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我国在经济生活中重要的事情就是要转变经济发展的方式。2月,中央举办省部级领导干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专题研讨班。胡锦涛总书记发表讲话,强调必须紧紧抓住机遇,承担起历史使命,把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和战略举措,毫不动摇地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不断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使我国发展质量越来越高、发展空间越来越大、发展道路越走越宽。
3月召开的全国“两会”,关注的也是在后危机时代中国要如何转变增长方式,改变原本对出口过度依赖,开展一种内需与出口较均衡的发展模式。可以说转变经济发展模式是我国上下都普遍关注的问题。
为什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实际上,对于中国来讲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是一个新的问题,这个问题已经很久了。现在为什么我们一再强调这个问题。我想主要有五方面的原因。
1.资源和环境的约束。建国以来,中国的工业化基本上走的是靠要素投入驱动的传统工业化道路。我们建立在对自然资源环境长期高强度开发和利用基础上传统工业化,已经使中国的资源与环境状况不堪重负,无法再维持下去。
中国不能选择资源型和依附型的发展模式,必须走技术创新的发展道路,推动经济增长方式从要素驱动型向创新驱动型的根本转变。
中国未来工业化必须是以信息化带动、技术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新型工业化在本质上就是技术进步主导的工业化。
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国际经验表明,在人均GDP1000美元到3000美元的发展阶段,经济社会结构变化最为活跃,传统生产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将出现递减趋势,技术进步的重要性将明显上升。从现在起到2020年,如果没有技术进步贡献率的大幅度提高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将难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必须充分借鉴和吸收各国工业化、现代化的历史经验,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建立在技术进步的基础之上。
3.必须保持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必须确保中国经济有较高的增长率。这不仅意味着中国经济将要从20世纪80年代到2020年保持40年左右这一世界近现代史上少有的高增长率,而且也意味着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和资源、环境压力的增大,中国产业基于技术进步的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迫在眉睫。
中国是二元经济非常明显的国家,提高产业竞争力,必须统筹考虑传统产业改造和高新技术产业领域发展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要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充分发掘传统产业在扩大就业、保障社会生活、扩大出口等方面的作用;另一方面,又要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开拓新的发展领域,使经济增长保持旺盛的活力和雄厚的基础。
比如说我们讲中国的制造业,目前,中国制造业正在迅速成长,许多产业领域的生产规模已居世界前列,但面临着一些突出问题:
比如,制造业效率低,全行业人均劳动生产率仅为美国的1/25、德国的1/20,主要用能产品的能耗比发达国家却高出25%~90%。
对外资的过度依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利用外商投资的规模不断扩大。在外资促进中国制造业发展的同时,制造业在资本、产业技术和品牌等方面正在形成日益显著的对外依赖。在占固定资产投资40%左右的设备投资中,有60%以上要靠进口来满足,高新技术含量的关键装备基本上依赖进口。
从产业技术水平和国际竞争力比较看,中国产业技术创新经费投入与国外有较大差距。很大比例的生产设备技术水平落后于国际水平;产品国际市场占有率还很低,且仍以低附加值产品为主,出口竞争力比较弱。
当前,中国面临的严峻挑战是,如何在全球竞争格局中,构建有独特优势的产业技术体系,从而提高中国制造业在国际分工格局中的地位和利益,迫切需要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和国际竞争力。
在农业方面中国农业的技术约束非常突出。一方面,农业技术创新能力明显不足,难以满足农业产业结构、产品结构调整的需求;另一方面,由于中国至今仍未建立起既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又适应国情和现实需求的农业社会化技术服务体系,大量先进实用的农业技术成果长期沉淀在科研单位和技术人员中,难以真正为农民所用。
尤其是中国农业人口众多、土地有限和气候差异大等极其特殊的农业国情,决定了中国必须抓住当代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革命带来的发展机会,大力推进新的农业技术革命,为农业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技术支撑,从而使农业成为具有现代意义上的产业,使农村经济成为持续增长和就业增长的经济,这是农业技术发展的基本战略任务。
除此之外,我国的服务业总体来讲发展水平不高,服务业比重偏低,生产性服务更低。特别是金融、电信、中介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滞后,严重制约了资本积累速度和资本利用效率的提高,制约了人力资本的增长,制约了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制约了市场的有效开拓,已成为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瓶颈”。加速建立一个能够满足多层次需求,高效、便利、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现代服务业体系,支持经济、社会和人的协调发展,对技术进步提出了现实和紧迫的需求。
当前,迫切需要加快第三产业的技术进步,带动国民经济素质的提高,为城乡居民创造新的就业机会。特别是,以新的电子、网络和信息技术为手段的服务业是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
4.要解决科技与经济结合的问题。虽然经济体制和科技体制改革已经进行了30年,取得了许多重要进展,但技术与经济两张皮的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科技发展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反映在经费投入、人力资源、技术装备、成果产出等各项指标上。长期以来,中国技术发展的自主创新不足,可持续创新能力薄弱,高新技术立足于“跟踪”国外先进技术,核心专利技术少。
长期以来,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缺乏核心技术、缺乏自主知识产权,更多依靠廉价劳动力的比较优势、依靠资源能源的大量投入来赚取国际产业链低端的微薄利润。“世界工厂”的光环,掩不住90%的出口商品是贴牌产品的尴尬。有些行业的技术和装备主要依赖于进口,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持续逆差。
中国技术创新主要是靠大量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取得的,引进技术和装备对经济社会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但技术引进的消化吸收、创新效果不好,重复引进的问题没有根本解决。特别是,引进技术没有与自主创新和提高产业竞争力结合起来。全国上下普遍重视和强调发挥“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但还没有把技术进步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地位,有些地方和企业存在短期行为,技术投入明显不足。
上述问题的存在,已经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历史和现实要求中国必须采取有力措施,依靠技术创新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增长。
5.要改变中国过度依赖国际市场的问题。外贸依存度从改革开放之初的9.7%上升到目前的60%,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如此之高的外贸依存度,带来与国际市场“同此凉热”的高风险度。一旦危机席卷全球、外部需求急剧下滑,拉动中国经济的“三驾马车”就必然因为出口的自由落体式滑落而失去平衡。
这次国际金融危机使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问题更加突显出来,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冲击表面上是对经济增长速度的冲击,实质上是对经济发展方式的冲击。
综合判断国际国内经济形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刻不容缓。
如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发展经济学理论认为,经济发展方式并非仅仅涉及经济增长,它同时涉及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消费行为、文化、人与人的关系等各个方面。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看起来是经济领域的一场变革,实质上关系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要大力推动经济进入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发展轨道。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任务包括几个方面:
第一,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把调整经济结构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重点,按照优化需求结构、供给结构、要素投入结构的方向和基本要求,加快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加快调整城乡结构,加快推进城镇化,加快调整区域经济结构和国土开发空间结构,既着眼于化解过去积累的矛盾和问题,又为经济不断迈上新台阶、长期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创造条件。
第二,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适应需求结构变化趋势,完善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推进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服务业,促进三次产业在更高水平上协同发展,全面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和国际竞争力。
第三,加快推进自主创新,紧紧抓住新一轮世界科技革命带来的战略机遇,更加注重自主创新,加快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加快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宏大的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谋求经济长远发展主动权、形成长期竞争优势,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第四,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加快构建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加快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大幅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幅降低农业生产经营成本,大幅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全面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第五,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大力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加快推进节能减排,加快污染防治,加快建立资源节约型技术体系和生产体系,加快实施生态工程,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第六,加快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针对社会发展和民生领域的突出问题,大力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加快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加快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加快发展面向民生的公益性社会服务,更好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第七,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在重视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同时,坚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发展经营性文化产业,加快开拓文化市场。
第八,加快推进对外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持互利共赢开放战略,统筹好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加快调整出口贸易结构,加快调整进口贸易结构,加快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和水平,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不断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另外,还有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国家提出的发展培育战略性的新兴产业。这是我们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采取的举措。现在国务院正在研究制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规划,还要以中央国务院的名义发一个决定,现在国家发改委正在牵头组织很多的部门调研,抓紧制定这样一个决定和规划。
继续推进重点产业调整振兴。一要加大技术改造力度。用好技改专项资金,引导企业开发新产品和节能降耗。二要促进企业兼并重组。打破行业垄断和地区封锁,推动优势企业兼并困难企业,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三要全面提升产品质量。引导企业以品牌、标准、服务和效益为重点,健全质量管理体系,强化社会责任。切实加强市场监管和诚信体系建设,努力把我国产品质量提高到新水平。
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国际金融危机正在催生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抢占经济科技制高点,决定国家的未来,必须抓住机遇,明确重点,有所作为。要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医药、信息网络和高端制造产业。积极推进新能源汽车、“三网”融合取得实质性进展,加快物联网的研发应用。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投入和政策支持。
创新和知识产权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的地位和作用
创新和知识产权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从历史经验看,每一场大的危机常常伴随一场新的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每一次经济的复苏,都离不开技术创新。从长远看,要真正摆脱危机,走上科学发展、持续发展的道路,还是要依靠技术创新,依靠技术进步创造新的产业与市场,创造新的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在应对这场国际金融危机中,西方国家提出了各种各样经济刺激计划。无论欧洲、美国还是日本,共同突出特点,是大幅度增加科技投入,着力培育新一代主导产业,努力抢占未来高技术和经济竞争战略制高点。
当前,技术创新不仅要从当前的紧迫需求出发,解决制约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各种重大技术瓶颈,而且要为未来发展奠定必要的基础和能力,形成引领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发展的主导力量。必须把加快技术创新步伐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优先地位。继续经济管理体制改革、进行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注重技术创新,把自主开发与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相结合,努力提高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某些战略领域关键技术和市场垄断的技术是无法从国外引进的,需要自主研究开发。无论是基础研究,高新技术领域,还是产业技术领域,都要强调原始性创新能力,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大力引进先进技术和装备,要注重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用引进技术推动国内创新,把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和提高产业竞争能力结合起来。
对于未来,我们的发展应该强调要进一步完善创新的体制、机制。增强我们的创新能力,更加注重我们知识产权的保护。提高企业创新的积极性。从这个方面来讲不仅需要企业努力,还需要政府进一步推动企业的改革,包括国有企业的改革,民营企业的改革和政府的政策。我觉得在靠创新,靠知识产权推动经济发展方式方面我们要做到两方面:一需要有政府的宏观的经济政策,我们的政策要给企业有压力,有了压力才有创新的动力。让企业靠创新求发展。不是说让企业把钱留在房地产上去,引起经济泡沫。二要大力引进经济改革,我们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制度当中存在的障碍。形成有利于创新、创业的制度的环境。这里面包括知识产权的环境,我们讲知识产权的保护,不仅仅是为了对外开放的需要,不是为了应对国外的压力。实际上我们保护知识产权是为了中国经济自身发展的需要。
(本文作者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技术经济部副部长、研究员)
3月召开的全国“两会”,关注的也是在后危机时代中国要如何转变增长方式,改变原本对出口过度依赖,开展一种内需与出口较均衡的发展模式。可以说转变经济发展模式是我国上下都普遍关注的问题。
为什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实际上,对于中国来讲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是一个新的问题,这个问题已经很久了。现在为什么我们一再强调这个问题。我想主要有五方面的原因。
1.资源和环境的约束。建国以来,中国的工业化基本上走的是靠要素投入驱动的传统工业化道路。我们建立在对自然资源环境长期高强度开发和利用基础上传统工业化,已经使中国的资源与环境状况不堪重负,无法再维持下去。
中国不能选择资源型和依附型的发展模式,必须走技术创新的发展道路,推动经济增长方式从要素驱动型向创新驱动型的根本转变。
中国未来工业化必须是以信息化带动、技术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新型工业化在本质上就是技术进步主导的工业化。
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国际经验表明,在人均GDP1000美元到3000美元的发展阶段,经济社会结构变化最为活跃,传统生产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将出现递减趋势,技术进步的重要性将明显上升。从现在起到2020年,如果没有技术进步贡献率的大幅度提高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将难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必须充分借鉴和吸收各国工业化、现代化的历史经验,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建立在技术进步的基础之上。
3.必须保持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必须确保中国经济有较高的增长率。这不仅意味着中国经济将要从20世纪80年代到2020年保持40年左右这一世界近现代史上少有的高增长率,而且也意味着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和资源、环境压力的增大,中国产业基于技术进步的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迫在眉睫。
中国是二元经济非常明显的国家,提高产业竞争力,必须统筹考虑传统产业改造和高新技术产业领域发展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要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充分发掘传统产业在扩大就业、保障社会生活、扩大出口等方面的作用;另一方面,又要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开拓新的发展领域,使经济增长保持旺盛的活力和雄厚的基础。
比如说我们讲中国的制造业,目前,中国制造业正在迅速成长,许多产业领域的生产规模已居世界前列,但面临着一些突出问题:
比如,制造业效率低,全行业人均劳动生产率仅为美国的1/25、德国的1/20,主要用能产品的能耗比发达国家却高出25%~90%。
对外资的过度依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利用外商投资的规模不断扩大。在外资促进中国制造业发展的同时,制造业在资本、产业技术和品牌等方面正在形成日益显著的对外依赖。在占固定资产投资40%左右的设备投资中,有60%以上要靠进口来满足,高新技术含量的关键装备基本上依赖进口。
从产业技术水平和国际竞争力比较看,中国产业技术创新经费投入与国外有较大差距。很大比例的生产设备技术水平落后于国际水平;产品国际市场占有率还很低,且仍以低附加值产品为主,出口竞争力比较弱。
当前,中国面临的严峻挑战是,如何在全球竞争格局中,构建有独特优势的产业技术体系,从而提高中国制造业在国际分工格局中的地位和利益,迫切需要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和国际竞争力。
在农业方面中国农业的技术约束非常突出。一方面,农业技术创新能力明显不足,难以满足农业产业结构、产品结构调整的需求;另一方面,由于中国至今仍未建立起既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又适应国情和现实需求的农业社会化技术服务体系,大量先进实用的农业技术成果长期沉淀在科研单位和技术人员中,难以真正为农民所用。
尤其是中国农业人口众多、土地有限和气候差异大等极其特殊的农业国情,决定了中国必须抓住当代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革命带来的发展机会,大力推进新的农业技术革命,为农业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技术支撑,从而使农业成为具有现代意义上的产业,使农村经济成为持续增长和就业增长的经济,这是农业技术发展的基本战略任务。
除此之外,我国的服务业总体来讲发展水平不高,服务业比重偏低,生产性服务更低。特别是金融、电信、中介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滞后,严重制约了资本积累速度和资本利用效率的提高,制约了人力资本的增长,制约了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制约了市场的有效开拓,已成为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瓶颈”。加速建立一个能够满足多层次需求,高效、便利、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现代服务业体系,支持经济、社会和人的协调发展,对技术进步提出了现实和紧迫的需求。
当前,迫切需要加快第三产业的技术进步,带动国民经济素质的提高,为城乡居民创造新的就业机会。特别是,以新的电子、网络和信息技术为手段的服务业是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
4.要解决科技与经济结合的问题。虽然经济体制和科技体制改革已经进行了30年,取得了许多重要进展,但技术与经济两张皮的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科技发展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反映在经费投入、人力资源、技术装备、成果产出等各项指标上。长期以来,中国技术发展的自主创新不足,可持续创新能力薄弱,高新技术立足于“跟踪”国外先进技术,核心专利技术少。
长期以来,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缺乏核心技术、缺乏自主知识产权,更多依靠廉价劳动力的比较优势、依靠资源能源的大量投入来赚取国际产业链低端的微薄利润。“世界工厂”的光环,掩不住90%的出口商品是贴牌产品的尴尬。有些行业的技术和装备主要依赖于进口,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持续逆差。
中国技术创新主要是靠大量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取得的,引进技术和装备对经济社会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但技术引进的消化吸收、创新效果不好,重复引进的问题没有根本解决。特别是,引进技术没有与自主创新和提高产业竞争力结合起来。全国上下普遍重视和强调发挥“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但还没有把技术进步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地位,有些地方和企业存在短期行为,技术投入明显不足。
上述问题的存在,已经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历史和现实要求中国必须采取有力措施,依靠技术创新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增长。
5.要改变中国过度依赖国际市场的问题。外贸依存度从改革开放之初的9.7%上升到目前的60%,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如此之高的外贸依存度,带来与国际市场“同此凉热”的高风险度。一旦危机席卷全球、外部需求急剧下滑,拉动中国经济的“三驾马车”就必然因为出口的自由落体式滑落而失去平衡。
这次国际金融危机使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问题更加突显出来,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冲击表面上是对经济增长速度的冲击,实质上是对经济发展方式的冲击。
综合判断国际国内经济形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刻不容缓。
如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发展经济学理论认为,经济发展方式并非仅仅涉及经济增长,它同时涉及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消费行为、文化、人与人的关系等各个方面。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看起来是经济领域的一场变革,实质上关系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要大力推动经济进入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发展轨道。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任务包括几个方面:
第一,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把调整经济结构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重点,按照优化需求结构、供给结构、要素投入结构的方向和基本要求,加快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加快调整城乡结构,加快推进城镇化,加快调整区域经济结构和国土开发空间结构,既着眼于化解过去积累的矛盾和问题,又为经济不断迈上新台阶、长期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创造条件。
第二,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适应需求结构变化趋势,完善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推进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服务业,促进三次产业在更高水平上协同发展,全面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和国际竞争力。
第三,加快推进自主创新,紧紧抓住新一轮世界科技革命带来的战略机遇,更加注重自主创新,加快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加快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宏大的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谋求经济长远发展主动权、形成长期竞争优势,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第四,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加快构建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加快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大幅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幅降低农业生产经营成本,大幅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全面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第五,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大力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加快推进节能减排,加快污染防治,加快建立资源节约型技术体系和生产体系,加快实施生态工程,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第六,加快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针对社会发展和民生领域的突出问题,大力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加快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加快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加快发展面向民生的公益性社会服务,更好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第七,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在重视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同时,坚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发展经营性文化产业,加快开拓文化市场。
第八,加快推进对外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持互利共赢开放战略,统筹好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加快调整出口贸易结构,加快调整进口贸易结构,加快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和水平,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不断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另外,还有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国家提出的发展培育战略性的新兴产业。这是我们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采取的举措。现在国务院正在研究制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规划,还要以中央国务院的名义发一个决定,现在国家发改委正在牵头组织很多的部门调研,抓紧制定这样一个决定和规划。
继续推进重点产业调整振兴。一要加大技术改造力度。用好技改专项资金,引导企业开发新产品和节能降耗。二要促进企业兼并重组。打破行业垄断和地区封锁,推动优势企业兼并困难企业,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三要全面提升产品质量。引导企业以品牌、标准、服务和效益为重点,健全质量管理体系,强化社会责任。切实加强市场监管和诚信体系建设,努力把我国产品质量提高到新水平。
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国际金融危机正在催生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抢占经济科技制高点,决定国家的未来,必须抓住机遇,明确重点,有所作为。要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医药、信息网络和高端制造产业。积极推进新能源汽车、“三网”融合取得实质性进展,加快物联网的研发应用。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投入和政策支持。
创新和知识产权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的地位和作用
创新和知识产权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从历史经验看,每一场大的危机常常伴随一场新的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每一次经济的复苏,都离不开技术创新。从长远看,要真正摆脱危机,走上科学发展、持续发展的道路,还是要依靠技术创新,依靠技术进步创造新的产业与市场,创造新的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在应对这场国际金融危机中,西方国家提出了各种各样经济刺激计划。无论欧洲、美国还是日本,共同突出特点,是大幅度增加科技投入,着力培育新一代主导产业,努力抢占未来高技术和经济竞争战略制高点。
当前,技术创新不仅要从当前的紧迫需求出发,解决制约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各种重大技术瓶颈,而且要为未来发展奠定必要的基础和能力,形成引领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发展的主导力量。必须把加快技术创新步伐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优先地位。继续经济管理体制改革、进行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注重技术创新,把自主开发与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相结合,努力提高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某些战略领域关键技术和市场垄断的技术是无法从国外引进的,需要自主研究开发。无论是基础研究,高新技术领域,还是产业技术领域,都要强调原始性创新能力,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大力引进先进技术和装备,要注重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用引进技术推动国内创新,把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和提高产业竞争能力结合起来。
对于未来,我们的发展应该强调要进一步完善创新的体制、机制。增强我们的创新能力,更加注重我们知识产权的保护。提高企业创新的积极性。从这个方面来讲不仅需要企业努力,还需要政府进一步推动企业的改革,包括国有企业的改革,民营企业的改革和政府的政策。我觉得在靠创新,靠知识产权推动经济发展方式方面我们要做到两方面:一需要有政府的宏观的经济政策,我们的政策要给企业有压力,有了压力才有创新的动力。让企业靠创新求发展。不是说让企业把钱留在房地产上去,引起经济泡沫。二要大力引进经济改革,我们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制度当中存在的障碍。形成有利于创新、创业的制度的环境。这里面包括知识产权的环境,我们讲知识产权的保护,不仅仅是为了对外开放的需要,不是为了应对国外的压力。实际上我们保护知识产权是为了中国经济自身发展的需要。
(本文作者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技术经济部副部长、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