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宪法的修改与和平宪法的走向

来源 :资治文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gzgj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二战战败后,日本在军事领域的发展便受到国内外尤其是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的多方限制,从而确保了日本的“和平国家”性质。然而,半个世纪以来,随着日本民族保守主义思潮的兴起,,修改宪法的运动也随之启动,作为保障日本“和平国家”性质的和平宪法,不断加剧发生渐进性蜕变。尤其是90年代以来,日本新保守主义登场,日本执政当局采取“解释改宪”和另外立法的形式,彻底架空了和平宪法,造成改宪的必然趋势。日本和平宪法的形骸化预示着日本在罔顾亚洲邻国人民情感与国家利益,一心谋求政治、军事大国化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关键词】和平宪法;解释改宪;修宪
  日本作为资本主义国家中的后起之秀,其制定资本主义宪法的历史,较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晚,制定的成文宪法相应较少。1946年10月7日,日本议会通过新宪法《日本国宪法》,于1947年5月3日开始实施。这部新宪法以法的形式确定了美国占领当局铲除日本军国主义,进行“非军事化”和“民主化”改革的成果。因其旨在从法律上铲除日本军国主义、摧毁滋生战争的温床,故人们又称其为“和平宪法”。
  一、和平宪法的影响
  和平宪法共有11章103条,但最核心的是第一条和第九条,也最能体现和平宪法的宪法精神。
  第一条全文为“天皇是日本国的象征,是日本国民整体的象征,其地位以主权所在的全体日本国民的意志为依据。”这确定了主权在民原则,明治宪法下作为主权者的“万世一系的象征”的天皇,如今只是“日本国以及日本国民统一的象征”,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
  第九条全文为“日本国民衷心谋求基于正义与秩序的国际和平,永远放弃以国家权力发动的战争、武力威胁或使用武力作为解决国际争端的手段。为达到前项目的,不保留陆海空军及其他战争力量,不承认国家的交战权。”除此之外,前言也给规定了永久和平主义与放弃战争原则。宪法否定侵略战争和不把战争作为解决国际纠纷的手段,在当今世界并不少见,但日本国宪法彻底否定战争,并为此宣布不保持所有战争力量,在世界史无前例。
  和平宪法的颁布对日本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它彻底改变了战前日本的政治体制,奠定了日本和平主义和民主主义的发展路线。其第九条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铲除日本军国主义复活的资本,杜绝了日本开展军事外交的可能。加之受战后雅尔塔体制的制约,日本以和平竞争、追求经济繁荣为立国之本。可以说,和平宪法为日本走向和平与发展的道路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保障,是战后日本经济繁荣、成为经济大国的重要根基。绝大多数日本人也承认,日本之所以有今天的和平与繁荣,除了千载难逢的国际机遇外,归根结底,是实施了这部被称为“和平宪法”的法典。
  二、日本修宪之路
  战后日本修宪活动大致有四次高潮,主要由以自民党为主的右翼团体推动,可以分为如下几个阶段:
  1.按程序修宪阶段。早在40年代末,日本民主党、自由党和绿风会的保守议员就结成了“自由宪法期成议员同盟”,首开修宪之声。
  其实根据远东委员会的政策,日本国宪法施行后一至两年期内,给予一次修改宪法的机会,需在一年以内实施国民投票。芦田接受总司令部旨意,意欲在国会设立非正式宪法研究会,但因国会与国民态度均消极而未能实现。政府最后回明没有修改意向。
  2.主张明文修宪阶段。在几乎整个冷战时期,右翼的民族主义者都试图明文修改宪法,摆脱战败国的阴影,但基本是不成功的。自从中国确立共产党政权之后,美对日政策就从“民主化”转变为“反共军事基地”。于是在1949年7月4日麦克阿瑟将军发表了日本是不败的反共防壁的声明。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为了利用日本的军事基地以及得到日本的支持,美军占领当局指示日本政府建立“警察预备队”,后改为“保安队”。1954年保安队改为“陆上自卫队”,以后又组建了海上自卫队和航空自卫队。和平宪法中的和平精神开始走向消亡。
  在这种情况之下,日本一些右翼分子认为重新武装的时机已到,主张修改宪法。1955年3月,内阁首相鸠山就在众议院预算委员会回答质询时提出要修改宪法的前言和第九条。但保守势力的企图在左派护宪势力和社会上和平运动的强烈抵制下,始终未能突破关于修宪与否的争论。
  3.解释改宪与另外立法阶段。其实解释改宪早在宪法制定之初就有,比如著名的“芦田修改”,它为日本重新武装提供了一个可供开启的后门,但大量采用还是始于八十年代后期。当时日本政府改变策略,将试图明文修宪改为随意解释修宪,就是不必修改宪法有关条文,而是通过对宪法有关条文作出对自己有利的解释来达到修宪的目的。在学界,有人把解释改宪的行为区别于宪法修改,而归于宪法变迁,即在长期反复进行的显然与宪法的正文相违反、矛盾的国家行为(宪法实例),产生与废止该宪法的正文同样的效果(宪法规范力、时效性的丧失)。
  但必须看到,日本是以宪法变迁论为借口,有意图地回避宪法修改程序并完成宪法修改之实,这种实质上的宪法修改是用玩文字游戏的手段逃避法律制裁的违法行为。虚假的宪法变迁,正如同断了线的风筝一样,已远离宪法的基本理念。这集中反映在对第九条及其有关规定的突破上。
  此后,日本开始不断制定与宪法精神相违背的单行法,来达到架空和平宪法的目的。1992年,国会通过了《联合国维持和平行动合作法案》,使自卫队终于突破了国门的限制。1994年日本政府修改《自卫队法》,把海外军事活动作为自卫队的重要职能。1994年9月社会党召开临时党代会,通过了自卫队的存在“符合宪法”的决议案。这些举动极大地削弱了护宪力量,对正在兴起的彻底修宪高潮客观上是一个推动。1999年5月通过的《周边事态法》,不仅防卫范围可任意扩大,而且可为美军提供后勤支援。
  這些违宪的单行法给了日本扩大军事力量、发展军事技术“理所当然的借口”,和平宪法的地位受到严重削弱。
  4.实质性修宪阶段。近年来,修宪派的努力和媒体的引导渐见成效,从舆论调查结果看,日本国会议员和国民倾向于修宪的声音逐渐占了上风。修宪活动日趋频繁。
  在历时五年多对宪法“广泛且综合的调查”之后,日本众参两院宪法调查会分别于2005年4月15日和20日出台了《最终报告书》和《关于日本国宪法的调查报告书》,日本修宪问题再次引起世人的广泛关注。这是2000年1月有修改
  宪法创议权的国会第一次设立的对《日本国宪法》的历史、现状及未来进行全面调查的众参两院宪法调查会,五年来有关修宪讨论的集大成之作。两院报告书的出台,表明关乎日本未来政治走向的修宪运动结束了“论宪”阶段,进入实质性修宪时期,迈出了关键一步。
  三、和平宪法的走向
  随着日本和平宪法不断被突破,宪法前景令人担忧。和平宪法何去何从,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
  1.明文修宪难度很大。虽然修宪观点已成主流,但是明文修宪却并不容易。《日本国宪法》规定:修改宪法需得到众参两院全体议员三分之二以上的赞同,而且还要经国民投票并获得半数以上同意。民主党内对修宪问题的态度也分歧严重,难以形成共同意见。即使在自民党内,对修宪问题也有分歧,对第九条的态度也不尽一样。修宪派的政治势力很难达到法定人数。
  但有一种可能必须提及,即将来若出现“严重的周边事态”如中国以武力收复台湾,对日本所谓的“1000海里海上生命线”“构成威胁”时,不排除日本公然删除宪法第九条的可能性。
  2.短期内不会抛弃和平宪法。战后50多年的历史表明,日本正是有了和平宪法才使得其没有军费压力,能一心一意发展自己,才有和平繁荣的局面,日本民众也对此予以承认。从外部看,虽然有些国家默许甚至怂恿日本修宪,但是中、韩、朝等亚洲国家对日本修宪还是非常警惕,并予以施压。因此,修宪的可能性虽然存在,但在短时期内日本不会抛弃和平宪法。
  【参考文献】
  [1][日]渡边洋三:《日本国宪法的精神》,魏晓阳译,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
  [2]刘柠:《宪改与日本的政治走向》,载于《世界经济与政治·学习月刊》,2007年第7期。
  [3]王大军:《日本和平宪法的命运令人堪忧》,载于《瞭望》,2003年第3期。
  作者简介:刘国楠(1991-),女,汉族,法律硕士,单位: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研究方向:诉讼法与司法制度。
其他文献
【摘要】我国实施的素质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一种以人为本、尊重学生多元发展的教育,是关注学生个性差异的教育,使得每一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得到最大的发展。这种发展,无论是从发展的方向还是程度来看,它都是有差异的发展,正是这种差异,才真正体现了教育的公平及其价值所在;体现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本文将进一步探讨初中差异英语教学实施中的问题和对策。  【关键词】初中英语;差异
期刊
【摘要】本文对陈力丹教授的《世界新闻传播史》中印度新闻事业发展史这一章节进行阅读研究和分析,将之与中国的近代新闻史发展历程进行比较,总结出几点相似与差异。  【关键字】印度;中国;近代新闻史  陈力丹教授的《世界新闻传播史》除了介绍英国、法国、美国、澳大利亚等主要发达国家的新闻事业,也详实地介绍了包括印度在内的拉丁美洲、亚洲等地区国家的新闻事业脉络,印度与中国一样遭遇过列强的侵略和战火经历的印度,
期刊
【摘要】安作璋主编的《山东通史·现代卷·下册·邓天乙传》等著作大都认为:邓天乙是国民党“一大”中央执行委员。但据罗家伦主编的《革命文献》和孙中山亲笔手书的“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和候补委员名单”等史料记载,邓天乙不仅没有当选国民党第一届中央执行委员,也没有参加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山东通史·邓天乙传》、《山东重要历史人物·邓天乙》等关于邓天乙这方面的介绍都是不准确的。  【关键词】邓天
期刊
【摘要】中国画,不光要画,画的同时要融入画中,感受画中风采,体会画中意境,要感同身受,所以中国画的价值无可限量。对于一幅优秀的中国画作品来说,技法和意境是一方面,但是在此之前,一个好的构图同样决定了这幅画的价值。。中国画不是匠活儿,每一张画都有着画者的思想在其中,绝大多数画者前期都是临摹大师的作品,等到后期自己创作时,四处寻找素材。其实我是不建议要创作才找素材的,素材应该是在自己日常生活中一点点积
期刊
【摘要】叔本华是近代西方哲学史上唯意志主义的创始人,也是现代西方人本主义思想的奠基人。他一生都在探讨人生问题,认为世界的本质是意志,而意志却是永远无法满足不了的,人因此才会痛苦。他的人生哲学有着浓厚的悲观主义和虚无主义的色彩,认为人生的本质是痛苦和无聊的,并提出了两种解救人类痛苦的途径。在大多数问题上的看法尽管让人难以接受,但却是深刻而尖锐的,因此值得对其思想进行研究和反思。  【关键词】叔本华;
期刊
【摘要】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贯穿马克思主义基本的、重要的思想,它深刻的阐明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内容。这一理论在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认真研究其在中国的实践,对于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及中国梦的实现,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中国的实践  一、前言  马克思在1848年写的《共产党宣言》中指出,
期刊
【摘要】十九世纪末西方列强接连发起对中国的侵略,也逐渐打开了固步自封闭关锁国的中国国门。同时也随之涌入的大量的西洋文化,各类先进的西方乐器及表演形式的传入,民族乐器音乐的发展岌岌可危,刘天华在继承民族优秀传统音乐的基础上,不断研究发展,博采众长,使得民族乐器琵琶以及二胡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和提高,使这两种民族乐器注入新鲜血液使其获得新  【关键词】刘天华;创新;琵琶;二胡  引言  “发展”是事物从出
期刊
【摘要】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華民族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9·11事件绝不是一个简单的宗教冲突。早在1973年,英国著名历史学家阿诺德·汤因比先生就在他的名著《历史研究》中预言到这种冲突的不可避免性。他还断言,解药只能在东方,在中国,在中国的文化。针对当今社会经济政治及生态建设中出现的一些新的问题,发扬光大东方文化核心价值观,形成一种具有指
期刊
人像摄影中,我们怎样才能控制画面色彩,拍出美丽的色彩画面,那些因素会影响画面色彩的表现,这些都是专业人像摄影师必須研究的问题。影响人像摄影画面色彩构成的主要因素有:服饰、背景、道具等物体固有色、环境的色彩、光源色的色彩变化、数码器材和其他电脑后期等的影响。  一、固有色对画面色彩的影响  在人像摄影中摄影师对画面色彩的选择和设计一般都是从被摄者的化妆造型、服装颜色、背景颜色等控制开始的,这就是对固
期刊
【摘要】博大悠远的中国文化,孕育了五千年的文明史。在其发展过程中留下无数的珍贵文物,其中那些铸造精湛、气魄雄伟、造型优美的古代青铜器更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青铜器都经过千百年的流传或经考古发掘出土,具有非凡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正是这积淀了丰富文化内涵的青铜器铸就了华夏文明的魂魄,催发了中华文明的大发展与辉煌。  【关键词】青铜器;鉴定;修复  一、青铜器鉴定  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