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沙:幸福感满满的低碳生态岛

来源 :新民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xhw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20年横沙稻田画(花博会主题)。摄影/郑宪章

  世界级生态岛,必然是绿色低碳岛。横沙作为崇明世界级生态岛建设的先行示范区,正朝着“零碳岛”的发展目标稳步前行。
  今年3月,“共建崇明横沙零碳岛绿电项目”战略合作协议签署,横沙岛根据当地新农业和水产业发展情况,计划开发“农光储一体化”项目和“渔光互补”项目,补充“微电网”,以零碳能源逐步替代高碳、低碳能源。横沙全岛自发自用、全岛平衡、余电外送,这样的“零碳绿电”局面,正在逐步从蓝图变为现实。
  从码头走出,刚刚踏上横沙岛的土地,你就能听到婉转的鸟鸣;沿着两边排列着茂密水杉的林荫道往岛内走,阵阵花香袭来,令人心旷神怡。在横沙这个上海崇明三岛中最为娇小、也最为原生态的岛屿,仿佛“世外桃源”的所在,低碳生活方式已蔚然成风。

低碳成为新时尚


  道路两边绿树之间的路灯都是太阳能供电,从大路通往每一户农家的分支小道上,同样是太阳能路灯全覆盖;不少农户家里用上了太阳能热水器、电灯,有的已经安装了光伏发电系统,节水器、节能门窗是许多人家的标配;路上行驶的公交车都是电力驱动,私家车如选择电动汽车可以申请免费安装充电桩;在智能感应的箱房里,生活垃圾被分类得整整齐齐……
  当你走进横沙乡的新永村-新北村-民永村社区,这样的场景随处可见,低碳已经成为当地村民的日常生活方式、流行新时尚。该社区在2020年年底被公布为上海市第二批低碳示范社区。
  光伏发电入户,是新永村-新北村-民永村社区创建低碳社区的一大亮点。新永村的一家名为“涵舍”的民宿屋上,竖立着长长的一排太阳能光伏板。“这套光伏设备的最高发电功率是30千瓦,一般阳光好的天气,白天最少都有20千瓦的功率,也就是一小时能发20度电。”民宿的经营者、新永村村民施强法说:他的民宿现在有12个房间,所有房间的空调、一般电器的用电都可以靠光伏发电覆盖,白天用电不花钱;多余的电量还能输送进电网产生收益。根据他已使用光伏3年来的销售电力收益计算,大约9-10年之后可以赚回当初购买光伏设备花费的金额,政府推广光伏时承诺的“十年回本”是实实在在做得到的。
  应用光伏的好处不仅在于节省电费。光伏组件在屋顶大面积铺设后能起到遮阳隔热的作用,降低空调能耗,同时大大延长屋顶各功能结构的使用寿命。光伏发电属于“零排放”,无燃料消耗、无噪声、无污染,在环保方面的贡献显著。据统计,每万度光伏发电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9970千克、减少二氧化硫排放300千克、减少氮氧化物排放150千克,节约标准煤4000千克。
  除了村民居家使用,横沙乡许多村的村委会、村民文化活动中心等建筑物也已采用了光伏发电。随着这项低碳技术的推广应用,它带给横沙岛的生态效益将愈加明显。
  新永村的垃圾分类工作从2016年就开始实施,是全上海最早行动的社区之一,而垃圾分类正是创建低碳社区的一大关键内容。2016年时,新永村倡导村民把干湿垃圾分开;之后几年再按照上海全市的部署,逐步實现“四分法”和定时定点收集。
  “一开始大家总归是有点不习惯的,但乡里、村里向各家各户做了很多宣传,我们邻里之间互相提醒、互相监督,大家慢慢就认可了垃圾分类的理念,现在执行起来已经十分自然了。”51岁的新永村村民、低碳社区创建志愿者蒋琴英说,“现在村里许多人家中八十多岁的老人看到有少数人不做垃圾分类,都会连声提醒。”
  这一点上,就能看出该村在推行低碳生活方式领域的优秀基础。“在整个横沙乡来说,新永村整体经济条件比较好、思想认识水平比较高,在执行政府各项政策方面一直比较到位,多次获评各级文明村、示范村。因此,我们以新永村为核心,拓展到周边的新北和民永两个村,共同创建上海市低碳社区。”横沙乡规划建设和环境保护办公室副主任陈海华向《新民周刊》记者介绍。
  如同推行垃圾分类一样,低碳社区的点点滴滴,先是靠乡、村两级开展大量的宣传推广工作,有讲座、有文艺演出、有上门讲解、有各级领导干部带头环岛骑行宣传……之后的落实,更多的力量来自村民之间的自我治理、自我监督。
  “低碳就是要节约各种能源,是一种美德,所以我们都挺愿意这么做的。”这是蒋琴英对于“低碳”的理解,也代表了不少村民的想法。有了这样的理念,村民们盖起了一栋栋节能农房,房屋里从门窗到用水、用电、烹饪,都采用低碳的设备。
横沙岛上的居民社区。摄影/黄志俊
位于横沙东部,面向东海的天使海滩度假村。摄影/张淼

  在创建低碳社区的过程中,当地开展的一项关键工作是建立碳排放统计制度。计算出每个人的生产生活有多少碳排放,以及低碳举措减少了多少碳排放;以量化的清晰指标,有力促进低碳工作的持续健康开展。
  碳排放量化以后,就可以评比村民低碳示范户,以及将村民在低碳工作中的表现与其获得的乡、村两级福利挂钩,用这样的方式激励人们积极实践低碳生活。
  这一点,上海全市也正在尝试。中国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十四五”时期,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
横沙岛风光。摄影/ 张淼

  2021年5月19日,上海市生态环境局局长程鹏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广大市民的参与,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一环。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需要市民朋友的自觉行动,如节约用电、拒绝餐饮浪费;做好生活垃圾分类;主动绿色出行,如步行、骑行、乘坐公共交通等。
  他表示,上海正在紧锣密鼓地筹备“碳普惠”工作,就是要把市民朋友们的绿色出行、简约包装、按需点餐杜绝浪费、做好垃圾分类等各种低碳行为所减少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核算出来,变成每个人账户里的“碳积分”;再通过对接上海碳交易市场、各个商业消费平台,让市民朋友通过低碳行为确实获得实惠。

绿色理念无处不在


  在获评“上海市低碳示范社区”的几个村子的先锋榜样之外,横沙乡的其他地方,也处处蕴含着低碳生态的元素。
  漫步在横沙乡民生村,人们都会被散布在村民房屋之间的一个个迷你农园吸引。走近一看,小小天地原来大有乾坤。农园里一个拱起的“小山坡”是“高床花园”,它的中心由秸秆等大块有机物质构成,当它们不断分解并释放热量时,就能为植物的生产提供有利条件。高床花园的坡度不小于45度,这能保持表面的泥土松散,有利于植物排水和吸收氧气。这样一个生态循环的小模型,是来自同济大学的研究团队与民生村合作建立的。
  高床花园属于该研究团队搭建的“朴门农园”的一部分。“朴门”一词来源于英文Permaculture的音译,意思是“永恒、永续的农业”;而中文里这个词又有“回归朴素之门”、恢复原始生态系统的含义。
  朴门农园中,人们可以观察到三个层次的生态循环:水塘生态系统、园林生态系统、自然生态系统。小鱼在水里吃蚊子的幼虫帮助灭蚊,大鱼吃小鱼,乌龟再吃大鱼……这是一个层次的循环。整个园林中,鸡鸭可以到处走,虫儿可以到处爬,这是又一个层次的循环。蜜蜂、蝴蝶、小鸟等动物,串起了园子和整个自然之间的循环。环环相扣,生生不息。朴门农业,同样是低碳农业。

  岛域负氧离子平均含量3079.42个/立方厘米,是地处长江口的天然氧吧,具有低碳以及零碳的优秀基础。

  这样的展示,能让绿色生态与低碳的理念环绕在当地人的身边,潜移默化、润物无声。
  2021年5月初,民生村的一条大路旁,工人正在进行农户建筑的改造。与整洁漂亮的房屋相互映衬的,是房前的绿地公园与屋后的清澈河流。外来的游客可能难以想象,如今眼前怡人的绿地,过去都是当地村民养殖螃蟹的池塘。“蟹塘对水体环境有污染,因此我们说服村民,让他们放弃了这项养殖;这部分收入,可以通过经营民宿等其他方式得到补偿。”民生村党总支书记、村主任顾春荣说。
  原来连片的蟹塘如今被改造成了环境宜人的公园,沿着石子路往里走,还有一个湖泊。《新民周刊》记者在现场看到:湖水清澈见底,许多鱼儿游来游去。当地村民说:要是等到黄昏时分,许多归巢的水鸟都会出现在水面和树林间,那时的景象更加迷人。
  村民屋后如今连成河网的水系,在过去也曾是一个个互相隔绝的“死水塘”。当时,水体不流动,村民生活污水直接排放进去,天气热的时候常常发臭。村委会为此挨家挨户做工作,说服村民把池塘的围栏打开、把水面清理干净、让生活污水全部纳入专用管道而不排进水里。如此一来,整个村子有了畅通的河网,水流动起来,清澈洁净;村委会还在河道中种植花草、修建桥梁,让生态环境变得更美。近年来,这样的环境治理在横沙全岛各地都在开展。
  顾春荣说:村子里的污水处理站正在开展提升工程,将来生活污水经过处理后排放进河道时的水质,将比现在更好。
  “创建低碳社区的这几年,我们身边的绿树花草明显更多了,生活环境越来越好,让人很开心。”新永村村民蒋琴英感慨。据统计,新永村目前的绿化率已达60%以上,许多村民的土地都流转成为公益林,为低碳做出了贡献。
  新永村村委会副主任于峰介绍说:该村计划建设一个低碳展示馆,把村子以及整个横沙乡在低碳领域的实践,以及世界各地在低碳领域的先进理念和尝试,集中地呈现给村民,让更多人理解低碳、认同低碳、实践低碳。

科技助力建设“零碳岛”


  清朝咸丰八年(1858年),横沙岛成陆露出水面,于光绪十二年(1886年)划归江苏南菁书院管辖,《南菁书院沙田碑记》中记载“沙无名,名以南菁,自余始”。故而“南菁”成为横沙的古名。这个年轻的岛屿,历经多次海坍,通过几代横沙人民与海斗争、艰辛垦拓,成为如今行政辖区总面积51.74平方公里的美丽生态岛。
  横沙全岛森林覆盖率45%,居上海全市之首;生态廊道占地面积4173.75亩,覆盖全乡21个村。岛域负氧离子平均含量3079.42个/立方厘米,是地处长江口的天然氧吧,具有低碳以及零碳的优秀基础。
  为了保护好这个低碳生态岛,人们在岛上布下了近千个感知生态环境的“神经末梢”,让岛上的一草一木都可以“说话”。
  横沙岛上的“南菁新院”,得名于“南菁书院”,是岛上的一处综合行政场所。横沙生态环境的数字化“大脑”就位于这里。
橫沙计划发展美产业、美河湖、美田园、美人文。摄影/郑宪章
横沙是崇明三岛中最为娇小、也最为原生态的岛屿。摄影/龚胜平
横沙兴隆农业生态园。摄影/黎军

  这个全国首创的“生态智联大脑”里,清晰排布着横沙全岛的水、土、林、气等各项生态指标。《新民周刊》记者在现场看到:大屏幕上不断跳出各项数据以及生态环境指数。这些数据来自在全岛设置的共计百余个站点、近千个感知触点,这些触点就像“神经元”一样时刻记录着相应点位的生态指标,定期将数据传送至“生态智联大脑”。
  水中的触点一般位于河底,太阳能电池板则露在水面上,监测溶解氧、水位、水温、氧化还原电位、pH值、电导率等水质指标;土壤中的触点埋在农田各处,监测土壤温度、土壤湿度、电导率、酸碱度、盐分、重金属含量等指标。每个触点上都装有数量不等的传感器,每个传感器分别记录某一类指标的生态数据,近千个这样的“神经末梢”分布在横沙全域,不间断地记录作业。
  每10分钟,传感器中搜集到的生态数据就会被打包自动发送到数据中心。一旦发现数据异常,数据中心就会发出预警,提醒相关部门进行相应处理。在这样的实时监控下,横沙岛的生态环境稍有“风吹草动”,都会被人们敏锐感知到,进而采取保护措施。
  “生态智联大脑”是崇明探索实施城乡社会精细化管理的尝试,在试点的基础上,崇明的城乡智能管理大平台利用大数据实现了一体化管理新格局。整个平台功能包括5个基础功能和12大专题模块,生态监测、防汛防台、交通、市容、生产、客流、水系、房地、经济、应急管理、社会治理以及村居信息等全部纳入其中,实现一网统管。
  区一级平台下,还延伸到各乡镇、相关委办局、区属企业构建二级平台,并设置村居工作站,一张数据网让崇明三岛实现更精细化的城乡管理。横沙岛就是该平台的优秀案例。未来,对碳排放的监测,也有望融入这个平台。
  横沙,是崇明作为世界级生态岛建设的先行示范区。“横沙竞美”是崇明区对横沙乡的发展定位。横沙计划发展美产业、美乡村、美河湖、美田园、美人文,建设樱花园、玫瑰园、望江灯塔等多个网红“打卡点”,坚持“小、新、高”理念, 以一环、三乡、九园、十八景,打造具有“中国元素、江南韵味、海岛特色”的“生活秀带”“发展秀带”。低碳工作的推进,无疑与之相辅相成。
  2021年3月,崇明区与申能集团签署“共建崇明横沙零碳岛绿电项目”战略合作协议。申能集团将结合横沙岛当地新农业和水产业发展情况,通过开发“农光储一体化”项目和“渔光互补”项目,补充“微电网”,以零碳能源逐步替代高碳、低碳能源,实现横沙岛全年电量平衡和电力能源的零碳供给。
  据介绍,申能集团将在横沙岛上应用“上可发电、下可养鱼蟹”的渔光互补发电新模式、以秸秆等农作物废弃物为燃料进行生物质能发电等供能新技术,打造上海首个可再生能源电力零碳供给“零碳岛”,助力上海碳达峰、碳中和。
  其中,绿电项目计划于2021年建成3万千瓦“渔光互补”,配套5千千瓦时储能及微电网项目;2022年建成5万千瓦“农光互补”项目;2025年建成30万千瓦光伏电站,配套10万千瓦时电化学储能项目及生物質能发电,最终形成全岛自发自用、全岛平衡、余电外送的绿电局面。
  另外,随着横沙零碳岛启动建设,申能碳中和研究院将落户崇明长兴岛,成为上海首个碳中和研究院,围绕碳达峰、碳中和展开前瞻性研究。
  横沙,这个美丽幸福的生态岛,将为经济社会绿色的低碳发展,贡献独具特色的案例。
其他文献
沈嘉禄  苏州吴江区有两个带“泽”字的古镇,一个是震泽,保留了一条不足两里长的老街和一座高高的石拱桥——禹迹桥,仿佛大禹治水时真的在此歇过脚;另一个是盛泽,中国丝绸之乡,史书上所言“日出万匹、衣被天下”,指的就是它。  震泽境内有个长漾湖,据说那里的白鱼比太湖所出还要鲜嫩肥美,生态养殖的甲鱼全江苏第一。长漾湖以南一大片农田中还拥抱着一个较小的湖泊——周生荡,传说周瑜曾在此操练水军。在长漾湖与周生荡
摄影/ 沈琳  新疆喀什地区第二人民医院(以下简称“喀什二院”)尽管坐落在遥远的祖国边陲,但记者入目所见的,是崭新的住院大楼、宽敞的门诊大厅、先进的诊疗设备,这里是当地500万居民坚实的医疗后盾。  你知道吗?10年前的喀什二院,还是一家医疗用房严重不足、设备短缺、技术落后的二甲医院。改变,正是从上海援疆医疗队进驻喀什二院后发生的。  2012年起,上海决定“集中力量开展攻坚战”,组织上海多家知名
1997年2月,英国Roslin研究所伊恩·维尔穆特(Ian Wilmut)教授率领的团队在顶级学术期刊《自然》(Science)公布了“多莉”羊的诞生。这只实际上出生于1996年5月的首例体细胞克隆哺乳动物自此成为动物界的“明星”,也彻底颠覆了人类对生殖发育经典理论的认识。  在接下来的20年时间里,科学家们陆续成功克隆出牛、猪、小鼠等超过20种哺乳动物,但对非人灵长类动物的克隆一直停滞不前。 
“绿色贝雷帽”的特种部队进驻南越进行“特种战争”。  2020年2月29日,美国和塔利班签署了一项旨在结束阿富汗战争的历史性协议,开始从阿富汗分批撤军,离开这片打了20年“反恐战争”的战场。这一幕,与47年前在越南发生的场景,何其相似。当年,美军也是同样,带着满身疮痍,身心俱疲,心有不甘地撤离苦战了十多年的越南。侵越战争,成了美国抹之不去的一段梦魇。  镜头拉回到1973年的3月29日,美国援越司
藏族学生排演话剧。摄影/尹雪峰  雪山江河作背景,草原大地作舞台。藏戏艺人们无须幕布,不要灯光,只一鼓、一钹为其伴奏,别无其他乐器,戴上藏戏面具,从色调造型上区分人物性格“善、恶、忠、奸”,便将生活点滴,厚重历史,演绎成各种动人心魄的故事,传颂千年之久,这便是藏戏的魅力。  在山南市扎西曲登社区,有一座表演的小院,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雅砻扎西雪巴藏戏传习基地”。从唐东杰布在扎西曲登村排练出最初
程多多《昆曲秋江》。  “发扬昆曲,就是发扬民族性。”一代艺术大师程十发先生的这句话最直接也最充分地表达了这位睿智的文化老人对昆曲艺术钟情一生的热爱与痴迷。的确,作为传统文化的优秀代表,昆曲与国画堪称双璧,无不以其形象化、虚拟型与民族性而具有生生不息的生命力,代代相传,发扬光大。  昆曲之妙,恰在于虽是小小舞台,却足以纵横千古,以典雅精致的文辞、婉转悠扬的乐曲、优雅曼妙的舞姿,将中国文化中最核心的
十年前,2009年6月25日下午12:21,美国加州当地的91 1响起了铃声。大约十分钟之后,救护车呼啸着飞驰而去。  当医护人员赶到加州洛杉矶荷贝尔山的一幢居所里时,他们惊讶地发现处于休克状态情况危急的正是一代巨星迈克尔·杰克逊。一个令人“颤栗”的新闻随后震惊了整个世界:美国西部时间14:26,迈克尔·杰克逊的心脏停止了跳动。  一代音乐巨星以这样一种突然的方式离开了这个世界,终年只有50岁。 
3月26日,中国驻孟加拉国大使李极明(左五)在孟加拉国首都达卡向孟方转交援助物资。  新冠肺炎疫情正在全球快速蔓延,为了避免因为握手、贴面亲吻、碰鼻等方式成为人与人之间病毒传染的可能途径,碰肘礼成为了人们问候的新方式。  3月21日晚7点多,承载着中国援助塞尔维亚医疗专家组的飞机抵达了塞尔维亚首都贝尔格莱德。塞尔维亚方面给予最高礼遇迎接:总统武契奇、卫生部长、国防部长等多位政府官员在机场停机坪等候
7月20日,影院复工的第一天,《第一次的离别》就像它曾许诺的那样,如期而至。  早前在香港国际电影节展映时,手册上介绍说,它的画面上,吹拂着伊朗导演阿巴斯的遗风。它的名字,也会让人不小心以为是阿斯哈·法哈蒂的经典作品。有意或无意被模糊的辨识度,似乎再次说明,它包含了许多暧昧晦暝的空间。  如果只是模仿伊朗名导阿巴斯,其实不会有这篇评论。至于由《第一次的离别》会产生的第一次、第二次……第十次“离题”
唱跳俱佳的陈小春在演唱会上挥洒自如。     毫无征兆地,湖南卫视8月12日开播的《披荆斩棘的哥哥》就迅速爬上了热搜,并且伴随着每一期的热播,引发全民讨论。  作为《乘风破浪的姐姐》的续作,这档中年男性艺人选秀综艺节目,展现出完全不同于以往选秀综艺的多重型格魅力——既有爷青回的怀旧杀,也有狂拽酷炫的专业舞台呈现,更有令人动容的兄弟情、夫妻爱……这不单单是一出综艺秀,更是人格秀、职场秀、婚姻秀。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