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君能讲几门课?

来源 :醒狮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xsdly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众所周知,商鞅是法家学派的代表性人物之一。我们讨论法家与其他学说之间的差异时,常常拿《商君书》里的句子做例证。这是一种“以学观人”的套路。若是“以人观学”,恐怕商鞅的头脑中还不止法家一学。
  商鞅入秦之初,曾经数次向秦孝公进言。据《史记·商君列传》载,商鞅先后给对方上了“帝道”“王道”“霸道”“强国之术”四门课。按照儒家史观,秦孝公采用了境界最低的“强国之术”,即后来的变法方略。
  如此看来,商鞅就是一个学霸。问题是,他不是当时唯一一个通晓百家之人,甚至也不是第一个兼修他学的变法者。魏国的变法先驱李悝、吴起,都曾经在儒家大师卜子夏门下听课。有些人据此认为,法家源出于儒家,法家门人是孔夫子的另类徒孙。这种说法其实太过片面,也忽视了诸子百家在战国中前期的特点。
  我等凡夫在方法论上存在一个误区——把诸子百家最终形态当成每个时期的形态!此说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看到事物的发展变化与普遍联系。
  商鞅所在的时代,百家争鸣虽激烈,但恰好处于一个学术门户未完全成型的时代。社会需求是大创造,而不是大总结。也就是说,大家还在整理与完善自己的理论体系,没给出让后人不敢逾越的终极答案。至于如何完善自家学说,途径无非两条,一是在实践中采数据、挖需求、定对策,二是像其他学派大师吸收新知识。
  作为务实的改革家,必须有广阔的社会视野,认知研究各种社会思潮对改革的影响。李悝、吴起的变法,无疑是以法家学说为指导,但他们广泛吸收了不少学派的养分,成为了事实上的杂家。商鞅也是如此。
  穷根究底的话,商鞅的强国之术是一个百家学说混合体。以法治国(法家),耕战立国(农家+兵家),尊贤尚功(墨家),再加上商鞅曾对魏惠王施展过的外交计谋(纵横家),完整版的“强国之术”,不可能只有一家一派单独构成,必然是博采众长的产物。只不过,不同学派士子的“博采众长”,会形成许多风格迥异的排列组合。
  例如商鞅的学术,以法家为核心,以农家兵家为两翼,其余的墨、道、名、儒、纵横、阴阳诸般学问都是补充。李悝与吴起两位变法前辈,也是顺着这种思路来构建自家政道的。商鞅在这方面,是他们的继承者。
  正因为熟悉诸子,商鞅比寻常政治家更清楚该如何借用百家资源;正因为熟悉政事,商鞅比纯学问家更明白该如何扬弃百家资源。我们也许比他更懂得“包容并蓄”的伟大,但他绝对比我们懂“经世致用”的内涵。
  因此,商鞅虽然抑制诗书礼乐(主要指儒家试图恢复的王道礼治),但他设计的秦法框架,依然不妨碍秦国朝野继续吸收和消化诸子百家资源。若非如此,秦惠文王不可能跟以“兼爱非攻”为宗旨的墨家做朋友,各派名士也不会相争入秦。


  尽管商鞅抑制王道之学,推行以法家思想为主体的秦官学(也称典狱文学),但事实证明,秦政法能兼容诸子百家,而秦官学也与百家私学存在合作空间。因为,秦之典狱文学本身是集合了百家实用知识的产物。如果说诸子百家是思想理论层次的学问,那秦典狱文学属于操作技术层次的学问。换言之,典狱文学是谁都可以用的“术”,百家之学钻研的则是“道”。两者并非同一层次的东西。
  其实诸子百家都不同程度的偏科,但谁也没有规定不能吸收他人的思想资源。在碰撞中融合,用我的思想整合你的技术。大家差不多都是打这个算盘。此外,学派治学与政治实践是相互影响的。百家学派描绘的是理想值,入世士子执行的是现实值。秦国能弄出《为吏之道》这种道法儒墨融合的主旋律教材,说明法家同样会在实践中转型。
  因此,只要不踩“以法治国”与“耕战强国”这两条底线,大秦牌硬件系统可与任何一种百家软件兼容。
  战国布衣士人普遍具有“学而优则仕”的事功精神,而百家学派一直在寻找政权靠山。商鞅充分利用这两点,将百家资源整合进自己的战时法治体系中。在新体制的支持下,秦孝公的《求贤令》发挥了最大功效,而历代秦君也以开放心态不断吸收百家士子。法律制度与百家人才群的完美配合,是秦统一天下的关键因素,也是商鞅变法成果得以行之百年的根本原因。比起焚书坑儒的教训,这个成功经验也许更值得我们借鉴。
其他文献
武则天与佛教,有一段不能不说的故事。关于这段故事最好的注解,是龙门石窟奉先寺的卢舍那大佛。  外国人很喜欢卢舍那大佛,觉得它的微笑像蒙娜丽莎的微笑,很神秘。许多老外不远万里来到中国,来到洛阳,甚至只是为了看一眼这个“东方的维纳斯”。在老外们满意地欣赏卢舍那的微笑的同时,热情的导游十有八九要告诉他们一句话:这尊宝相庄严的佛像,是按照武则天的面貌雕琢的。  这一观点,国内有很多专家学者支持,当然,也有
期刊
在积极入世的儒家思想以外,还有一块精神沃土值得我们留恋。他们是老聃、庄周、列御寇等,他们追求的最高境界是“以自然为宗”,最后的归宿是心游于物外、不为世俗所累。他们的超然、洒脱,一直影响着后世。  他们崇尚恬淡无为,主张顺应自然,“无为而才自然矣”。懂得这些道理,无疑会让那些心比天高、事事强求,以致把自己弄得身心疲惫的人重新认识人生的意义;他们反对约束,提倡恢复本性,“牛马四足,是谓天;落马首,穿牛
期刊
东汉时,北海胶东(今山东平度)有个人叫公沙穆,有一阵,家里一头猪病了,自己都快成兽医了也没把它治好,就对下人说,再留着也没用,卖了吧。  那时候还没有卫生检疫法,所以把病猪卖掉也不是什么违法的事,但病猪毕竟是病猪,价钱要比好猪少一半。  过了一会儿,下人回来了,兴高采烈地跟公沙穆说:“我刚赶出去就有人想要,卖了个好价钱!”  公沙穆问:“多少钱?”  下人说了个数,公沙穆一愣,说:“你没告诉他那是
期刊
曹商是庄子的老乡,曾作为宋国的使者出使秦国,发了一笔横财,于是向庄子夸耀自己的富贵,结果被庄子扎扎实实地教训了一顿。《曹商夸富》说的就是这个故事。  “宋人有曹商者,为宋王使秦”,宋国有个名叫曹商的人,为宋王出使秦国。“其往也,得车数乘”,他去秦国时,得到了宋王给他的几辆战车。战国时期,以车战为主,战车的多少,是衡量国力大小的重要标准。像秦国这样的大国,有上万辆战车,而像宋国这样的小国,则仅有千辆
期刊
福建闽中地区的原始村落大丘脊,是一个被外界遗忘之地。这里依然保留着最古老的生活方式,与山为伴,与泉为邻,耕田稼穑,伐木为屋,遵循着“天人合一”的圣贤理想,过着与世隔绝的平静岁月。也正是在这样的世外村落,依然保留着很多古风民俗,让我们知道,曾经有一种风俗文化,叫做世代相循。  在这个不足二百人的小山村里,全然没有外界的车水马龙,霓虹闪烁,只有淡泊的山野之民,固守着他们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风俗规矩。  
期刊
写这篇采访时,正在听雅欣两年前送我的《琴梦红楼》的CD,每次听,都感动,她的声音温婉质朴,一如此刻初秋静夜里的月光,使人安心,她却总是自嘲说CD的效果一点都不好,大概少了现场的视觉震感,但于我而言,倒是多了几分对古琴、古乐梦回红楼般的想象。这个对传统文化情有独钟的乐者,正在努力的成为生活的乐师,把所知所感与更多读者分享,让生活如古乐般素朴而优雅。  音乐的最高追求——和于天地之间  记者:古琴可以
期刊
8月22日下午,由西安曲江大秦帝国影业投资有限公司主办的大秦帝国粉丝峰会在北京中国职工之家举行。  此次峰会邀集了活跃在大秦帝国吧、大秦帝国论坛等贴吧、论坛、微博、微信的重量级资深秦粉20人,《大秦帝国》部分主创宣传负责人也到场参加了会议。《醒狮国学》编辑徐展亦有幸参与。大家共叙“秦缘”,就电视剧《大秦帝国》在互联网语境下的宣传推广、自媒体平台的运维、与粉丝的互动以及后续两部的创作、文化产业链矩阵
期刊
在国产动画电影《大圣归来》票房挺进8亿元之际,中宣部文艺局和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影局4日联合举办了该片的研讨会。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副局长童刚指出,《大圣归来》从古典名著《西游记》中汲取灵感,大胆创造、合理想象、不恶搞,对经典充满敬意,体现出中国精神和中国气派。  专家学者普遍认为,《大圣归来》对于国产动画电影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它开始改变国产动画的低迷状态,让国产动画的投资人、创作者和观众都重
期刊
《九日与钟繇书》:“岁往月来,忽复九月初九。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是月,律中无射,言群木庶草,无有射地而生,至于芳菊,纷然独荣。非夫含乾坤之纯和,体芬芳之淑气,孰能如此?故屈平悲冉冉之将老,思飧秋菊之落英,辅体延年,莫斯之贵。谨奉一束,以助彭祖之术。”  《九日与钟繇书》是曹丕在重阳节这天写给著名书法家钟繇的手札,据此我们了解到在魏晋之前,重阳节已经是约定成俗
期刊
现代文学大师老舍先生曾写过一首《白马寺》诗:  这首诗刊登在1939年11月《弹花》的第三卷第一期上,当时正值中日战争如火如荼之际,在“劫乱”中“焚香悟佛哀”,也许更能体会佛法之于人内心的感化吧!公元68年,中国历史上第一座佛寺——白马寺——的兴建落成,为佛法的传扬提供了温馨的土壤,为中国人的内心又提供了一处精神的庇佑。千年而往,风雨剥蚀了那曾经耀眼的光环,尘埃湮没了那昔日苍茫的梵呗,但白马寺一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