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在马克思的著作中占据着重要地位。马克思在手稿中首次提出了“异化劳动”的概念,借此概念,初步探讨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揭示私有财产的本质和起源,并通过异化劳动的扬弃来说明共产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关键词异化劳动 私有财产 共产主义
中图分类号:A81文献标识码:A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称《手稿》)是马克思于1844年第一次试图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进行批判性考察,并初步阐述自己的新的经济学、哲学观点和共产主义思想的一部早期文稿。此稿标志着马克思思想发展过程中一次飞跃,为马克思主义新世界观的萌芽奠定了基础。《手稿》着重论述了资本主义私有财产的本质及异化劳动理论。
在《手稿》中,“异化劳动”概念是马克思用来表述资本主义雇佣劳动的重要概念。马克思用异化劳动来概括私有制条件下劳动者同他的劳动产品及劳动本身的关系。他认为,劳动(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类的本质,但在私有制条件下却发生了异化。而异化劳动的根源在哪里?又将何去何从?马克思在《手稿》中给出了答案。他指出,异化劳动是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产物,要扬弃异化劳动,就必须摒弃资本主义,走向共产主义。
“异化”原义是指人(主体)的创造物同创造者相脱离,不仅摆脱了人的控制,而且反过来变成奴役和支配人、与人对立的异己力量。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创造了财富,而财富却被资本家所占有并使工人受其支配,因此,这种财富及财富的占有、工人的劳动本身皆异化成为统治工人、与工人敌对、异己的力量,这就是异化劳动,也称劳动异化。异化劳动产生了异化的社会关系——私有制,私有制就意味着私有财产的存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形成。要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即必须扬弃私有财产。因此,私有财产的发展与共产主义社会的形成是同一个过程。在马克思看来,私有制的表现是劳动与资本的对立,而资本又是一种客体化的劳动,即劳动者本身不能通过自己的劳动来实现对资本的占有,而这种占有本身就是一种私有制的表现。我们知道一直以来向往的共产主义社会就是这样的社会:在这个社会中人们没有物质方面的匮乏和精神需求的不足。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的积极扬弃的结果。
在《手稿》中马克思把共产主义的发展形成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的共产主义是作为私有财产普遍化、完成化的社会。这一阶段共产主义用双重的形式表现出来:“首先,物质的财产对它的统治力量如此之大,以致它对想把不能被所有人作为私有财产占有的一切都消灭;它想用强制的方法把才能等等抛弃。在它看来,物质的直接的占有是生活与存在的惟一目的……最后,用普遍的私有财产来反对私有财产这个运动是以一种动物的形式表现出来的:用公妻制……这种思想是这个仍然十分粗陋的和无思想的共产主义的昭然若揭的秘密。”这样的共产主义阶段是对人类文明世界的否定,这种对私有财产的扬弃并不是真正的占有,而是利用妒忌心使自己得到满足。这种占有只是把劳动与资本的对立推广到每一个人的身上,这种公妻制也无非是“把排它性的婚姻关系转向它同共同体的普遍卖淫关系。”所以对私有财产的最初的积极扬弃的共产主义是一种粗陋的共产主义,是对私有财产的简单的肯定。
第二阶段的共产主义是:具有了政治性质,是民主的或专制的共产主义;是废除国家的共产主义。前一种是政治意义上的共产主义,后一种是经济意义上的共产主义,这两种共产主义“都已经认识到自己是人向自身的还原或复归,是人的自我异化的扬弃;但是,因为它还没有理解私有财产的积极的本质,它还受私有财产的束缚和感染。它虽然理解私有财产这一概念,但是还不理解它的本质。” 在马克思看来,共产主义既不是政治的,也不是经济的,而应该是社会的。虽然此阶段的共产主义认识到了人的主体性的重要,但是人向自身的复归并不是简单地对私有财产的否定就可以完成的。
第三个阶段的共产主义是对私有财产的积极的扬弃,是一种完成了的自然主义。在马克思看来,私有财产是人的自我异化,对私有财产的扬弃即是对人的自我异化的扬弃,也就是“人向合乎人性的人复归,这种复归是完全的,自觉的和在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范围内生成的。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自然主义。”马克思的共产主义是完成了的自然主义,是完成了的人道主义,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与本质,对象化与自我确证,自由与必然,个体与类之间抗争的真正解决。由此可以看出马克思的共产主义学说立足于对传统形而上学的拒斥,是一种“天人合一”的哲学革命。现代形而上学把自然界看作是纯粹的质料,而在马克思认为,自然界是在社会中,是人的对面的另一个人。
在共产主义发展的第三个阶段中,“社会”一词是关键,人的存在是社会的存在,也只有这种存在,才能使人摆脱对物质占有的纠缠,才能不把社会只当作是一个抽象的,与个体相对立的东西,社会是人的社会,人是社会的人。
第四阶段共产主义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下转第175页)(上接第173页)“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就是说,作为一个总体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在私有制的社会中,人是愚蠢而片面的,人们只知道片面地追求对吃、穿、住、行等的简单的占有,认为只有当它们被我们所用时,才是我们自己的。这种作为对象的东西对人来说只是人的占有的对象,这时,人也就在自己的对象中丧失了自身。那如何才能使人不在自己的对象中丧失自身呢?马克思提出:“人本身对自己来说成为社会的存在物,而社会在这个对象中对人来说成为本质的时候,这种情况才可能。”
在人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人不仅是通过人的思维劳动来掌握世界,而且也包括人的意志和情感。通过物质的和精神的富有与贫困的占有与扬弃,渐渐生成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所需要的全部材料,此时人就是富有的人,富有的人的需要也是丰富的。然而这种“富有”已不同于国民经济学家们所说的富有与贫困的意义了。“富有的人同时需要有总体的人的生命表现的人,在这样的人的身上,他自己的实现作为内在的必然性、作为需要而存在。不仅人的富有,而且人的贫困,同样具有社会的意义。贫困是被动的纽带,它使人感觉到需要最大的财富即别人。”
第五阶段的共产主义是人的自由发展的社会主义。马克思指出“任何一个存在物只有当它用自己的双脚站立的时候,才能认为自己是独立的,而且只有当它依靠自己而存在时候,它才是用自己的双脚站立的。” 也只有完成了这个阶段的共产主义,才是真正的共产主义,含义已不同于前四个阶段了,更确切地说,是“社会主义” ,而这个社会主义也是与现在流行的教科书上所表达的意义不同,是人全面自由发展的社会。
共产主义发展到第五个阶段时,似乎与前几个阶段的共产主义所表达的意义不太一样了,马克思说:“社会主义是人的不再以宗教的扬弃为中介的积极的自我意识,正像现实生活是人的不再以私有财产的扬弃即共产主义为中介的积极的现实一样。共产主义是作为否定的否定的肯定,因此,它是人的解放和复原的一个现实、对一段历史发展来说是必然的环节。共产主义是最近将来必然的形式和有效的原则。但是共产主义本身并不是人的发展的目标,并不是人的社会的形式。”
马克思认为异化劳动必然产生私有财产,私有财产反过来又造成新的异化。要扬弃异化劳动,必须摒弃雇佣劳动私有制。对异化劳动的扬弃,是对所有异化的积极扬弃。在《手稿》中,马克思对私有制进行了理论批判。因此,要反对异化劳动必须同时反对私有财产,而最终的出路只能是共产主义。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5(3):85.
[2] 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04.
[3] 西方学者论.一八四四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复旦大学哲学系现代西方哲学研究室编译,1983.
关键词异化劳动 私有财产 共产主义
中图分类号:A81文献标识码:A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称《手稿》)是马克思于1844年第一次试图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进行批判性考察,并初步阐述自己的新的经济学、哲学观点和共产主义思想的一部早期文稿。此稿标志着马克思思想发展过程中一次飞跃,为马克思主义新世界观的萌芽奠定了基础。《手稿》着重论述了资本主义私有财产的本质及异化劳动理论。
在《手稿》中,“异化劳动”概念是马克思用来表述资本主义雇佣劳动的重要概念。马克思用异化劳动来概括私有制条件下劳动者同他的劳动产品及劳动本身的关系。他认为,劳动(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类的本质,但在私有制条件下却发生了异化。而异化劳动的根源在哪里?又将何去何从?马克思在《手稿》中给出了答案。他指出,异化劳动是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产物,要扬弃异化劳动,就必须摒弃资本主义,走向共产主义。
“异化”原义是指人(主体)的创造物同创造者相脱离,不仅摆脱了人的控制,而且反过来变成奴役和支配人、与人对立的异己力量。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创造了财富,而财富却被资本家所占有并使工人受其支配,因此,这种财富及财富的占有、工人的劳动本身皆异化成为统治工人、与工人敌对、异己的力量,这就是异化劳动,也称劳动异化。异化劳动产生了异化的社会关系——私有制,私有制就意味着私有财产的存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形成。要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即必须扬弃私有财产。因此,私有财产的发展与共产主义社会的形成是同一个过程。在马克思看来,私有制的表现是劳动与资本的对立,而资本又是一种客体化的劳动,即劳动者本身不能通过自己的劳动来实现对资本的占有,而这种占有本身就是一种私有制的表现。我们知道一直以来向往的共产主义社会就是这样的社会:在这个社会中人们没有物质方面的匮乏和精神需求的不足。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的积极扬弃的结果。
在《手稿》中马克思把共产主义的发展形成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的共产主义是作为私有财产普遍化、完成化的社会。这一阶段共产主义用双重的形式表现出来:“首先,物质的财产对它的统治力量如此之大,以致它对想把不能被所有人作为私有财产占有的一切都消灭;它想用强制的方法把才能等等抛弃。在它看来,物质的直接的占有是生活与存在的惟一目的……最后,用普遍的私有财产来反对私有财产这个运动是以一种动物的形式表现出来的:用公妻制……这种思想是这个仍然十分粗陋的和无思想的共产主义的昭然若揭的秘密。”这样的共产主义阶段是对人类文明世界的否定,这种对私有财产的扬弃并不是真正的占有,而是利用妒忌心使自己得到满足。这种占有只是把劳动与资本的对立推广到每一个人的身上,这种公妻制也无非是“把排它性的婚姻关系转向它同共同体的普遍卖淫关系。”所以对私有财产的最初的积极扬弃的共产主义是一种粗陋的共产主义,是对私有财产的简单的肯定。
第二阶段的共产主义是:具有了政治性质,是民主的或专制的共产主义;是废除国家的共产主义。前一种是政治意义上的共产主义,后一种是经济意义上的共产主义,这两种共产主义“都已经认识到自己是人向自身的还原或复归,是人的自我异化的扬弃;但是,因为它还没有理解私有财产的积极的本质,它还受私有财产的束缚和感染。它虽然理解私有财产这一概念,但是还不理解它的本质。” 在马克思看来,共产主义既不是政治的,也不是经济的,而应该是社会的。虽然此阶段的共产主义认识到了人的主体性的重要,但是人向自身的复归并不是简单地对私有财产的否定就可以完成的。
第三个阶段的共产主义是对私有财产的积极的扬弃,是一种完成了的自然主义。在马克思看来,私有财产是人的自我异化,对私有财产的扬弃即是对人的自我异化的扬弃,也就是“人向合乎人性的人复归,这种复归是完全的,自觉的和在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范围内生成的。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自然主义。”马克思的共产主义是完成了的自然主义,是完成了的人道主义,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与本质,对象化与自我确证,自由与必然,个体与类之间抗争的真正解决。由此可以看出马克思的共产主义学说立足于对传统形而上学的拒斥,是一种“天人合一”的哲学革命。现代形而上学把自然界看作是纯粹的质料,而在马克思认为,自然界是在社会中,是人的对面的另一个人。
在共产主义发展的第三个阶段中,“社会”一词是关键,人的存在是社会的存在,也只有这种存在,才能使人摆脱对物质占有的纠缠,才能不把社会只当作是一个抽象的,与个体相对立的东西,社会是人的社会,人是社会的人。
第四阶段共产主义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下转第175页)(上接第173页)“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就是说,作为一个总体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在私有制的社会中,人是愚蠢而片面的,人们只知道片面地追求对吃、穿、住、行等的简单的占有,认为只有当它们被我们所用时,才是我们自己的。这种作为对象的东西对人来说只是人的占有的对象,这时,人也就在自己的对象中丧失了自身。那如何才能使人不在自己的对象中丧失自身呢?马克思提出:“人本身对自己来说成为社会的存在物,而社会在这个对象中对人来说成为本质的时候,这种情况才可能。”
在人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人不仅是通过人的思维劳动来掌握世界,而且也包括人的意志和情感。通过物质的和精神的富有与贫困的占有与扬弃,渐渐生成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所需要的全部材料,此时人就是富有的人,富有的人的需要也是丰富的。然而这种“富有”已不同于国民经济学家们所说的富有与贫困的意义了。“富有的人同时需要有总体的人的生命表现的人,在这样的人的身上,他自己的实现作为内在的必然性、作为需要而存在。不仅人的富有,而且人的贫困,同样具有社会的意义。贫困是被动的纽带,它使人感觉到需要最大的财富即别人。”
第五阶段的共产主义是人的自由发展的社会主义。马克思指出“任何一个存在物只有当它用自己的双脚站立的时候,才能认为自己是独立的,而且只有当它依靠自己而存在时候,它才是用自己的双脚站立的。” 也只有完成了这个阶段的共产主义,才是真正的共产主义,含义已不同于前四个阶段了,更确切地说,是“社会主义” ,而这个社会主义也是与现在流行的教科书上所表达的意义不同,是人全面自由发展的社会。
共产主义发展到第五个阶段时,似乎与前几个阶段的共产主义所表达的意义不太一样了,马克思说:“社会主义是人的不再以宗教的扬弃为中介的积极的自我意识,正像现实生活是人的不再以私有财产的扬弃即共产主义为中介的积极的现实一样。共产主义是作为否定的否定的肯定,因此,它是人的解放和复原的一个现实、对一段历史发展来说是必然的环节。共产主义是最近将来必然的形式和有效的原则。但是共产主义本身并不是人的发展的目标,并不是人的社会的形式。”
马克思认为异化劳动必然产生私有财产,私有财产反过来又造成新的异化。要扬弃异化劳动,必须摒弃雇佣劳动私有制。对异化劳动的扬弃,是对所有异化的积极扬弃。在《手稿》中,马克思对私有制进行了理论批判。因此,要反对异化劳动必须同时反对私有财产,而最终的出路只能是共产主义。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5(3):85.
[2] 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04.
[3] 西方学者论.一八四四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复旦大学哲学系现代西方哲学研究室编译,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