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造“物”的神奇魔术

来源 :知识就是力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yyypol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英国科幻作家阿瑟·克拉克曾说,任何极度先进的科技都与魔法无异。自工业革命以来,科学技术的发展极大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这种改变体现在人们衣食住行的各个方面,以至于在古人的视野中,现代人就仿佛生活在由魔法掌控的世界之中。

比魔术更神奇的科学造物


  最早用科幻小说描写科技造物神奇感的是法国作家儒勒·凡尔纳。他出生在法国南特市的一个律师家庭。18岁时来到法国巴黎,师从当时最著名的法国文学家大仲马。1851年,凡尔纳创作并发表了他的第一个科幻故事《气球上的旅行》。后来,以此为基础,凡尔纳完成了他的成名作《气球上的五星期》。巴黎最著名的出版商赫泽尔为凡尔纳出版了总名为“在已知和未知世界的冒险”系列小说,囊括其几乎所有的重要科幻作品。在《海底两万里》中,凡尔纳描写了用潮汐能发电驱动的潜水艇鹦鹉螺号;在《环绕月球》中他又描写了用超级大炮发射的宇宙飞船;在《征服者罗比尔》中,他预言了动力飞机将代替热气球和飞艇成为天空之主宰。当然,最令人称道的是他那部描写现代人如何利用各种交通工具,试图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环球旅行创作的杰作《环游世界80天》。事实上,由于繁重的写作工作,凡尔纳很少有时间离开巴黎,但是依靠他渊博的学识和丰富的想象力,他用生花妙笔,展现出了在当时人看来,比魔术更为神奇的种种科学造物。后来,凡尔纳作品中的很多东西,都变成了现实。
  而在隔海相望的英国,同样诞生了一位描写科学造物的大师—赫伯特·乔治·威尔斯。他最伟大的“创造”就是在科幻小说中描写了能够进行时间旅行的“时间机器”。不过,被称为“20世纪初英国小说中的现实主义三杰”之一的威尔斯创作小说《时间机器》的本意是批判当时英国日益严重的贫富分化,并将社会达尔文主义作为小说的基调。但不可否认的是,威尔斯开创了时间旅行题材科幻小说的先河。随着后来,爱因斯坦提出广义相对论,时间旅行成为了科幻小说家们热衷的科幻题材之一。除了时间机器,威尔斯在《莫罗博士岛》中描写了利用生物科技创造新物种,在《获得自由的世界》中描写了恐怖的核武器和核战争。

科技发展带来的惊奇感


  当科幻小说传入新大陆,恰逢第二次科技革命给美国社会带来巨变的时代。人们每天目睹科技发明给生活带来的变化,自然而然会想象未来又会有什么样的新技术、新产品,把生活变成什么模样。为此,黄金时代的科幻作家们绞尽脑汁,通过科幻小说展示科技造物的神奇。阿西莫夫用“机器人三定律”,让原本难以驯服的机器人成为人类开拓宇宙边疆的助手。海因莱因则是让读者们深入宇宙大战的现场,观看身着机甲动力服的星船伞兵们如何与虫族外星人殊死搏斗。来自英国的阿瑟·克拉克则与好莱坞的“哲人”导演库布里克联手,以一部史诗性的科幻大片《2001:太空漫游》,向人們展示了人类与外星高等文明相遇时,可能发生的场景。
  相比之下,科幻大家叶李华先生的《科学魔术》是一个小故事。但是,就是这样一篇小故事,借由作者深厚的创作功力,以小见大,勾勒出各色科学魔术的匠心之妙,同时也展现了作者丰富的科学知识和创想功底,给小读者们带来了一场货真价实的科学秀。
  近三百年间,科学技术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改变。时至今日,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细密,科学造物的速度已经远远超出了科幻作家们的创作速度。人们似乎也已经习惯了各种科技产品的不断涌现,而不再有什么惊奇感,甚至认为理所当然。但是,我们必须明白,科技造物并非必然,其中凝铸着无数人的辛勤汗水。所以,人们在享受科技带来的便利之时,也应该心存敬畏,不要肆意妄为,否则很可能会受到意想不到的惩罚—这也是无数科幻作品给予我们的警告。
其他文献
在刚刚结束的德国八国峰会与发展中国家五强的对话中,全球气候问题主要是京都议定书以后的全球气候变化政策问题成为最热门的话题对比10年前(1997年)联合国召开京都会议的情景,那个时候不要说国内媒体对这个问题缺少足够的敏感和关注,即使我国的一些政府部门也不认为气候变化需要纳入中国发展的重要应对策略之中那一年,有关世界组织曾通过我邀请国内的某些市长参加在京都召开的这个世界会议,但是有关部门的回答是:这个
第1期  中共中央机关的第三次大搬迁李 欣 王 凡  我接六位将军出“牛棚”刘 岩  为新民主主义革命而献身的中共中央委员卢庆洪 卢秀芹  毛泽东为何倡议创办《红旗》杨永兴  共和国开国十大将的辉煌人生欧阳青  乐于泓的坎坷一生耿 耿  李雪峰眼中的中共第一代领导人赵春伟  “独臂上将”彭绍辉首任解放军第七军军长叶青松  “科坛巨擘”卢嘉锡霞 飞  陈独秀在“五四”后的第一次被捕案散 木  抗美援
     
18岁时被陈潭秋看中,“老徐”称韩光为“小孟”;协助杨靖宇赵尚志工作,与赵一曼是朋友;毛泽东问起他的名字,并念了一句古诗:“寒光照铁衣。”    韩光青年时期曾有许多化名。但见于他自己撰写的《韩光党史工作文集》中的有“小孟”“寒光”。小孟是他早年担任共青团满洲省委秘书长时用的化名。  那是20世纪30年代初期。当反帝爱国学生运动在东北大地上风起云涌时,17岁的韩光便加入了青年反帝大同盟组织。这个组
     
朋友家的小书房里,有个小冰箱,里面放香水和一些平时使用频率不高的护肤品,面膜、护肤小样等。夏天的时候,她也顺手放点苏打水进去,看书的时候随手拿出来喝。  这个小冰箱,从她租房子的时候就有,后来自己买了房,跟着一起搬了过来。  “租房子没什么自己的家具,都用房东的,这么一个小冰箱,装着自己的美丽愿望,从一个家搬到另一个家,感觉挺有归属感。”她说。  她不算囤积狂,香水统共五六瓶,口红七八支——一般都
【习作巡诊】  我的家乡  ①我的家乡在那广阔的长江边。早晨起来,我站在窗边,就可以看见太阳从东边冉冉升起,晚上,我在家里就可以看见太阳落下。太阳什么时候最美呢?我认为它在长江的衬托下最美丽。我爱我们家乡的红太阳。  ②我们家位于张家港的东北面永联村,小时候,我特别爱在家门口玩。因为我的家乡有几片树林,虽说树林都不是特别大,只有几棵树,但我们就特爱在树林里玩,这几乎成了生活的一部分。每天一放学,我
“千钧霹雳开新宇,万里东风扫残云”,这两句诗,多年来被许多人几乎众口一词地认为是陈明远的,陈明远也说是自己的。有一本名为《轰动全国的“伪造毛主席诗词”冤案》,通书内容都是讲陈明远因“诗词”问题在“文革”中被整的情况,其中也讲到这个问题。打开电脑搜索一下有关这个问题的条目,有很多。一句话,这件事情仿佛已经尘埃落定,即这两句诗的作者是陈明远。对此“不刊之论”,我有疑问。我提供几份材料,供方家和广大读者
武汉,作为与毛泽东家乡湖南长沙毗邻而居的九省通衢,注定要在毛泽东的生命轨迹中占有特殊的位置。这里,是青年毛泽东离开长沙后涉足的又一个大城市;这里,是走上职业革命家道路的毛泽东早期革命活动的中心城市之一。作为政治家,毛泽东与武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作为诗人,武汉特有的地理人文景观成为他不可多得的素材源泉。一个产量不多的诗人,却有两首佳作诞生于此,不知是毛泽东的慷慨,还是江城的幸运。也许是机缘巧合。正
跟上5G的节奏  世界变得十分快。我们也要跟着变。我们已经来到了后工业时代,正在走向智能化数字时代,我们心心念念的娱乐会因为新兴科技的发展而从此大不同了吗?答案是肯定的。仅仅十来年前,人们还在追逐那些高保真的CD唱片,而今天,可能不少00后连听都没听说过吧。他们熟悉和期待的应该更炫酷:天各一方的朋友共同现身同一个运动场观看球赛,或聆听音乐会,或玩一场游戏。当然,我们都会有自己的专属设备——VR/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