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承担那些真正的难题

来源 :商务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itianshyit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比尔•盖茨决心将自己的余生和财富投入到更大规模的造福穷人的创新之中,并借助市场的力量创造更大的奇迹
  
  世界正在越变越好,但在比尔•盖茨看来,速度还是太慢,更重要的,并非对所有人而言都是越变越好。过去30年,这位商界和技术界的传奇人物,依靠创新的技术打造了一个微软王国,不仅创造了个人可能拥有的最大财富,而且实现了“让每一张办公桌以及每一个家庭都拥有计算机”的梦想。但他同样深知,“伟大的进步总会加剧不平等现象”。 他觉得自己需要做些什么。1994年,在父亲的建议下,比尔•盖茨拿出9400万美元建立了以父亲名字命名的威廉•盖茨基金会,主要致力于改善全球卫生和太平洋西北部发展;1997年,出于缩小“信息鸿沟”的目的,他又建立了盖茨图书馆基金会,给美国和加拿大贫困地区的公共图书馆提供电脑、上网连接和培训;2000年,比尔将两个基金会进行合并,正式成立以夫妻二人名字命名的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10年之后,这个基金会不仅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慈善基金会(2009年底资产已经达到339亿美元,当年慈善捐款数额30亿美元),而且卓有成效地处理着“消除全球性的贫困、疾病控制”、“美国教育制度改革”等联合国都难以“操作”、美国政府不敢动刀、商业机构更无心插手的问题。 如同比尔•盖茨在大型计算机垄断市场的时代就已经预见到微机时代的到来,并紧紧抓住了软件这一产业链高端产品,他在慈善这项事业上的立足点同样“高屋建瓴”。比尔•盖茨明白,市场机制可以促进各个领域的创新,而创新不断给人类生活带来改变,但是自由运转的市场机制本质上是一个“为有钱人打工”的东西,因为穷人没有消费能力,无法形成市场。在这样一个高速运转的圆盘中,全球近10亿日支出不足1美元的贫困人口是被市场离心力不断边缘化甚至甩出去的那部分人。直接给这些人提供他们所需要的产品和服务,是一种解决办法,但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这样一个局面,而且很有可能演变成一个“无底洞”。 比尔•盖茨开出的药方是建立一个制度体系,让这个体系吸引创新者和企业参与,在让这些人赢利的同时,又让那些无法充分享受市场经济益处的人群生存境遇得到改善。通过这种他称为“创意资本主义”的体系,改善原先的资源配置方式,最终改善全球的不平等现象。 因此,比尔和梅琳达给盖茨基金会的主要定位就是“投资于那些不被资助的创新项目”。敢于做出这样的选择,一方面是因为他们有科技领域的背景,同时整个基金会的规模和能力可以让他们立足长远,在探索新方式上下更大的赌注,承担政府和其他机构所不敢承担的风险。就像比尔的好朋友,也是盖茨基金会的联合受托人沃伦•巴菲特所建议的,“承担一些真正的难题”。 在基金会目前锁定的三大领域中,以艾滋病、疟疾、脊髓灰质炎、结核等致命感染性疾病预防、控制和消除为主的“全球健康”项目占据了基金会60%的投入,这些资金主要用于资助对付这些疾病的新工具、新方法的创意研发。尤其是在控制疾病源头的疫苗上,盖茨基金会每年的投入都超过8亿美元。通过资助疫苗的研发,降低使用成本和价格,使得穷困地区的人有条件使用这些疫苗。为此,盖茨基金会在10年前就和包括世界卫生组织、世界银行、疫苗生产商和研究机构在内的若干机构一起资助成立了“全球疫苗和免疫联盟(GAVI)”,目前该机构已经帮助两种新疫苗(针对乙肝和B型流感嗜血杆菌)实现了广泛供应,同时还研发出这两种疫苗和以前的三重联合疫苗(防白喉、破伤风和百日咳)相结合的一次免疫的五重联合疫苗。过去10年,盖茨基金会已经为疫苗生产和开发捐献了45亿美元,新的计划是未来10年继续投入100亿美元在这一领域。 关于基金会究竟如何通过创新体系实现追逐赢利的企业和没有消费能力的弱势群体的共赢,盖茨基金会驻华总代表叶雷给出了一个例子。他告诉《商务周刊》,从2006年开始,盖茨基金会通过西雅图的一个疫苗发展组织PATH资助中国医药集团总公司成都生物制品研究所,改良这里研发的一种优良的乙型脑炎疫苗和生产线,使其达到国际标准,以开拓海外市场。合作协议中,盖茨基金会和成都生物制品研究所约定疫苗实行不同市场的“分级定价”,在海外以0.25美金一个剂量的低廉价格(依然有赢利空间)出售。目前乙脑在东南亚地区还是很严重的流行病,这样物美价廉的产品推出后,国际订单很快就来了。因为出口前景良好,这个合作项目已经被国家发改委确认为国家高技术产业化项目。成都生物制品研究所也有望在明年成为中国第一家通过世界卫生组织认证的国际疫苗供应商。这个成功案例给了基金会很大的信心,他们正在酝酿更多新的计划,借助中国疫苗工业的研发、生产能力和他们进入国际市场的意愿,造福非洲等生存境况仍然十分恶劣的地区的人们。 商业机构并不是他们“笼络”的唯一对象,政府机构和草根NGO、研究机构和学术团体等都是有价值的合作伙伴。尤其是在对付艾滋病这种更加复杂的疾病问题上,各机构间的通力合作显得尤为重要,盖茨基金会就在其中起着穿针引线的作用。 2007年,盖茨基金会在中国设立海外第一家代表处,第一个项目就是与中国卫生部和国务院防治艾滋病工作委员会合作开展艾滋病防治工作,计划在5年时间投入5000万美元,用于减缓艾滋病在中国的传播。叶雷就是这个时候加入盖茨基金会,此前他先后在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等机构工作20多年。2003—2007年担任CDC全球艾滋病项目驻华首席代表期间,叶雷在中国艾滋病防治策略和社区管理的探索上已经做了大量工作。在设计盖茨基金会的艾滋病项目时,他们选择直接切入最核心、也是最难解决的高危人群检测与关怀。 在中国,艾滋病感染率相对较低,但是检测率更低,很多感染者并不知道自己是病毒携带者,这跟西方国家绝大多数艾滋病患者已经被发现的情况很不同。叶雷和同事们正尝试建立一种机制,使得中国政府能和民间组织合作,建立起可行的艾滋病检测系统。由盖茨基金会出资,在14个城市开展试点,赞助NGO组织深入艾滋病患者集中的社区(同性恋酒吧、洗浴中心等),动员高危人群(尤其占新增患者半数以上的男男同性恋患者)接受国家各级疾控中心提供的免费监测,并鼓励被检出的感染者与NGO组织建立联系。截止2009年底,中国已经有超过11万人参加了这项检测,与此同时,民间的艾滋病组织也从最初的几十家增长到400多家。盖茨基金会还期待通过这些探索,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政府传统的工作模式,在公共服务领域更多与民间草根组织展开合作。 在另外两大领域,帮助发展中国家解决饥饿与贫困和美国发展教育项目,盖茨基金会同样不乏勇气和创新意识。他们赞助农业新技术和新产品的研发,比如抗病耐寒和高产量的农作物品种。迄今为止,盖茨基金会已经为此投入15亿美元。今年他们又推出了帮助非洲农民种植优质咖啡和打入发达国家市场的计划。2008年,盖茨基金会还在全球启动了“探索大挑战”项目,有主题的征集可以解决人类健康与发展问题的大胆创意,对甄选出的创新项目进行资助。今年8月份开始的第六轮申请锁定了五大主题:突破传统的艾滋病治疗方法、开创新一代的污物处理科技、根除脊髓灰质炎、健康领域手机的低成本应用、改善母婴健康的新科技。 因为盖茨基金会选择的多是一些立足长远的项目,叶雷坦言,基金会短期拿不出太多可以量化的成果,也不排除很多进行中的探索有失败可能。与此同时,基金会比较“前卫”的做法也引起外界一些质疑,有人认为盖茨致力于缩小贫富差距的某些做法恰恰在一些领域(他们所资助的NGO组织和研究机构等)造成了新的“贫富分化”,盖茨基金会在美国开展的一些教育改革方面的尝试也遭遇了很多阻力。但叶雷表示,这是盖茨基金会选择“探索一些比较难走的路”的代价,如果这些探索能够取得成功,就可以带动更多力量参与。“这些事情必须有人来做。”他说。 2008年,比尔•盖茨正式从微软退休,全身心投入到自己的新事业上来。他为自己设定了一个更加大胆的梦想,“要将所有聪明的大脑和优秀的人才聚在一起,让他们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未来20年里,他希望基金会致力于消除的几种疾病可以彻底灭绝,“每个人都能得到平等的对待,整个世界变得更加公平”。这样,纵使“千金散去”,他也会觉得“心有满足”。
  
  
  以企业化的模式管理慈善项目
  ——专访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驻华总代表叶雷
  
  《商务周刊》:加入盖茨基金会之前的20多年,您一直在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DC)、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等机构工作,同样是公共卫生领域的项目策划和管理工作,这前后您感觉有什么不同? 叶雷:最初,从所做的项目主题、内容,甚至是合作伙伴上看,我的工作几乎是“换汤不换药”。但是我很快就发现了不同机构在运作模式上存在很大的差异,这种差异对我自身是一种很好的启发和学习。现在我更倾向于认为,慈善作为一种非赢利的产业,也要讲究产出,应该用一种企业化、市场化的方式来运作。就像管理一个企业一样,你也要测量需求,设定目标,制定策略,检测结果,收集反馈,然后调整策略,扩大市场这种方式和政府机构的操作方式,说简单一点就是市场经济跟计划经济的区别,一个是有机循环的,一个是单行道。 此外,我个人现在最喜欢这份工作的地方是,我们可以承受失败。以前的工作里,失败这个词几乎是不能容忍的,但是从市场经济角度讲,挣钱就是挣钱,亏钱就是亏钱,不会含糊。这也跟我们选择做的事有关,目前盖茨基金会有2/3的资金是投在研发上,研发新的工具、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诸如健康方面的新药、新疫苗,农业方面的新种子等,还有一些艾滋病防治等社会性的实验项目,这些都有失败的可能。如果不能承受失败,我们的工作是无法推进的。正因为有这样的文化,所以我们比较愿意去探索一些艰难的、有冒险性的做法,因为有些时候,不去做最难做的事,不去过最难过的桥,是很难到河对岸的。 某种程度上讲,这也是盖茨基金会这样一个组织的优势。不管是政府机构还是其他一些公益组织,做救急性工作的比较多。大家也乐于做这样的事,因为很快可以看到成效。但是改变制度、改变环境、改变政策这些更加根本和长远性的事,其实更需要有人做。尤其是资源充沛的政府如果能改变观念,在产业链的上游做更多投入,同时借鉴一些企业化的运作方式,一定会使目前的状况有极大的改变。所以我们常常在同业交流和与政府合作中,尽量分享这些观念,希望大家都来做这样的事。《商务周刊》:您之前也讲过,盖茨基金会所做的事,其实就是为穷人做投资,这种投资和一般性的商业投资有什么异同? 叶雷:盖茨基金会代表贫困人群投资是因为这些群体没有购买力,不具备所谓的“市场价值”,商业界不会从他们的角度出发去做产品的研发和创新,企业没有动力来做这些工作,只能靠政府和慈善组织来做。就拿结核病防治来说,这种病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大城市已经不多见,主要还是贫困地区的穷人得病。没有市场驱动,相关的诊断技术和治疗的药已经50多年没什么改进。我们所作的投资就是代表这些在市场上没有声音的人去投入资金,资助相关的研究,让新产品有一个更合理的可以为贫困地区所接受的定价,这样就形成了市场需求,有了对接。企业开拓了新市场,同时因为采用差别定价,也可以获得正常的、甚至更多的利润,他们也有动力来参与。《商务周刊》:2007年成立的中国代表处好像是盖茨基金会在海外的第一个代表处,而且迄今为止海外代表处也不过4个。中国代表处在盖茨基金会的全球运作中是什么角色? 叶雷:中国处在一个高速发展的阶段,国家在整个社会发展和贫困、卫生等公共问题上的投入比较大,我们觉得如果把盖茨基金会在全球探索的一些成果和工具提供给中国,也许可以加速这个进程。同时,中国的软硬件条件都比其他发展中国家好很多,在这里开展的艾滋病、结核病防治等各种项目可以帮助我们积累经验,如果成功,可以进一步推广到东南亚、非洲。毕竟盖茨基金会的定位就是摸索出一些创新的工具、做法或管理机制,去最大的范围地改善弱势人群的境遇。不仅如此,中国的农业和疫苗等领域的科研和生产能力已经不逊于发达国家,我们可以借助这些创新,帮助更加贫困的非洲等地。《商务周刊》:最近这些年,尤其是比尔•盖茨从2008年全身心投入基金会工作之后,基金会的工作有没有什么改变? 叶雷:可以说,盖茨基金会刚刚成立的时候,也是比较接近于一个“赠款机构”,也做很多下游的投入。但是经过这10年,逐渐发展成如今这个越来越接近于企业的严密构架和讲求策略的机构。这种转换在过去几年明显加快,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盖茨先生本人投入了更多精力到这边,同时在微软工作了27年的原商业部门总裁杰夫•莱克斯先生也在2008年成为基金会新的CEO。《商务周刊》:您谈到盖茨基金会现在进入了一个加速转变的阶段,再往下看,未来还会什么样的变化趋势? 叶雷:大家也都看到,比尔和梅琳达•盖茨夫妇与基金会另一位联合受托人沃伦•巴菲特先生从去年开始,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来做慈善事业的推动工作。他们希望可以有更多有能力改变世界的人运用他们的财富和智慧,做更多策略性的慈善工作。这肯定是我们基金会一个总体的发展方向。同时从我们这个组织的运作模式上看,可能会变得更加企业化和市场化。比如,目前很多跟我们合作的公司、NGO、研究机构等我们都以合作伙伴统称,现在已经能够看到这种趋势,就是这种合作伙伴会逐渐从受款者向承包商转变,对他们管理的力度会进一步加大。甚至,在有些节点上,比如疫苗系统研发,我们可能会选择召集最好的人才自己组建新的机构来做。
  
其他文献
金融行业向世人兜售着这样的金融意识形态:大型金融机构和自由流动的资本市场是美国维持当今世界地位的关键。被催眠者不光是美国的政策决定者.也包括一般的美国民众  美国是世界上最有权势的国家.拥有着用本国货币支付外债的不合理特权,可以开动机器大印钞票。有着这个保护伞,虽然摇摇晃晃,但是它一直没有勇气去做正确的事情,在美国,限制金融权力过度膨胀的法律工具是非常有限的。所以,金融行业期待着一场大刀阔斧的改革
期刊
从沼泽岛到四小龙    6月中旬,新加坡开国元勋吴庆瑞因病逝世一个月后,似乎已经感受不到人们因失去这位“新加坡经济奇迹设计师”而哀伤。“好像前一阵子专门举行了国葬,报纸上整版都是关于他的报道。”一名担任政府公务员的新加坡“80后”对《商务周刊》说,“他退休的时候我还很小,所以我们这代人对他了解不多。”  略知吴庆瑞和新加坡史的人不会对此感到奇怪。为人民谋福利,但并不谋求被人民记住和传颂,是他和同仁
期刊
专访同济大学经管学院博士生导师孟凡辰    孟凡辰是一个擅长管理公司和自我的人。在他担任西门子德国境外最大基地的总经理三年后,西门子在上海的业务量增加了近四倍。现在,他的主业是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同时还是同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博导、上海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成员。  孟的目标管理能力显然超出常人。在不同的演讲场合,他告诉MBA们如何管理自己的职业生涯,通过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来提高
期刊
ABB设在上海的机器人工厂所在地有个很美的名字——康桥。虽然此康桥非徐志摩笔下柔波招摇的英伦康桥,但也有着江南水乡的妩媚袭人。  5月13日是ABB自动化部门今年的“亚洲合作伙伴日”。在窗外的莺声燕语中,各式各样的ABB机器人在工厂一楼大厅卖力演出。检测机器人探头探脑的用摄像头似的“眼睛”检测车门的焊接有无裂缝,每次扭脖子,都能发出干净利落的金属声。它的对面,一个手脚麻利的小机器人正与观赏客户做拼
期刊
1973年,丹尼尔·贝尔出版《后工业社会的来临——对社会预测的一项探索》,提出在30—50年内将会出现“后工业社会”。所谓后工业社会,概括而言,不是物质上的能源和资源而是信息和知识起决定作用的社会。1976年出版的《资本主义文化矛盾》是《后工业社会的来临》的姊妹篇,它着重从文化角度继续探讨了“后工业社会”。  贝尔以技术为中轴,将社会划分为前工业社会、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三种形态。在他看来,技术已
期刊
主笔 张 娅 记者 吴 丽  一半是失望,一半是希望。或者,一边失望,一边希望。  从2009年1月工信部发放3G牌照迄今,中国3G市场的发展并不如想象中那么美好。但让我们心潮澎湃的是,3G以及因3G而日新月异的社交、视频、网络电话和移动设备,共同加速了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传统巨头们的“花园围墙”开始层层坍塌,一些“铁板钉钉的成功”正在或必将被颠覆。3G时代对于应用创新的强调,意味着巨头们不可能
期刊
这个曾经盛极一时的游戏大佬以再度回归休闲棋牌游戏的方式寻找救赎    “5年内反超腾讯”,这是伍国梁2007年就任北京联众电脑技术有限公司CEO之初许下的诺言。但自去年底以来,这个普通话不太标准的长发港人,在频繁出差奔波的同时不得不在微博上反复澄清各种传言——包括联众裁员、大股东韩国NHN集团欲撤资或联众将被盛大收购等。  传言背后是联众的窘迫现状。4月26日,另一个自称为该公司大股东的海虹控股(
期刊
想象一下,如果中石油的老板是任志强,中移动的老板是郭台铭,工商银行的老板是黄光裕……108家央企都变成了私企或外企,中国老百姓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     8月27日,履新三天的国资委主任王勇用一连串的数字向他的前任李荣融致敬:2002—2009年,央企资产总额从7万亿元增长到21万亿元,7年累计实现利税9.8万亿元,进入世界500强的企业从6家增加到30家。这意味着,国资委2009年的总资产超过
期刊
无论东方还是西方,数字“十”在文化传统中都有达到顶点和圆满之意,同时也昭示着一个新的周期的开始。2010年确实是一个站在新世代开端的年份。回头来看,2008年的金融危机确实给公司们带来了破坏性创新的机会。“止血过冬”过后,领导者们开始思考商业模式的重组与重建。再加上移动互联、物联网、云计算等信息化技术构成的“伟大时代”背景,传统巨头必须重新建造“围墙花园”,适应潮流的新公司则崭露头角。今年《商务周
期刊
11月27日,宏集团CEO蒋凡可·兰奇在接受瑞士媒体采访时表示:“如果移动领域持续增长,我们将在明年取代惠普成为全球最大PC厂商。”他透露,宏今年的手机销量将达100万部,并计划在3—5年内获得6%—7%的市场份额。  去年,宏宣布进入智能手机行业,并把笔记本电脑、手机、平板电脑统称为自己的移动业务。受益于笔记本电脑的爆炸性增长,宏前年即超过戴尔成为第二大PC出货商,而如今它的上升势头不减,兰奇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