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肖邦作品中和声语言对音乐内容表现的推动作用

来源 :当代音乐(上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w1234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肖邦,浪漫主义时期伟大的波兰钢琴家、作曲家。他的音乐优雅细腻、精致独特,一生只钟情于钢琴这一件乐器并为其写下了大量作品, 被誉为“钢琴诗人”。而浪漫主义抒情小品——夜曲最能体现其“诗人气质”。本文试图通过对肖邦B大调夜曲Op32No1的和声分析,来一探作曲家创作时的思路,对自己和他人的创作实践起到一定借鉴作用。
  [关键词]肖邦;夜曲;和声分析;皮卡迪三度
  [中图分类号]J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233(2017)21-0067-03
  [收稿日期]2017-08-25
  [作者简介]徐思雨(1992— ),女,安徽阜南人,广西艺术学院音乐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南宁 530000) 弗雷德里克·肖邦(FChopin,1810-1849)是19世纪欧洲伟大的钢琴家、作曲家,被誉为“钢琴诗人”。他继承和发展了波兰民族音乐文化传统,同时创造性地吸取了欧洲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成就,开拓了近现代钢琴艺术的新天地。“他是典型的浪漫主义音乐语言的创造者之一,也是音乐史上最富有独创性、创造天才最突出的音乐家之一。”[1]
  本文所研究的作品Op32No1B大调夜曲作于1836年—1837年,属于肖邦创作的中期作品,这时的肖邦在经历了华沙起义的失败、祖国沦亡的沮丧和绝望之后,创作思路也有了新的转折与突破。这首题献给德·比琳男爵夫人的作品是肖邦抒情性夜曲中的代表作,款款柔情中又不失激烈的对比,库勒普斯基曾说:“此曲要像莫扎特的咏叹调般简朴地,差不多全不用踏板地演奏。”“曾被认为依然带有菲尔德式的创作风格,但是,从夜曲的伴奏型来看,已经比约翰·菲尔德要丰富得多,不仅衬托着主旋律而且与低声部配合构成了多声部性质的旋律。全曲最精彩的部分是位于最后三小节的高潮,像是敲击着悲剧的大鼓,又像是暴风雨般的宣叙,与梦幻般的开头形成了强烈的对比。”[2]本文试图通过和声分析,去探寻作曲家创作时的思路,希望对自己和他人的创作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一、和弦结构
  肖邦的创作虽然大胆新颖,但其毕竟不属于打破传统、追求新颖不协和与光影色彩的二十世纪“新音乐”,肖邦音乐中所运用的和声语言仍旧多为传统的三度叠置和弦。本作品中所用之和弦通篇都是三度叠置的三和弦与七和弦,偶尔运用增六和弦、属变和弦等。
  1增六和弦
  增六和弦乍一看似乎是在三和弦之上增加一个增六度叠置的非正规三度叠置和弦,但其实质上还是一个增加变音的减七和弦,为了突出其增六度向外扩张的强烈倾向性而赋予其增六和弦的名称,它常常作为中介和弦解决远关系转调。肖邦这首作品第五小节开始处的和弦便利用了此种用法转调。
  此处,作者利用增六和弦将音乐从主调B大调转到升d小调。四个和弦音从下至上分别是B、升D、升F以及还原的A。这四个音刚好组成一个大小七和弦,属于前调的Ⅳ级的属七和弦,位于前调的属七和弦之后作为属七和弦的解决,这是肖邦的常用用法之一。该和弦七音A在后调中作为其等音重升G而成为后调增六和弦的增六音,这四个音在后调中组成的和弦从下至上为B、升D、升F以及重升G,正好为后调的增六和弦,即升d小调的降三音的重属导七,为音乐转入升d小调奠定了基础。
  本作品中这种增六和弦的用法还有许多,例如第三十三小节处、第五十二小节处以及六十二小节处等,笔者将不再一一例举。
  2属变和弦
  在传统和声进行规则中属和弦通常都会正常的解决到主和弦,而其各音的解决通常也都有自己的行进方向,有时作曲家会为了增加音的倾向性而做升高或者降低半音处理,常用的多为降低五音的属七和弦,这是为了使作为属七和弦五音的上主音降低半音,从而更加强烈地倾向于其将要解决到的主音上去。
  该作品的第十二小节处,右手旋律为升C、重升C、升D,左手和声分别配置了B大调的Ⅴ7、升五音的Ⅴ7和Ⅰ。属变和弦的运用进一步体现了半音的倾向性,在提升音乐紧张度的同时,为再现段的出現做好了属准备。
  在这首作品中,肖邦还运用了增三和弦、属九和弦等来为作品增加色彩性,帮助推动感情的发展,成为音乐作品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二、和声进行与终止式
  1和声进行
  在传统的音乐作品中,和声常常以主—下属—属—主这种完全进行的方式作为音乐发展的动力。而在肖邦的这部作品中,和声进行不似传统和声那般简单规整,作曲家常常用一些极富个性的和声进行将音乐的戏剧性效果表达得淋漓尽致。
  例如,从第八小节开始的发展中段中,作曲家以Ⅰ—DDⅦ7—Ⅴ7—Ⅶ7/ii—Ⅴ7—Ⅰ的这种多次出现副属和弦的和声进行,使得这部分音乐具有动荡不安的色彩以及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性。第三十六小节处,作曲家大胆地使用了Ⅴ7—D7/DD—DD7—Ⅴ7—Ⅰ的进行。在第二个和弦没有进行到Ⅰ而使人们的期待落空后,作曲家用四次连续的属主进行实现人们对于安定的渴望。
  2终止式
  一部作品中,终止式决定了音乐的呼吸与句读。传统作曲技法常常用强烈的正格终止表明一个乐句或一段音乐的终止。而这首夜曲却通篇不见一处完整的句读,作曲家用特殊的方式将这首短小作品的各个部分衔接得巧妙自然。
  例如,在第十九小节处,音乐的第一部分结束,进入第二部分。这里,和声从小下属和弦进行到属七和弦再到主和弦,本来应该是完整的完全终止结束第一部分,音乐却并没有就此停顿,而是将前一部分终止的主和弦作为下一部分音乐的起点,用侵入终止的方式开始一段新的叙述。
  “皮卡迪”终止常常是在小调音乐中使用大三和弦来终止全曲,以增加终止力度。在这首大调作品中,作者却用小三和弦终止的方式结束全曲,伴随着音区的逐渐变低深刻地表现出全曲悲剧性的结局。作品在第六十三小节时出现终止四六和弦,预示着音乐的结束,却在之后安排了DD7以及Ⅴ9,重属和弦与高叠和弦的运用描写了作曲家不甘于就此告终的心情。不断下行的音区配合最终落寞的“皮卡迪”终止,使全曲在作曲家的不甘与不舍中结束,奠定了全曲悲剧性的结局。   谱例1:
  B: K46 DD7 Ⅴ9 i
  三、和弦外音
  和弦外音是指不属于和弦结构的音。在早期的音乐创作实践中,作曲家们常常以在弱拍弱位处偶尔安排一两个和弦外音并立即伴有解决的方式运用和弦外音来增加旋律的流畅性。而和弦外音在肖邦的手中常常占据了强拍的位置,甚至多数的时候并不解决。在肖邦手中,这些和弦外音渐渐重要,不仅仅增加了旋律流畅性,更是增强和声的紧张度、辅助情感的表达甚至是构成高潮中重要的一员。
  左手伴奏、右手弹主旋律的夜曲风格使肖邦的每首夜曲都像是夜晚呢喃的歌唱,正如肖邦常用的“逃离音”的名字那样,旋律中频繁出现的和弦外音更像是肖邦时常游离的思绪。那些常常在强拍固执地出现,执拗地不愿解决的外音就像作曲家内心中那些萦绕心头久久不能散去的思念,对逝去的美好爱情的思念、对故乡亲人的想念以及对长久不能归去的祖国故土的怀念。与“逃离音”有同样效果的和弦外音是倚音,在作品开始处便出现了这种用法,它与“逃离音”相伴出现,使得音乐婉转曲折、扣人心弦。
  谱例2:
  与其他作曲家一样,肖邦也常常用经过音增加旋律的流畅性,用辅助音辅助音乐发生转折等等。这些在这部作品中随处可见,在此不再做详细叙述。
  值得一提的是位于全曲最后三小节的高潮,自由的节拍与休止、激烈的力度对比加上复杂的装饰音构成一段华彩的旋律。“肆无忌惮”的和弦外音成为此处高潮产生的重要也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推迟了终止式的来临,增强了人们内心对稳定和平的到来的渴望。
  谱例3:
  总 结
  通过分析可以看出,整部作品常常在陈述了一段之后简单重复一遍,像是在对着德·比琳男爵夫人一遍一遍叙述着自己的爱慕之情,思念之感。曲中富有特色的那几处完全终止都在渐渐达到强力度的时候突然中止回收,恰如作者性格那般,每次想要冲出个性的禁锢,勇敢一回,卻都终究不敢实现。而阻碍终止处形成的高潮终于是最后的突破与成功,但终止的那个小一级和弦暗示着,其实这不过只是作者内心的幻想罢了,作者终究是迈不出那勇敢的一步,只能自己在暗夜独自黯然神伤!
  德国著名诗人海涅评价肖邦时曾写道:“波兰给了他骑士式的心胸和年深夜久的痛苦;法国给了他潇洒出尘、温柔蕴藉的风度;但是大自然给了他天才和一颗最高尚的心。他不但是个大演奏家,同时是个诗人;他能把他灵魂深处的诗意,传给我们。……他不是波兰人,也不是法国人,也不是德国人,他的出身比这一切更要高贵得多,他是从莫扎特、从拉威尔、从歌德的国土中来的,他的真正的家乡是诗的家乡。”
  [参 考 文 献]
  [1] 保罗·亨利·朗.西方文明中的音乐[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3:499.
  [2] 余志超.肖邦夜曲研究[D].上海音乐学院,2008:28.
  (责任编辑:郝爱君)
其他文献
[摘 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蕴含着中华民族英勇前进的文化内涵。其激昂奋进的旋律音调,丰富的歌词,对于培养中华儿女爱国向善的民族心灵,有着一定的积极作用。唱国歌,可以在心灵深处滋润出一种民族情感,促进中华儿女在国际舞台上屹立雄姿,显示出国家的强盛。  [关键词]唱国歌;润心灵;民族精神;民族雄姿;民族情感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233(2017)21-
期刊
[摘要]作为融合音乐戏剧、舞蹈和文学等多种艺术元素的一种综合性艺术,歌剧无论从内容到形式都较其他艺术形式更具有吸引观众的特点。在进行中国歌剧创作时,只有更好地体现歌剧的这一特点,才能有效地进行中国歌剧推广。基于这种认识,本文以受众群的视角对中国歌剧的推广问题进行了探讨,以期为关注这一问题的人们提供参考。  [关键词]中国歌剧;推广;受众群体  [中图分类号]J6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
期刊
[摘要]《山居吟》是一首流传至今的古琴音乐佳作,早在明代1425年的《神奇秘谱》中已有记载,并收录于多部琴谱之中。该曲结构严谨,意趣生动,全曲采用散板,在短小的篇幅中多次出现调性转变,是本曲特别之处。笔者试以龚一先生的演奏版本为代表,对琴曲的历史、结构和调性、演奏技巧特点、音乐特点等方面进行探讨、分析和评述,力图更深入地解读此曲的传统风貌和文化内涵。  [关键词]山居吟;结构分析;演奏技法;音乐特
期刊
[摘 要]影视艺术进入音乐鉴赏课堂,能准确地表现音乐的体裁和音色,准确地表现音乐形象,让听觉和视觉艺术同时进行,使学生亲身体会作曲家的创作意图,从而帮助学生理解音乐作品所表现的内容。本文结合本人的实际教学对影视融入高中音乐鉴赏课堂做了简单论述。  [关键词]音乐鉴赏;影视;课堂教学;姊妹艺术  [中图分类号]G61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233(2017)21-0044-0
期刊
杨 璇  [摘 要]随着电视剧《红高粱》热播,电视剧中片尾曲《九儿》成为让观众印象尤为深刻的旋律,有许多歌手、音乐人对其进行翻唱创新,使其有了不同的韵味。而其中萨顶顶版的民风虔诚;谭晶版的细腻磅礴。二者赋予了《九儿》不一样的色彩。  [关键词]《九儿》;萨顶顶;谭晶;对比分析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233(2017)21-0087-02  [收稿日期]
期刊
[摘要]我国诗词与音乐结合的艺术方式由来已久,琴歌《阳关三叠》就是其中翘楚,《阳关三叠》本是琴歌类,诵咏奏唱互为相应,在流传的过程中有很多不同的版本,本文参考的是王维词、夏一峰传谱、王震亚编配的版本,从王维的诗词入手,分析、概述该作品的演唱要点,以期能为演唱者提供演唱方面的帮助。  [关键词]《阳关三叠》;琴歌;演唱  [中图分类号]J6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18
期刊
[摘要]文章以《溪山琴况》提出的“和”“淡”为例,阐释当下二胡从传统走向未来,对接国际大舞台之时,为避免迷失,提出二胡的未来发展须继承、坚守历史以来的音乐传统审美,一如《溪山琴况》所言音乐审美诸要素,反之不然。  [关键词]溪山琴况;二胡艺术;传统音乐审美  [中图分类号]J6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18)02-0126-03  《溪山琴况》(下称《琴况》)是明末徐
期刊
[摘 要]2017北京国际管风琴与电子管风琴音乐节9月4日至8日在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如期举行,历时5天,此次管风琴音乐节包含音乐会、讲座、大师课、选拔比赛以及颁奖典礼五大内容,与会人员来自全国各地专业音乐院校以及师范类音乐专业的教师及学生,同时国内外音乐院校的著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话学术前沿,对于遇到的新问题进行了热烈探讨和深入交流,内容耳目一新,比赛精彩纷呈。  [关键词]和声进行;内心听觉;即
期刊
[摘要]中国音乐众所周知以主调性音乐为主,旋律性和旋律线条清晰明确,历代传承下来浩如烟海的作品使人们,甚至使一部分音乐学者也认为中国的音乐没有或少有复调。笔者是学习复调专业的,因此对于音乐的复调性比较敏感,在梳理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过程中,惊喜地发现在我国的各民族音乐中都有复调性,本文将针对最具复调特点的侗族大歌进行浅析和综述,使中国的复调被国人所知,被世界所了解。  [关键词]中国民族音乐;复调;
期刊
[摘要]放松是钢琴演奏中的很重要的技巧和状态。无论曲子的难易程度,无论演奏者的水平高低,无论是在演奏厅的正式演出还是在平时的练习过程中,放松都是演奏者应有的最基本的演奏状态。李斯特的音乐会练习曲《轻盈》是一首抒情性较强、旋律清新、意境缥缈而朦胧、技巧难度相对较高的练习曲,而如何将放松的状态贯穿在整个的演奏中是掌握此首练习曲的关键。本文通过对李斯特音乐会练习曲的分析来体现放松状态在钢琴演奏中的重要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