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船空载明月归

来源 :读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drew14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千尺丝纶直下垂,一波才动万波随。
  夜静水寒鱼不食,满船空载明月归。
  这是唐代德诚禅师的一首诗,题名《船居》,是以钓鱼为象征说禅法。“千尺丝纶直下垂”,一个很深的欲望引导着人的行动,名也好,利也好,总之人心焦渴,定要从外界获得什么才满足。可是“一波才动万波随”,就像水面的波纹,一浪推着一浪,你走了一步,随着就有第二步、第三步乃至无穷。而因果的变化不是人能够控制的,你会越来越多地感叹:“唉,形势比人强啊!”“无可奈何啊!”世上有些苦大仇深、以生死相搏的人,问到起因,不过是些琐屑小事,甚至是一时误会。何至于此呢?这就是“一波才动万波随”。
  “夜静水寒鱼不食”,忽然醒悟过来,发现你最初所求的目标是虚妄的,或者说是可有可无的,得之失之,随之由之而已,你就从被动的状态中解脱出来,飘然无碍。“满船空载明月归”,什么也没有得到,空船而去,空船而归,但心是欢喜的。其实,什么是“得”呢?你一心想要得到一个东西,念念不忘,心都被它塞满了,偌大世界,你却置若罔闻,“得”未尝得,失掉的已经很多!什么是“失”呢?你于外物无所挂心,将“得失”只看作因缘的起落变化,心中有大自在,根本就没有东西可“失”。“一波才动万波随”是俗众的人生,“满船空载明月归”是禅者的境界,其中的区别,很值得体悟。
  王维有一首《辛夷坞》,写一处小小的景色,但极富禅趣: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这里“木末芙蓉花”是借指辛夷。辛夷是一种落叶乔木,初春开花,花苞形成时像毛笔的笔头,故又称木笔。花有紫白二色,开在枝头(就是“木末”),大如莲花(所以用“芙蓉花”比拟,莲花也叫芙蓉花)。诗中说“发红萼”,那是紫色的辛夷。
  我曾经在山野见过这种花,开花时树叶还未萌发,一树的花,色彩显得格外明艳。这种花凋谢的速度很快,花盛开的同时就能见到遍地的花瓣,在草地上,在流水中,格外醒目。
  它有美丽的生命,但这美丽并不是为了讨人欢喜而存在,更不曾着意矫饰,故作姿态。你从尘世的喧嚣中走来,在人迹罕至的山涧旁见到天地寂然,一树春花,也许真的就体会到什么是万物的本相和自性了;你又回到尘世的喧嚣中去,也许有时会想念那山中的花在阳光下展现明媚的紫色,无语地开,无语地落。
  如果觉得王维那首诗虽然令人震撼,却多少有点冷寂,我们再读一首韦应物的《滁州西涧》,它的味道有些不同: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韦应物是中唐诗人,曾经做过滁州刺史,这首诗就是写滁州西部山野的景色。
  诗开头写草。“独怜”是偏爱的意思。为什么呢?一方面山涧边的草得到水的滋润,春天到来时显得格外葱翠;另一方面这是“幽草”,它是富有生氣的,同时也是孤洁和远离尘嚣的。对涧边春草的喜爱,呈现了作者的人生情怀。
  如果一味地写景色之“幽”,诗的意境便容易变得晦暗,所以诗人随后写黄鹂鸣于深树,使诗中景物于幽静中又添几分欢愉。这是一首郊游遣兴之作,不像王维的《辛夷坞》那样强烈地偏向于象征,它更有生活气息和情趣。
  绝句的第三句通常带有转折意味,同时为全诗的结束做铺垫。在这里,“春潮带雨晚来急”,雨后山涧的水到了黄昏时分流得越发湍急,一方面交代了郊游的时间和景物变化,同时又很好地衬托了末句的点睛之笔——“野渡无人舟自横”。
  涧水奔流不息,涧边渡口的小舟却自在地浮泊着,一副摆脱约束、轻松悠闲的样子。时间好像停止了。
  人总是活得很匆忙,无数的生活事件互为因果、相互挤压,造成人们心理的紧张和焦虑。在这种紧张与焦虑之中,时间的频率显得格外急促。而假如我们把人生比拟为一场旅行,那么渡口、车站这类地方就更集中地展现了人生的慌乱。
  舟车往而复返,行色匆匆的人们各有其来程与去处。可是要问人到底从哪里来、往何处去,大都却又茫然。因为人们只是被事件驱迫着,他们成了因果的一部分。
  但有时人也可以安静下来,把事件和焦虑放在身心之外。于是,那些在生活的事件中全然无意义的东西,诸如草叶的摇动、小鸟的鸣唱,忽然都别有韵味。你在一个渡口,却并不急着赶路,于是悠然空泊的渡舟忽然有了一种你从未发现的情趣。当人摆脱了事件之链的时刻,也就从时间之链上解脱出来。它是完全孤立的,它不是某个过程的一部分,而是世界的永恒性的呈现。
  “野渡无人舟自横”有很强的画面感,也经常成为画家的选题。那是一条不说话的船,却在暗示某种深刻的人生哲理。
  世间有无穷的是非、无穷的争执,还有无穷的诱惑,人不能不在其中走过。要全然不动心也许很难,但若是处处动心,那恐怕要一生慌张,片刻也不得安宁。
  (双 木摘自浙江文艺出版社《诗里特别有禅》一书,曾 仪图)
其他文献
新的工作项目、在家中做的新尝试、学到的新知识、参加马拉松长跑……不论谈话的主题是什么,我们平时与人交谈时围绕的都是“现在”。  “你现在有什么兴趣爱好吗?”  “你现在的目标是什么?”  我的理想是,将一年后当作“现在”来进行思考。  比如,如果有人在今年秋季问我“你的兴趣爱好是什么”,我会按明年此时的目标作答。  如果有人问我“你明年的计划是什么”,我会提前做好后年的计划,并流利地回答。  当然
期刊
大师将所有弟子召集到一起,准备决定谁将有幸在他身边工作。  “我要给你们出一个问题,”大师说,“第一个解决这个问题的人将成為寺院的新守护。”  他把一张小凳子放到房间中央,凳子上放着一只价值连城的瓷花瓶,花瓶里插着一枝玫瑰花。  “问题就在那儿。”大师说。  过了一会儿,一位弟子站了起来,看了看大师和其他师兄弟,然后走到花瓶跟前,把它拿起来扔到地上摔碎了。  “你是新守护了。”大师对该弟子说。  
期刊
在火地島的石油小镇马纳提阿勒斯以北,有个叫安格斯图拉的渔港,那里有12幢或者15幢房子,因为那里恰好正对着麦哲伦海峡的第一个窄道。那些房子只有在南半球短暂的夏季才有人居住,其后在稍纵即逝的秋天和漫长的冬天,都是风景中的参照物而已。  安格斯图拉没有墓地,但有一个被漆成白色的小坟面朝大海,里面长眠着潘奇托·巴里亚——一个11岁时死去的小男孩。到处有人生、有人死,就像探戈曲里唱的“死亡乃习俗”,但潘奇
期刊
彭二挣买了一头黄牛。牛挺健壮,彭二挣越看越喜欢。夜里,彭二挣做了个梦,梦见牛长翅膀飞了。他觉得这梦不好,要找人详解这个梦。  村里有仨老头,有学问,有经验,凡事无所不知,人称“三老”。彭二挣找到三老,三老正在丝瓜架底下抽烟说古。三老是:甲、乙、丙。  彭二挣说他做了这样一个梦。  甲说:“牛怎么会飞呢?这是不可能的事!”  乙说:“这也难说。比如,你那牛要是得了癀病,死了,或者它跑了,被人偷了,你
期刊
傍晚回家之时,我累得要死,眼睛直勾勾地望着路面和人行道,满脑子尽是郁闷和愤慨,诸如别人对我的伤害啦,冒犯啦。偶尔我的脑海里也有美丽的情形闪现,尽管它们都像放电影一样一闪即过。时光流逝。什么都没有。到晚上了。毁灭与挫败。晚上吃什么?  桌上的台灯亮着,旁边摆着一盘沙拉和些许面包,都在一个篮子内。桌布是花格纹的。还有什么?……一个碟子和一些豆子。我看了看豆子,这点显然不够。桌上,还是那盏灯,它依然亮着
期刊
马克·吐温  马克·吐温曾经深思熟虑过“预留遗言”这个想法。他觉得临终遗言应当是“在一息尚存之时,用充满睿智的话语华丽地把自己送达永恒的彼岸”。他同时也警告人们:“人在弥留之际,油尽灯枯,身体和大脑都变得不可靠了。”基于此,他建议遗言应该是事先筹谋、白纸黑字、亲友传阅、开诚谈论。  不幸的是,马克·吐温并没有践行自己的倡议。事实上,他给自己女儿的临终遗言不完整得令人泄气。这或许正应了那句“凡事预则
期刊
陈佩斯在《戏台》现场  阔别22年后,陈佩斯重回央视。这条归来的消息,由央视春晚微博发布。  我们写过他的作别,而他的归来,让人们更怀念和期待纯朴的笑声。22年前,他不知梦里身是客;22年后,他是风雪夜归人。  君问归期忽有期。一  1985年,那场失误连连的春晚,现场设在北京工人体育馆,万人围观的场面显然超出预计。  演出当日,灯光失控,音响失灵,镜头切换得支离破碎,连道具牛都脾气发作不愿出场。
期刊
我们打开门,寒气  从院子滚进厨房,  在那一瞬,一切变得苍老,  如同儿时的晚上。  天气,干燥而静谧。  大街上,五步之外,  冬天羞涩地站在门口,  迟迟不敢进来。  冬天,再一次来临。  一棵棵白柳  如没有拐杖和向导的盲人,  走向十一月的灰寂。  冻僵的水柳俯向冰河,  而赤裸的冰面  如妆台前的镜子,  照映黑暗的苍穹。  冬天,站在十字街口,  白雪与迷雾半掩著路,  白桦梳好头发
期刊
星期二的下午,天快黑了,我提著琴盒从雷老师家走出来。那是我年少时记忆中最甜美的时光。  离下一次琴课,还有整整一个星期。我快步走着,离雷老师家愈远,肩上刚刚被打的地方,痛楚就愈来愈模糊,然而奇怪的是,雷老师说的话,反而愈来愈清楚。  通常我不会走对的路、直的路回家。我绕过吉林路,穿越民权东路,再转德惠街,从那边过桥,远远看到统一大饭店的白色建筑外表,在林森北路路口的庙前看一阵水池里的鱼,尽量延长这
期刊
我在商学院讲课时,常常讲这样一个故事。  王妈妈生了3个女儿,大女儿初中刚毕业,王妈妈就让她外出打工挣钱。大女儿到了富士康,每个月能挣2000多元。女孩很孝顺,工资除了自己花,还寄给王妈妈一些。王妈妈觉得不错,等二女儿读完初中就让她辍学,也到深圳给老板郭台铭打工去了,当然王妈妈又有了一份收入。每送出去一个女儿,她就多一份收入。但是即便如此,她的日子依旧过得紧巴巴的,看不到前途。  王妈妈孩子的老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