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初中语文创意法教学

来源 :中国教育探讨与实践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igc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的整合问题,随着国家新课程标准的颁布越来越被重视。如何在创意法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资源进行语文课堂教学?本文针对这些问题从创设一个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创意法教学环境、运用信息技术的教学课件进行语文的创意法教学、把情感教育落实到语文的创意法教学中、转变教师的职能,推行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创意法教学五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信息技术;初中语文;创意法教学
  信息技术的发展给教育带来了革命性的影响,多媒体辅助教学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它在提高教学效率、便于创设情境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这并没有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真正优势,尤其是在传统的教育理论背景下信息技术无法找到自己在教育中的真正位置。近来年我县开展的创意法教育理论为信息技术在语文课堂教学的应用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创意法教育理论告诉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实行因材施教。善于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创设一些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情景,让学生主动学习,这就需要对语文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的结合。如何进行把语文教学和信息技术的结合,笔者认为,我们固然不可把信息技术对语文教学带来的优点一概抹杀,但也得要承认当前语文教学和信息技术相结合过程中确实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如:课件以大量的视听素材弱化或代替了语文基础能力的训练;限制思维,不利能力拓展;处理好边缘知识与语文知识的关系,避免喧宾夺主;课件制作费时费力等等。不过我们知道,无论多媒体还是网络,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的最终目的是要通过信息技术教育,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收集、分析、综合信息的能力,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学改革,促进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转变和更新,促进学习方式与教育方式的变革,为学生生动、活泼、自主学习创造新的空间与条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因此,如何通过有效信息技术教育,为学生学习语文服务,笔者从如下四方面考虑:
  一、创设一个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创意法教学环境
  创意法教育理论认为,学生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是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与周围环境发生联系产生的。学习者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对于学习内容的理解(即对知识意义的建构)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怎样的环境氛围能使学生学习知识的建构最有效,笔者认为以下两个方面进行:
  (一)客观环境的设置。
  在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创意法教育教学理念指导下,学生在进行知识建构的过程中,必须进行信息的收集,分析和综合。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把信息的收集放在课后,学生自觉性低,以及其他因素使得信息收集的有效性不高,造成信息分析,综合的效率也难以提高。而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与课堂语文教学的融合,弥补了这一缺陷。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明确要求和适时监督之下通过网络进行信息的收集,提高收集信息的有效性,充分为学生建构知识体系所服务。但我们也应该看到,网络资源是相对的丰富,一些资料无法通过网络来查询(如一些作家作品);网络资源共享,任何人都可发布信息和享有信息,也就带来了信息的不可靠性。同样,学生收集信息的途径也不是唯一的,可以上网,可以查阅书籍,可以浏览多媒体课件等等。由此,笔者认为较为理想的教学场所,应该是如此:语文教室相当于一个现代化的图书阅览室,其中配备相关的课内外书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根据统一的学习目标到书橱中去自由选择相应的书籍进行阅读参考;同时,在教室内配备一定的与教学有关的音像、软件资料以及投影仪、录音机、电视机、VCD机等教学器材,由专门的教师就相关知识采用多渠道将信息传达给学生,以便使学生占有最大的有用材料。在这种教室,是以学生小组为单位活动,没有教师说学生听,教师教学生学的严格形式,学生在此自由阅读,互相切磋,与教师共同讨论,共同参与多边多向活动,进行探索、寻觅、汲取知识,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主观环境的设置。
  笔者认为主观环境的设置应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材料入手,主要内容应该包含协作小组的设计。
  国家颁布的《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有一个引人注目的课程目标,那就是进行综合性学习。它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和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综合性学习强调团体合作精神,注意培养学生策划、组织、协 调和实施的能力,突出学生达到自主性,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协作精神。在实际教学中,小组讨论和小组学习有一定的优势,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同时,学生在此过程中学会了接受批评意见,从而在处事上变得更加宽容,在观点上较少走极端。要达到这种水平,小组的组成就显得重要了。在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过程中,我们建立的学生学习小组应具备层次性和奇数性。
  首先学生的学习不会整齐划一地在一个水平线上,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我们的教学恰恰凭借学生学习的差异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提升学生的素质。我们学习小组成员的选择,就要利用这种差异,选择不同水平层次的学生成组,充分发挥各个成员的个体优势,形成互补,互相勉励,互相竞争,创设既有合作,又有竞争的小组模式,必将大大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对能力的培养。在创意法教育教学环境中的具体操作设想为:一个小组的成员一般来说要有优等生、中等生、后进生三个层次的学生均衡组成,讨论进行的管理者,讨论结果的记录者,有在管理方面、记录方面优势较强的学生担任,小组长应该是在本学科的学习骨干和积极分子,知识和能力方面有较好的基础,不是教师在优等生中指定。最好有学生推选和教师参考指定结合而成。
  其次能否有效组织讨论,不仅在参与学生的学习水平,小组成员的人数也是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经过无数实验证明,一个讨论小组人数一般在5~7个为宜,因为讨论范围决定了小组讨论的效果和结果,人数过多,信息量过多,难以形成一定的共识,人数过少,对问题的研究又过于简单化;同时小组人数呈奇数,在对一个问题结论的讨论和表决,奇数型小组的效果往往优于偶数型小组,在小组讨论一旦处于争执不下的时候,从人数上自然会表现出一种倾向性,便于作出暂时性的结论,又有利于组内同学的争论。
  二、运用信息技术的教学课件进行语文的创意法教学
  信息技术介入教学无疑带来了一种新的活力。特别是语文教学,大量的作品通过声情并茂的图片、声音、影视等手段不断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加深了学生对情境的情感体验,充实语文课堂的内涵。语文课堂教学不再是枯燥的文字讲解,有限的挂图演示,而是尽可能地调动了所有的感官,让学生在感受语文的工具性的同时受到人文性的熏陶,实现了语文教学的目标。尤其在网络环境下,学生通过网络进行信息的搜索,课件的演示等来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如何使学生使用的课件发挥最大限度的作用,必须对课件重新定位。
  这些年来多媒体教学课件只有在所谓的“优质课”的舞台上还有一席之地,因为组织方的第一个要求就是要使用多媒体。因此语文多媒体教学在实践中还有许多不近如人意的地方。那么如何去避免这些问题呢?让课件成为我们语文教学的好帮手。笔者认为我们运用信息技术的语文课件的过程中要注意课件的共享性、交互性、重组性。
  三、把情感教育落实到语文的创意法教学中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在这个土壤上。”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存在着三个方面的沟通:情感沟通、管理沟通、知识导航与传授的沟通。语文的创意法教学更注重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学生与作者之间、学生与文本之间、教师与作者之间、教师与文本之间的情感沟通。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过程中,往往忽视师生之间情感交流和情感因素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于是出现了“计算机面孔”:教师的注意力过多地注意鼠标和屏幕,而忽视了师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忽视语言的交际性能。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师就是导演,也是演员,教学中学生心理产生的正面效应,是任何形式的电子媒体不可替代的。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切忌老是处在教师机位置,单纯地操纵机器,应当随身携带麦克风、电子教鞭等通讯设备适当走动,尽量用身体语言来提示,交流教学信息,调动课堂气息,教学网络只是一种教学工具,人的要素是第一位的,忽视师生的情感沟通,管理沟通,会使学生自主学习的自由度过大,容易偏离教学目标要求,无法对其进行有力度的控制和引导,降低了学习效果。由此,笔者认为在网络环境下的语文创意法教学,应该是信息技术教师和学科教师共同协作,注意分工的不同,信息技术教师注重对学生讨论结果的处理,学科教师注重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
  四、转变教师的职能,推行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创意法教学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理论基础是创意法教育。创意法教育理论提倡的学习方法是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创意法教育学习环境包含情境、协作、会话和知识建构等四大要素。与其相适应的教学模式概括为:“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建构的目的。”而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直接掌握教学活动,是课堂的主宰,强调的是统一,齐步走,学生的主体地位、独立性受到一定的限制,动手机会少,探索性、创造性不易发挥,主要接受现成的知识成果,学生之间的合作程度过少,也就造成了学生整体素质的不高。在《新课程标准》中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意识和精神,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当然同时也需要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学职能。
  总之,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语文的创意法教学,在于善于创设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教学环境,运用信息技术的教学课件,重视情感教育,转变教师的职能。
其他文献
摘 要:创意法教育强调:要把“最差”生变成“最好”生,把中等生提高一个档次,把最好生保持下来。即要使每个学生都要有进步,人人有收获,个个能成功。本文从用教师的人格魅力去感化学生,把他们吸引到课堂上来;因材施教,采用多种方法,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让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使他们认识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要尊重学生的差异,并指导他们进行合作学习。使他们个个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激活学生数学的求知欲。
期刊
摘 要:培智教育是基础教育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培养智力残疾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精神,发掘其创新潜力,是培智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对此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培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观念;方法  培养智力残疾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精神,发掘其创新潜力,是创新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自己在教学实践中认识到,要有效地培养培智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要增强创新意识,改变传统观念  传
期刊
摘 要:民主平等是现代师生伦理关系的核心要素。尊重是新型师生伦理关系的重要体现。教师必须尊重每个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这种尊重不仅表现在对学生独特个性行为表现的接纳和需要的满足,又表现在创设良好的环境和条件,让学生自由充分发现自己,体验到自己作为人的一种尊严感和幸福感。这是提高育人质量的关键。  关键词:新型;师生关系;构建;意义;方法  基础教育课程中提出了新的课程理念,新课程理念倡导建立新型的
期刊
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认为,创造性思维主要由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构成,而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形式,在创造性思维活动中起关键性突破作用。它具有开其广度、拓其深度的特性,可将思考的问题朝各种可能的方向辐射,在多向、扩散、比较中分析,从而产生新颖独特的构思和见解。  发散思维主要由两个环节构成,一是恰当的发散点;二是灵活的发散方式。下面从两个基本环节入手,就发散思维的培养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选取恰
期刊
摘 要:汉语拼音是一年级学生进入正式学校首要学习的内容,也是一年级学生难以接受的内容。因此拼音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关键,如何教会小朋友学好拼音呢?本文根据创意法教育理论,从创设表象教学,让学生在直观感知知识、创设趣味情境,激发学生情感、创设色彩记忆,发展学生视觉空间智慧来创设语文课堂教学之新意进行一年级语文拼音教学。  关键词:创意法教育;拼音教学  创意法教育就是创设新意,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的教
期刊
小学语文教学的最根本任务,就是要在阅读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阅读感悟能力至关重要,它能有效地巩固学过的字词、加深理解课文、规范学生的语言、培养良好的语感、提高读写能力、利于积累运用,还在于发展学生的潜力,增强记忆力、想象力、思考力。四年级的学生,随着识字量的加大和阅读能力的提高,对文本的解读能力和感悟能力也提高了很多,但学生的自读自悟、领悟读写能力还很薄弱。如何在课堂阅读教学中提高他们的能力?
期刊
摘 要:教师和家长一般都比较重视幼儿的身体健康,但却往往忽视了幼儿的心理健康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对幼儿进行初步的心理健康教育。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虽是一个任重道远的工作,但只要教师拥有这种精神,从实实在在的小事做起,从幼儿细微的心理表现人手,引导幼儿行为、疏导幼儿心理,让不良心理夭折在萌芽期,使每位幼儿都健康快乐的成长。  关键词:幼儿教育;心理健康;心理素质;游戏;健康教育  什么是“健康
期刊
摘 要:一篇文章的思想内容正确与否,思想境界的高低是评价文章好坏的根本依据,学生的精神思想就是作文的灵魂精髓所在。针对目前七年级学生的思想境界出现偏差、狭隘、迟缓等情况,我们尝试在创意法教育下从几方面激活学生作文的思想境界。  关键词:创意法教育;激活;思想境界  先看一下本人的作文教学经历。  记得七年级下学期的一次语文统考有一篇半命题作文:《我找到了……》,全年级十个班的试卷一出来,改作的我顿
期刊
阅读是一个积极且复杂的过程,涉及理解书面文章、形成并理解含义,根据文章类型、目的与情境,恰当使用含义。在九年级语文里,你可以看到万里雪飘,听雨的诉说;也可以领略名人演说的风采,体味家书中的殷殷父子情;在鲁迅的故乡认识闰土,在公开教学课上倾听同学的心声;也可以听到诗人们吟唱的关于祖国和土地的颂歌;也可以走进小说天地,与孔乙己、奥楚蔑洛夫对话;也可以体味生命的本质……可以说九年级的语文课文丰富多彩,那
期刊
摘 要: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传递信息、相互沟通的交际工具,交际功能是语言的最基本的功能。中学英语教学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而语法又是各种语言结构的基础,因此在新课标改革实施背景下,如何处理好新教材中的语法教学问题就重要了。  关键词:创意法;英语;语法;教学  语法学习是语言学习的一项重要内容,直接影响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教师在教学中应始终坚持“优化而不是淡化语法教学”的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