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教育是根据学科性质、语言特点,凭借教材和其他教学媒体在儿童学习语言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创新欲望,开掘学生创新潜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的教学实践活动。
关键词:语文教学;创新精神;培养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发展创新能力,是现代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当今世界已把“创新意识”作为对人才的要求摆在重要的位置,因此,我们必须在新的课程理念指导下,行之有效地逐步培养少年儿童的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能力。孩子们长大了,掌握的知识丰富了,就能够在事业上有所创新。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力潜能”。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呢?
一、巧妙设疑问难,诱发创造个性。
《课程标准》中指出:“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是时代对儿童提出的要求,它旨在发展儿童的创造性和动手能力,让儿童能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去探究或解决问题,增添生活的色彩和情趣,并在此过程中充分地展现并提升自己的智慧,享受创造带来的欢乐。”精心设问是引发学生心理活动、促进学生思维的敏锐力的有效途径。教学设计问题首先要从教学目的出发,围绕教材重点进行。设计问题要有启发性,能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要给学生创造思维的矛盾冲突,从而有效地调动学生思维活动的积极性,让学生思维的敏锐性得到较充分的发挥。值得注意的是,设问时重点问题要少而精、深浅兼顾。问题过大,就觉得无从下手;问题过小,又激发不起学生思考的兴趣;设问过深,超过学生能力基础,“跳一跳,够不到”,学生就会失去信心。
在教学《称象》这一课时,我围绕教学重点提出了目的性很强的三个问题:①大臣们是决定如何称象的?②曹操是如何称象的,分了哪几个步骤?③你认为谁的方法好,好在哪儿,你还有什么办法可以称象吗?学生带着这三个问题熟读精思,潜心会文,思维的质量得到明显的提高。激发起学生求知的强烈愿望,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去探索規律,给学生更多的想象机会,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启发联想,培养学生思维的流畅力。
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概括着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是创新的翅膀,教学时,要让学生张开智慧的翅膀,创造条件发展想象。
而联想思维是一种表现想象力的思维,是发散思维的显著标志。联想思维的过程是由此及彼,由表及里。通过广阔思维的训练,学生的思维可达到一定广度,而通过联想思维的训练,学生的思维可达到一定深度。“转化思想”作为一种重要的语文思想,在小学语文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在语文阅读中,用转化方法,迁移深化,由此及彼,有利于学生联想思维的训练。总之,在语文教学中多进行发散性思维的训练,最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灵活多变的解题思维,从而既提高教学质量,又达到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目的。
小学生的联想是极为丰富的。语文教学在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方面有着优越的条件,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在一次说话训练课上,我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圆圈,要求学生说说它像什么?说得越多越好。学生思维的闸门被打开了,有的说,它像火红的太阳;有的说,它像圆圆的月饼;有的说,它是一个大皮球;有的说,它是妈妈漂亮的大眼睛;还有的说,它是五十六个民族紧紧团结在一起……学生联想力是多么丰富啊。
小学生的联想离不开老师的启发,在老师的启发下,学生的思维才会自由驰骋,思维的流畅力才能得到较好的培养。在教学《王二小》这篇课文时,为了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王二小小英雄的形象,我在教学中安排了王二小的生活背景介绍,同学们在边听边想像当时的画面时,进一步了解了王二小不怕牺牲,保护老百姓和党组织的英雄形像。
三、引导质疑,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力。
质疑就是一种怀疑,是指能够对一个理论、一个事物或一个产品看出各种不同问题的素质,提出问题是创造活动的第一步,因而质疑与创造力的开发密切相关。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质疑,不仅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质疑;对教师的讲解质疑;对参考资料质疑;对同学的发言质疑。其中对课文内容的质疑尤为重要。学生的质疑离不开老师的引导。亚里斯多德说过,疑惑是智慧的开端。引导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善于提出问题,无疑是激发学生创造力的又一条有效途径。 四、提倡自主学习,促进创新思维。
《基础教学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引导学生对语文课产生浓厚的兴趣,学生就会努力地学习。教师要根据教学的内容、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需求等,选择适宜的教法,以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培养自主学习,首先要激发学生对教材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兴趣,应从减轻学生阅读时的心理压力,提高学生感悟上入手,要让学生感受到阅读教材是一种享受,而不是沉重的负担,要他感到阅读是为了感受一种美。其次,我们要设计好教材这个诱饵,充分挖掘教材中学生发现不了或感受不到的艺术美和思想美,使学生感到教材不仅是知识的载体而是艺术,思想的结晶,要让学生萌发从教材中感受到这些东西的欲望,最后我们在教学中重点教给学生理解教材的方法,让学生运用这种方法获取知识。
五、回归生活,提供创新空间。
学生在课堂上和课文中所学到的知识是十分有限,课本以外的生活,是我们学习的广阔天地,它是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源头活水,作为教师应引导学生由课内回归到生活中去,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只有重视课内外结合,才能为学生的认知活动、语言活动、思维活动、情感活动,提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丰富源泉。恩格斯说:“地球上最美的花朵便是人的思维,而创造性思维可以说是花中牡丹。”语文是基础学科,语文教学内容丰富,小学语文练习形式多样,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广阔天地。教师要创造性地挖掘、研究、使用教材中的创新性思维因素,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用适当的创新性教学形式、创新性教学方法、创新性教学语言来启迪学生的创新性思维,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语文教学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必须在教给学生语文知识的同时,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这是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是致力于学生长远发展的战略举措,它将使学生受益终生。
关键词:语文教学;创新精神;培养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发展创新能力,是现代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当今世界已把“创新意识”作为对人才的要求摆在重要的位置,因此,我们必须在新的课程理念指导下,行之有效地逐步培养少年儿童的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能力。孩子们长大了,掌握的知识丰富了,就能够在事业上有所创新。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力潜能”。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呢?
一、巧妙设疑问难,诱发创造个性。
《课程标准》中指出:“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是时代对儿童提出的要求,它旨在发展儿童的创造性和动手能力,让儿童能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去探究或解决问题,增添生活的色彩和情趣,并在此过程中充分地展现并提升自己的智慧,享受创造带来的欢乐。”精心设问是引发学生心理活动、促进学生思维的敏锐力的有效途径。教学设计问题首先要从教学目的出发,围绕教材重点进行。设计问题要有启发性,能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要给学生创造思维的矛盾冲突,从而有效地调动学生思维活动的积极性,让学生思维的敏锐性得到较充分的发挥。值得注意的是,设问时重点问题要少而精、深浅兼顾。问题过大,就觉得无从下手;问题过小,又激发不起学生思考的兴趣;设问过深,超过学生能力基础,“跳一跳,够不到”,学生就会失去信心。
在教学《称象》这一课时,我围绕教学重点提出了目的性很强的三个问题:①大臣们是决定如何称象的?②曹操是如何称象的,分了哪几个步骤?③你认为谁的方法好,好在哪儿,你还有什么办法可以称象吗?学生带着这三个问题熟读精思,潜心会文,思维的质量得到明显的提高。激发起学生求知的强烈愿望,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去探索規律,给学生更多的想象机会,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启发联想,培养学生思维的流畅力。
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概括着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是创新的翅膀,教学时,要让学生张开智慧的翅膀,创造条件发展想象。
而联想思维是一种表现想象力的思维,是发散思维的显著标志。联想思维的过程是由此及彼,由表及里。通过广阔思维的训练,学生的思维可达到一定广度,而通过联想思维的训练,学生的思维可达到一定深度。“转化思想”作为一种重要的语文思想,在小学语文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在语文阅读中,用转化方法,迁移深化,由此及彼,有利于学生联想思维的训练。总之,在语文教学中多进行发散性思维的训练,最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灵活多变的解题思维,从而既提高教学质量,又达到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目的。
小学生的联想是极为丰富的。语文教学在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方面有着优越的条件,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在一次说话训练课上,我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圆圈,要求学生说说它像什么?说得越多越好。学生思维的闸门被打开了,有的说,它像火红的太阳;有的说,它像圆圆的月饼;有的说,它是一个大皮球;有的说,它是妈妈漂亮的大眼睛;还有的说,它是五十六个民族紧紧团结在一起……学生联想力是多么丰富啊。
小学生的联想离不开老师的启发,在老师的启发下,学生的思维才会自由驰骋,思维的流畅力才能得到较好的培养。在教学《王二小》这篇课文时,为了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王二小小英雄的形象,我在教学中安排了王二小的生活背景介绍,同学们在边听边想像当时的画面时,进一步了解了王二小不怕牺牲,保护老百姓和党组织的英雄形像。
三、引导质疑,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力。
质疑就是一种怀疑,是指能够对一个理论、一个事物或一个产品看出各种不同问题的素质,提出问题是创造活动的第一步,因而质疑与创造力的开发密切相关。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质疑,不仅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质疑;对教师的讲解质疑;对参考资料质疑;对同学的发言质疑。其中对课文内容的质疑尤为重要。学生的质疑离不开老师的引导。亚里斯多德说过,疑惑是智慧的开端。引导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善于提出问题,无疑是激发学生创造力的又一条有效途径。 四、提倡自主学习,促进创新思维。
《基础教学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引导学生对语文课产生浓厚的兴趣,学生就会努力地学习。教师要根据教学的内容、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需求等,选择适宜的教法,以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培养自主学习,首先要激发学生对教材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兴趣,应从减轻学生阅读时的心理压力,提高学生感悟上入手,要让学生感受到阅读教材是一种享受,而不是沉重的负担,要他感到阅读是为了感受一种美。其次,我们要设计好教材这个诱饵,充分挖掘教材中学生发现不了或感受不到的艺术美和思想美,使学生感到教材不仅是知识的载体而是艺术,思想的结晶,要让学生萌发从教材中感受到这些东西的欲望,最后我们在教学中重点教给学生理解教材的方法,让学生运用这种方法获取知识。
五、回归生活,提供创新空间。
学生在课堂上和课文中所学到的知识是十分有限,课本以外的生活,是我们学习的广阔天地,它是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源头活水,作为教师应引导学生由课内回归到生活中去,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只有重视课内外结合,才能为学生的认知活动、语言活动、思维活动、情感活动,提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丰富源泉。恩格斯说:“地球上最美的花朵便是人的思维,而创造性思维可以说是花中牡丹。”语文是基础学科,语文教学内容丰富,小学语文练习形式多样,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广阔天地。教师要创造性地挖掘、研究、使用教材中的创新性思维因素,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用适当的创新性教学形式、创新性教学方法、创新性教学语言来启迪学生的创新性思维,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语文教学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必须在教给学生语文知识的同时,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这是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是致力于学生长远发展的战略举措,它将使学生受益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