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梭罗,回归自然

来源 :牡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oyanf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梭罗是美国作家、哲学家、超验主义的代表人物,他毕生创作了许多杰出的作品,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写于1846年的《瓦尔登湖》(Waldon)。1837年,梭罗毕业于哈佛大学,毕业后,他回到自己的家乡教书。1841年,梭罗放弃了教师这个职业,开始踏上写作之路。后来,梭罗在超验主义之父爱默生的支持下,对超验主义进行了文学实践,开始写散文随笔。
  19世纪,美国社会经济迅猛发展,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如同一股狂潮在社会大众中蔓延,人们狂热地追求物质财富,完全忽视精神价值。面对这样的社会环境,梭罗开始思索人生的真谛,他极度鄙视现代文明,提出精神追求高于物质享受。为了守护心灵上的那一抔净土,为了获得安宁平静的自然生活,28岁的梭罗选择了避世归隐,独自一人来到瓦尔登湖畔,开始了他的田园生活。此后历时七年七易其稿,梭罗将这段独居生活的所见、所闻、所思,写成自传体散文集《瓦尔登湖》。文学大家徐迟评道:“语语惊人,字字闪光,沁人肺腑,动我衷肠。”《瓦尔登湖》内容丰富多彩,具有发人深省的意义。散文集中所体现的“回归自然”的思想,最是能引起当代人们思考的一个话题。
  梭罗在《瓦尔登湖》开篇第一章中这样写:“在那里,我居住了两年又两个月,现如今,我再次成了文明生活的旅人。”梭罗在开篇称自己为文明生活的旅人,即梭罗离开城市喧闹的生活,来到瓦尔登湖畔,开始自然宁静的生活。每天和淳朴的农夫们相处,没有外界喧嚣的影响,生活悠然自得。通过这样的描写,梭罗表达了他对真挚美好乡村生活的爱恋。梭罗在“我生活的地方,我为何生活”这一章节里写道:“我生活的地方遥远得跟天文学家每晚观察的太空一样。”其实,梭罗所居住的瓦尔登湖离波士顿市并不是很远,离威尔斯利镇也只需30分钟。梭罗却说他生活的地方邈若星河,这其实是想要表明瓦尔登湖恍若一个与世隔绝的桃花源地。在“寂寞”篇章中,梭罗描写了他独自在瓦尔登湖生活的一种特有的孤独之感。他对寂寞的描写,并不是以直接的文字叙述,而是通過一系列的自然之声来烘托:“没有飞鸟巢居的住所就好像是没有经过调味烹制的肉食,枯燥而无味。”梭罗在寂寞中所体现出来的心境和自然心声与“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
  梭罗处在美国资本主义工业化和城市文明迅速发展的时代,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发展时期,梭罗毅然选择了一种隐居避世的生活。但他又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归隐避世。在访客篇章中,梭罗说自己也和其他常人一样,喜爱与人交际,甚至把自己比喻成水蛭,当有人来访时,他就会像水蛭一样紧紧吸附着他们。梭罗的屋里放有三张椅子,寂寞时用一张,交朋友用两张,社交用三张。梭罗在瓦尔登湖畔与渔民、猎户、诗人和哲学家来往,和他们一起谈论生活的真实意义,一起探讨生活的真谛。在梭罗看来,任何来到这个森林的人,都是“朝圣者”。一个人如同一个国家的领土一样,必须要有适当且自然宽阔的边界,甚至在两国的边界之间,特别需要有一个适当的中立地带。瓦尔登湖在某种意义上就属于一个中立地带,是一个供旅行者停驻的地方,是一个不受城市干扰的地方,是一个自然美好宁静的地方。在“种豆”这个篇章中,梭罗表达了自己劳动以及劳动后收获的喜悦之情。梭罗在田地里耕种,并非出于生活的需要,而是一种维护自尊的方式。通过自给自足的生活,梭罗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农夫,这样的生活模式让他内心获得了满足感和劳动的喜悦感。种豆也许只是农夫日常生活的一个常态,但这对梭罗来说确是自我价值的真实体现。
  梭罗在《瓦尔登湖》里描述了春天来临后的瓦尔登湖畔的景色。温暖的阳光洒下从熟睡中苏醒过来的大地,瓦尔登湖开始解冻了,春光来临之际,一切琐碎事在春光的照耀下都显得那么微不足道。春天,是新生的代表,是重生的希望。就这样,梭罗给自己灌注以新的精神和气质,开始了又一年的新生活。在《瓦尔登湖》的结束语中,梭罗掷地有声地向人们宣讲自己所特有的生活模式和理想精神。
  梭罗追求淳朴自然的生活,倡导简单真实的生活方式,人们甚至可以把梭罗称为超验主义的实践家。《瓦尔登湖》这本著作是文学作品的一门艺术——一门关于自然主义和人文之声的艺术,同时,也是一部将自然气息糅合进人类灵魂的经典散文之作。梭罗的《瓦尔登湖》是一部能让人的内心得到安宁的散文佳作。梭罗笔触下的瓦尔登湖犹如一幅幅美丽动人的画卷层层展开。清澈见底的湖面、鸟语花香的森林,还有农夫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辛勤背影,这就是瓦尔登湖的景象,这就是梭罗安放心灵的处所。春夏秋冬,四季轮回,梭罗的文字也随着季节的转变而给人不一样的感受。但这部散文集始终紧紧围绕一个主题,那就是回归自然。当置身于愈加浮躁不安的社会生活时,人们应当偶尔停下匆匆的脚步,时常驻足回首,即使是在忙碌拥挤的人潮人涌中也应偶尔让自己的心灵得到休憩。腾出一点时间,偶尔在丛林中漫步,感受风拂过秋叶时飒飒的声音、聆听鸟儿在枝头欢快歌唱的声音、注视劳作人民辛勤耕耘的身影、体味邻里人们淳朴真诚的美好情感。
  瓦尔登湖不仅是梭罗隐居时光里的一个栖身之地,更是他人生历程中的精神之家。梭罗在瓦尔登湖的生活体验,通过文字的形式,传达了他对自然、人生和文学问题的独特看法。在自然流畅的笔触下,梭罗将自然、人类以及超验主义的思想融合在一起,形成了独特而充满诗情画意般魅力十射的语言文字。《瓦尔登湖》是一部引人深思的20世纪散文佳作。一本好的书,如果它能够解释人们的生活中的奇迹,同时又能为人们的人生启迪出新的奇迹,那么这本书就是为人们而存在的了。在阅读这个章节中,梭罗抒发了他对读书生活的认识。正如王佐良翻译培根的散文随笔《论读书》里所说:“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其傅彩也,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其长才也,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生活能够诠释人们对现实生活的看法,而阅读一本优秀的著作能够让人们获得到进步与成长。寻一处静谧,桌上一杯清茶,手捧一本好书,倚坐窗台,在书本里畅享遨游。这样的阅读情景在繁杂喧闹、信息膨胀的当代显得愈加弥足珍贵。
  梭罗在《瓦尔登湖》中流露出来的对自然生活的喜爱达到了迷恋的程度,这也体现了一种忧伤的情怀。因为在梭罗所处的美国时代,这样的隐居生活带有一定的逃避性,社会上人们对物质生活的狂热追求依然存在,所以,他的内心难免有种忧伤的情感。梭罗的文学创作也为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他作品中所体现的自然主义思想,在当代社会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作为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鼻祖,梭罗本人也坦率地承认自己对大自然的热爱就好像一盏明灯照亮了自己的一生。《瓦尔登湖》就是这样一本反映人与自然相依相存关系的杰作。几个世纪以来,该散文集中充满宁静、恬淡和智慧的文字,越来越引发全世界读者的共鸣,成为文学史上影响深远的传世经典。
  (西昌学院外国语学院)
其他文献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文学处于统一规范的裁决与检查中,而语言学研究的转向以及作者主体的消失,使得心学或心理学不再成为考察的对象。然而,重提心性诗学,是对文学多样性的一种复归,在中国古代文论现代转换的新趋势下,朱光潜《诗论》的“化西”为心性诗学存在的合法性提供了两方面的思维转换视角,即境界对“心灵”的替换,以及语言对“自我”的表现。  随着结构主义将文学关注的重心转移至语言问题之上,西方诗学研究的“元
期刊
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  有着2 5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苏州,其厚重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在华夏文明中光彩夺目、熠熠生辉,让后人赞叹不已。历史文化纪录片《苏州史纪》用生动的影像、逼真的画面再现了这座古典与现代兼具的城市的“前世”,描绘了一幅形神兼备的城市肖像图,让了解苏州的人和对苏州陌生的人都有了全新的认识。《苏州史纪》是一部专门以电视影像记录苏州历史的专题文化纪录
期刊
无锡市新吴区长期以来坚持非遗文化“传习、培训、普及、交流、服务”五位一体的文化惠民工程,以传习为目的、培训为手段,带动各基层服务点和学校交流互动,积极推广普及,做到区域性全覆盖,繁荣了公共文化服务,促进了新吴区的吴文化传承弘扬。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鲜明提出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方针,指出:“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
期刊
西汉前期,统治者认真汲取秦亡教训,以黄老思想为治国理念,休养生息,使趋于崩溃的社会经济得以稳步恢复发展。其间,黄老思想并非一枝独秀,儒家思想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为取代前者积聚力量。二者的盛衰兴替,充分展现了思想意识领域的复杂性。在政治、文学和社会生活等领域,西汉思想的复杂性  均有所体现。  一、西汉思想复杂性的政治体现  (一)君权和中央权力的加强  西汉成立之初基本沿用了秦朝的旧政治体制,与秦
期刊
魏正始年间,王弼的“贵无论”玄学标志着魏晋玄学的初步形成,关于魏晋玄学的研究可谓集诸名家之所长。透过对魏晋玄学思想的研究,本文探讨了魏晋玄学的深层思想内涵,分析了它所包容的文学和社会精神。  东汉末年到隋以前,在中国历史上被称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大约有四百年的时间。其间产生的魏晋玄学就像历史上其他思潮一样,不仅是那个时代发展的产物,它的产生同时深刻地影响了那个时代,即使是在今天,依然对当代思想史
期刊
中国原创音乐剧《金沙》具有鲜明的演唱艺术特征,其讲述了很多关于金沙遗址背后的故事。三千多年前,太阳神鸟的化身“金”、鱼的化身“小鱼”、乌木精灵“丑”以及丑的主人“沙”幸福快乐地生活在古蜀金沙王朝中。可是,一场三星部落与金沙王朝的战争,破坏了美好的一切,“太阳神鸟金箔”被三星部落击碎,“金”“沙”“小鱼”“丑”从此天各一方,他们来世才能再相见。  音乐剧《金沙》虽以川蜀文化为背景,却跳出四川地方戲曲
期刊
目光慢慢地从一排排精美的日本原著小说上划过。《こころ》(心),なつめ そうせき(夏目漱石),我的内心一阵狂喜,哇,这是我思之已久的一本  原著小说。  夏目漱石(なつめ そうせき,1867-1916),日本近代“国民大作家”,竖起了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丰碑,他的长篇小说《心》就是代表作之一。后人对《心》的剖析也是够深刻的了:“对明治末期知识分子心灵的探索——试析夏目漱石的小说《心》”、“从夏目漱石《
期刊
读老舍的散文《猫》,在最初发现种种矛盾后,读者总能体会到一种自然而然的气息,感受到字里行间中的爱与温情。基于这种认识,本文对老舍散文《猫》进行了简单介绍,然后对《猫》矛盾之中的爱与温情进行解析,以便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情感,体会作者传递的人与动物和谐生存的思想意识。  老舍作为当代的语言艺术大师,在“五四”新文学运动中开始用白话文练习写小说,代表作以小说为主,如《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等都是脍炙人口的
期刊
作为秉承着“以唯物论为基础的文学反映论”创作理念的中国台湾作家,陈映真切实在小说中进行着为社会、为人生的创作实践。陈映真小说中的“我”在作为一面镜子映射他人和社会时,并不是纯然直接的映像,“我”的叙述和思考中包含了一种奇特的“扭曲”感,造成这种扭曲的原因值得细究。本文尝试从陈映真以“我”为叙述主体的小说入手,解读其小说的主题意蕴和时代内涵。  在陈映真的创作中,部分小说是以第一人称“我”进行叙事展
期刊
《天边外》是美国戏剧作家尤金·奥尼尔(1888-1953)的成名作。它讲述了一对农家兄弟罗伯特·梅约和安朱·梅约与邻家姑娘露丝的感情纠葛,其间伴随着三人对各自梦想的追逐,但是结局很凄惨。剧本中弥漫着浓重的幻灭感和虚无感。但对剧中的三个主要人物来说,这个悲剧的内涵又有所不同,而这种悲剧意识也始终贯穿在作家的创作中。  一、罗伯特——理想的悲剧  罗伯特是一个充满浪漫幻想的、有诗人气质的人,一直在追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