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社会科学高端人才的分布及特征研究——基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的分析

来源 :科教文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sch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才对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是构建全方位、全领域、全要素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文以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为对象,分析哲学社会科学高端人才的分布及特征。研究发现,高端人才呈现出正高、博士学历基本是必要条件,男性占绝对优势,年龄集中在40~59岁之间,三分之一有学科交叉的教育背景,五分之二有国内外高校工作变化经历等群体特征;同时,地域和高校方面呈现出整体分布相对均衡但人数不均衡的状况。作者在此建议加强学科交叉融合,搭建校内外交流平台,坚持全过程分类指导培育和对相对落后区域和
其他文献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和5G技术的普及,各种社交媒介和直播工具的兴起产生了很多新经济业态。新型媒介技术下,网红通过自身身体“表演”构建出一种符号化的消费场景,网民在这一虚拟的网络空间中进行公开的消费行为和个人意愿的表达,既实现了网民的消费需求又满足了网民对自我身份的认知,网红与网民、网民与网民之间通过直播平台实现了消费与社交的完美融合。
“北帝”是我国古代的一种神灵。宋代时,“北帝”信仰比较兴盛,成为官方承认的、为全国人民所信奉的神灵;明清时期“北帝”信仰达到了高潮,信仰民众逐渐增加。其信众分布十分广泛,两广人民甚至将其作为保护神;民国时期,政府进行移风易俗,对各种神灵崇拜进行压制,北帝崇拜逐渐衰落了。然而作为当地人心中守护神的北帝依然不乏信仰,至新中国成立后,北帝信仰又逐渐复苏了。本文围绕北帝信仰在广西地区的变化情况,探讨广西族群的变迁以及由此引起的文化变迁。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人们的学习方式和学习平台发生了重要转变。本文基于微信公众号创建了线上教学平台,构建了适用于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工程热力学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通过对课前、课中和课后环节分别开展线上线下混合教学设计,从“教”和“学”两方面改进教学内容体系和教学方法,取得了较好的课程教学效果,并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
受到2016年英国脱欧公投的影响,“脱欧文学”中常常涉及到有关英国的文化、国家身份等话题。在伊恩•麦克尤恩小说《我这样的机器》中,男主人查理一直在追忆他的生活,对此进行反思却迟而未决;25个亚当和夏娃对英国文化记忆的寻找和自己身份的认同的失败,最终自毁。查理和亚当的境遇同时也是2016年脱欧这一政治事件发生后英国人民面临的问题。在小说中影射了当下英国脆弱的文明,即个人文化记忆的缺失,也反映了人们对英国未来的迷茫、担忧和重建精神家园的愿望。
儒学作为中国三大思想文化之一,有着自己庞大的思想体系和丰富内涵。“仁”,儒学中常见的思想概念,是儒学思想存在的本质内涵,在儒学发展的历程中占据着中流砥柱的位置,同时还影响着中国文化文明的不断发展,促进了文化的多元性共存模式,指引着华夏人类思想道德的全面发展。“仁”作为儒学思想的核心精髓,其字眼在《论语》中出现次数达109次,涵盖了近五十多种具体条目。后世学者对之不断探求,深化了仁爱思想的底蕴,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思想框架。
我国高校的视觉传达专业主要作用是为传媒行业输送优质的人才,在教学的过程中比较注重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以创新型人才作为培养的目标。现如今是个竞争激烈的社会,这就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才能在未来的工作中更加的游刃有余。为了强化学校的实践教育改革,需要将教学模式与创新能力融合起来,转变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高校的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培养目标,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市场需求,突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为社会输送高素质的人才。本文通过阐述培养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必要性以及视觉传达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期刊
周长军,男,中共党员,硕士,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二级教授。中国少数民族教育学会数学专业委员会第一、二届常务理事。2006年晋升为教授,2006.9--2007.7华东师范大学访问学者;2010年获批国家留学基金全额资助赴新西兰奥克兰大学做访问学者。周长军教授从教以来,从边疆民族地区实际需要出发,积极开展教育教学研究、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等相关工作。
乡村适应能力是影响公费师范生是否愿意真正长期扎根乡村的重要因素,也是检验师范院校公费师范生人才培养的重要标准。作者通过对H师范学院毕业生的调查发现,公费师范生毕业回归乡村任教的适应力并不乐观,具体表现在他们基本能适应乡村条件,但不同程度地有存在感和归属感较弱、人际交往能力有待加强、知识适应能力较弱以及职业态度与职业成就动机有待加强等问题,这与学校课程设置针对性不强有很大关系。为此,学校要根据公费师范生的培养特点,通过调整课程目标、改善课程设置、强化课程实施以及完善课程评价等系列手段进行课程改革。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