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幼儿对于学校的“大锅饭”并不感兴趣,甚至出现逆反情绪,很多幼儿的不当进餐习惯与家庭教育息息相关。本文针对幼儿在午餐环节暴露出的问题,挖掘分析,并采取一些积极有效的策略,试图让午餐环节成为“好教育”的一个窗口,有效培养幼儿良好的进餐习惯,为帮助幼儿建立文明的生活方式奠定基础。
关键词: 中班幼儿 进餐习惯 午餐管理
陶行知说过:好教育应当给学生一种技能,使他可以贡献社会。换言之,好教育是培养学生技能的教育,使学生可以独立生活。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活动中,午餐管理便是一个“生动有趣”的环节,总有啼笑皆非的故事每天在上演。如何帮助中班幼儿养成良好的进餐习惯,促进其健康快乐成长是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
一、现状及原因
随着社会物质水平的提高,家庭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幼儿变得越来越挑剔,对学校的“大锅饭”并不感兴趣,有些幼儿在进餐时甚至出现抵触情绪。有些幼儿在家庭中受宠惯了,慢慢养成不良进餐习惯。一旦进入陌生的群体,幼儿在午餐环节就暴露出许多的问题。通过观察,我们发现中班幼儿的进餐情况不容乐观。
问题一:挑挑拣拣。每到午餐时间,幼儿A总喜欢到饭菜前“视察”一番,问老师:“今天吃什么?”然后就会对老师提出很多要求,这个我不要吃,那个少一点,这个多一点,有时候饭菜不对胃口,甚至直接吃白饭。
问题二:心不在焉。幼儿B吃饭时总是“花样百出”,一会儿把自己碗里的饭菜倒别人碗里,一会儿和别的孩子开启“游戏模式”,笑到摔倒在地上还很高兴,爬起来继续游戏,一会用骨头玩起“弹指神通”,每次问他你为什么这样做时,他总有许多稀奇古怪的理由。
问题三:进餐习惯不当。幼儿C吃饭,我们戏称“数珍珠”,吃米饭是按粒来吃的,每次我说:“宝贝,快吃!”他都不情愿用勺子在碗里挖三四粒米饭,很艰难地往嘴里塞。如果一勺子多了,会用小手拨掉很多,直到饭勺上剩下三四粒米饭。
分析:孩子在园的进餐习惯有其身体状况的原因,譬如龋齿等,但主要原因还是跟他们在家的进餐习惯有关,这与家庭教育有很大关系。通过长期和家长沟通,发现孩子这些不当习惯的养成大致有以下三方面原因。
1.宠爱有加,尽量满足。
如今生活条件好了,对于孩子进餐,家长总是宠爱有加,有求必应,只要儿童喜欢吃,就尽量让他(她)多吃,至于营养如何,是否会造成偏食,一概不予考虑,长此以往,导致小孩偏食。许多家庭普遍由老人带小孩,老人们往往在饮食方面更顺着小孩,小孩偏食现象愈加严重。幼儿A的家长说的一段话无意间道出缘由,他说:“小孩在家就是这样,不肯好好吃饭,我们在家吃菜,他只吃腌黄瓜,其他菜碰都不碰的。下午他饿了就跑到爷爷那,让爷爷买吃的,他知道爷爷肯买的。”
2.不加制止,一味迁就。
很多家庭不重视幼儿进餐习惯的培养,家长们往往这么认为,孩子喜欢吃就让他多吃,千万别让他饿着。顽皮多动是小孩的天性,对于孩子进食时提出不当要求,家长不仅不制止,反而一味迁就,以致边玩边吃边看电视成为相当部分孩子进食时的常态。幼儿B的家长说:“他在家吃饭是满屋子跑,他奶奶跟在后面喂。基本吃饭的话家里的小碗就吃小半碗,饭粒、小菜吃得满地都是,奶奶等他吃完再扫地。”这位幼儿的不当饮食习惯从某种程度上讲带有一定的普遍性。
3.零食替代主食。
如今家庭条件优越,再加上就一个独生子女,所以对于小孩来说,五花八门的零食并不缺少,只要小孩喜欢,家长购买的零食源源不断,结果自然影响到主食的胃口,久而久之,进餐问题就出现。幼儿C的家长说:“我家的孩子在家吃饭只吃一小口的,饿了的话吃饼干。”其实他道出了许多孩子面临的共同问题,那就是主次颠倒。
二、多举并措,谋求改变幼儿不当进餐习惯的教育策略
《指南》指出:幼儿阶段是儿童身体发育和机能发展极为迅速的时期,发育良好的身体、愉快的情绪、强健的体质、协调的动作、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基本生活能力是幼儿身心健康的重要标志,也是其他领域学习与发展的基础。因此,午餐管理关系到孩子的健康成长,是孩子拥有健康体魄的基础。我们要积极面对,纠正孩子的不当进食习惯,要想方设法,提高他们的进餐兴趣,保证他们有合理均衡的营养摄入。在培养良好的进餐习惯的基础上,逐渐帮助他们建立文明的生活方式。
1.以活动作铺垫,让孩子感受进餐的氛围。
陶行知在活教育理论中说过,我们教育儿童,第一步就要承认儿童是活的,按照儿童的心理进行。因此,教学的方式要适合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中班幼儿正处于学习语言的敏感期,喜欢倾听理解儿童文学艺术作品及其与生活相关的语音信息,复述故事、用替换词语的方式仿编,并从中体会乐趣。
我搜集相关的图片、儿歌、童话故事等,选材贴近幼儿生活,内容简单易懂,朗朗上口。通过阅读获得进餐知识,并鼓励幼儿利用这些进餐知识与进餐环节相结合,养成良好的进餐习惯。
有一次,我组织开展《漏嘴巴和大公鸡》的绘本学习,培养幼儿不掉饭粒的用餐习惯。孩子根据故事内容创编儿歌《大公鸡》:“大公鸡,喔喔叫,笑我吃饭掉饭粒。大公鸡,你别叫,我要改正不掉饭。大公鸡,呜呜哭,没有饭粒吃啦!”通过有趣的儿歌,孩子们在进餐时都相互检查有无掉饭粒的现象,每个孩子桌子上都干干净净。接着制作了大公鸡扫把和簸箕,培养孩子自觉打扫干净地面的好习惯。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与生活活动相整合,我班孩子每次午餐时桌面和地面都非常整洁干净。
2.以游戏为载体,让孩子完整体验进餐的过程。
游戏是幼儿园教育的基本活动,前苏联阿尔金称游戏为“儿童的心理维生素”。游戏是幼儿的天性,幼儿游戏蕴藏着幼儿发展的需要和教育的契机。发展的多样性、差异性、自然性等特点在游戏中体现得最淋漓尽致,这是由游戏的本质决定的。我根据本班幼儿的兴趣特点及进餐的顺序,设计了阶梯式的进餐游戏。 (1)“小小美食家”:“小朋友们,我们又到了午餐时间了,今天我们来看看厨师给我们准备了什么美味的菜菜?哇,好香呀,可惜老师我吃不到你们的菜菜,等会你们吃完了,来告诉老师,今天的菜菜是什么?是什么味道的?吃起来感觉是脆脆的,还是软软的?好吃吗?我来看看今天谁最适合来当我们班的小小美食家。”通过提出要求,幼儿以带有目的性和探究性的游戏方式用餐,提高用餐兴趣,提醒幼儿用餐时用多种感官品尝菜肴。
(2)“饭菜加工厂”:今天我们来玩一个游戏,叫做饭菜加工厂,看,今天的菜菜有肉肉和青菜,我要做个青菜肉饭团。把青菜和一点点的肉肉还有米饭都放在勺子里,然后放到我们的嘴巴加工厂加工绞碎,最后吃到肚肚里,看看谁加工的最细,吃得最香,那他加工的青菜肉饭团肯定最好吃。通过游戏,提醒幼儿将饭菜细嚼慢咽,用心品尝饭菜的味道。
(3)“饭菜找不着”:老师今天还要和你们做一个游戏,叫做“饭菜找不着”,你们要把饭菜藏进你们的小肚肚里,让老师找不着。我走到谁旁边,谁可要把你嘴里的饭菜藏进肚肚里,不要让我发现它们溜出来哦。通过游戏化的要求,提醒幼儿要将饭菜吃进肚子里,减少掉饭粒或者扔食物的现象,养成良好的进餐习惯。
3.以规则作引领,让孩子分享合理进餐的快乐。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四五岁儿童已经开始表现出自信,规则意识萌芽,懂得要排队洗手、依次玩玩具等。午餐管理是班级的集体行为,同时是每个幼儿的个体行为。所以在制定规则的时候,要按照陶行知先生提出的“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的因材施教理论,在制定适合中班年龄阶段的集体规则范围内注重幼儿的个体差异性,对待吃饭有困难的孩子制定小规则。
譬如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合适的饭菜分量,自己端饭菜、添饭菜,尽量不剩饭剩菜,养成珍稀粮食的好习惯。鼓励幼儿清理桌子,擦拭溢出的东西;清洁地板,打扫掉落的饭菜。面对吃饭有困难的幼儿,教师要积极予以适当的鼓励和帮助,也允许他们按自己的速度吃饭。可在午餐间张贴进餐好习惯的图片,培养孩子孩子良好的进餐习惯。
经过幼儿讨论一起共同制定进餐规则,并由幼儿制作并布置在午餐间,让幼儿真正分享进餐的快乐。
4.以习惯为抓手,构建家园互动桥梁。
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习惯的养成离不开家长的配合,家庭是培养幼儿良好的进餐习惯的绝佳场所。家长既要更新观念,还要在方式方法、教育态度等方面作出努力。
(1)合适的方式方法
儿童心理学表明,儿童喜欢新奇的东西,同样喜欢新奇的方式。同样的内容,可以从多方位入手培养幼儿进餐兴趣。首先可以从丰富幼儿对各种食品营养的认识的角度,告诉幼儿多喝牛奶可以长高,多喝饮料会长胖,造成骨质流失,多吃甜的东西容易造成蛀牙。其次可以选择一些与进餐有关的文学作品或者动画片供幼儿阅读、观看,辅助幼儿建立积极的情绪和良好行为习惯。再次要多于孩子沟通交流,了解孩子的需求,在尊重孩子的基础上引导幼儿热爱进餐。
(2)耐心的教育态度
每个孩子的性格特征、家庭环境不同,幼儿的进餐习惯已形成一定的固有模式,因此,需要家长跟随孩子的步伐,耐心地寻找适合自己孩子的办法,慢慢改正孩子的坏习惯。可以尝试给菜色取各种好听的名字,将孩子不爱吃的菜剁碎和喜爱吃的菜混在一起,慢慢让孩子接受各种食物。不拿其他孩子和自己孩子做比较,对孩子的进步要及时给予肯定,以鼓励为主,批评为辅,帮助幼儿养成正确的进餐习惯。
正如陶行知先生的“活教育”理论所说: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因此,我们说生活即教育,到处是生活,即到处是教育。幼儿良好的进餐习惯不仅需要家园合力,还需要将教育融汇于生活,贯穿孩子的一日活动,如血液一般融入孩子的生命。
参考文献:
[1]李季湄,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54-69.
[2]蓝天幼儿园.蓝天幼儿园养成教育手册》[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123-164.
[3]蔡伟忠.幼儿常规建立的道与法[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2:133-135.
[4]陶行知.陶行知谈教育[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14:69.
[5]安妮特·卡斯特——察恩,哈特穆特·莫根罗特.《每个孩子都能好好吃饭》[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9-44.
关键词: 中班幼儿 进餐习惯 午餐管理
陶行知说过:好教育应当给学生一种技能,使他可以贡献社会。换言之,好教育是培养学生技能的教育,使学生可以独立生活。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活动中,午餐管理便是一个“生动有趣”的环节,总有啼笑皆非的故事每天在上演。如何帮助中班幼儿养成良好的进餐习惯,促进其健康快乐成长是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
一、现状及原因
随着社会物质水平的提高,家庭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幼儿变得越来越挑剔,对学校的“大锅饭”并不感兴趣,有些幼儿在进餐时甚至出现抵触情绪。有些幼儿在家庭中受宠惯了,慢慢养成不良进餐习惯。一旦进入陌生的群体,幼儿在午餐环节就暴露出许多的问题。通过观察,我们发现中班幼儿的进餐情况不容乐观。
问题一:挑挑拣拣。每到午餐时间,幼儿A总喜欢到饭菜前“视察”一番,问老师:“今天吃什么?”然后就会对老师提出很多要求,这个我不要吃,那个少一点,这个多一点,有时候饭菜不对胃口,甚至直接吃白饭。
问题二:心不在焉。幼儿B吃饭时总是“花样百出”,一会儿把自己碗里的饭菜倒别人碗里,一会儿和别的孩子开启“游戏模式”,笑到摔倒在地上还很高兴,爬起来继续游戏,一会用骨头玩起“弹指神通”,每次问他你为什么这样做时,他总有许多稀奇古怪的理由。
问题三:进餐习惯不当。幼儿C吃饭,我们戏称“数珍珠”,吃米饭是按粒来吃的,每次我说:“宝贝,快吃!”他都不情愿用勺子在碗里挖三四粒米饭,很艰难地往嘴里塞。如果一勺子多了,会用小手拨掉很多,直到饭勺上剩下三四粒米饭。
分析:孩子在园的进餐习惯有其身体状况的原因,譬如龋齿等,但主要原因还是跟他们在家的进餐习惯有关,这与家庭教育有很大关系。通过长期和家长沟通,发现孩子这些不当习惯的养成大致有以下三方面原因。
1.宠爱有加,尽量满足。
如今生活条件好了,对于孩子进餐,家长总是宠爱有加,有求必应,只要儿童喜欢吃,就尽量让他(她)多吃,至于营养如何,是否会造成偏食,一概不予考虑,长此以往,导致小孩偏食。许多家庭普遍由老人带小孩,老人们往往在饮食方面更顺着小孩,小孩偏食现象愈加严重。幼儿A的家长说的一段话无意间道出缘由,他说:“小孩在家就是这样,不肯好好吃饭,我们在家吃菜,他只吃腌黄瓜,其他菜碰都不碰的。下午他饿了就跑到爷爷那,让爷爷买吃的,他知道爷爷肯买的。”
2.不加制止,一味迁就。
很多家庭不重视幼儿进餐习惯的培养,家长们往往这么认为,孩子喜欢吃就让他多吃,千万别让他饿着。顽皮多动是小孩的天性,对于孩子进食时提出不当要求,家长不仅不制止,反而一味迁就,以致边玩边吃边看电视成为相当部分孩子进食时的常态。幼儿B的家长说:“他在家吃饭是满屋子跑,他奶奶跟在后面喂。基本吃饭的话家里的小碗就吃小半碗,饭粒、小菜吃得满地都是,奶奶等他吃完再扫地。”这位幼儿的不当饮食习惯从某种程度上讲带有一定的普遍性。
3.零食替代主食。
如今家庭条件优越,再加上就一个独生子女,所以对于小孩来说,五花八门的零食并不缺少,只要小孩喜欢,家长购买的零食源源不断,结果自然影响到主食的胃口,久而久之,进餐问题就出现。幼儿C的家长说:“我家的孩子在家吃饭只吃一小口的,饿了的话吃饼干。”其实他道出了许多孩子面临的共同问题,那就是主次颠倒。
二、多举并措,谋求改变幼儿不当进餐习惯的教育策略
《指南》指出:幼儿阶段是儿童身体发育和机能发展极为迅速的时期,发育良好的身体、愉快的情绪、强健的体质、协调的动作、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基本生活能力是幼儿身心健康的重要标志,也是其他领域学习与发展的基础。因此,午餐管理关系到孩子的健康成长,是孩子拥有健康体魄的基础。我们要积极面对,纠正孩子的不当进食习惯,要想方设法,提高他们的进餐兴趣,保证他们有合理均衡的营养摄入。在培养良好的进餐习惯的基础上,逐渐帮助他们建立文明的生活方式。
1.以活动作铺垫,让孩子感受进餐的氛围。
陶行知在活教育理论中说过,我们教育儿童,第一步就要承认儿童是活的,按照儿童的心理进行。因此,教学的方式要适合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中班幼儿正处于学习语言的敏感期,喜欢倾听理解儿童文学艺术作品及其与生活相关的语音信息,复述故事、用替换词语的方式仿编,并从中体会乐趣。
我搜集相关的图片、儿歌、童话故事等,选材贴近幼儿生活,内容简单易懂,朗朗上口。通过阅读获得进餐知识,并鼓励幼儿利用这些进餐知识与进餐环节相结合,养成良好的进餐习惯。
有一次,我组织开展《漏嘴巴和大公鸡》的绘本学习,培养幼儿不掉饭粒的用餐习惯。孩子根据故事内容创编儿歌《大公鸡》:“大公鸡,喔喔叫,笑我吃饭掉饭粒。大公鸡,你别叫,我要改正不掉饭。大公鸡,呜呜哭,没有饭粒吃啦!”通过有趣的儿歌,孩子们在进餐时都相互检查有无掉饭粒的现象,每个孩子桌子上都干干净净。接着制作了大公鸡扫把和簸箕,培养孩子自觉打扫干净地面的好习惯。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与生活活动相整合,我班孩子每次午餐时桌面和地面都非常整洁干净。
2.以游戏为载体,让孩子完整体验进餐的过程。
游戏是幼儿园教育的基本活动,前苏联阿尔金称游戏为“儿童的心理维生素”。游戏是幼儿的天性,幼儿游戏蕴藏着幼儿发展的需要和教育的契机。发展的多样性、差异性、自然性等特点在游戏中体现得最淋漓尽致,这是由游戏的本质决定的。我根据本班幼儿的兴趣特点及进餐的顺序,设计了阶梯式的进餐游戏。 (1)“小小美食家”:“小朋友们,我们又到了午餐时间了,今天我们来看看厨师给我们准备了什么美味的菜菜?哇,好香呀,可惜老师我吃不到你们的菜菜,等会你们吃完了,来告诉老师,今天的菜菜是什么?是什么味道的?吃起来感觉是脆脆的,还是软软的?好吃吗?我来看看今天谁最适合来当我们班的小小美食家。”通过提出要求,幼儿以带有目的性和探究性的游戏方式用餐,提高用餐兴趣,提醒幼儿用餐时用多种感官品尝菜肴。
(2)“饭菜加工厂”:今天我们来玩一个游戏,叫做饭菜加工厂,看,今天的菜菜有肉肉和青菜,我要做个青菜肉饭团。把青菜和一点点的肉肉还有米饭都放在勺子里,然后放到我们的嘴巴加工厂加工绞碎,最后吃到肚肚里,看看谁加工的最细,吃得最香,那他加工的青菜肉饭团肯定最好吃。通过游戏,提醒幼儿将饭菜细嚼慢咽,用心品尝饭菜的味道。
(3)“饭菜找不着”:老师今天还要和你们做一个游戏,叫做“饭菜找不着”,你们要把饭菜藏进你们的小肚肚里,让老师找不着。我走到谁旁边,谁可要把你嘴里的饭菜藏进肚肚里,不要让我发现它们溜出来哦。通过游戏化的要求,提醒幼儿要将饭菜吃进肚子里,减少掉饭粒或者扔食物的现象,养成良好的进餐习惯。
3.以规则作引领,让孩子分享合理进餐的快乐。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四五岁儿童已经开始表现出自信,规则意识萌芽,懂得要排队洗手、依次玩玩具等。午餐管理是班级的集体行为,同时是每个幼儿的个体行为。所以在制定规则的时候,要按照陶行知先生提出的“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的因材施教理论,在制定适合中班年龄阶段的集体规则范围内注重幼儿的个体差异性,对待吃饭有困难的孩子制定小规则。
譬如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合适的饭菜分量,自己端饭菜、添饭菜,尽量不剩饭剩菜,养成珍稀粮食的好习惯。鼓励幼儿清理桌子,擦拭溢出的东西;清洁地板,打扫掉落的饭菜。面对吃饭有困难的幼儿,教师要积极予以适当的鼓励和帮助,也允许他们按自己的速度吃饭。可在午餐间张贴进餐好习惯的图片,培养孩子孩子良好的进餐习惯。
经过幼儿讨论一起共同制定进餐规则,并由幼儿制作并布置在午餐间,让幼儿真正分享进餐的快乐。
4.以习惯为抓手,构建家园互动桥梁。
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习惯的养成离不开家长的配合,家庭是培养幼儿良好的进餐习惯的绝佳场所。家长既要更新观念,还要在方式方法、教育态度等方面作出努力。
(1)合适的方式方法
儿童心理学表明,儿童喜欢新奇的东西,同样喜欢新奇的方式。同样的内容,可以从多方位入手培养幼儿进餐兴趣。首先可以从丰富幼儿对各种食品营养的认识的角度,告诉幼儿多喝牛奶可以长高,多喝饮料会长胖,造成骨质流失,多吃甜的东西容易造成蛀牙。其次可以选择一些与进餐有关的文学作品或者动画片供幼儿阅读、观看,辅助幼儿建立积极的情绪和良好行为习惯。再次要多于孩子沟通交流,了解孩子的需求,在尊重孩子的基础上引导幼儿热爱进餐。
(2)耐心的教育态度
每个孩子的性格特征、家庭环境不同,幼儿的进餐习惯已形成一定的固有模式,因此,需要家长跟随孩子的步伐,耐心地寻找适合自己孩子的办法,慢慢改正孩子的坏习惯。可以尝试给菜色取各种好听的名字,将孩子不爱吃的菜剁碎和喜爱吃的菜混在一起,慢慢让孩子接受各种食物。不拿其他孩子和自己孩子做比较,对孩子的进步要及时给予肯定,以鼓励为主,批评为辅,帮助幼儿养成正确的进餐习惯。
正如陶行知先生的“活教育”理论所说: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因此,我们说生活即教育,到处是生活,即到处是教育。幼儿良好的进餐习惯不仅需要家园合力,还需要将教育融汇于生活,贯穿孩子的一日活动,如血液一般融入孩子的生命。
参考文献:
[1]李季湄,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54-69.
[2]蓝天幼儿园.蓝天幼儿园养成教育手册》[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123-164.
[3]蔡伟忠.幼儿常规建立的道与法[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2:133-135.
[4]陶行知.陶行知谈教育[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14:69.
[5]安妮特·卡斯特——察恩,哈特穆特·莫根罗特.《每个孩子都能好好吃饭》[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9-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