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诗意与哲理,咀嚼语文至味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高考版·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rying___lea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的情感培养,细细咀嚼情感,把握语文的精神内核;感悟智慧,体现语文的深刻内涵;抒写性灵,回归语文的人文本质,让语文课堂充满人文气息。
  关键词:语文教学;诗意;哲理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05-028-2
  “新课程”实施以来,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尊重,课堂活跃了,学生动起来了,思维发散了,参与热情提高了,但是与此同时,有些老师难免矫枉过正,使课堂教学有流于浅薄的倾向,所以,笔者撰此文,呼吁多给语文课一些“语文味”。
  语文课的主要任务是对我们的母语,即中华民族语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让学生从中得到一种语文素养。语文是具有独特魅力的学科,它满贮着诗意与哲理。语文课承载着爱与美,承载着历史与文化,承载着社会与人生,它包罗万象,内涵丰富。作为语文教师,必须意识到这是一个多么美丽的学科,它应该是走进学生灵魂的学科,应该是传承文化的学科,应该是塑造精神巨人的学科。
  让语文课充满智慧的灵光,让诗意与哲理在学生的心田绽放芬芳的花朵,这是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语文教师引以为豪的美丽使命。
  咀嚼情感,把握语文的精神内核
  语文是注重感性的学科,情感是语文的灵魂,情感是语文教学具有鲜明特色的个性目标。宋其蕤老师曾经说过,“语文学科是最富有情感的课程,它的课文具有丰富细腻多彩的情感。这是它区别于其他科目特别是理科课程的最主要的因素。语文教学应该能够唤起学生对课文情感的内心体验,让学生感受到课文的各种情感。”(中国教育报《语文教学能否实现审美化?》)
  语文教材中精心选入的课文包含着丰富的情感。一篇篇课文都是因“情”而作,字字句句都浸透着作者的“情”,流动着作者的“情”。在教学《春望》时,我们共同体会“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苍凉悲壮;在诵读《行路难》时,我们高声吟咏“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潇洒豪迈;在欣赏《使至塞上》时,大家舒展开“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边塞画卷而心驰神往;在品读《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时,孩子们因“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美景迷醉不已。在一首首诗词中,在一篇篇课文中,作者饱蘸自己的情感写下的文字,我们也应该带着饱满的情感去回味,去走进作者的心灵,让自己隔着时空与作者对话,与作者的思想碰撞交流。
  我要求学生在学每一篇课文的时候一定要带着饱满的感情去投入,我自己当然也是首先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在学习《枣核》这一课时,我就和学生探讨了中国游子的思乡情结,让学生们课下去搜集古今表现思想情感的诗词文章,阅读课上朗诵交流。到了阅读课上,学生们都情绪激动地朗读自己精心搜集的作品,我则把自己创作的一首乡愁诗读给大家听,身为游子的我读着读着,情不能自已,泪水润湿眼眶,学生深受感染,有的学生也落下泪来。读完以后,我让大家说说自己在乡愁题材文章上的发现。大家立刻活跃起来,这个说,“月亮是精神的故乡。”那个说,“田园风光是思乡的美丽画卷。”还有的说,“杜鹃的叫声是乡愁的音乐”“乡愁总是伴随一壶浊酒”等等。看看大家意犹未尽,这节课结束后,我要求学生就自己所选的材料写一篇赏析,收上来一看,学生果然写得有声有色,情感丰富。有一个学生写道,“乡愁是贯穿心灵的烟尘古道,瘦马西风,载不动故乡浓浓的一缕炊烟。”我大加赞赏,立刻要求学生誊写在板报的佳句栏里,让同学们共同欣赏,大家的情感越发受到鼓舞、激励与熏陶,创作的热情也越发高涨。
  作者以手中笔抒心中情,读者自当读眼前文解其中味,在课堂上,大家一起做书本的知音者,一起将情感融入到语文世界中,并在这个世界陶冶自己的情感和审美情趣,此乐何极!
  感悟智慧,体现语文的深刻内涵
  语文课是用优秀的民族文化来教育、熏陶学生,这种文化的积累体现了人们在认识世界、认识自身时所得出的智慧的体验与感悟。语文篇章中时时闪现的作者的思想智慧之火花,可以真正让我们提升思想的境界,拓展思维的空间。优秀的篇章是作者认真观察、反复推敲生成的一种智慧的结晶,是浓缩了的对社会人生的认识与经验,能够从中有所悟有所得,是一笔丰厚的精神财富。曹雪芹有句曰“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凝练的语句,包含着认识世界的通达与精辟,这也是提醒我们学习语文应追求的一个境界。
  语文包含哲理,很多古代诗歌蕴涵着哲理美。哲理的基本特点是富有理趣,饱含人生的真谛、万物的奥秘、自然的规律等。在学习的过程中,慢慢品读,认真体会,才能感悟到诗歌的哲理美。如陶渊明的“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道出了唯心静才可以不受世俗外物的羁绊,才可以修炼神游物外的情操,享受人生的意趣。如杜甫《望岳》中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诗人描写泰山宏伟高大的气势,赞美泰山,抒发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青年的抱负。同时这两句诗也客观自然地道出了一个深刻的哲理: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立脚点高,才能眼界开阔;锁定目标,不断进取,才能获得成功,风光无限。再如朱熹的《观书有感》所云“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作者深刻地认识到知识与思想是不能够封闭的,接受、补充、展示、交流,这样才能够避免自己腐化堕落为一坛死水,这对我们同学来说教育意义是多么的深远啊!
  从语文中学到了智慧,才不会变成书呆子,书本智慧转化为生活智慧,是我们教育学生的根本目的。在普通人的眼里,沙子就是沙子,在智者的眼里,一粒沙可以看世界。学生能从门前的小河看到环境的污染、人与自然的危机,能从周庄的古瓦看到历史的流逝岁月的文化变迁的韵味,能从车窗中飞出的纸片看到人文精神的缺失、文明进程的艰难,能从形形色色的社会现象看到人性的复杂,看到善良与丑恶的不断斗争等等,并把这些重新付诸于笔墨,透过风景看文化,透过现象看本质,在认识社会人生时加入自己的思索,然后从他们的作文练笔中体现出来,这就是学生们思想境界的进步与提升,是他们生活智慧的不断积累。虽然学生有些时候,认识难免偏颇或者流于浅薄,但是那是他自己认识的结果,自己的认识哪怕只有一点点,也强过重复别人的观点和见解。   所以,我帮助学生建立了自己的格言库和论争天地,在课堂上围绕一个问题允许学生争论,在各抒己见的过程中,体现思想和价值观念的多元,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敢于坚持个性,努力塑造特色自我的习惯。
  抒写性灵,回归语文的人文本质
  学习的结果应该是把外在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智慧。虽说“书中自有千盅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但是若只能就书论书,却不能出得书本,还原为生活,不能在现实生活中生成自己的认识感悟,到底还是没有领会语文学习的本质。
  阅读他人文章,最终是要抒写自己性灵。为人为文均主张个性,大千世界,芸芸众生,“我”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我”有“我”的思想,“我”有“我”的主张,“我”之所以为“我”,是因为“我”的与众不同的个性特质。朱德熙老先生曾经说过:“写文章是一种修养,不是一种知识。”表达自我是一种能力,充满智慧的能力,而非人云亦云的重复,也不是罗列知识的炫耀。
  鼓励学生随时随地抒发自己的真知灼见,尤其是在作文时,我决不会特别强调写作技巧,我觉得能够表达自己的真性情是最重要的,也是最能够打动人心的。有了真情实感,自会去寻找最为适合的表达,远离文字惺惺作态地“作秀”,以朴实的心态贴近生活,触摸自己的心灵,才是写作的最好姿态。
  练笔不拘形式,兴之所致,随时随地捕捉灵感的火花。在学习梁启超《我的母亲》一课时,我即兴说出“母爱是深夜的一缕灯光,编织千针万线的温暖;母爱是我挨打时的一掬泪水,为我洗刷心灵的伤痛。”并让学生也仿照这个形式,写一组句子表现母爱。学生低首凝眸构思起来,一会儿文思敏捷者已经举起手来。“母爱是一根电话线,连接绵绵不断的思念;母爱是温暖的唠叨,叙说点点滴滴的亲情。”“母爱是阴雨天盛开的雨伞,撑开永远晴朗的天空;母爱是摆在桌上的美食,烹煮精心酝酿的爱心。”学生们用自己的体会描绘一幅幅亲情的画卷。这时候有个叫郭海尔的站起来说,“老师,我不欣赏你这样限定形式的做法。母爱没有形式,不拘一格。你的形式束缚了我的思想。”哦,有不同的声音。我知道这个家伙一贯是个有个性的人,总是会有一番与众不同的高论。我笑着说,“别卖关子了,快把你的大作展示出来吧!”大家都笑了。他就像模像样地读起来:“如果说父爱是大山,是我们依靠的支柱,那么母爱便像奔流不息的河水,氤氲在我们的周围,沁入我们的心房,透出的是浓郁的爱意,留下的是永远的温暖。”他读完了,大家掌声响起,我也点头微笑。我非常鼓励学生这种有个性的做法,对于写作上的束缚,能减少的我都会尽力去减少,能让学生自由的尽力给他们自由,这样学生才能够脱离形式的羁绊,摆脱应命的敷衍,畅快地完成自己内心的表达。让学生说实话,允许不同的声音,课堂才会更加人性化,有更多趣味的插曲,有更多智慧的妙悟,这样学生才会体会到语文课的乐趣所在。
  我们说,语文教学是生命的教学,它本身就栖居着烂漫和诗意,隐含着智慧和哲理。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带着真挚的情感去体会语言文字,领悟其中的境界,进而认识大千世界,认识自身。用心投入语文课堂吧,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处处流淌着感情,让课堂充溢着浓浓的人文情怀!
其他文献
中国共产党走过百年历程,前进路上有曲折,苦难过后是辉煌.前进路上的辉煌铸就党的荣光,曲折路上的苦难磨砺党的意志.党在百年奋斗中一如既往坚守的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
期刊
传统高职英语教学不能使学生具备走入社会所需的英语能力,扼杀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无法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以学生为中心”英语教学模式转变了英语教师的思维,改
实施新课程以来,许多教师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创新与探索.但反思走过的路,不是“穿新鞋走老路”,就是死守应试教育、安于现状.这种应试教育背景下形成的思维定式以及实施新课程
2016年7月,我作为大学生村官,来到了临沂市临沭县曹庄镇朱村.几年来,农村的基层工作让我深入群众,扎根朱村,脱掉了身上的“书生气”.今天,我想给大家讲讲我们朱村奔小康的故
期刊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没有创新,就没有国家和民族的进步和发展。如何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适应21世纪的创新型人才已成为广大教师在新课程实践中迫切需要研究的课题。下
在每月一次的写作文时,总有一些同学怕写作文或者说写不出作文,拖拖拉拉写出的作文也是乏善可陈。学生写作文提不起兴趣,教师批改作文时也就同样失去激情,有时寥寥数语,有时
立德树人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师德的高低,是决定立德树人成败的关键.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师德师风建设,在多次重要讲话中科学阐明了新
期刊
集众智、聚群力,开新局、谋新篇.3月11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圆满完成各项议程,在北京胜利闭幕.与会代表积极建言献策、扎实履职尽责,奏响了民主、团结、求实、奋进的时
期刊
党课是党内教育的一种好形式,也是我们党开展党内政治生活的“传家宝”.正在全党开展的党史学习教育,作为加强党性修养、锻造优良作风的战略之举,对上好党课提出了新要求.习
期刊
3月15日上午,省人大常委会及机关召开会议,认真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两会期间发表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精神,落实省委要求,就抓好学习宣传贯彻工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