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寓教学法”构筑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来源 :牡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lt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四寓教学法提出“寓思想于课堂”“寓娱乐于课堂”“寓应用于教学”“寓竞争于教学”,具有“实用、有趣、灵活、友情”的教学特色,课堂容量大、节奏快、效果好。一经提出,其便受到师生的欢迎。目前,海亮教育集团,正大力提倡在中小学各学科推广四寓教学法。
  笔者认为,四寓教学法同样适用于高中历史学科素养的培养。课堂中应蕴含唯物史观和家国情怀的思想,设计合理的娱乐环节来帮助学生理解历史的时空观念和培养学生通过史料进行实证的能力,而课堂的应用教学可以帮助学生运用历史解释分析问题,课堂的竞争氛围更有助于学生融会贯通历史学科五大素养。因此,本文将以人民版教材必修一《美苏争霸》为例来说明四寓教学法如何构筑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
  一、课前准备:精细准备,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四寓教学法要求教师提供问题为学生指明预习的方向,学生根据教师问题去预习书本并查阅相关书籍。因此,在有一节课结束时,笔者向学生提出以下几个思考题:二战结束后,美苏的甜蜜关系为何立即就破灭了?美苏双方为争霸在不同时期各自有何决策?大国之间除了争霸以外,還有没有其他发展路径?为什么我国要走和平、独立自主、不争霸的发展道路?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思考问题,笔者还申明,除了预习教材之外,学生还可以浏览相关图书,其书目如表1所示。
  为了使下节课更有娱乐趣味和竞争氛围,笔者将班上24个学生根据座位的不同分为两组,左边12人为苏联方,右边12人为美方,各自为本国的利益而“支招”。同时跟学生约好,回答问题越多的一组和个人会受到奖励。
  二、课堂教学:教师引导学生参与培养核心素养
  任何历史事件都发生在一定的时空环境中,这样历史事件的基本框架就有了两个层次的理解:一是时间观念,二是空间观念。首先,要让学生理解本课所处的时空,以及对应时空发生的事件。开始上课后,笔者让学生完成导学案后,阅读课件。课件引用了英国前首相丘吉尔的话:
  “从波罗的海边的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边的里雅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这条线背后坐落着中欧古国的首都——华沙、柏林、布拉格、维也纳、布达佩斯、贝尔格莱德、布加勒斯特和索菲亚。所有这些名城及其居民无一不处于苏联的势力范围之内,受莫斯科日益增强的高压控制。”
  笔者让学生分组思考以下问题:“铁幕”指的是什么?”莫斯科”又指代谁?这段话对于美国而言又有什么样的振动?然后,笔者从模拟苏联和美国的学生中找出代表发言,并给出相应的点评,如表2所示。
  在教学过程中加入史料,可以帮助学生增强研读的能力以及历史分析能力,教师在课堂中选取考证后的史料,为学生打开思路,让他们明白历史不是干巴巴的结论,而是由鲜活的事件构成的,从而建立一个较为科学的历史观,同时在增强史料的理解能力和研读能力的基础上,教师还需要提升他们解释与评价能力。所以,在对历史的发生地进行分析后,教师可以提醒学生继续阅读教材进行设问。提问如下:对于如此严峻的形势,双方又采用何种策略应对呢?他们的策略对世界局势又会产生什么影响呢?根据学生的回答,笔者进行了汇总整理,如表3所示。
  历史课的价值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观,而历史观的养成是在历史理解的基础上逐步提炼出来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积极引导学生参与的方式让学生处于两国的角色扮演中,同时也让学生明白冷战对双方是有百害无一利的。通过对本课内容的学习,学生应体会到:应该采取兼容并包、合作交流的方式处理国际关系;军事竞赛只会为自身带来更大的伤害,制约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战争会带来永无止境的灾难,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
  三、结语
  历史核心素养是相互渗透的,历史事件需要在时空框架下建构,历史解释需要在理解基础上获得,历史价值观需要在历史理解和解释基础上进一步凝练,而史料论证则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四寓教学法以娱乐的方式提升课堂活力,以竞争的方式提升学生参与度,将学习知识点应用在教学中,将思想融汇在课堂中,从而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海亮外语中学)
其他文献
作为秉承着“以唯物论为基础的文学反映论”创作理念的中国台湾作家,陈映真切实在小说中进行着为社会、为人生的创作实践。陈映真小说中的“我”在作为一面镜子映射他人和社会时,并不是纯然直接的映像,“我”的叙述和思考中包含了一种奇特的“扭曲”感,造成这种扭曲的原因值得细究。本文尝试从陈映真以“我”为叙述主体的小说入手,解读其小说的主题意蕴和时代内涵。  在陈映真的创作中,部分小说是以第一人称“我”进行叙事展
期刊
《天边外》是美国戏剧作家尤金·奥尼尔(1888-1953)的成名作。它讲述了一对农家兄弟罗伯特·梅约和安朱·梅约与邻家姑娘露丝的感情纠葛,其间伴随着三人对各自梦想的追逐,但是结局很凄惨。剧本中弥漫着浓重的幻灭感和虚无感。但对剧中的三个主要人物来说,这个悲剧的内涵又有所不同,而这种悲剧意识也始终贯穿在作家的创作中。  一、罗伯特——理想的悲剧  罗伯特是一个充满浪漫幻想的、有诗人气质的人,一直在追求
期刊
梭罗是美国作家、哲学家、超验主义的代表人物,他毕生创作了许多杰出的作品,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写于1846年的《瓦尔登湖》(Waldon)。1837年,梭罗毕业于哈佛大学,毕业后,他回到自己的家乡教书。1841年,梭罗放弃了教师这个职业,开始踏上写作之路。后来,梭罗在超验主义之父爱默生的支持下,对超验主义进行了文学实践,开始写散文随笔。  19世纪,美国社会经济迅猛发展,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如同一股狂
期刊
《一亿六》是张贤亮的最后一部作品,也是一部饱受争议的作品。有的人认为它低俗、媚俗,有的人却认为,在借助底层人物所表现出来的荒诞、低俗、媚俗化背后,是作者对人类未来发展的哲学思考。  小说讲述的是一个荒诞的借种生子的故事。主人公叫王草根,是一个商业暴发富,靠收破烂起家,靠收购破产倒闭的企业发家,抓住时代的机遇和制度的漏洞,财富迅速膨胀,成为C市著名企业家、政协委员。王草根出身于底层,“不孝有三,无后
期刊
贞节是古代封建礼教对女性提出的婚前和婚后为丈夫守节的道德观念,是一种对女性身心自由的畸形束缚。“三言”作为市民文学的代表,表露出了人性解放的曙光,其中对社会贞节观的突破具有重大意义。本文主要通过《蒋兴哥重会珍珠衫》《况太守断死孩儿》分析“三言”中对婚后贞节观的突破,并试图指出其局限性。  一、“三言”创作背景下的明代正统贞节观  贞节是封建伦理对女性的特殊要求,它包括婚前的守护贞操和婚后的为夫守节
期刊
37年前,我国特级教师钱梦龙执教的《愚公移山》教学课例,通过导学法增加学生参与度,在词语教学上构建知识体系,联系上下文,以学定教。37年后,重新审视钱老的课例,人们仍然会发现新的启迪。  新时代以来,教师开始逐渐把学生的主体地位放在教学首位。如何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学习中发挥有效作用是自1978年以來一直热议的话题。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应时代而生,适应当代语文学习的需要。但是,把自主仅仅理解为学生自身
期刊
《祝福》是鲁迅的代表小说之一,在创作中,他使用了独特的叙事结构和叙事语言。本文将《祝福》作为研究对象,对鲁迅小说作品中叙事结构和叙事语言艺术进行探究,使人更好地感受鲁迅小说的魅力。  叙事结构是一切小说创作和布局的核心思想,从叙事结构入手对小说的主题思想和展开方式进行研究,人们能更好地把握小说全局,从全局着眼对小说的艺术内涵进行分析,从而更深刻体悟小说所要表达的情感。因此,在对鲁迅小说《祝福》进行
期刊
2013年,余华的小说《第七天》问世,作品运用怪诞的表现手法,采用第一人称的幽灵叙述,通过游离于阴阳两界的灵魂七天的所见所遇,串联起一群社会底层人物的命运际遇。作者用白描与虚构的反差式描写、冷漠与诗意的语言,再现了底层人物在时代变革中的生存图景,展现了余华对底层的关注和悲悯情怀。  余华作为先锋派的代表作家活跃于文坛,迄今已有三十余年,不断向读者贡献着众多优秀作品。纵观其创作生涯,可以发现,余华一
期刊
本文运用文本细读手法,从空间和时间两个维度对比分析《聊斋志异》和《佩德罗·巴拉莫》中的亡灵世界及生死转化的历程,随即从文本上升到文化层面,结合作者生平经历与中墨两国思想文化传统,揭示两部作品所蕴含的死亡观念在内在生成机制上的差异。  未知的死亡世界带给世人恐惧与无尽的想象。作为生命体的必经阶段,死亡也成为不同文明难以逃避的话题。蒲松龄《聊斋志异》和胡安·鲁尔福《佩德罗·巴拉莫》两部时代与文化背景不
期刊
如何最大限度地提高图书馆的服务质量和读者的满意度,是图书馆不断研究和探索的重要课题。本文以河北美术学院图书馆为例,简要分析了影响读者满意度的各种因素,提出几点对策,以供其他高校图书馆借鉴和指证。  一、概述  高校图书馆是学生的第二课堂,是学生去得较多、呆得时间较长的地方。所以,图书馆要为读者提供全方位的服务。而读者对图书馆的满意度直接反映了图书馆各项服务质量的优劣高低,是评价图书馆服务水平最直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