或熔岩经火山喷发而形成的,也被称为火成岩;沉积岩由砂砾、碎屑沉积而成;变质岩则是上述两种岩石在受热或重力的作用下,经受了变质作用而形成的岩石。
  2010年国庆节假期,我和几个朋友一同去了澳大利亚。蜿蜒的海岸线、鲜美的龙虾、富丽堂皇的歌剧院……你一定想象不到,在这个以“海”著名的国度里,居然藏着一块被誉为澳大利亚“红色的心脏”的巨石。它叫“乌鲁鲁”(土著语音译),矗立于澳北领地的广袤沙漠上,是世界上现存最大的单体巨石,也是世界八大自然奇迹之一。这块巨石本是古时的风化峰山脉,由于年复一年的地壳作用与沙石沉积,它上升了近350米,还剩下2/3的部分埋在地下。这块巨石的形成,便是地壳运动中形成的山脉在漫长岁月中不断沉积、又不断被剥蚀而留下的残体。
  我们到达乌鲁鲁的那一天,正赶上天气变化无常,要知道,这可是欣赏乌鲁鲁的最佳时机了。乌鲁鲁中混杂着大量的氧化铁成分,所以通常会呈现红褐色,并且在表面浮现出一道道曼妙的曲线。在阳光照射下,它会随着光线的角度不同而发射出不同颜色的光芒——火红、橘红、橙色、暗黄……阴雨绵绵时,它会一脸铁青,让人们顿时感受到它的威严气势。一整天内,我们随着天气的变化不断转换着观赏角度,将五彩斑斓的乌鲁鲁收入眼底。
  今年6月,我借着去河北承德避暑的机会去到了著名的“磬锤峰”。“磬锤峰”得名于清康熙年间。康熙皇帝认为其山峰形状酷似锤子,便为山峰定名为“磬锤峰”,后人也通俗地称之为“棒槌山”。磬锤峰独自矗立于平缓的山峦之上,如擎天石柱一般高高耸起;它上部略粗、下部略细的自然形态总是引来人们无限的想象——定海神针、上帝的拇指……各种形象的比喻为磬锤峰添加了几分神秘的色彩。
  磬锤峰的形成是有科学依据的。根据地质学家考证,大约1.5亿年前,磬锤峰这片区域仅仅存在着一些散落的泥沙与石砾,它们经过沉积作用而形成较为完整的岩石,并随着地壳的变迁逐渐上升为陆地。但就磬锤峰的峰体本身而言,它的形成只有300万年的历史。一堵石墙般的山体,经过碰撞、风化、侵蚀等自然力,石墙逐段崩裂、坍塌,最后才形成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神奇的磬锤峰。
  石遗迹的用途,
  身临其境破解谜题
  从人类发现石开始,石便作为重要的工具辅助着人们的生产生活。取火、打猎、炊事,甚至平日的娱乐生活都少不了石的影子。随着生存技能的提高,人类逐渐从制造、使用石制器材发展为以石来防御入侵、建造家园。西藏的石头古堡、瑞士的西庸古堡,葡萄牙如梦如幻的石头屋……人们很难想象,在生产技术尚未成熟的远古时期,古人要怎样搬运一块巨石、怎么把一块块石头砌筑在一起,又是以何等的智慧建造出千百年后仍被世人所敬仰的石建筑。由于没有成文的史料记载,很多石类遗迹的用途至今仍是没有破解的谜题。不论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还是人类智慧的结晶,石带给后人的是对大自然恒久的好奇心与探求欲,它也不断吸引着人们走向自然与科学的交汇点。   2008年,我和朋友去英国旅游。大本钟、泰晤士河、格林尼治天文台……对石头情有独钟的我,当然少不了要去巨石阵。巨石阵是欧洲著名的史前文化神庙遗址,位于英格兰维特郡索尔兹伯里平原。相传在公元1130年,一位英国神父在外出时偶然发现了这座巨大的石阵,从此这一古迹便开始吸引人们的注意。
  据考古学家分析,巨石阵的建造恰逢新石器时代与青铜时代的过渡期。除了其复杂的结构与庞大的规模令人不可思议,它的建造目的也是时至今日尚未破解的谜题。许多年以来,巨石阵吸引着众多专家、学者对其进行考察,人们对这座石阵的用途说法不一。一些人通过考古发掘,找到石阵内侧的多处墓穴,且旁边有大量类似祭陵用的兽骨残骸,因此,有学者认为这里是古代部落酋长的墓地。得出此推断的同时,也有人提出异议,称这些物品的发掘之地也可能是祭祖用的祭祀场所;而一些天文时令方面的专家则根据夏令时日出日落的方位与石阵排列的相关程度,推定它是为观测天象而建造的天文台雏形。
  看尽各式各样的石头是我环游世界的目的之一。我曾在一部纪录片中看到津巴布韦的石头城遗址,从那之后便计划着一定要到那里游览一番。今年春节的假期,我的这一愿望终于得以实现。
  在班图语中,津巴布韦意为“石头城”。那里现存的大大小小石头城遗址共有200多处,最大的一处“大津巴布韦遗址”位于首都哈拉雷以南300公里附近。石头城实际上是一大片石头建筑群,占地约720公顷,由90多万块未经粘合的花岗石砌造而成。经过七八个世纪的风雨侵蚀,虽仅剩下残垣断壁和掩映丛生的杂草,但其浩大的规模、雄浑的风貌依稀可辨。
  石头城由3大部分构成:建于开阔地带的椭圆形围场,又称“大围场”,是遗址的主体;小山石上堡垒状的卫城,是对大围场起防御作用的屏障;周围的平民区,则是老百姓日常活动的区域。据估算,在整座石头城中,仅大围场的城墙所耗费的石材就足以建造一栋90层高的擎天大厦。如此奢华的投入,其建造之初定有非凡的目的。城墙内的一组组
  石建筑错综复杂地排列着;门、柱、墙、窗等处依然能找寻到当年的浮雕痕迹;城门和石柱顶端,津巴布韦国鸟的图案更暗示着大围场的非比寻常。经过多年的反复求证,这里原本是用石头筑起的一座繁华城市。而大围场和卫城的用途——是最高统治者的妻室所居住的地方?不是部落酋长的生活处所?多年以来,人们众说纷纭,至今没有确切的定论。
  坚实、团结、无懈可击,是人类根据石的特质而赋予石的深层意义。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游历石景观、品味石文化已成为当下热门的休闲方式。古石、奇石、石壁、石城,还有深受女性喜爱的宝石,都已随着人们对精神生活的不断追求而走进寻常百姓的视野。石文化传承至今,是日久月深的积淀,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接下来,石文化将朝着怎样的方向发展,人们又会开辟出哪些石旅游之地,我们拭目以待。
其他文献
9月3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也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法定抗战胜利纪念日。为纪念那段难忘的岁月,河北省沧州市女摄影家协会联合沧州市老促会妇委会、沧州市妇联共同举办“沧州百位革命母亲风采录”大型图片展,将镜头对准了百余位“革命母亲”。  这些“革命母亲”,是指抗日战争时期为革命做出特殊贡献且至今还生活在农村的女党员、妇救会主任、女堡垒户、女防特锄奸模范和女生产模范等。时光流逝,硝烟已散。当年
期刊
在去白沙古镇之前,我曾有这样一个疑问: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一个以游牧为生的民族,突然改变了他们原来的生产生活方式,定居下来,发展农业,繁衍生息,并且通过自身努力不断走向昌盛呢?  生息之地  从玉龙雪山上流淌的一脉涓涓碧水,它清澈甘醇,奔流不息,哺育了一个优秀勤劳的民族,也孕育了他们古老而神秘的文化。  追寻着玉龙雪山的踪影,我们驱车从大研古城向北行进,一路青山相伴,白云相随。在行至约8公里时,来到
期刊
我是一个喜欢有严谨行程计划的旅行者,不过约书亚树国家公园却是为数不多的误打误撞中令我难忘的一站。当时我驾车穿越莫哈韦沙漠去往拉斯维加斯的途中,厌倦了数百英里的单调驾驶,希望在途中找到一个值得留步的地方,约书亚树就这样进入我的视野。去过这里的人不多,网上很难找到详尽的介绍和路书,所以我一度犹豫。眼看着出发临近,怀揣着破罐子破摔的心态就这么确定下来。  约书亚树国家公园位于科罗拉多沙漠和莫哈维沙漠的中
期刊
大海对风帆说:“你真漂亮!”  风帆对大海说:“那是因为有了你!”  面对着一张张“刊评表”,我们心潮激荡,久久不能平静。一本杂志有了读者的厚爱,才有其生存的价值;一本杂志有了读者的支持,才有其发展的动力。《旅游纵览》就是这样一本杂志。22年风风雨雨,潮起潮落,《旅游纵览》始终把为旅游爱好者服务作为自己的办刊宗旨,很多旅行者们也愿意把《旅游纵览》当做知心朋友。  编辑们辛苦了。你们在倡导生态旅游、
期刊
《旅游纵览》作为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的会刊、宣传平台、作者群包含生态学者、野生动物摄影家、旅行作家等。这样的作者群构成意味着其本身拥有着强大的智慧资源优势,但却有可能受其所累。毕竟读者需要的是通俗的简化知识和见解,他们喜欢简单直接的描述评论,因此就有可能间接限制《纵览》在大众读者间的传播。不过,我并不是觉得这就需要活络、或者说改变《纵览》作者群的构成,我认为除了编辑们在策划、编辑中注重科普性以外,
期刊
王硇村位于河北沙河市西南的太行山脉深处,因其拥有保存完整的古石楼群和壮美的山岭风光,日渐引人瞩目。  古石楼群,历史与文化的融合  意大利马泰拉的石窟民居、葡萄牙的怪异石屋……千百年来的历史,为世人留下了太多石遗迹、石建筑。而以石为材料的居住处所,更是以其坚实的建筑石材和巧夺天工的结构设计而令人赞叹不已。国内外的石屋、石居大多都是历史与文化融合的结果,成因有很多,如躲避战乱、抵御天灾、遮风避雨……
期刊
“户外运动”一词是由“Outdoor sports”翻译过来的,现已在国内外广泛流行。追本溯源,它有着久远的历史。  早在古希腊时代,当时的自然环境和海洋性气候使希腊人徜徉于户外运动。随着大工业生产造成的文明公害,以及都市化的生活方式与紧张节奏的环境,迫使人们渴求新鲜的空气和健康的运动,因此,户外运动流传到各个国家,深受人们的喜爱。20世纪80年代初,户外运动从欧美国家传入我国。在一些探险活动的带
期刊
旅行者是孤独的,离家愈久孤独渐深,要与其抗衡的心力就愈多,要继续走下去,要克服环境的不适,要忍受心中理想和现实的相互煎熬,只因为胸中有一个梦想。有人会说世界那么大,无论怎么走也走不完。没错。一个人有生之年确实无法把地球上的每个角落都走遍,但人生本来就没有完美,总会有无法完成、甚至没机会去做的事。我只希望追逐星辰,让我的人生少一些遗憾。  追星·续Ⅰ  把车辙留在云之彼端的帕米尔高原  我们一行过喀
期刊
湿地之于地球正如肾脏之于人体,是绝对不可缺少的部分。湿地维持着地球生命的有序运行,一旦湿地消失,生物生存的生态空间将陷入崩溃。  从全球看,湿地主要分布在加拿大、美国、俄罗斯和中国。在中国境内,从寒温带到热带、从沿海到内陆、从平原到高山区都有湿地分布,合计约6600多万公顷,约占世界湿地面积的10%,居亚洲第一,世界第四。  《国际湿地公约》将湿地定义为“不问其为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之沼泽地、湿
期刊
你是不是已经厌倦了健身房里的运动训练?重复着单一的动作,晒不到春天刚刚苏醒的阳光,看不见夏日妖艳招展的花朵。音乐再美妙,哪比得上小鸟的歌唱!  炎炎夏日,让长时间埋头于繁杂工作的人们更加窒息,在这样的季节里,人们开始爆发出对亲近大自然的期冀与狂热。  坐落在瑞士东南部的圣莫里茨是令人神往的度假圣地,也是旅行者首选的户外运动天堂。在一片碧水蓝天的湖光山色间,水面上热闹非凡,各种风帆船,水上飞,技巧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