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文属于基础性质的学科教学内容,尤其是在小学教学教育阶段,语文学科的基础性质更加突出。农村小学教育作为我国基础教育的重要部分,其教育质量对我国教育事业的整体发展都会产生深远影响。针对农村小学语文教学来说,由于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我国农村小学语文教学质量不高。将以人为本的理念应用在我国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课堂教学活动的科学发展,是对新课改趋势的顺应,也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突破。
【关键词】农村 小学语文 以人为本 教学策略
以“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核心,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在教育领域的具体表现,同时加强“以人为本”的农村小学语文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也为农村小学的语文教学工作指明了新的方向。我国农村地区的基础教育事业对随着我国经济条件的改善和教育事业的整体发展,其教育质量已经得到了提升,但是部分教师在教学理念上依然比较落后,忽视了学生的发展性,这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高效学习。基于此,本文将分析“以人为本”教育理念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的落实途径。
一、整合课内外语文教学资源
教学资源的整合是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因此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不应该仅仅局限于课内资源使用,更应该强化自身的教学能力,为学生扩展教学资源,实现课内外教学资源的有效结合。小学语文教学资源在生活中是随处可见的,因此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该顺应新课改需求,不断进行教学改革,满足小学生的扩展性语文学习需求。此外,学校以及社会也要给学生提供丰富的课外学习资源。比如,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曹冲称象》这篇课文时,教师就可以通过互联网搜集有关这篇课文的历史背景和一些有关课文内容的知识,使得学生能够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通过这种课内外资源的整合,有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也有助于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二、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分层教学
为提升教师教学的针对性和人性化水平,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群体的差异性展开分层教学。首先就是对教材的深入研究。教材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因此在实施分层教学之前,教师应当精心钻研教材,认真备课,制定出适宜不同学生群体的分层目标。备课时,根据不同层次的群体制定出不同的分层教学目标,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完成基础目标教学,甚至将其超越。例如,在教学《登鹳雀楼》这首诗时,教师就可根据本班学生的具体情况,将教学目标分为 A 、B 、 C 三个不同层次目标,A 层目标需要学生能够熟练掌握生词,并带有感情的朗诵与背诵课文;B层目标需要学生能够理解这首诗的大意以及其抒发的思想感情; C 层目标则需要学生能在完成前面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对诗的创作背景以及作者的生平有一定了解,并能简要说明这首诗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如此以来,能够有效避免因统一教学目标而带来的困扰,如耗时多、收效低。
三、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促使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其中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对于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的营造。首先,教师要考虑对教学内容的选择和调整,这就要求教师要全面了解教材,选择合适教学内容。比如,在《小蝌蚪找妈妈》的课文教学中,由于文章的故事性较强,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分角色朗读,可以依据人数进行适当的分组,在表演中可以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以及自己的其他想法进行创新,发散学生的思维。通过上述类似的活动,可以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利于知识和情感教学目标的实现。此外,教师还要注意教学任务的設置难度,要确保学生在原有的知识结构和能力下能够完成,但是也不能过于简单,要在教学任务的完成中促进学生能力的进一步提升。
四、转变师生角色,提高课堂效率
传统的教学观念在短时间内很难形成变革性的转变,因此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很大一部分教师的教学思想和观念虽然在逐渐改变,但是幅度小、速度慢,呈现在教学效果中并不明显。课堂依然存在着“教师主宰课堂”的现象,采取灌输式教学方法偏重对教学知识的单向传授,致使课程改革流于形式。这样的情况下,学生的主体作用很难发挥,只是被动的听讲。因此,农村小语文村教师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法,有选择地引进和吸收改革成果,促进师生角色的转变,教师的角色必须由“主导型”转向“引导型”,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五、合理设置问题梯度
小学学习阶段的学生,其认知特点和思维发展水平决定了他们的学习能力。他们在思考问题时往往停留在表面难以深入,事物认知过于肤浅,很多时候理解皮毛就觉得满足。鉴于此,语文教师要适当引导,将学生思维带入到深层次探索中。通过提出探索性的问题,帮助学生主动理解知识,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在小学阶段,班级学生人数通常在20人左右,教师想要针对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精细指导的可能性不大,因此教师在教学互动中应该注意对语文学习方法的渗透和学生的语文思维的养成。另外根据“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原则,教师要依据学生情况创设问题场景,帮助学生获得成功体验,设置问题时多设置不同层次的问题,针对成绩较为优秀的学生可以适当加大问题的难度,针对班级中的后进生就可以适当降低问题的难度,使学生树立起学习的自信心。
六、结束语
总之,农村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会对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整体质量产生重要影响,因此我们应该重视起农村基础教育发展,语文作为小学教育阶段重要的学科教学内容,有利于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因此基于当前我国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现状,教师应该充分研究有效教学手段,为农村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性的提升提供支持,促进我国基础教育事业的整体发展。
参考文献
[1]丁志明.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J].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3,29(52):198 -201.
[2]余学德. 以人为本思想指导下的小学语文教学管理[J]. 考试周刊,2014,18(25):327 -328.
[3]杨爱红. “以人为本”组织小学语文教学[J]. 软件(教育现代化)(电子版),2013,96(75):156 -159.
【关键词】农村 小学语文 以人为本 教学策略
以“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核心,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在教育领域的具体表现,同时加强“以人为本”的农村小学语文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也为农村小学的语文教学工作指明了新的方向。我国农村地区的基础教育事业对随着我国经济条件的改善和教育事业的整体发展,其教育质量已经得到了提升,但是部分教师在教学理念上依然比较落后,忽视了学生的发展性,这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高效学习。基于此,本文将分析“以人为本”教育理念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的落实途径。
一、整合课内外语文教学资源
教学资源的整合是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因此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不应该仅仅局限于课内资源使用,更应该强化自身的教学能力,为学生扩展教学资源,实现课内外教学资源的有效结合。小学语文教学资源在生活中是随处可见的,因此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该顺应新课改需求,不断进行教学改革,满足小学生的扩展性语文学习需求。此外,学校以及社会也要给学生提供丰富的课外学习资源。比如,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曹冲称象》这篇课文时,教师就可以通过互联网搜集有关这篇课文的历史背景和一些有关课文内容的知识,使得学生能够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通过这种课内外资源的整合,有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也有助于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二、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分层教学
为提升教师教学的针对性和人性化水平,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群体的差异性展开分层教学。首先就是对教材的深入研究。教材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因此在实施分层教学之前,教师应当精心钻研教材,认真备课,制定出适宜不同学生群体的分层目标。备课时,根据不同层次的群体制定出不同的分层教学目标,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完成基础目标教学,甚至将其超越。例如,在教学《登鹳雀楼》这首诗时,教师就可根据本班学生的具体情况,将教学目标分为 A 、B 、 C 三个不同层次目标,A 层目标需要学生能够熟练掌握生词,并带有感情的朗诵与背诵课文;B层目标需要学生能够理解这首诗的大意以及其抒发的思想感情; C 层目标则需要学生能在完成前面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对诗的创作背景以及作者的生平有一定了解,并能简要说明这首诗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如此以来,能够有效避免因统一教学目标而带来的困扰,如耗时多、收效低。
三、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促使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其中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对于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的营造。首先,教师要考虑对教学内容的选择和调整,这就要求教师要全面了解教材,选择合适教学内容。比如,在《小蝌蚪找妈妈》的课文教学中,由于文章的故事性较强,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分角色朗读,可以依据人数进行适当的分组,在表演中可以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以及自己的其他想法进行创新,发散学生的思维。通过上述类似的活动,可以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利于知识和情感教学目标的实现。此外,教师还要注意教学任务的設置难度,要确保学生在原有的知识结构和能力下能够完成,但是也不能过于简单,要在教学任务的完成中促进学生能力的进一步提升。
四、转变师生角色,提高课堂效率
传统的教学观念在短时间内很难形成变革性的转变,因此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很大一部分教师的教学思想和观念虽然在逐渐改变,但是幅度小、速度慢,呈现在教学效果中并不明显。课堂依然存在着“教师主宰课堂”的现象,采取灌输式教学方法偏重对教学知识的单向传授,致使课程改革流于形式。这样的情况下,学生的主体作用很难发挥,只是被动的听讲。因此,农村小语文村教师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法,有选择地引进和吸收改革成果,促进师生角色的转变,教师的角色必须由“主导型”转向“引导型”,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五、合理设置问题梯度
小学学习阶段的学生,其认知特点和思维发展水平决定了他们的学习能力。他们在思考问题时往往停留在表面难以深入,事物认知过于肤浅,很多时候理解皮毛就觉得满足。鉴于此,语文教师要适当引导,将学生思维带入到深层次探索中。通过提出探索性的问题,帮助学生主动理解知识,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在小学阶段,班级学生人数通常在20人左右,教师想要针对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精细指导的可能性不大,因此教师在教学互动中应该注意对语文学习方法的渗透和学生的语文思维的养成。另外根据“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原则,教师要依据学生情况创设问题场景,帮助学生获得成功体验,设置问题时多设置不同层次的问题,针对成绩较为优秀的学生可以适当加大问题的难度,针对班级中的后进生就可以适当降低问题的难度,使学生树立起学习的自信心。
六、结束语
总之,农村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会对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整体质量产生重要影响,因此我们应该重视起农村基础教育发展,语文作为小学教育阶段重要的学科教学内容,有利于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因此基于当前我国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现状,教师应该充分研究有效教学手段,为农村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性的提升提供支持,促进我国基础教育事业的整体发展。
参考文献
[1]丁志明.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J].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3,29(52):198 -201.
[2]余学德. 以人为本思想指导下的小学语文教学管理[J]. 考试周刊,2014,18(25):327 -328.
[3]杨爱红. “以人为本”组织小学语文教学[J]. 软件(教育现代化)(电子版),2013,96(75):156 -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