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长期以来,由于受到经济、文化和自然环境的制约少数民族地区学前教育在发展。从外部环境来看资金短缺、家长对学前教育认识的偏差以及语言的障碍构成了发展面临的困境,而园内的管理、师资质量和教学水平成为内部环境中的主要问题。笔者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深入分析,进而提出一些对策和建议,以促进这类地区学前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 少数民族地区 学前教育 现状及对策
【分类号】G619.2
笔者的学校是一个多民族的山区学校,自然条件恶劣的偏远地区,高山阻隔了与外界的联系,同时也阻隔了教育在这些地区的传播与发展。学前教育是终生教育的起始阶段,发展学前教育是整个教育事业发展的需求。目前,我国幼儿教育事业发展的难点在农村,对于少数民族地区的农村来说情况更为严峻。因此,唯有探索学前教育在少数民族农村地区所面临的困境,才能为发展指明方向;只有改善幼儿生存环境,才能实现教育机会的均等,缩小各地区教育发展的差距。
一、现状—民族地区学前教育发展面临着困境
〈一〉资金短缺,教育供给不足
资金短缺,教育供给不足是开展工作的重要物质基础,少数民族地区由于经济文化水平落后,教育的投入十分有限,因此学前教育被考虑较少,甚至不被考虑,由此导致幼儿园数量严重不足。目前,在少数民族地区,一个乡拥有一所幼儿园已实属不易,或为民办,或为小学附设,独立办园很少,尚无幼儿园的地方主要依靠学前班。幼儿园本身自筹的能力十分有限,经费面临短缺的尴尬境地:硬件设施方面面临屋舍陈旧、简陋,幼儿的教玩具缺乏等困难;软件设施更是一大问题。
〈二〉家长的理解出现误区
家长对幼儿教育的理解存在误区。在少数民族地区,家长文化程度较低,对外界新鲜文化极为冷漠,对儿童接受教育漠不关心,往往简单地把幼儿园理解为托儿所,把教师理解为“看小孩的”甚至是“保姆”。因此,一般对幼儿教育分为两种态度:一种是送儿入园的家长目的是为了孩子有人照管,自己能够去从事劳动,因此把孩子送到幼儿园以后就撒手不管;另一种情况认为幼儿园教育没有意义,也学不到什么东西,因此并不将适龄儿童送入幼儿园,对儿童的成长发育造成很多不良影响。
〈三〉语言交流出现障碍
语言成为交流的障碍,文化的传承主要依靠语言来完成,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流工具。从文化发展的角度来说,它决定了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传播方式,是以单纯的由上至下的民族文化传承为主,而这种文化传播方式带来的直接问题就是对民族语言的依赖而忽视汉语的学习与利用,使得对语言的使用成为教育发展中的障碍。在这些地区一些教师为当地的,虽然实现了教师与家长之间、教师与幼儿之间的无障碍交流,但教师教学使用的语言极不规范,他们要么不会使用普通话,要么普通话水平较低,在和教师交谈过程中,他们的普通话需要进行揣测和识别,这些都不利于幼儿语言的发展。
二、分析—民族地区学前教育存在的困境
笔者通过对民族地区教育现状及相关的分析,当前民族地区学前教育存在以下困境:
〈一〉、传统观念的痼疾严重影响教育的发展
由于自然环境、地理位置以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作用,大部分民族地区生产力水平低下,商品经济极不发达,交通不便,文化教育落后,群众贫穷愚昧,他们普遍认为送子女读书费时又费钱,宁愿让孩子放猪牧羊,也不愿送子女入学。本民族传统宗教等传统观念的痼疾严重影响民族地区学前教育的发展。
〈二〉、民族地區的落后严重制约着学前教育的发展
民族地区的少数民族群众,千百年来刀耕火种,结绳记事、与世隔绝。思想封闭、观念落后、再加上大中专就业制度的改革,教育被视为可有可无,甚至看作负担。不愿送子女入学,这已经很大程度上成为制约教育发展的关键。
〈三〉、国家投入资金有限影响着民族地区学前教育的发展
尽管政府提高少数民族地区财政预备费的设置比例等优惠政策,但民族地区的各项财政支出巨大,真正落实到学前教育发展方面的支持少之又少,年增长”和“生均公用经费逐年增长”的要求,执行力度不够,由此可见,国家投入的有限资金仍然影响着民族地区学前教育的发展。
〈四〉、师资素质低影响教学质量
师资水平是教育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教师主要体现在整体素质上,无论师德师风,敬业精神,还是知识修养、业务能力都需要不断加强和提高。终身学习观念不强,强化培训机会不多,教学方法、传统知识陈旧等问题比较突出。由于民族教育民族政策和民族教师的特殊性,管理缺乏活力,没有竞争激励机制,墨守陈规,教师无压力、学生无动力,教学质量低。
〈五〉、民族地区教育本土化有待开创
民族地区发展教育,必须考虑到民族实际,实行本土化的教育。民族地区学前教育是我国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基础,是夯实人才的基础,是弥补社会文化分化和差异的重要途径。因此,必须充分关注民族地区学前教育的本土化。通过本土知识的传播,加强他们对本土社会的文化认同,使他们从小就认识到本民族文化的价值,对其确立信心,这样才能保证民族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保证发展多样化的民族文化。
三、反思—民族地区学前教育的对策
〈一〉、加强宣传《义务教育法》,通过形式多样的宣传,使家长们改变传统观念,让他们相信教育是发展经济和提高他们生活水平的基础。
〈二〉、必须增加对民族地区的投资,尤其教学设备以及对贫困学校和贫困学生提供特殊经费方面,应把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到改善学校条件和环境上。
〈三〉、应大力培养民族教师,以弥补本民族教师的缺乏。特别是应在民族聚居区培养大批双语教师,具有双语能力的民族教师可以教那些只会说本民族语言的学生。
〈四〉、科学地进行学校结构布局调整,盘活现有资源,减少资源结构性浪费,提高资源效率,逐步实现集中办学,规模办学。
〈五〉、确立具体明确的学前教育目标导向,找准定位,发展符合经济发展、人民需要的多元化教育, 加强对教师职前的培养和在职的培训,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参考文献:
1、周芬芬 著 西部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的困境与突围 〔J〕;学前教育研究;2006年12期
2、黄丹丹 著 民族地区农村学前教育发展与研究 〔D〕广西民族大学2012年
3、郭芸芸 著 发展西部农村学前教育的思考 〔J〕教学与管理 2003年15期
【关键词】: 少数民族地区 学前教育 现状及对策
【分类号】G619.2
笔者的学校是一个多民族的山区学校,自然条件恶劣的偏远地区,高山阻隔了与外界的联系,同时也阻隔了教育在这些地区的传播与发展。学前教育是终生教育的起始阶段,发展学前教育是整个教育事业发展的需求。目前,我国幼儿教育事业发展的难点在农村,对于少数民族地区的农村来说情况更为严峻。因此,唯有探索学前教育在少数民族农村地区所面临的困境,才能为发展指明方向;只有改善幼儿生存环境,才能实现教育机会的均等,缩小各地区教育发展的差距。
一、现状—民族地区学前教育发展面临着困境
〈一〉资金短缺,教育供给不足
资金短缺,教育供给不足是开展工作的重要物质基础,少数民族地区由于经济文化水平落后,教育的投入十分有限,因此学前教育被考虑较少,甚至不被考虑,由此导致幼儿园数量严重不足。目前,在少数民族地区,一个乡拥有一所幼儿园已实属不易,或为民办,或为小学附设,独立办园很少,尚无幼儿园的地方主要依靠学前班。幼儿园本身自筹的能力十分有限,经费面临短缺的尴尬境地:硬件设施方面面临屋舍陈旧、简陋,幼儿的教玩具缺乏等困难;软件设施更是一大问题。
〈二〉家长的理解出现误区
家长对幼儿教育的理解存在误区。在少数民族地区,家长文化程度较低,对外界新鲜文化极为冷漠,对儿童接受教育漠不关心,往往简单地把幼儿园理解为托儿所,把教师理解为“看小孩的”甚至是“保姆”。因此,一般对幼儿教育分为两种态度:一种是送儿入园的家长目的是为了孩子有人照管,自己能够去从事劳动,因此把孩子送到幼儿园以后就撒手不管;另一种情况认为幼儿园教育没有意义,也学不到什么东西,因此并不将适龄儿童送入幼儿园,对儿童的成长发育造成很多不良影响。
〈三〉语言交流出现障碍
语言成为交流的障碍,文化的传承主要依靠语言来完成,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流工具。从文化发展的角度来说,它决定了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传播方式,是以单纯的由上至下的民族文化传承为主,而这种文化传播方式带来的直接问题就是对民族语言的依赖而忽视汉语的学习与利用,使得对语言的使用成为教育发展中的障碍。在这些地区一些教师为当地的,虽然实现了教师与家长之间、教师与幼儿之间的无障碍交流,但教师教学使用的语言极不规范,他们要么不会使用普通话,要么普通话水平较低,在和教师交谈过程中,他们的普通话需要进行揣测和识别,这些都不利于幼儿语言的发展。
二、分析—民族地区学前教育存在的困境
笔者通过对民族地区教育现状及相关的分析,当前民族地区学前教育存在以下困境:
〈一〉、传统观念的痼疾严重影响教育的发展
由于自然环境、地理位置以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作用,大部分民族地区生产力水平低下,商品经济极不发达,交通不便,文化教育落后,群众贫穷愚昧,他们普遍认为送子女读书费时又费钱,宁愿让孩子放猪牧羊,也不愿送子女入学。本民族传统宗教等传统观念的痼疾严重影响民族地区学前教育的发展。
〈二〉、民族地區的落后严重制约着学前教育的发展
民族地区的少数民族群众,千百年来刀耕火种,结绳记事、与世隔绝。思想封闭、观念落后、再加上大中专就业制度的改革,教育被视为可有可无,甚至看作负担。不愿送子女入学,这已经很大程度上成为制约教育发展的关键。
〈三〉、国家投入资金有限影响着民族地区学前教育的发展
尽管政府提高少数民族地区财政预备费的设置比例等优惠政策,但民族地区的各项财政支出巨大,真正落实到学前教育发展方面的支持少之又少,年增长”和“生均公用经费逐年增长”的要求,执行力度不够,由此可见,国家投入的有限资金仍然影响着民族地区学前教育的发展。
〈四〉、师资素质低影响教学质量
师资水平是教育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教师主要体现在整体素质上,无论师德师风,敬业精神,还是知识修养、业务能力都需要不断加强和提高。终身学习观念不强,强化培训机会不多,教学方法、传统知识陈旧等问题比较突出。由于民族教育民族政策和民族教师的特殊性,管理缺乏活力,没有竞争激励机制,墨守陈规,教师无压力、学生无动力,教学质量低。
〈五〉、民族地区教育本土化有待开创
民族地区发展教育,必须考虑到民族实际,实行本土化的教育。民族地区学前教育是我国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基础,是夯实人才的基础,是弥补社会文化分化和差异的重要途径。因此,必须充分关注民族地区学前教育的本土化。通过本土知识的传播,加强他们对本土社会的文化认同,使他们从小就认识到本民族文化的价值,对其确立信心,这样才能保证民族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保证发展多样化的民族文化。
三、反思—民族地区学前教育的对策
〈一〉、加强宣传《义务教育法》,通过形式多样的宣传,使家长们改变传统观念,让他们相信教育是发展经济和提高他们生活水平的基础。
〈二〉、必须增加对民族地区的投资,尤其教学设备以及对贫困学校和贫困学生提供特殊经费方面,应把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到改善学校条件和环境上。
〈三〉、应大力培养民族教师,以弥补本民族教师的缺乏。特别是应在民族聚居区培养大批双语教师,具有双语能力的民族教师可以教那些只会说本民族语言的学生。
〈四〉、科学地进行学校结构布局调整,盘活现有资源,减少资源结构性浪费,提高资源效率,逐步实现集中办学,规模办学。
〈五〉、确立具体明确的学前教育目标导向,找准定位,发展符合经济发展、人民需要的多元化教育, 加强对教师职前的培养和在职的培训,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参考文献:
1、周芬芬 著 西部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的困境与突围 〔J〕;学前教育研究;2006年12期
2、黄丹丹 著 民族地区农村学前教育发展与研究 〔D〕广西民族大学2012年
3、郭芸芸 著 发展西部农村学前教育的思考 〔J〕教学与管理 2003年1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