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师生朗读教学策略

来源 :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longdy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全面实施,语文教学也提出“还原课堂本真”的理念。教学千法“读”为本,朗读具有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增强语感等功能,因而需要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合理运用朗读手段,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和内心情感,深化对所学文本的理解,从而提高阅读教学效率。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师生;朗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20)06-0114-02
  朗读是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不可或缺的教学方式,能帮助学生走进文本并有效理解其内涵,即以读促悟。初中语文教师在实际朗读教学中应明确目标,合理设计朗读这一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实现预期教学目标。
  一、明确朗读目标
  朗读指导是要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而深化对所学文本的理解。然而在实际教学中,语文朗读教学较为单一和形式化。通常学生在朗读课文时,教师会利用这个时间段,设计之后的教学流程或板书。由此一来,朗读就成为形式化的课堂行为,这不仅对提升学生朗读能力没有帮助,长此以往还会降低课堂教学效率。语文教师在学生朗读时,应紧跟其进度和节奏,实时引领[1]。以《乡愁》为例,教师可在学生朗读之前先为学生示范朗读,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感情,再通过自身朗读,体会作者在诗歌中所传递的思想感情和不同的情绪变化。乡愁本是一种看不见和摸不着的抽象情绪,然而诗人借助特有的意境,形象化地表达它。若能让学生富有感情地朗读进而深刻体会文章情感,将有利于达到预期阅读教学目的。
  二、加强教师引导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教师则扮演引导者和组织者角色。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转变传统教学观念,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参与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实现这一课堂需求,提高朗读能力是极为有效的途径之一。语文教师可给予学生适当引导,通过朗读调动课堂氛围。以《紫藤萝瀑布》一课为例,该篇课文讲述作者在心情极度压抑时,偶然看到一株奋力向上生长的紫藤萝,旺盛的生命力给作者带来极大启发,使作者告别抑郁,重新开始新生活。这篇课文中部分段落十分适合朗读,如:“我在开花!它们在笑。我在开花!它们嚷嚷!”上述句子体现紫藤萝旺盛的生命力,因而需要运用昂扬积极的语气朗读,充分表现出紫藤萝旺盛的生命力。当然,语文教师在具体教学中,可适当引导学生做好预习,先为学生补充文本创作背景和作者经历。有了相关了解之后,学生便能理解,作者在看到十多年前的紫藤萝时心情是抑郁的。朗读这部分课文内容时,就可指导学生运用低沉的语气并放慢语速。而在朗读再次看到紫藤萝旺盛的生命力时,就可运用高亢的语气,展现作者的喜悦和兴奋。科学合理的指导能让学生高效朗读,提高阅读效率。
  三、优化朗读方式
  既然初中语文文本朗读在教学中发挥着不可小觑的作用,那么教师就应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和文本内容采取有效朗读方式,克服传统朗读教学中存在的弊端,提高学生语文阅读能力[2]。
  (一)范读
  范读即语文教师带有感情地示范性朗读,为学生展示正确的语调和语速等,这在教学中还起着陶冶情操和渲染课堂氛围的效果。教师在朗读中将无声的语言文字转为有声的朗读,并恰当地表达出作者情感。学生情绪往往较易受到教师朗读的感染,教师在范读中运用的手势、表情、眼神等都会成为无形的信息传递给学生[3]。以《春望》一课为例,这首律诗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如果单凭直觉只能理解其表面含义,而通过富有技巧性的朗读则能让学生想象一旦国破了,那么政局、人事、百姓生活都会跟着被破坏。语文教师的范读容易激发学生情感,并在一定程度上还能让学生针对文本展开想象,让学生内心世界和文本产生共鸣,提高阅读质量。
  (二)默读
  由于默读这种朗读方式不用发出声音,它有利于学生走进和思考文本内容,最重要的是它不会让学生感到疲劳,能始终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以《藤野先生》为例,教师可以让学生默读,并结合圈点勾画的方式让学生静心感悟作者对恩师的怀念以及弃医从文的思想情绪变化。默读能为学生提供充足的阅读时间,并在此过程中想象和思考文本中的人物关系和性格内涵,深化学生对所学文本情感与内涵的理解。
  (三)分读
  分读这种朗读方式包括分性别、分小组或分角色朗读,适合刚步入初中的学生。以《日》和《月》这两首散文诗为例,教师可选取分性别的朗读方式。朗读时,男生的豪放阳刚与女生的细腻温婉对比强烈,能让学生体会到作者借飞蛾象征爱国人士为祖国慷慨献身的大无畏精神。这样的分性别朗读既活跃了课堂气氛,也让学生把握了作者心理變化,最后悟出作者真正要表达的主旨。
  四、掌握朗读技巧
  相关研究指出,部分语文教师虽然能透彻理解文本,但实际教学中缺少关于对朗读技巧的指导,因而学生在阅读时难以借助朗读表达对文本的理解。这就向教师提出了对朗读技巧的掌握和运用指导的要求。
  (一)重音
  所谓重音,即着重强调文本中体现中心的词汇,运用声音体现该词汇的重要性,如重读比喻和对比类词汇。以《沁园春·雪》一课为例,该篇诗词中有句:“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作者用比喻词“银蛇”和“蜡像”凸显山的动态美,这就要重读。还要重读同类词汇,如“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重读“冰封”和“雪飘”以凸显辽阔壮丽的北国雪景。
  (二)停连
  所谓停连,即朗读中声音的延续和中断。在具体朗读时,朗读者应结合作品传递的思想感情调整声音和气息变化,使听者感受到该连则连和当断即断。一般停连有逻辑停顿、语法停顿、心理停顿这几种。其中逻辑停顿由思维作为主导,重点凸显部分词语在文本中的作用。语法停顿则与标点符号和段落保持一致,停顿时间长短和不同标点符号有着紧密联系。心理停顿即受心理思想情绪主导,在文本句子中,非标点处也可有心理停顿以满足表达需求。以《最后一课》为例,学生在朗读:“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力量,写出\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教师指导学生应运用先深沉悲愤、后慷慨激昂的语气朗读,再加上合理的停顿以体现韩麦尔先生深厚的爱国之情。
  (三)语速
  所谓语速,即朗读速度。语速快慢与文本刻画场景、作者表达方式和心情等多种因素有关。以《皇帝的新装》一课为例,文中有句“我什么也没有看见!这可骇人听闻了。难道我是个愚蠢的人吗?难道我不够资格当皇帝吗?这可是最可怕的事情。”教师要先分析,使学生充分了解这句话是在刻画皇帝心理。朗读前半部分时,应放缓语速,降低声调,凸显此时皇帝心里十分害怕,怕被人嘲笑。朗读后半部分时,应加快语速,提升语调,凸显皇帝盲目自信,通过快慢高度结合的语速呈现荒唐无知且表里不一的皇帝形象。
  (四)语调
  语调涵盖声音强弱和高低等不同变化。通常表现忧郁、疑虑、平淡等情绪文本多以舒缓语调朗读;表现坚决、活泼、兴奋等情绪文本多以高昂的语调朗读。以《岳阳楼记》一课为例,第三段描写的景物略显阴掺和抑郁,因而在朗读时,可指导学生运用低沉的语调,表达作者登楼时看到满目萧然的景象所产生的哀伤之情。
  总之,朗读指导是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帮助学生深入解读并理解所学文本思想感情、主旨内涵,提高学习效率。当然,在全新的教育背景下,语文教师在阅读中开展朗读指导要贴近学生实际情况,明确朗读目标,深化对朗读本质的理解,最大限度还原真实朗读过程,并促使朗读技巧和阅读文本内容相结合。调动学生参与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和学生核心素养,为学生终身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岳英明: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有效朗读教学策略的研究[J].新课程(中),2019(1).
  [2]张振江:书声琅琅,激情飞扬——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研究[J].中华少年,2018(20).
  [3]周晓青:初中语文朗读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J].课外语文,2017(31).
其他文献
【摘 要】读写教学几乎贯穿语文教学的全过程,而对学生读写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相当缓慢的过程。教师要根据学生的阅读水平差异,引导学生进行大量的有效阅读,并在此基础上,从引导学生自由真实的写作入手,对学生进行渐进的系统写作训练,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阅读差异;有效指导;成功教育;读写训练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20)06-0096-
期刊
【摘 要】新时代教育理念的发展和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传统历史课堂的教学方式需要注入新的活力。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史料,不仅有利于历史课堂内容变得更加丰富有趣,增加学生对历史事件真实性的了解,还有利于高中生学习的积极性与思维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高中历史;历史史料;运用价值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20)06-0098-02  在进行历
期刊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及学生对知识学习的积极性。研究发现,合作讨论的学习方式可以大大增加学生的参与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讨论教学不仅对有效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起着重要作用,也可以让学生养成善于思考的好习惯。本文浅析了讨论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几点实施策略。  【关键词】初中语文;讨论教学;实施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
期刊
【摘 要】中学阶段将生涯教育融入各学科教学,是切实推进新高考改革的保障之一。新高考改革在选科上赋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权,但学生普遍缺乏选择的能力。本文基于笔者实际教学工作经验,着力探析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如何渗透生涯规划,以期为中学生涯教育的实践提供参考。  【关键词】生涯教育;高中地理;渗透;探析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20)06-01
期刊
【摘 要】地理学科的地图教学非常重要。地图教学能够使学生在地理课堂上获得的理论知识在地图的观察和分析中得到验证,通过对地图的研究强化巩固所学知识,对学生的想象能力、思维能力等有重要帮助。本文主要对地图教学促进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识图析图能力的提高、模型化思维的形成、探究能力的增强等方面进行了探析。  【关键词】地图教学;地理教学;思维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期刊
【摘 要】项目教学法不仅有利于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而且还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但是具体应用时,教师还需结合学科教学内容、学生学情,合理选择项目教学法的应用实际、应用途径。本文先是简述了项目教学法的实施流程,接着结合实例分析了项目教学法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具体应用,最后分析了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关键词】高中;信息技术;项目教学法;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3.98 【文献
期刊
【摘 要】随着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推广,在英语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辩式思维愈加受到重视,它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提高创造能力的必要途径,同时也是落实创新型社会人才培养的关键性举措。纵观当前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现状,审辩式思维贯彻并不乐观,这便需要教师格外重视。本文立足审辩式思维内涵,就审辩式思维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具体运用给出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审辩式思维;高中英语;阅读教学;运用  【中图
期刊
【摘 要】本文以高中地理学科为立足点,探讨该学科视野下关于微问题导学课堂的构建情况。“微问题导学课堂”是指以一系列微问题探究为主要线索而展开阐释的知识建构活动,它的主要承载者与重点是微问题。本文对于微问题导学课堂中微问题的选取、构建、整理、总结等做了阐述,以期构建出有效的微问题导学课堂。  【关键词】高中地理;微问题导学课堂;学科视野;建构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
期刊
【摘 要】高中英语教学过程中,读后续写的应用具有重要作用,可将交际意图、语境信息、内生表达、语言理解等与语言教学相互融合,有效提升学生学习效率与教师的教学效果,从而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与相关知识的理解能力。在此情况下,高中英语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应给予读后续写一定重视,在教学过程中总结经验,积极采用读后续写的方式进行教学指导,全面提升整体教学工作质量和水平。  【关键词】读后续写;高中英语教学;应
期刊
【摘 要】审美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语文学科的独特性使语文课堂教学成为审美教育的主阵地,而且新课标也明确提出必须关注学生的情感发展,让学生感受美并培养其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要从各方面培养学生审美感知与创造能力。本文探讨了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审美教育的必要性及培养策略。  【关键词】语文;审美教育;必要性;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