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生不息 这个当代艺术展不平凡

来源 :中国收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oki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日前,在2020北京798艺术节上,一个名为“生声——中国当代生态艺术展”的主题展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22位艺术家的40余件作品,以丰富多元的创作,致敬抗疫英雄,弘扬抗疫精神,并以保护生态环境为题,呼吁关注自然、关爱生命。
  每年金秋,由798艺术区管委会主办的798艺术节都是北京的品牌文化活动,迄今已成功举办13届。此次展览作为2020北京798艺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由北京798艺术区管理委员会主办,北京央美文化艺术中心承办,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孙伟担任学术主持,孙菁、韩琳联合策展。
  周璇《生生不息》
  综合材料 尺寸可变
  这件装置作品的灵感是白衣天使们的后台——休息室,这里是他们战场的背面,以另一个角度记录着他们的繁忙与辛劳。艺术家将诸多如行李箱、白大褂等带有疫情记忆的物品置于其中,以此表示对那段时光的铭记。
  张筠《驚蛰系列》
  毛毡 尺寸可变
  “惊蛰”是大地苏醒、万物萌生的开始。作为女性,孕育生命给艺术家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强烈感受,以及对于生命律动最直接的体验。被这种力量所震撼,艺术家将生命、孕育、繁衍融入惊蛰系列作品中。柔软轻薄的材质经过千百次锤炼,被塑造得既厚重坚实又细润温和,既朴素无华又圣洁大气。就像生命从无到有的过程,在无数的雕磨中渐趋纯粹。
  王怡然《向生》
  口罩、铁丝等
  300厘米×100厘米×10厘米
  口罩是我们日常防范病毒的第一道防线,“白衣天使”——医护人员是疫情防疫过程中的第一道防线,他们的无私奉献和辛苦才有了我们今天“新冠战‘疫’”的胜利。艺术家用了4000多个口罩,结合了天使翅膀的形状做了这件名为《向生》的作品,以表达对生命的向往。
  谈及这次展览的初衷,孙伟在开幕式上说道:“本次展览‘生声’的主题并不难理解。生命共同体‘生而又生’,不断演化,不断创造新的生命。中华文明既肯定自然的‘生生’事实,又赋予其价值,如‘天地之大德日生’。以生命共同体阐述人与自然的关系,不仅意味着对自然‘生生’事实的肯定,而且蕴含着‘生而又声’,以‘生而不息,声而动人’的艺术语言去发声,表达对自然、对生命‘生生不息’的歌颂。这也是本次展览主题‘生声’的由来。”
  据介绍,该展览从疫情记忆人手,从自然生态出发,分为“重生”“原生”“再生”三个单元,集结张筠、周思曼、郑路、田禾、邹亮、宿志鹏、马秋莎等22位艺术家的40余件作品。这些艺术家创作形式多样,涵盖布面绘画、纸本绘画、雕塑、影像,以及为本次展览定制的主题为《向生》《生生不息》的两件装置作品。透过这些作品,人们可以看到,艺术家为当代艺术输入的有关生态艺术的观念。
  本次展览策展人孙菁表示,2020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在经历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之后,让人们重新思索生命的意义,更加珍视生命的延续,深刻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走进“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开阔视野。“在‘生声’的引导下,我们此番呈现的是中国当代的生态艺术。将自然生态作为艺术最充实、最丰饶的创作土壤,推动着艺术界发出最真诚、最动人的声音,并将这些作品以展览的形式进行呈现。”
  据悉,展览将持续至12月7日,期间将开展丰富多彩的在线讲座、导览、儿童环保工坊等公共教育活动,让人们近距离地感受艺术,共享艺术成果。
  (注:本文图片由北京孙伟艺术基金会提供。)
其他文献
现代意义上的海派旗袍的设计源头,应与上世纪20年代西方流行的直筒连衣裙等服饰有关。在设计上,其早期一定程度上借鉴了民国建立后发明的“文明新装”,尤其是倒大袖的设计元素,其一改传统中国女性着装衣、裳分离的设计,形成了上下连体的样式。  这种当时的新式服装不完全等同于西方的裙装,与传统中国女性服饰的上衣下裙两截式样也不相同,而与当时旗人所着的袍褂、中国传统的男式长衫有一定的近似性,故而在中文“旗袍”、
期刊
从书法史的角度来看,一位书家书法史地位的确定涉及诸多因素,既与书家的创作水平、开创能力有关,也与书家的政治地位、文化地位等因素有关。  蔡襄(1012年至1067年)为“宋四家”之一,官高、品佳、书正,在书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是唐代“尚法”书风向宋代“尚意”书风过渡不可或缺的人物,但与苏、黄、米三家书风大不相类。  众人“添砖加瓦”  对于蔡襄而言,时人、后人的推崇是其书坛地位确定的重要因素。《
期刊
对茶事如此讲究的晚明文人,想必对器物也一定有着极为独到的见解。我们继续往下看——  史学界认为的晚明时代,通常是指明万历到崇祯时期(1573年至1644年)。而就陶瓷生产而言,嘉靖后期景德镇御器厂的管理制度开始松动,新原料、新工艺陆续出现,进而影响到陶瓷器的器型特征、装饰风格等均有所改变。因此,陶瓷史上的“晚明”时代当从嘉靖朝开始。  明代晚期的瓷器生产取得重大发展变化,使得陶瓷器的藝术性大大增强
期刊
岁末年初,《画说竹翁——徐秉方绘画集》问世了。与徐秉方先生以往出版的书不同,该作尽管紧紧围绕“竹”字,但主角却并不是精美的竹刻,而以大篇幅展示其所画之竹。  站在一竿参天绿竹面前,我们该如何去理解它的生命力?古人说,寒天草木黄落尽,犹自青青君始知。  了解过“竹翁”徐秉方,你一定也会有同样的感受。终日与竹为伴的徐秉方,知竹、爱竹、刻竹、画竹。在他的生活中,竹和自然界都是艺术创作不可或缺的对象。作为
期刊
过去贩卖旧衣服的行业称“估衣行”,是民间流行俗语“三百六十行”中的行当之一。早在宋代市面上已有估衣摊叫卖,明代则有估衣店、估衣铺出现,其货源为当铺到期不赎的衣物及收购的旧衣服。当然,也有刚做好还没穿的衣服被送到估衣行,俗称“下剪子为估衣”。  估衣行的经营方式很特殊,以吆喝做宣传。清代崔旭在《估衣街竹枝词》中说:“衣裳颠倒半非新,挚领提襟唱卖频。夏葛冬装随意买,不知初制是何人。”“估衣街上古衣多,
期刊
在钱币收藏圈里,镍币与金银铜币比起来可说是个“爹娘不疼、姥姥不爱”的板块。民国孙像镍币即属此冷门项目,“乏人问津”导致包括开铸始末及制造地点等来龙去脉常被忽视,弄错肖像设计出处及质疑委外生产之事等也常有发生。近年来虽认识已渐普及,唯仍见有谬误之处,现就搜集史料记载配合实物简述如下,供大众参考。  镍材在硬币上的应用  镍在19世纪初时产量甚低且用途有限。1856年,美国首先开始采用铜镍合金作为币材
期刊
炉钧釉是清雍正时期景德镇御窑厂新创的一种仿钧低温釉,盛行于雍正、乾隆时期,此后历朝均有烧造。据乾隆年间《南窑笔记》记载:“炉均一种,乃炉中所烧,颜色流淌中有红点者为佳,青点次之。”炉钧釉的特征主要为流淌的蓝釉形成自然的垂流条纹,间或有红色或青色斑点,这种独特的釉色在全世界的瓷器爱好者中广受欢迎。  釉色风靡东洋  近几十年里,很多藏家纷纷在日本购藏到清乾隆时期的炉钧釉瓷器。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炉钧釉瓷
期刊
文人们追求的那种闲适、风雅、禅意的生活,估计是离不开一杯清茶的。您也慢慢品着,看看晚明文人把这杯茶玩出了什么花样。  一个时期的衰落往往孕育着更强劲的反弹和更细微的扩散。在茶事兴盛的今天,站在数百年后的节点看待晚明,会有更清晰的历史观察维度。晚明表面上是一个朝代的末途,但文化气象却迎来了数百年来的巨大转变和新生,渗透着人文美学的风雅生活恰恰在这个时代掀开了帷幕。  当时,以江南富庶地区的城市文人族
期刊
人们从来没有见过真实的龙,但其在中华民族的心目中却拥有崇高的威望。拥有不同历史背景、文化基因的龙形象被负载在历代流传下来的御用器物上,让我们得以窥见它的身影。这些龙纹形象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追求天、地、人和谐统一的理念,更彰显了民族团结合力的精神内涵。  龙,是文化的和多元的!  考古资料证实,龙是上古时期由来自不同地区的不同文化因素共同构成的,是中国文明的最核心内容之一,其形成过程正体现中国文化的
期刊
1.75亿元 最贵紫粉红钻在日内瓦诞生  钻石在世界范围内绝对是闪闪惹人爱的宠儿,当今拍卖史上最贵的钻石“粉红之星”曾令藏家迷醉,而近日在日内瓦苏富比拍场上,一颗紫粉红钻也证明了这种魅力。  据了解,这颗名为“玫瑰花韵”的艳彩紫粉红钻以2663.3253万美元(约1.75亿元人民币)成交,刷新了紫粉红钻的世界拍卖纪录。这枚钻石重14.83克拉,为拍场上最大的紫粉红钻。根据GIA评级,其成色为最高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