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信息时代的教师培训课程开发

来源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luo136131525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信息化时代教师的专业知识亟待更新。本文从TPACK这一框架出发,对信息时代教师应该具备的知识体系进行了具体分析,形成了基于TPACK的教师培训课程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对信息时代教师培训者以及培训课程设计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教师培训;TPACK;课程开发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1-7384(2013)07/8-0035-04
  信息时代我国教师专业知识更新的必要性
  信息技术的发展与不断应用将人类社会从工业社会带入信息化社会,而在信息化社会中,我们也亲身体验并感受着信息技术给我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带来的各种革命性的变化。各个国家与组织也在研究与思考这个特殊的时代,我们需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才能更好地适应与推动时代的发展。美国的“21世纪技能合作项目”与欧洲研究小组曾经就21世纪所需要人才的技能进行了深入研究。从研究结果可以发现,在这个知识快速更新、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需要解决的问题越发复杂。这些问题往往涉及多个学科、多个领域乃至多个国家[1]。这要求信息时代的学生能够快速学习、应对变化、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此外,越来越多的学生出生、成长在信息化社会,成为典型的“数字土著”。他们的思维方式、学习方式已经体现出了更多的信息化特征。信息时代将教师推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富有挑战性的位置,即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教师专业知识的更新显得尤为必要与迫切。
  TPACK:思考信息时代教师专业知识构成的新框架
  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已经开始注意到,原有的教师知识框架已经不能满足信息时代下教学实践与人才培养的需要,教师的知识体系需要在原有的学科内容与教学法知识基础上进行扩充与更新,需要考虑融入信息技术的因素。有学者先后提出过ICT-related PCK、e-PCK、TPACK等教师知识框架。目前讨论较多、也较有影响力的是美国学者提出的TPACK。TPACK是密西根州立大学的Punya Mishra和Matthew J. Koehler教授于2005年首次提出的。即在原有教师专业知识构成框架的基础上,融入了“T”(技术)的因素[2]。目前,TPACK在国外的研究较为广泛与深入(详见介绍TPACK的相关文章)。国内对于TPACK的研究还很有限,仅能检索到十几篇文献,多数集中在对TPACK的介绍,少数的几篇论文对于TPACK框架指导下的具体学科教师知识进行了研究与分析。国内外学者对于TPACK的介绍与讨论为信息时代教师专业知识的新发展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框架,即信息时代教师专业知识构成中已经不可回避“信息技术”这一要素。TPACK的提出者也指出,TPACK知识框架不是P(教学法知识)、C(学科知识)、T(技术知识)三种要素的孤立组合,而是涉及三种要素之间的互动,三者之间是相互影响与相互作用的,需要教师培训者与一线教师的探索。我们不得不承认,这种理论框架必须要能够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课程,对于教师的专业成长才有切实的意义与价值。因此,我们需要将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具体化、实例化、课程化,即基于TPACK这样的理论框架,开启面向信息时代的教师培训课程开发工作。笔者认为,在面向信息时代的教师培训课程开发中,有两个关键问题需要解决:一是对信息技术的系统认识与理解(信息技术是什么),二是将信息技术与其他两个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具体化。
  信息时代教师培训课程开发的关键问题
  (一)该如何理解“信息技术”
  TPACK的提出者对于“技术”的理解包含了传统的技术(粉笔、黑板等)与现代信息技术。对于信息技术的阐述是通过举例的方式,没有给出系统而深入的分析。笔者认为,这种方式会导致对于技术的认识出现盲人摸象的片面性与局限性,不利于教师培训课程的整体设计与开发。
  对于信息技术的理解,可以从宏观、中观以及微观三个层次展开。以下将分别阐述三个层次上的理解。
  1.宏观上的理解
  “信息技术”代表的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属于相对稳定的意识与理念层面。随着互联网与物联网的不断发展,人类与周遭事物都慢慢被数字化和网络化。解决问题的方式也更加依赖于信息技术实体,使得人们的思维方式总会包含如下的关键词:数字化、网络化、多媒体化、快速更新与变化、全球化等。著名学者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尼葛洛庞帝所著的《数字化生存》一书就是向人们传达出这样一种理念:在数字化时代,“信息技术”意味着一种生存状态[3]。出版一本出版物时,会想着同时生成数字化版本(包含配套VCD或者在线网站等);为一个产品做宣传时,营销的形式不再局限于海报与电视广告,而是包含了网络视频广告、微博与微信的文字与图片整合营销;了解一个人或者事物时,会考虑到搜索引擎或者社交网络上搜集这个人的相关信息;当想要做一种举措与改变时,会希望了解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做法,等等。正如尼葛洛庞帝在书中所提到的:“几乎全球各地,都在向个人电脑俯首称臣。我们看到计算机离开了装有空调的大机房,挪向了书房,放到了办公桌上,现在又跑到了我们的膝盖上和衣兜里。不过这还没完。”尼葛洛庞帝提到的“没完”的后续发展就是,信息技术会潜移默化地跑到我们的头脑里,成为一种思维、意识,参与并影响着我们的决策。
  2.中观上的理解
  “信息技术”代表着由各种硬件和软件等以实体存在的技术形式。自第一台计算机埃尼阿克诞生,到现在智能移动设备普及到各个领域。这期间不断涌现出各种技术形态:互联网、移动互联网、计算机、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射频识别标签(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等,还有运行在这些硬件上的各种软件。目前,提及信息技术,绝大多数人是从这个实体层面来理解的,这个层面上的信息技术具有不断更新、发展的特性。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进程中几次大型工程,包括“农远工程”、“校校通”工程、“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项目”等,都是试图通过为学校配备硬件设施与软件资源,以及让教师能够在教学中合理应用硬件设施与软件资源展开的。   3. 微观上的理解
  “信息技术”代表着人们在应用软硬件基础上所形成的数据。随着人们对于各种硬件与软件的应用,已经形成了海量的数据,我们已经进入到了“大数据”时代。在大数据时代,如何有效利用数据则成为一个关键命题。麻省理工学院的教授布伦乔尔森比喻说,大数据的影响,就像是4个世纪前人类发明的显微镜一样。显微镜把人类对自然界的观察和测量水平推进到了细胞级别,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历史性的进步和革命。大数据将成为我们新的观察人类自身社会行为的“显微镜”和“仪表盘”。在2010年,美国总统科学技术委员会给总统和国会的报告《规划数字化的未来》中指出,联邦政府的每个机构和部门,都需要制定一个应对“大数据”的战略。2011年《Science》上的一项研究显示,来自世界上不同文化的人们,每天、每周的心情都遵循着相似的模式。这项研究建立在两年多来对84个国家240万人的5.09亿条微博的数据分析基础上,这是以前完全无法做到的[4]。Udacity、Coursera和EDX等在线教育课程通过跟踪学生的在线学习轨迹来寻找最佳的教学方法。通过分析学生看过的每个论坛帖子以及他们是否正确完成课外作业,来预测看过某个帖子之后的学生正确作答的概率,并由此来确定哪些论坛帖子最合适学生阅读。这些都是过去无法得知的,对于数据的应用彻底地改变了教学方式。
  (二)该如何理解信息技术与学科知识以及教学法知识之间的相互作用
  如前所述,TPACK为信息时代教师专业知识构成提供了新的框架,但这种框架需要具体化、实例化,最终形成课程,才对一线教师的专业成长有切实的价值与意义。因此,根据上述对于信息技术三个层面的理解,笔者将信息技术与学科知识以及教学法知识之间的相互影响与相互作用通过上表具体阐述出来。
  信息时代教师培训者以及培训课程的新发展
  1.教师培训者要持续关注并深入研究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在学科教学的融入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普及与发展,具备信息技术意识与能力已经不仅仅是信息技术学科教师或者培训者的工作范畴。而且已有大量研究证明,让教师单独学习信息技术课程并不必然导致教师能够在教学中合理恰当地使用。作为各个学科的教师培训者,除了关注学科知识以及教学法知识以外,更加需要关注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对教育的影响。举例来说,如上表所提到的“现在以及未来适合本学科知识的各种硬件与软件有哪些”、“其支持教学的优势与劣势分析”、“基于数据的决策与分析方法”、“信息技术支持下各学科通用教学模式以及学科创新教学模式”等都需要各学科教师培训者的持续关注与深入研究。
  2.教师培训课程的新发展:人人时时处处的小粒度微课程
  人人的贡献: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步入Web2.0时代,每个人都成为内容的生产者,每位教师也将成为优质教师培训课程的贡献者。很多人曾诟病原有培训课程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存在的问题,教师作为培训课程开发的参与者将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使得培训课程更具现场感,更加鲜活。
  时时处处的记录分享:随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以及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对于问题、反思以及经验的记录、整合与分享也将更加便捷。每一位教师都可能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伴随反思与总结的过程生成简单的培训课程(如,通过社交应用Papa,拍下照片的同时,录下自己对于当前教学情境的困惑、反思与经验等)。这些课程也将成为后续教师培训课程开发的原型。
  小粒度的微课程:伴随着移动互联网与移动终端的发展,微课程在过去的两年内得到了国内外很多研究者与实践者的认可。目前已经形成了几种相对典型的微课程。如国外的common draft提供的视频、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戴维 · 彭罗斯(David Penrose)所制作的一分钟课程,还有我国鄂尔多斯市李玉平老师制作的课程都是微课程的典型代表[5]。笔者认为3分钟左右的小粒度微课程更适合工作繁忙的教师队伍在各种空闲时间通过各种移动设备进行学习。
  注: 本文系黑龙江省2012年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点专项项目“提升高校新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校本培训研究——以东北石油大学为例” (课题编号:JGZ201201045)部分成果。
  (作者单位:北京教育学院信息与远程教育学院 东北石油大学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学院)
其他文献
《史记》概说  司马迁《史记》乃一代大典,博大精深,融文史哲经于一书,内含诸多大智慧,治国理家,修身究学,借鉴资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是一座文化宝藏,鲁迅先生评之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高度概括了它在中国史学史和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它流传了两千多年,基本上完整地被保存下来,从其诞生至今,私人和官方频繁传抄和刻印,注释、翻译和节选本众多,研究成果浩瀚,目前已形成专学——“《史记》学”。研
2012年4月27日,北京市朝阳区教育系统召开了一次宣传思想和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会议。与以往会议不同的是,近千人规模的会议,现场却仅有数十人,其中还包括北京教育新闻中心、朝阳区文明办、朝阳区委教工委、朝阳区教委的领导。大部分参会人员通过网络视频会议系统在朝阳区教育系统基层单位的350个分会场同时参加会议,还有300余所民办学校通过网上直播平台收看会议。  会议中,主会场与分会场可以同时观看精神文明建
中关村第二小学于1971年建校,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与壮大,目前学校共有中关村、华清、百旺三个校区,已发展成为拥有111个教学班、264名教职工、4678名学生的品牌学校。为适应信息社会的飞速发展,提高学校的综合竞争实力,提升师生全面的信息素养,实现学校与社会、师生和家长之间便捷有效地沟通,我校提出了“打造数字校园,提升办学层次,扩大办学空间”数字校园建设的整体目标和规划方案,以“自下而上”的决策与应
今年暑假,北京大学的汪琼教授在中国大学MOOC网主持的《翻转课堂教学法》网络课程可谓“人气爆棚”。据统计,仅第一期课程全国就有2.5万人报名参与,并最终有约5000人获得学位证书。这从一个侧面说明,翻转课堂在神州大地的火热态势仍在延续。  为什么翻转课堂能持续火这么久?邓肯·瓦茨对病毒式传播的研究,或许可以解释自从我刊2012年将其引入国内后,迅速引起教育界同仁关注并形成热潮的原因。他认为:“潮流
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教育改革发展不可或缺的支撑和推动力,已经成为21世纪世界教育发展的鲜明时代特征。  站在时代发展新的起点,国家对教育信息化进行了新的顶层设计,空前提高了教育信息化的战略地位。教育信息化可以破解长期以来制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诸多难题。这也反应了社会各界对于通过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创新教学模式,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均衡和公平,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需要的
案例一:在一堂网络课上,一位教师让学生进行电脑操作,这位教师说:“请同学们双击熊猫图标打开专题网站。”有一些学生似乎不能理解“双击”的含义,茫然不知所措。这时,一位学生大声地说:“就是‘摁’两下鼠标。”众学生才恍然大悟,把这个文件打开。  案例二:在一次信息技术课教学比赛中,一位教师只用几句话创设了情境,接着开始让学生自学教材。学生学完后,教师让学生上前来汇报,在学生汇报的过程中,他的点评就“对吗
九年的教学生涯中,我上过许多节课。大部分已经印象模糊了,但有一节课让我至今仍记忆犹新。  那是一节区级公开课,教学重点和难点是让学生熟练掌握VB程序设计中timer控件的使用方法。为了这堂课,我在教学设计时做了很多的准备工作。充分研究教材和学情后,结合学生生活,我定下了《魅力朱家角》这个课题,并精心设计了以下任务:让学生找出4幅自己心目中最能代表朱家角古镇的图片,利用VB程序中的4个timer控件
关于教学中学生的个性化阅读  新课标强调,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个性化阅读是以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为基础,获得独特感受和体验的阅读。新课标强调,要尊重学生新鲜或不成熟的阅读感受,关注学生富有个性的理解,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想象、联想和发散性思维。这个要求体现了新课标中关于“学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的理念。这个要求不仅符合一般的阅读规律,更符合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教学规律。很多教师在新课标的指导
随着现代性发展,身处都市丛林的我们时常会被无休止的忙碌和繁复所裹挟,时刻在追求简单,却发现陷入无尽的时空漩涡之中。于是,我们开始思考,时间都去哪了,忙碌的目的是什么,人生的意义何在?这种对于慢节奏、闲暇生活的期盼,成为人们对安逸生活最初梦想的共同“乡愁”。前些年,一曲《时间都去哪了》传唱街头巷尾,而木心先生的《從前慢》也在网络迅速传播得到广泛共鸣:“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
课程改革已经经过7年的探索历程。在这个过程中,各地基层学校都在努力理解、践行和倡导教育的新理念,身体力行地推行素质教育,努力达成课程改革的各项目标。7年的改革,大家都付出了不懈的努力,也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特别是在教学领域,这项改革的成果更是百花齐放、活跃而且深刻。当前,我国已经全面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也在健康、迅速、有序地发展。教育部在今年召开的年度工作会议上,周济部长特别明确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