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毛泽东《实践论》的认识

来源 :成长·读写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21490969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毛泽东《实践论》基于批判当时党内存在严重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而产生的,将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相融合,进一步论述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为中国的革命取得胜利开辟一条思想道路。《实践论》对当代非知识群体以及知识青年正确实践观的形成积极的引导作用。此外,对整个中国社会发展来说,对构建和谐社会落实十八大精神,实现中国梦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实践论》;时代背景;主要内涵;当代意义
  一、毛泽东《实践论》的时代背景
  《实践论》创作于1937年7月。是毛泽东最著名的哲学作品之一,是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哲学的继承与发展,因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对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所作的最系统、深入的阐述”,向来备受关注。
  19世纪30年代,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受金融危机的严重影响,为了解决金融危机,德国、意大利和日本走上了法西斯道路。在社会主义国家方面,一直以来,各国共产主义组织把马克主义分析法教条化,而忽略了自己国家的具体实际。马克主义分析基于实践的理念,一切从实际出发,这对毛泽东《实践论》的撰写起着重要的作用。
  而国内,面临日本侵华战争的危局,其中1931年日本惹起了九·一八事变。为了壮大和巩固革命力量,推动革命形势良好的发展,毛泽东认识到必须从理论上、思想上批判和揭露党内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带来的严重后果。将党内的思想路线从主观主义开始向实事求是转变。
  《实践论》的哲学思想来源于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结合中国当时革命的具体实践,阐明认识论中理论与实践辩证统一的哲学观点,形成具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观,为中国的革命取得胜利开辟了一条新的思想道路。
  二、毛泽东《实践论》的主要内涵
  毛泽东《实践论》的思想来自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国哲学传统等,将马克思主义分析与中国文化相融合,不仅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延伸,而且是对中国传统哲学的知行关系问题的批判总结与发展,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著作。
  (一)论述实践的具体规定
  中国的传统哲学里面论述了知与行的关系,颠覆了对实践的认识,认为实践一般是个人的伦理道德的活动而忽略了物质产生以及社会变革。毛泽东对实践进行了深刻、明确、具体的规定,实践包括生产活动、阶级斗争、科学与艺术的生活等,毛泽东对实践的具体形式进行系统的分类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
  (二)论述实践与认识辩证关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决定认识,而认识能动地反作用于实践。《实践论》集中阐明了认识与实践辩证统一的科学原理,拓展和深化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充分肯定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中实践与认识辩证统一关系的论断。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又推进认识的发展,认识又可以指导实践,为中国革命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三)论述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论认为,感性认识是认识过程论的第一个阶段,通过判断、推理等,达到第二阶段,即理性认识。实践在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转变中起着重要的桥梁作用。毛泽东在《实践论》也强调实践的重要性,认为“认识的能动作用,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之能动的飞跃”,以及“从理性认识到革命的实践这一个飞跃”,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发展到理性认识。
  (四)论述实践在认识真理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毛泽东指出“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外界认识的真理性标准”。真理存在着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真理不能一蹴而就,要在中国革命实践中,要经历从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的长期过度,因此,不能照搬马克思主义分析论,而要结合中国具体革命实际。
  (五)论述认识过程论
  认识客观实际,需要对认识发展的过程规律有深入的了解,才能更驾驭认识的前进的方向,使认识往正确的方向发展。“当认识主体认识了客体的某一种现象后,客体的另一种现象马上又呈现在认识主体面前”。这指出了事物发展的每个阶段存在不同的特点,要透过事物现象看本质,不断加深对事物的认识,不断上升、前进的。这坚持辩证法的观点,既是批判了不可知论,同时捍卫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可知论。
  三、毛泽东《实践论》的当代意义
  毛泽东《实践论》的哲学思想对个人的发展,以及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有指导意义。其中包括对当代中国知识青年的思维方式以及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更重的是对当代中国构建和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新时代伟大的中国梦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一)《实践论》对个人正确实践观的形成产生积极作用
  第一、有助于提高当代非知识群体正确的思维方式。
  非知识群体认识具有局限性,他们缺乏阅读,他们的有丰富的感性认识,而缺乏理性认识,这样非知识群体在认识论方面,缺乏理论的正确引导,找不到正确的行动方向。因此,非知识群体需要加强对理性认识的了解,掌握、领会知与行的关系。要突破感性认识阶段,经过反复实践与认识,达到理性认识。
  《实践论》正是告诉我们认识运动的过程和基本规律,认识到人要先从实践到认识,然后在认识的基础上再实践的认识路线是符合客观规律,能揭示事物真理的路线,可以避免因为纯属感性认识带来的错误。
  第二、《实践论》有助于当代知识青年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毛泽东《实践论》当代知识青年上了一节意义上的思想课。著作内容结合辩证唯物主义论述了实践观,有助于当代知识青年进一步培养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认识到实践在理论形成的重要作用,理论又能正确地反映客观规律,进一步指导实践的前进与发展,用发展的观点看待问题,掌握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
  此外,当代知识青年要积极参加实践,在实践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学习、生活和工作当中,要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提高自己的正确分析问题、解决的问题的思维方式。在认识过程中,学会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不断提高自我修养,追求服务社会、服务他人的人生价值观,才是有意义以及值得追求的人生。   (二)《实践论》对社会以及国家发展产生的积极影响
  第一、《实践论》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典范。
  毛泽东《实践论》是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特色,基于社会实践,以实践和理论、知和行的具体历史统一的认识论体系。对党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思想路线的形成起到理论作用。在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观点的指导下,形成了紧扣中国革命实践的毛泽东思想。
  第二、《实践论》引领和谐社会的建设。
  正确理论对社会实践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端正实践的方向,指导实践的进程,为实践提供动力。《实践论》为和谐社会,即是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的建设提供科学的实践观点。
  第三、《实践论》对践行十八大精神,实现中国梦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中共十八大提出,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这些浩大的社会系统工程,呈现复杂多变的表象。《实践论》中谈到“离开实践的认识是不可能的”要从实践出发,透过表象看本质,才能真正认识改革与发展的社会规律,实现主客观的一致。因此要坚持《实践论》对践行十八精神的指导作用,实现长期稳定和谐的奋斗目标。
  当前,全国都在讨论“中国梦”,中国梦不仅是指许多中国人想凭借自己的努力、奋斗,实现美好生活的梦想,而且也是整个中华民族的梦。中国梦的实现是长期而艰苦的任务,需要在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的实践道路上探索,要以《实践论》理论联系实际,继承与发展毛泽东的实践观,为中国梦的实现提高理论的指导。
  四、结语
  毛泽东《实践论》结合中国革命具体实践,将西方马克思的哲学基本原理与中国传统哲学相融合,系统地论述了能动的革命反映论,极大了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为中国革命以及建设提供了正确的理论依据。虽然过去70多年,但《实践论》中关于实践的规定,如何从感性认识过渡到理性认识,实践在检验真理中的作用等对当今的各种实践活动都有着深远的价值,包括对非知识群体理性思维方式的形成以及知识青年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更重要对整个中国社会的发展来说,以《实践论》以指导,践行十八精神,深入落实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长远的中国梦。
  参考文献:
  [1]《毛泽东著作选读》 [M].北京:人民出版社出版,1991.
  [2]余满晖. 论毛泽东的《实践论》及其影响[D].广西师范大学,2006
  [3]陈世润.熊标.革命道路·革命理论·革命精神:毛泽东对中国革命的历史贡献[J].科学社会主义(双月刊),2013(3): 131-134
  [4]陈美东.张学成.当前“中国梦”研究评述[J].文化建设. 2013(2):58-65
  [5]刘江波.重温《实践论》践行十八大精神[J].今日中国论坛. 2013(1):181-183
  [6]蒋兴春.宋佳东.毛泽东《实践论》的价值分析[J].中共南昌市委党校学报.2009,7(4):9-12
其他文献
【摘 要】对于因行为人的主观过失而导致的交通肇事罪,刑法分则中有两款刑事责任的规定,其中对于第二款之规定的“因逃逸致人死亡”的解读,无论是刑法教科书还是司法解释的详细解读,都是“指行为人交通肇事,发生交通事故后,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的行为”。笔者认为,上述解读只是从行为人的角度出发进行解释“逃逸”行为,既没有考虑责任阻却事由中的期待可能性,也没有从被害人的角度进行思考,因此,本文将从被害人的角度重
期刊
【摘 要】自改革开放, 特别是受到西方多元化社会思潮的影响以来,理论灌输的重要性曾一度为人们所忽略,加之我国在灌输方法运用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强制性,“满堂灌”、“道德袋”等现象较为突出,缺乏对受教育者接受心理的考虑,效果不太理想。  【关键词】传统教化;思想政治教育;内在修养  一、传统教化的主要方法  传统教化不同于当代意义上的思想政治教育。普遍认为,教化取“政教风化,教育感化”之意。教,“上所
期刊
【摘 要】管制刑是我国唯一非监禁主刑的一种刑法,其弥补了短期自由刑的不足之处,同时对犯罪分子进行社会化改造起到了促进作用。管制刑有着监禁刑所不能比拟的优势,适应了刑罚轻缓化发展的需求,也适应了当前非刑罚化的理念方向,其能够有效维护社会的稳定,使依法治国建设顺利的推进,然而在司法实践中仍然存在很少适用管制刑的现象。本文探讨了管制刑的立法完善方法。  【关键词】管制;现状;完善  管制刑的概念为通过人
期刊
【摘 要】当前,反腐败形势依然严峻复杂,滋生腐败的土壤依然存在。长期以来,我们党和国家一直旗帜鲜明地反对腐败,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但在长期执政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一些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动摇,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扭曲,各种消极腐败现象和不正之风有所滋长和蔓延。有的案件涉案金额巨大、涉及人员众多,特别是在高级干部中发生的腐败案件影响恶劣;腐败行为更加复杂化、隐蔽化,监督机制和预防腐败手段还
期刊
【摘 要】我国在抗日战争发展过程中遇到了很多的挑战。英国作为西方主要大国之一,在我国拥有较多的权益性,所以,在其本国整个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对于日本在华的势力及扩张较为关注。一直到卢沟桥事变之后,由于日本在我国势力的进一步渗透,通过对自身利益的考虑,其对日本在华势力扩张行为的态度也发生了转变。  【关键词】卢沟桥事变;英国;日本政策;态度转变  通过对最新的档案资料以及研究成果的内容分析,可以发现,卢
期刊
【摘 要】民主集中制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个伟大创造。我们党创造性地运用民主集中制原则,制定正确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处理党内关系的基本准则和具体制度,形成了党在组织建设上的鲜明特征。党在全国执政以后,把这种制度运用于政权建设,在国家机构中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现在,我们党执行民主集中制总体上是好的,但还有不少问题。  【关键词】开展批评;自我批评;维护民主集中制  一、当前,我国民主集中制运行中存在的问
期刊
【摘 要】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对于石油企业给予了高度重视,而石油企业内部的思想政治工作尤为重要,只有石油企业的员工具有良好的政治思想,石油企业才可以得到更好的发展。本文主要对石油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有效性进行了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石油企业;政治思想;有效措施  由于石油在我国占据了非常重要的位置,进而对石油企业员工的政治思想工作非常重视,只有企业员工拥有高素质和正确的思想,企业内部才可
期刊
【摘 要】随着城市规划及建设的持续开展,城市建设档案也越来越多,传统的手工式档案管理模式已经陈旧,城市建设档案管理信息系统(简称ArchiGIS)顺势而生,在信息化时代,理所当然成为城市建设档案管理行业的宠儿。本文主要就城市建设档案管理信息系统的研发背景、功能及特点、应用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城市建设档案管理信息系统;研发背景;功能;应用  一、系统的研发背景  (一)城市化发展的需要 
期刊
一、跟上新时代  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正处在承前启后的伟大时代,正在做我们前人所没有做过的伟大事业。”因此,“我们要跟上时代,这是改革要达到的目的。”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也必须顺应时代,体现时代特征,也就是说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在思想观念上要跟上新时代的潮流,在工作方法上要与时俱进。  这些年来,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从总体上来讲一直在随时代前进,但不等于所有方面、所有领域、所有观念、所有的思想政治工
期刊
【摘 要】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良法是善治之前提”。在部署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重大任务时明确要求:“实现立法和改革决策相衔接,做到重大改革于法有据、立法主动适应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这一要求是针对法的僵硬性提出的具体防范措施,旨在解决推进法治与推进改革之间关系,具有重大战略指导意义。  【关键词】环境法治;执政党;法治思维;依法治国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良法是善治之前提”,作出了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