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个移动自己的公司

来源 :杂文月刊(选刊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K0803luow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命也乖,正长身体时挨饿,正学知识时停课,害得我身材不高,学历也不高。身材不高,容易跟猥琐、促狭等字眼联在一起,比如要贬武植,就先把他的身材弄小,变成武大郎,然后一切就变得容易了。学历不高,容易跟无知、浅薄、短视、卑下、无能等等的联在一起。古人形容才俊,除了用“才高八斗,学富五车”这样的字眼外,还用“玉树临风”什么的,你说,让人惭愧不惭愧?可恼不可恼?更可恼的是孔子的话,他说“惟上智与下愚不移”,这句话比法官宣判还可怕。初读时想不明白,老夫子不也“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他怎么就“移”了呢?后来读到王阳明对“惟上智与下愚不移”的注解,才一下子把一个死疙瘩给松开了,他说:“不是不能移,只是不肯移。”
  學历低,经师少,有惑无人解,久惑成愚。真愚了,就不肯移了。同样一块石头,在别人那儿是台阶,在你这儿却成了绊脚石。同样几根跨栏,在刘翔那儿成为凭借,在你这儿却成障碍。同样被骂,在有的人那里成为激励,在你这儿却成仇恨。诸如此类,不胜枚举。这即是“不肯移”的。
  那么肯移怎么移呢?子曰“学而时习之”,当然是学。跟谁学呢?跟师学。谁是师?教我者为师。谁教我?谁肯教我?谁都肯教,只要你愿意学。不患无师,只患不学。若是想学,时时有师,事事是师。比如好人行善,善者为师,楷模在前,是在教我。比如坏人作恶,你别说坏人不是师,坏人在教给你别这样做,这样做就是朝死里作。好人的好,是告诉我们怎么做好人,坏人的坏,是告诉我们千万别做坏人。坏人无心做老师,老师是善学的人看出来的。他是那位不要学费的老师。不但人,不但事,即便世间万物,只要你善学,又有哪样不是师呢?所以苏轼才作诗:“溪声便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好的坏的不好不坏的,都在做师范给我们看,让我们看得清清楚楚,学得明明白白。从而一点一点撬动自己,使劲往上移。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早知道有这句话,我就不说了。
  摘自《燕赵都市报》2017年10月14日
其他文献
“最近,“僵尸”成為一个越来越热门的词,清理僵尸网站、僵尸企业,引发了普遍关注。这一类“僵尸”确实需要清理,但还有一类“僵尸”比它们潜伏得更深——虽然影响范围不广,但是一旦咬伤了谁,真是让人痛彻心扉——那就是“僵尸”文件。  近期全国多地爆出在公务员招录、事业单位招聘中,考生因“专业不符”被拒绝录用的事件。比如,让考生证明所学“中国史”是“历史学”;证明“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属于“中国语言文学
期刊
想起十几年前,“非典”时期的一件趣事。生平几乎没有戴过口罩,上街购物或街头散步时,还是因袭几十年形成的积习拔腿就走。妻子急忙嘱咐:“戴上口罩再走。”我说:“戴那东西,像骡马戴上‘箍嘴’一样……”话还没说完,妻子先把口罩塞进我手里。大概是出于对我的不放心,她干脆把口罩给我箍在了嘴上,并不忘叮嘱我说:“我是医生,知道这种病毒的厉害。你可不能任性。”  “行,我不摘口罩就是了。”我只是口头答应着,心里则
期刊
一位黑人青年作家写过一个儿时听来的故事,说是一个猎人瞄准了一只树上的猴子,正要扣动扳机,猴子说,如果你开枪打我,你母亲就会死掉;如果你不开枪,你父亲就会死掉。讲故事的人最后问:“如果你是那个猎人,你会怎么做?”  作家说,他们村里的小孩每年都会听到这个故事。讲故事的人往往都是村中的长者,他们常常会当着孩子父母的面,给孩子们提出这个问题。每个孩子都被要求回答,但从来没有人回答过,因为他们的父母都在场
期刊
元朝时的许衡,和一群朋友出远门,过河阳时,大伙都渴极了,看见路旁的梨树垂着许多梨,都争着去采来吃,只有许衡静坐在树下不动。朋友奇怪地问他:“为什么不采?”他说:“不是我所有的,任意去采是不可以的。”朋友说:“当今是乱世,梨树早没有主人啦!”许衡却坚持地说:“梨树即使没有主人,我的心能没有主人吗?”  许衡终于成了大儒,是个不肯一窝蜂随俗浮沉的人。一些人的通病,就爱一窝蜂,一窝蜂或写成一窝风,拚命三
期刊
老子在《道德经》六十七章中说:“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老子这“三宝”,是《道德经》的灵魂。  所谓慈,就是对社会和人民有慈爱之心,关怀之心,宽容之度,容人之量;慈还包含柔和、爱惜之意,如对孩童的欣赏呵护之情,对弱者的恻隐之心等。慈爱是一种将自己融入到社会中的精神,无论对个人还是对团队,都充满了关怀与热爱。  曾国藩曾说:“带兵之道,用恩莫用仁,用威莫用礼。”所谓仁
期刊
中国青年报一项调查显示,47.5%的受访者认为孩子应该随父亲的姓。54.7%的受访者能接受孩子随母亲姓,23.2%的受访者则表示对此不能接受。(10月17日《中国青年报》)  子随父姓,在咱们的文化传统中,被认为是天经地义的。这背后的文化根源,在于以父系的血缘和姓氏为传承纽带的宗族或者说家族观念。与之相应地,子随父姓以延续香火,便成为顺理成章的事。不难体察,这种看似约定俗成的姓氏命名“潜规则”,实
期刊
我是个不怎么聪明的人。我的妻子就常常说我:“你怎么那么笨呢,给你说过好几回的事情总是记不住。”每当这时,我就嘿嘿地笑着。  其实,有时候我并不是真的不懂,而是假装不懂。  这种假装与世故无关,更不是为了扮猪吃老虎,而是在无伤大雅的前提下,让人显显他们的聪明才智,增加点自信。我们或许可以将它视作一种善意的谎言和伪装。  打个比方说,当我们在与长辈聊天的时候,发现他们的话里有许多漏洞,与客观实际不相符
期刊
——生命有限,成就无限。  人是生物的一种,不断在成长之中:年龄在成长,学识技能在成长,品德也在成长。  “天增岁月人增寿”,年龄的增长出于自然,但进德修业要靠自己努力,稍一懈怠,就会停止甚至倒退。人生最迫切的问题就是如何使这三者同时成长,免得马齿徒增,光阴空过,所谓寸阴是竞,正是此意。  在人们的感觉上,光阴如顺流而下的波浪,品学却如逆流而上的船舶,前者稍纵即逝,后者步步费力,相形之下,颇欠公平
期刊
我尊称的“马老”,是马识途先生。他1914年出生,今年103岁,四川籍现代作家、诗人、書法家。主要作品有小说《清江壮歌》、《夜谭十记》等,有《马识途百岁书法集》。  马识途原名马千木,“一二·九”运动后加入中国共产党。入党时改名马识途,意谓从此找到正确的人生道路。然而,这条路并非平坦,而是极为坎坷。“文革”期间,受到的屈辱达到巅峰。他写有《沧桑十年》,力图为后人留下真实的史料和痛楚的教训。  作为
期刊
俗话说,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一杆小小钓竿,藏有大玄机。  怀有经天纬地之才的姜太公,前半生浑浑噩噩,穷困潦倒,有志于国,却不受当政者待见。后来,他听说岐山有周部落,首领西伯尊贤纳士,便以年逾七旬之身,奔赴千里,来到周西伯狩猎的渭水北岸磻溪附近,垂钓渭水之上,等明主到来。  有个樵夫看到这位老者的钓法很奇特,短杆长线,钩却是直的,没有钓饵,离水面三尺高,一边钓,嘴里一边念念有词。樵夫讥笑道:“如此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