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相关古诗词审美意蕴浅说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versof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以纪念爱国主义诗人屈原为主的端午节是中国民间四大传统节日之一,其传说丰富,习俗多样,历代的文人雅士、诗人墨客,或悼念屈原,或反映节日风情,为端午节谱写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文,这些诗文被广为传诵,为端午节增添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审美意蕴。从关于端午节的古诗词中蕴含的悼念屈原的精神意蕴美、避邪驱瘟的食俗佩饰美和龙舟竞渡的观赏、娱乐美三方面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端午节;古诗词;审美意蕴;悼念屈原;端午习俗;龙舟竞渡
  [中图分类号] G633.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6058(2017)16002102
  农历五月五日是端午节,它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中国民间四大传统节日。农历五月初五为什么称为“端午”呢?端,古汉语有开头、初始的意思,称“端五”也就如称“初五”。古人习惯把五月的前几天分别以端来称呼,元代陈元靓《岁时广记》说:“京师市尘人,以五月初一为端一,初二为端二,数以至五谓之端五。”
  关于端午节的起源,众说纷纭,最为普遍的说法有四种。一是历史人物纪念说,牵涉几个被纪念的对象,主要有屈原、勾践、伍子胥、曹娥、介子推等。二是龙图腾崇拜说,据闻一多先生在《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中列举的百余条古籍记载及专家考古考证,端午是源自中国古代南方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三是恶日说,认为端午节起源于恶日(见张心勤《端午节非因屈原考》)。四是夏至说,认为端午节源于夏至(详见刘德谦《“端午”始源又一说》)。关于端午节的别称也很多,有端五节、端阳节、重五节、重午节、天中节、龙舟节、浴兰节、女儿节、地腊节、诗人节等。这一天有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艾叶,喝雄黄酒等节俗活动。历代的文人雅士、诗人墨客,为端午节谱写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古诗词,并被广为传诵,为端午节增添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审美意蕴。本文拟从关于端午节的古诗词中蕴含的悼念屈原的精神意蕴美、避邪驱瘟的食俗佩饰美和龙舟竞渡的观赏、娱乐美三方面进行初步探讨。
  一、悼念屈原的精神意蕴美
  一般来说,年节习俗要具备三个基本要素:一是日期,二是仪式活动,三是叙述这一习俗由来的富有某种文化意义的传说。其中“文化意义的傳说”是传统节日精神的体现,节日也依靠文化得以更广泛流传。在历史人物纪念说中,主要涉及五位悲剧性人物,他们或孝顺,或忠诚,或坚韧,或不贪功好利,或忧国忧民,但结局都很悲惨,但他们的精神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人们把端午节与这些人物联系起来,暗示着民众的集体无意识对美好品质的选择。而关于纪念屈原的说法在民间得到广泛流传,一是为适应节日纪念归一化趋势,人们必然会在传说人物中进行淘汰、选择;二是因为屈原最突出的精神品格是爱国忧民,行廉志洁,他在楚国国将不国时,写下了以《离骚》为代表的流传千古的佳作,表达了民众内心深处对自己所属国家的依恋与热爱,他爱国忧民的精神因而具有广泛而坚实的民族性。伟大历史学家司马迁对屈原的崇敬与赞扬成了深入人心的千古定论,使屈原成为民族的精神典范。以帝王将相为代表的统治阶层,出于维护自身统治的需要,自然地接受了忠臣屈原这一形象并加以褒扬,在文化与政治权力的双重作用下,大约在隋唐时期,屈原成为端午节文化的核心。两千多年来,许多仁人志士以写诗填词的形式来纪念屈原,赋予端午节浓浓的诗情。
  如唐代诗人文秀的《端午》: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这首诗由端午节纪念屈原说提出了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尽管后人百般歌颂、祭祀,像屈原沉江这样的悲剧毕竟发生了,如此冤屈是不能简单地洗刷干净的。诗言近意远,言简意深,很有力量。
  单纯悼念屈原的比较少,更多的是怀才不遇的诗人借屈原来暗喻自身。北宋诗人梅尧臣的《五月五日》借吊屈原抒发“不遇情怀”:
  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何尝奈谗谤,徒欲却蛟龙。
  未泯生前恨,而追没后踪。沅湘碧潭水,应自照千峰。
  诗的意思是:屈原已沉江自杀,楚人为他的不被容纳而悲哀。人们江上竞舟,哪里能制止谗言,只不过试图驱赶蛟龙罢了。没有消除屈原生前的憾恨,只能追寻他死后的遗踪。只留下碧绿的沅湘水,倒映着山峰的影子。
  诗人怀着无限的悲愤、苦闷、渴望和痛苦的心情,借屈原沉江自杀来抒发自己壮志未酬、怀才不遇的情感。
  南宋词人陈与义在国家遭受兵乱,自己流寓湖南、湖北一带时,在端午节感慨万千,作了首《临江仙》来凭吊屈原,怀古伤时,抒发自己的爱国情怀。
  高咏楚词酬午日,天涯节序匆匆。榴花不似舞裙红。无人知此意,歌罢满帘风。
  万事一身伤老矣,戎葵凝笑墙东。酒杯深浅去年同。试浇桥下水,今夕到湘中。
  这些对端午有感而发的诗词,大多是借屈原之酒杯浇自己之块垒,或者抒发自己郁郁不得志的失落情怀,或者借赞扬屈原的精神来表明自己的忠义之心,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就是对屈原的高尚人格和爱国精神都给予了最高的敬意,这个主旨赋予端午节古诗词浓厚的精神意蕴美。
  二、避邪驱瘟的食俗佩饰美
  端午食俗有吃粽子,饮蒲酒(雄黄酒、朱砂酒)等,还有挂艾草与菖蒲、沐兰汤、栓五色丝线、戴香包等习俗。因为仲夏五月正值植物葱茏,生机盎然,天气渐热,蚊虫孳生,容易传染疾病。对疾病和死亡的恐惧,加上科学知识的缺失,使古人对五月有了“毒月”“恶月”的印象。阴阳五行说认为夏历五月在午位,初五再逢午,就是重午。午在八卦中居离位,离属火,丙亦属阳火,所以遇到五(午)月初五(午)逢丙午,那就是太阳热到了极点,这天也就是“毒日”,古人甚至认为“五毒”(蝎子、蛇、壁虎、蜈蚣、蟾蜍)都是从五月五日午时开始出现的。在端午节这一天,人们用各种办法来除去瘟疫,因而出现了颇有节日特色的饮食和佩饰。在避邪驱瘟的传统习俗中,我们可以感悟到祖先遵从自然令律应对灾疫的生活智慧,体现一种别样的节日风情,古诗词中也有生动的描绘。   关于食粽风俗,唐代诗人郑谷“渚闹渔歌响,风和角粽香”的诗句,宋代诗人韩元吉 “角黍堆冰碗,兵符点翠钗”的诗句,表达的都是对粽子的喜爱之情。
  北宋文学家欧阳修的《渔家傲》:
  五月榴花妖艳烘,绿杨带雨垂垂重,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生绡画扇盘双凤。
  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叶里黄鹂时一弄。犹瞢忪,等闲惊破纱窗梦。
  这首词把端午时节粽子飘香,人们共饮菖蒲美酒的美妙场景描写得栩栩如生,意境高雅,浪漫香艳,让人情不自禁地向往。
  北宋大诗人苏轼的《浣溪沙》:
  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流香涨腻满晴川。
  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
  词中描写妇女欢度端午佳节的情景。上片描述她们节日前进行的各种准备,将开展浴兰活动,节俗淳朴纯真,气氛浓郁;下片刻画她们按照民间风俗,彩线缠玉臂,小符挂云鬟,互致节日的祝贺,端午风俗宛在目前。
  对于南宋爱国诗人陆游来说,端午也是难得的闲适愉快。他的《乙卯重五诗》: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
  具体描写了在端午节这天的生活习惯。诗人吃了两角的粽子,高冠上插着艾枝,依旧俗,又忙着储药、配药方,为的是这一年能平安无病。到了晚上,他身心愉快地喝起酒来。
  节日习俗本身就是一种美育的载体,人们在过节时参与这些习俗礼仪,不知不觉中就会得到美的熏陶。古代诗人将这些习俗用艺术化的手法表现出来,让人从中获得美的享受。
  三、龙舟竞渡的观赏、娱乐美
  龙舟竞渡是我国历史上流传久远而广泛的民俗文化活动。据学者闻一多先生在《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考证,端午的起源是中国古代南方吴越民族举行的图腾祭祀节日。但是到了汉末魏晋时期,端午节被赋予了纪念伟大诗人屈原的内容,龙舟竞渡也成了祭祀屈原的习俗。晋·周处《风土记》:“端午烹鹜角黍……竞渡。”可能是对“竞渡”的最早的记载。随着时间的推移,龙舟竞渡从一种祭祀仪式演变成了端午节的民众娱乐习俗,龙舟文化的观赏性、竞技性、娱乐性和协作性特征决定了龙舟文化的大众化属性。哪里有龙舟赛,哪里就有激动的人群。赛龙舟也成为很多文人捕捉灵感、展示才华的大好机会。千百年来,关于端午赛龙舟的诗词佳句不计其数,从不同的侧面描写了赛龙舟的热闹场面,为后人留下了一幅幅竞渡美景。
  唐朝时,被封为燕国公的诗人张说在岳州观看龙舟竞渡时,写下了一首为后人传诵的诗作《岳州观竞渡》,“画作飞凫艇,双双竞拂流”短短几句,就生动地再现了龙舟竞渡的热闹场面。中唐诗人张建封的《竞渡歌》,扬扬百字,活灵活现地记述了一场龙舟竞渡,将自然景象的美好、竞渡魅力的无穷、争先气氛的热烈融为一体。
  五月五日天晴明,杨花绕江啼晓莺。使君未出郡斋外,江上早闻齐和声。
  使君出时皆有准,马前已被红旗引。两岸罗衣破晕香,银钗照日如霜刃。
  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
  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坡上人呼霹靂惊,竿头彩挂虹霓晕。
  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挠。疮眉血首争不定,输岸一朋心似烧。
  只将输赢分罚赏,两岸十舟五来往。须臾戏罢各东西,竞脱文身请书上。
  ……
  宋朝黄裳的《减字木兰花·竞渡》:
  红旗高举,飞出深深杨柳渚。鼓击春雷,直破烟波远远回。
  欢声震地,惊退万人争战气。金碧楼西,衔得锦标第一归。
  用白描手法,通过色彩、声音来刻画竞渡夺标的热烈紧张气氛,反映了人们热烈紧张的精神状态。
  宋朝著名诗人黄公绍的《端午竞渡榷歌》十首,也详细描写了杭州西湖赛龙舟的场景。
  龙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符号与精神象征,作为贯通我国龙文化与端午文化的群众性活动,龙舟竞渡有着广博厚重的文化内涵,与中华民族“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精神传统一脉相承。而屈原精神与龙舟文化的结合,使龙舟竞渡这种古老的习俗延绵了中华文化的爱国主义传统和感念祖先的感恩意识,这也是龙舟竞渡和相关古诗词具有永恒魅力的原因。
  (责任编辑 陈剑平)
其他文献
大学生社团不仅能够聚集高校里有才华的学生,而且还能有效地开展各种集体性的活动,是学生发现自我和展现自我的一个重要平台。近些年来,随着党建工作的发展,党建工作进社团活
“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从此走向繁荣富强……”‘仙女山的月亮,更大更圆的月亮,点亮思念的火,点燃梦想的光……”“七一”前夕,武隆县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唱响武隆”歌咏比
计量经济学教学是我国新兴高等应用型院校教育中备受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以重庆文理学院为例,从3个方面分析了计量经济学的学习现状,并通过成因分析,提出学习建议和教学建议。
“我市经济发展最大的特最是总量增长之下的结构优化调整。”1月18日,重庆市人大代表、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杨庆育在解读政府工作报告时表示,不要单纯把目光聚焦在增长速度上,关
从昔日的“农业公社”,转变为产值数十亿的工业园区,再到现在的“西城高端居住区”——大渡口区八桥镇双山片区的巨变,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西部农村加快城镇化进程增强城市带动功
近期,商业银行一些大要案频频曝光,再次引起人们对商业银行风险内部控制能力的关注.值此商业银行大力推进综合改革之际,商业银行自身的内控建设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
重庆各媒体报道:2014年年终盘点,重庆的22件民生实事有序推进,各项民生实事年度目标任务部如期或超额完成,给重庆老百姓生活带来可喜变化。
传统伦理在我国家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发挥着“双刃剑”的作用。在家族企业的初创时期.传统伦理有利于提高人力资源管理绩效,而当家族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后,传统伦理则成为阻碍
[摘 要]教师在初中记叙文阅读教学中,要与仿写式读写相结合,引导学生对记叙文阅读进行深化理解的同时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阅读教学;记叙文;仿写;读写结合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7)12-0030-01  初中语文教材中,占比最大的是记叙文,记叙文阅读是中考必考的内容,因而在日常的阅读教学中
新大纲将原子物理由选考内容变为必考内容。高考复习时,应调整复习策略,理清教材脉络,夯实基础知识;通过十大发现对教材进行归纳整理;记住四种核反应方程;构建知识网络,使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