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性合作理论与中国周边合作

来源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yuanboliwenya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过分析既有国际关系理论的国际合作观,并从利益、信任、沟通、国内政治与国际政治"双层博弈"等要素入手,试图构建起整体性合作理论框架。以此为基础,中国与周边国家合作的有利因素是经贸相互依赖与文化领域相近相通,但在政治与安全领域分歧明显。在信任建设上主要依赖经济合作机制与文化交流,远未触及政治与安全领域,仍处于较低层次。政府间沟通正大力推进,但民间沟通存在巨大不对称性。经济合作并没有促使相关国家对中国的好感度上升,应客观评估经济合作限度。为推进与周边国家合作,中国要借助文明和文化相似与相通的有利条件,加大政治与安全领域对话,并逐步将其机制化;扭转与周边国家沟通上的不平衡问题,增进周边国家对中国的客观认知。
其他文献
在生态哲学视阈下,柳宗元的“天”有自然物、天道、自然造化等多重含义,体现了他对“天”在哲学、实践和审美等维度的不同认识。从天人不相预到效法天道,再到与造物者游的发展过程,呈现出他对待自然的态度有一个由认识、利用再到赞美的演变过程。他通过气论对人与自然之间的生存与价值关联作了新诠释,由此贯通了天道与人道。他充满审美情趣和田园向往的个人生活体现了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交融关系。深入研究柳宗元对于天的概念以及天人关系的认识,可以为我们今天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哲学提供有益的启发。
根据沿海地区外来人口聚居区治理问题的特质,可将其分为粘着性治理问题、受控庞杂性治理问题、具有破坏性治理问题和结构性治理问题四种类型。不同治理手段有其发挥最大效用的适切领域,依托科层制动员能力的线性治理,对庞杂性治理问题、具有破坏性治理问题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依赖社会网络动员能力和非正式制度建构的参与性治理,通过提升外来人口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社会资本,有助于去除社会冲突事件的“粘着性”。同时,要将社会治理改善与产业结构提升、人力结构优化等发展性治理相结合,并通过提升小微企业在供应链中的技术水平、提高就业
马克思的哲学革命体现在实现了从思辨哲学向实践哲学的转向,哲学革命伴随着话语革命,其话语革命也就体现在实现了从思辨话语向实践话语的转向。话语只是思想的显性存在形态,话语的变化反映的是思想的变化,而话语和思想的变化又源于现实生活过程的变化。在构建中国话语时,要面向"现实生活过程",在当代中国,构建面向"现实生活过程"的哲学话语,就要反对"西方中心主义"话语和"中国中心主义"话语,也就是既要甄别出西方话语背后的思维模式、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偏见,又不能走向盲目排外的极端民族主义。
总体上看,目前我们的哲学理论研究仍然落后于实践和科学的步伐,我们的学术思考远离于世界历史的进程,我们意识形态的话语也远远落后于党中央的战略意识。这种落后表现为学术界的分化严重,而凝聚理论共识的动力却不足。在自觉不自觉地一味“跟着说”的情况下,导致我们的有些理论和宣传话语,出现了“来历不明”“形式不够新”“内容不充实”“层次不够高”“公共平台不够牢固”的“五不”现象。这使得什么是历史实践中形成的、既有中国特色又是社会主义的新鲜话语,不仅很难出台,即使出了台也特征不明显、内涵不到位、魅力不显著。中国特色哲学社
作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中国特色经济学话语体系同样也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构建中国特色经济学话语体系要有明确的价值功能和定位,必须具备经济理论建构、体现学科创新发展规律的价值功能,指导新时代经济发展与改革开放实践要求的价值功能,政治经济学的以人的解放和发展为目标的价值引领功能,引导社会舆论的价值功能、讲述中国经济故事和国际传播价值功能等。同时,要处理好话语体系与中国经济发展实践经验的关系,中国特色与国际化的关系,学术概念的内容创新与形式手段之间的关系,经济学的学科、学术体系
“平民”一词的最初概念是指与享受政治特权的官宦相对之黎民百姓。一战后,“平民”又被赋予了反抗经济剥削和压迫的内涵,指向社会的底层群众。中共建党初期将“平民”纳入共产主义运动的范畴,“平民”被用于描述劳资斗争。随后,中共采取国共合作的方针。在此背景下党内部分人改变对“平民”的理解,将其拉回最初的内涵,即黎民百姓,另有部分人依旧坚持建党初期包含与资产阶级对抗意义之“平民”。与此相对应,前者设想的“平民政权”是工、农、小资产阶级、资产阶级四大阶级联合的民主政治,后者设想的“平民政权”则强调政权对资产阶级的遏制和
在马克思这里,"公人"首先就是指符合人的社会性这一本质属性的人。不过,这里的"社会性"不是泛指人与人的联系,而是特指人与人联系中的统一性。所以,马克思的"公人"实质是指生活在这种人与人相统一的社会关系中的人。这种"公人"具有三种存在形式,即古希腊时期的自由公民,现代法权意义上的公民和未来社会中真正意义上的社会的人。马克思的"公人"揭示了不同于"私人"的另一种人的存在形式,为我们认识"私人"的实质和局限,把握其社会的人等思想提供了重要启示。
理论是行动的先导,中国扶贫事业之所以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关键在于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的基本原理,并一步步同中国的反贫困具体实际结合起来。梳理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的中国化历程,可以厘清其中的传承与创新。在指导思想上,战略目标从共同富裕拓展为共享发展,根本途径从发展生产力拓展为解放、发展、保护生产力,制度保障从社会主义发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实践方案上,新中国成立之初强调推进生产资料社会主义改造,并建立社会救济体系;改革开放后侧重于推进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并以政策带动后富;党的十八大以来则进一步筑牢反
改革开放以来,实践上从"几乎为零"到"半壁江山",理论上从"外部补充"到"内在要素",我国民营经济在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交替螺旋上升的演进过程中实现了巨大飞越。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内涵从"一维"到"三维一体"的深化,民营经济与公有经济也经历了由"二元对立"到"二元并存"再到"二元融合"的演进过程。民营经济内化为基本经济制度的要素,这既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又有利于持续地解放、发展和保护社会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大理论创新。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其价值优势为新型政党制度的形成提供功能性支撑,呼应了人类发展的现实需要,彰显了新时代下我国政党制度的路径演进。优秀传统文化为新型政党制度建设提供了效能、环境、视野、形式等契合性的价值基因。合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价值有助于从内生性因素中找寻新型政党制度的现实发展维度。从文化的时间延续与空间的更新脉络中可实现话语体系、制度效能和程序机制三个维度的建设方案。新型政党制度由此展现了价值汲取的功能优势从而为世界政治文明提供中国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