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南文化创世纪:殷代陇蜀部族地理与三星堆、金沙文化》
饶宗颐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11月第一版
每个中国人都在中学课本上学过:180万年前生活在云南的元谋人是中国已知最早的人类,但人们又常常抱有一种牢不可破的历史观,认为中国文明的曙光最早出现在黄河流域(那里也被视为中华民族唯一的摇篮),然后才向四周扩散。在这一图景中,中心的光明之外是黑暗的四周,例如西南诸省,似乎在中原文明抵达之前,那里都是没有历史的。正因此,当1986年三星堆文物出土时,人们在震惊之余大感困惑,这迫使人们对西南的早期历史作全面检讨和重新挖掘。由于史料极端缺乏,考证有时无异于猜谜,一时坊间出现许多“大胆猜想”的读物,有些玄想式考证甚至断言三星堆文明源自两河的苏美尔人。
史迹越是渺茫难寻、无从下手,越是需要扎实的基本功和极强的综合能力,否则仅作无根据的联想、揣测毫无价值。王国维曾提出“二重证据法”(文献与出土文物互证),在对西南早期文明的研究中,饶宗颐先生进一步提出了“三重证据法”,主张再加上古代部族活动区域的地望来钩沉古史。就此而言,不仅那段历史堪称“西南文化创世纪”(当然,这里说的西南主要是指四川盆地),对它的研究方法也可说是对中国古史研究具有创世纪般的意义。不夸张地说,虽然在三星堆、金沙文物出土时,每个人都知道西南的远古史必须要重写了,但恐怕直到本书出版,人们才算知道应当如何才能重写这段历史了。
除了总的考证方法之外,本书分为两部分专论:前半部分主要是释读商代甲骨文来钩稽殷商时代的西南历史,后半部分则综合运用神话学、民俗学、考古学等材料阐释远古西南的传说、崇拜与对外交通。虽然其中不少材料并不新异,但在不同的视角下,它们却呈现出了不同的意义。例如学界都认为商代甲骨文卜辞中记录有河、洛、淮等中原地区的河流之名,但却没有见到南方长江流域的江、汉两条大河之名。饶先生在此旁征博引,考出甲骨文的“工”即指长江,而“漾”通“洋”,即指汉江。这表明三千多年前生活在中原地带的商人,对南方地理的了解超出了人们原先的预期。
不仅如此,通过对古代一些部族迁移活动在地理上留下的痕迹,并与甲骨文、考古发现相互印证,商代武丁以后西南各部族的地理分布也真正被全面勾画了出来。如古代彭氏部族在今四川彭山县、甘肃彭原县、蜀天彭门等留下的地名痕迹,以此入手,逐渐顺藤摸瓜,复原出商代时该族在四川盆地的大致分布范围。在此之前,正如书中所言,“长期以来,西南的古史活动记载是一片空白,虽有一些扑朔迷离的神话围绕着,事实等于零。”但现在有了这些清晰梳理出来的线索,人们已可证实:西南地区至迟在殷商时代就已经和中原的商文化有了一定程度上的联系,有些部族甚至参与了后来周武王伐纣的战争。
现代考古学已经证实,商时期的巴、蜀文化面貌彼此是非常接近的,而且都受到商文化的很大影响。既然有影响,必然意味着有交流,而交流则意味着两地之间交通往来的事实。四川盆地四周群山环绕,后人似乎很难设想在三四千年之前的时代,人们竟然能打破地理隔绝,穿行于中原和西南之间。这其中最重要的动力就在于商王朝对玉石的寻求:安阳殷商墓葬中出土的不少玉石是新疆和田玉,而西南的岷山道自古是西域入贡之孔道,这种矿产开采和物品交流的需要遂成为刺激两地文化影响的重要推动力。我们很可能大大低估了古人对外开拓的能力。四川茂县曾出土青铜器及玉石,证明岷江上游远古曾建立国家,而这些器具则明显受到中原影响。李学勤曾说:“自古称蜀道之难,但我们以三星堆的蜀文化与中原的商文化比较,证明两者间交往是畅通的。商文化的影响相当迅速地到达蜀地。”
但西南文化也并非一个被动的受影响者,三星堆文物鲜明独特的个性就是明证。英国学者杰西卡•劳森(Jessica Rawson)在《中国古代的艺术与文化》中就已注意到,殷商控制地区中,祖先崇拜是宗教祭祀的中心,青铜器常被用为器具;而三星堆却相反,其青铜器主要是偶像。此外,作为南方文化的体现,三星堆文物上的人物形象无论贵贱都是跣足,流行戴脚镯、手镯。西南文化在中国向来别具特色,其根基很可能在远古时代就早已奠定。
饶先生在这里也给出了佐证。通过对《山海经》《华阳国志》等向来被认为荒诞不经的史料的解读,他从西南地区的神话、崇拜入手,试图复原尚处于文明曙光时期的西南文化。这些记载有一些是相当可贵的史料,反映了西南当时有异于中原的信仰和习惯,如江神被称为帝、头戴恐怖面具以驱吓恶鬼、蛇崇拜与象征复活的鱼图腾、纵目人神话。他肯定了史学家蒙文通的发现:《山海经》中的“中山经”与“海内经”都把四川视为天下之中,前者对巴蜀山川记载得特别详细,所以这部分即便不是出于巴蜀人立场所作,至少作者对于巴蜀史地的知识极丰富。这又进一步证明,远古时代四川盆地与中原已有密切联系。
考古学家苏秉琦在《中国文明起源新探》中曾说,中国早期文明至少可以分为六大区系,其中黄河中游区域与其说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不如说是起到凝聚作用的熔炉。西南远古史的再发掘有力地佐证了这一观点:殷商时代的中国不仅有多个彼此各具特色、充满活力的文明中心,而且和中原的商王朝之间的互动一直在进行之中。饶先生在《梵学集》等著作中也早已关注到:印度甚至西亚的文化,经过缅甸和西南的通道(所谓“蜀身毒道”)早已渗入到中国古代的文化之中。
这不仅是对西南远古史的重建,还会对人们的历史认识结构产生深远的影响。原本在一些后现代主义的学者看来,西南早期与中原的互动的历史可能是人为虚构的。王明珂在《英雄祖先与弟兄民族》中就认为,正史中将巴蜀视为华夏域内、记载巴蜀在殷商时代就参与华夏政治,这些都只是意在将巴蜀编织进大一统的史观之中,“强调巴蜀在中原之历史大事上并未缺席”。但从现在看来,恐怕未必能认定这些都是后人建构的,相反,那很可能确实是历史事实。
传记
《鲁迅的最后十年》
作者:林贤治
出版社:复旦大学2011-3
林贤治以史学家的视角叙述了鲁迅的最后十年。他阐释的反抗与斗争,更侧重于社会政治方面。基本思路依照着与国民党、左联以及青年的论战而写,包含鲁迅对各个派别言辞的抨击,其中又对理论多有论述,诸如专制、集权、书籍审查制度、人权、国家、民族等一系列词语,不单有鲁迅对这些理论的看法,兼而引述了很多西方学者的研究。
《顾颉刚和他的弟子们》(增订本)
作者:王学典
出版社:中华书局2011-1
这是一部以闻名中外的“古史辨派”为研究重心的现代学术史著作。本书首论顾颉刚的学术造诣、影响和品格,次及他的育才之方,主要讲述了顾颉刚和他的五大杰出弟子——何定生、谭其襄、童叔业、杨向奎、刘起釪——之间的关系,五大弟子都曾紧紧追随顾颉刚,但又都因各种的原因与顾颉刚在学术上产生分歧甚至分道扬镳。社会环境的影响在其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是1949年之后的各类政治运动。
《舍我其谁:胡适》(璞玉成璧,1891—1917)
作者: 江勇振
出版社: 新星出版社2011-4
胡适是中国近代史上著述最多、影响最大,自传材料最丰富的一个名人,同时也是最被人顾盼、窥伺、议论,却又最被人误解的一个名人。本传不被胡适牵着鼻子走,用详实的材料和严谨的考证说话,澄清以往关于胡适的许多重大误会。通过比勘不同版本,阐释《四十自述》里脍炙人口的故事背后的真相;重新塑造上海时期胡适的思想状态,挖出被胡适淡出乃致完全湮灭的狭隘而狂热的民族主义,以及他修身进德的焦虑。
《蒋介石自述:1887-1975(上)》
作者: 师永刚、张凡
出版社: 华文出版社2011-4
《蒋介石自述:1887-1975(上)》为蒋介石的个人自述言论集,书中虽然涉及蒋介石身世经历和政治军事活动,但笔墨着重于蒋介石谈孔孟、谈教育、说诗论文、修身养性等著述,是一本比较客观公正的蒋介石自述传记。
《玛丽娜•茨维塔耶娃》(生活与创作)
作者: [俄罗斯] 安娜•萨基扬茨 (А. А. Саакянц)
译者: 谷羽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5
茨维塔耶娃是20世纪俄罗斯最重要、最有影响的诗人之一,一生大开大合,命运多舛。
作者阅读了大量的书信、笔记、评论、回忆录等历史文献资料,还获得了茨维塔耶娃女儿阿里阿德娜、妹妹阿娜斯塔西娅的信任,从她们那里获得了许多鲜为人知的资料,增加了传记的可信度。这部平实丰赡的传记与茨维塔耶娃的声名是相称的。
中国
《毛以后的中国1976-1983》
作者: 刘香成
出版社: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1-2
本书收录了刘香成自1976年到1983年间驻留北京时拍摄的照片200余帧,是改革开放初期中国人日常生活的视觉记录。刘香成的镜头抓住了社会变革的初现,许多来自日常生活中幽默与感人的画面体现了时尚与保守、舶来品与原生态并存的情景。政界领导人、知识分子、文艺界的个体影像,普通老百姓的特写,也被一一定格在画面中。这些合在一起,展现了摄影师通过8年的拍摄所显示的中国从“文革”中逐渐复兴的令人震惊的证据。
《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的生存谱系:皇帝治下的中国》
作者:严光辉
出版社:云南人民出版社2011-4
本书试图揭示华夏王朝时代的基本行为规范以及制度的品质,翻看那些今天还在支配着我们行为的规则,晾晒两千年王朝时代的生存谱系,或者可以消除陈腐气味、破除对于既往先验性的概念预设,面向未来,探寻更为开放的往古。
图书馆
《为了书籍的人——坚忍与刚毅之一》
作者: [美]尼古拉斯•A. 巴斯贝恩
译者: 杨传纬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4
“坚忍”和“刚毅”是纽约公共图书馆门前两座石狮的名字,在美国经济大萧条最严酷的日子里,纽约市市长拉瓜地亚总会在星期日晚间的广播里,用这两个词来鼓舞市民们熬过一个个黎明前的黑夜,迎接明天的曙光。《为了书籍的人——坚忍与刚毅之一》中,无数的藏书家、书商和图书馆人凭着“坚忍”与“刚毅”,在保存书籍文化的传承上成就了不朽的功绩。
《永恒的图书馆:坚忍与刚毅之二》
作者: [美]尼古拉斯•A. 巴斯贝恩
译者: 杨传纬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4
图书馆作为“医治灵魂的场所”,从最早的亚历山大城图书馆开始便承担着保存书籍和传递知识的重要作用。作者遍访世界各大公共图书馆和大学图书馆——波士顿公共图书馆、纽约公共图书馆、哈佛大学图书馆、牛津大学博德利图书馆等,生动记录了无数的图书馆人,为保存人类文化遗产所从事的堂吉诃德式的奋斗。
其他
《记者与真相》(普利策金奖的故事)
作者: [美] 罗伊•J. 小哈里斯
译者: 贾宗谊、 程克雄
出版社: 新华出版社2011-3
作为表彰新闻界的最高奖,普利策奖以其强大的公信力赢得了超越国界的影响力。每年4月份颁奖的这段时间,普利策奖都会成为全世界人们关注的焦点,尤其是被称为“普利策金奖”的公共服务奖。本书勾勒了普利策金奖报道史,跨度九十余年(1917—2009),披露了许多鲜为人知的新闻报道故事,涉及一百多位杰出的新闻工作者。
首届全国中学生历史写作大赛公告
◆ 主办单位:《中学历史教学参考》杂志社
《看历史》杂志社
◆ 顾问单位:全国历史教师教育专业委员会
◆ 合作网媒:腾讯网(http://www.qq.com)
◆ 支持单位: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基础教育研究院
★ 大赛宗旨
为全国中学生搭建学习历史的实践平台,推动中学生发现、记录、认知“身边的历史”,在历史写作中交流自身所获得的感悟和智慧;在评选、表彰、发表、推广中学生获奖作品时,激励中学生更好地认识人类、认识自己;考察、诊断历史教育在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等方面对中学生成长、进步、发展的具体影响,从而培育其正确的历史观和良好的公民素养。
★ 参赛方式
(一)个人参赛:全国初中生、高中生个人均可自愿投稿参赛。
(二)集体参赛:全国各地初中和高中的学校、年级、班级可组织学生参赛,要求参赛人数不少于20名,历史老师担任指导教师,指导学生以教学实践方式完成写作。
★ 参赛时间
(一)收稿时间:2011年1月1日~2011年8月15日
(二)评审时间:2011年9月~10月
(三)颁奖时间:2011年11月(具体时间另行通知)
★ 作品要求
(一)写作主题
1.命题写作类:命题为“发现身边的历史——我写我家”。此类作品,个人和集体均可参赛。
2.特别策划类:(1)此类作品,只接受集体参赛。教研部门、学校、年级、班级组织学生集体参加。(2)主题可以自行策划设置,但需围绕“发现身边的历史”,可根据个人或团体、家族或家乡等不同主体的历史,选择不同角度设定写作主题,可以综合多个角度,亦可只要一个角度。(3)特别策划类参赛方案,请于2011年5月31日前报组委会备案(用电子邮件发送至:faxianlishi@vip.qq.com),必要时组委会可邀请相关领域的学者予以指导。
(二)写作要求
1.所有参赛作品,均要求一组两篇,分为A、B两文。
A文:历史纪实。真实地记录和写作“身边的历史”,要求用历史证据支持自己的观点,不掺杂虚构和想象成分。
B文:历史感悟。直抒从“身边的历史”中获得的感悟,对自我认识发生了什么影响,或者想向公众表达什么意愿。
2.A、B两文的总字数,高中组限8000字以内,初中组限6000字以内。可配真实图片,图片不计入字数。
3.A、B两文应同时投稿。评审权重A、B两文各占50%。
(三)投稿办法
1.投稿信箱:
所有参赛作品,均请用电子邮件发送至:faxianlishi@vip.qq.com。注意:邮件主题栏请注明“发现身边的历史”征文;稿件首页请注明题目、作者姓名、学校、年级、指导老师(姓名、电话)、通讯地址、联系电话等。
2.咨询电话: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杂志社:西安029-85245894
《看历史》杂志社:北京010-62416553成都028-86621481
★ 评审说明
(一)评委组成
评委会将邀请中学历史教育研究权威机构担任顾问,并邀请全国著名历史人文学者、历史教育专家、历史特级教师组成。
(二)评审程序
1.第一轮初选:组委会每月对来稿进行一次筛选,符合参赛要求的作品,推荐至腾讯网历史频道设置的大赛专区登载展示。
2.第二轮推选:(1)腾讯网历史频道大赛专区投票评选:腾讯网全程展示参赛作品,设置开放评选窗口,供公众网民投票评选和专家点评,获评优秀的作品直接进入决赛。(2)校长推荐:参赛中学经校长签名并加盖学校公章推荐的作品(每校限推荐3篇)直接参加决赛。(3)特级教师推荐:中学历史特级教师推荐的作品(每位特级教师限推荐2篇)直接参加决赛。
3.决赛评选:通过上述方式产生的决赛作品,将由大赛评委会进行终审评选,决出优胜作品的获奖名次。
(三)奖项设置
1.命题写作类作品奖:一等奖10名;二等奖20名;三等奖50名;优秀奖若干名(原则上按参赛作品30%设置)。
2.特别策划类作品奖:一等奖3名;二等奖5名;三等奖10名;优秀奖若干名(原则上按参赛作品30%设置)。
3.优秀指导教师奖:一等奖1名;二等奖3名;三等奖10名。
4.优秀策划奖:3名。
5.优秀组织单位奖:10名。
★ 媒体支持
(一)作品展示
组委会借助多种方式展示作品,供读者朋友学习、传播和收藏。其中属于书刊展示的获奖作品,将向获奖者免费赠送书刊样本。
1.腾讯网大赛网络专区:全程展示符合参赛要求的作品。
2.《中学历史教学参考》杂志:用专题、特刊等方式,选登优秀作品;组织历史教师研讨大赛所涉历史教育重要课题,报道研讨活动、发表研讨作品。
3.《看历史》杂志:对每一阶段活动进行报道,并选登优秀作品;2011年11月出版特辑,刊登优秀作品。
4.出版优秀作品集:组委会于2012年3月前,将优秀作品结集成书,正式出版。
(二)媒体报道
1.组委会将邀请中央权威媒体、地方主流媒体、教育专业媒体等进行全程报道。
2.组委会将邀请全国主流网络媒体全程报道并组织互动讨论。
3.组委会将邀请中央及地方主流电视台,对活动进行报道。
★ 相关活动
(一)大赛颁奖:通过媒体公布大赛评审结果,并向获奖者颁发获奖证书、纪念品等。
(二)开展“当代中学生历史意识调查”活动:结合本次大赛,组委会将与全国一些历史教育研究机构共同组织“当代中学生历史意识调查”,调查结果与分析报告,将在大赛颁奖时同步向社会公布。
(三)举办“中学生历史教育研讨会”:根据大赛和“当代中学生历史意识调查”的结果,组委会认为条件成熟时组织中学生历史教育论坛。
★ 其他事项
本次大赛为公益活动,特就作品著作权问题声明如下:
(一)投稿作者需同意无偿提供参赛作品之著作权,供大赛主办单位用于以下用途:本次活动中之评审、交流;与本次活动相关的报刊刊载、图书出版和网络传播。
(二)主办单位承诺著作权不用于上述之外的其他用途,也不向第三方转授。
“全国中学生历史写作大赛”组委会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杂志社、《看历史》杂志社
2011年1月1日
饶宗颐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11月第一版
每个中国人都在中学课本上学过:180万年前生活在云南的元谋人是中国已知最早的人类,但人们又常常抱有一种牢不可破的历史观,认为中国文明的曙光最早出现在黄河流域(那里也被视为中华民族唯一的摇篮),然后才向四周扩散。在这一图景中,中心的光明之外是黑暗的四周,例如西南诸省,似乎在中原文明抵达之前,那里都是没有历史的。正因此,当1986年三星堆文物出土时,人们在震惊之余大感困惑,这迫使人们对西南的早期历史作全面检讨和重新挖掘。由于史料极端缺乏,考证有时无异于猜谜,一时坊间出现许多“大胆猜想”的读物,有些玄想式考证甚至断言三星堆文明源自两河的苏美尔人。
史迹越是渺茫难寻、无从下手,越是需要扎实的基本功和极强的综合能力,否则仅作无根据的联想、揣测毫无价值。王国维曾提出“二重证据法”(文献与出土文物互证),在对西南早期文明的研究中,饶宗颐先生进一步提出了“三重证据法”,主张再加上古代部族活动区域的地望来钩沉古史。就此而言,不仅那段历史堪称“西南文化创世纪”(当然,这里说的西南主要是指四川盆地),对它的研究方法也可说是对中国古史研究具有创世纪般的意义。不夸张地说,虽然在三星堆、金沙文物出土时,每个人都知道西南的远古史必须要重写了,但恐怕直到本书出版,人们才算知道应当如何才能重写这段历史了。
除了总的考证方法之外,本书分为两部分专论:前半部分主要是释读商代甲骨文来钩稽殷商时代的西南历史,后半部分则综合运用神话学、民俗学、考古学等材料阐释远古西南的传说、崇拜与对外交通。虽然其中不少材料并不新异,但在不同的视角下,它们却呈现出了不同的意义。例如学界都认为商代甲骨文卜辞中记录有河、洛、淮等中原地区的河流之名,但却没有见到南方长江流域的江、汉两条大河之名。饶先生在此旁征博引,考出甲骨文的“工”即指长江,而“漾”通“洋”,即指汉江。这表明三千多年前生活在中原地带的商人,对南方地理的了解超出了人们原先的预期。
不仅如此,通过对古代一些部族迁移活动在地理上留下的痕迹,并与甲骨文、考古发现相互印证,商代武丁以后西南各部族的地理分布也真正被全面勾画了出来。如古代彭氏部族在今四川彭山县、甘肃彭原县、蜀天彭门等留下的地名痕迹,以此入手,逐渐顺藤摸瓜,复原出商代时该族在四川盆地的大致分布范围。在此之前,正如书中所言,“长期以来,西南的古史活动记载是一片空白,虽有一些扑朔迷离的神话围绕着,事实等于零。”但现在有了这些清晰梳理出来的线索,人们已可证实:西南地区至迟在殷商时代就已经和中原的商文化有了一定程度上的联系,有些部族甚至参与了后来周武王伐纣的战争。
现代考古学已经证实,商时期的巴、蜀文化面貌彼此是非常接近的,而且都受到商文化的很大影响。既然有影响,必然意味着有交流,而交流则意味着两地之间交通往来的事实。四川盆地四周群山环绕,后人似乎很难设想在三四千年之前的时代,人们竟然能打破地理隔绝,穿行于中原和西南之间。这其中最重要的动力就在于商王朝对玉石的寻求:安阳殷商墓葬中出土的不少玉石是新疆和田玉,而西南的岷山道自古是西域入贡之孔道,这种矿产开采和物品交流的需要遂成为刺激两地文化影响的重要推动力。我们很可能大大低估了古人对外开拓的能力。四川茂县曾出土青铜器及玉石,证明岷江上游远古曾建立国家,而这些器具则明显受到中原影响。李学勤曾说:“自古称蜀道之难,但我们以三星堆的蜀文化与中原的商文化比较,证明两者间交往是畅通的。商文化的影响相当迅速地到达蜀地。”
但西南文化也并非一个被动的受影响者,三星堆文物鲜明独特的个性就是明证。英国学者杰西卡•劳森(Jessica Rawson)在《中国古代的艺术与文化》中就已注意到,殷商控制地区中,祖先崇拜是宗教祭祀的中心,青铜器常被用为器具;而三星堆却相反,其青铜器主要是偶像。此外,作为南方文化的体现,三星堆文物上的人物形象无论贵贱都是跣足,流行戴脚镯、手镯。西南文化在中国向来别具特色,其根基很可能在远古时代就早已奠定。
饶先生在这里也给出了佐证。通过对《山海经》《华阳国志》等向来被认为荒诞不经的史料的解读,他从西南地区的神话、崇拜入手,试图复原尚处于文明曙光时期的西南文化。这些记载有一些是相当可贵的史料,反映了西南当时有异于中原的信仰和习惯,如江神被称为帝、头戴恐怖面具以驱吓恶鬼、蛇崇拜与象征复活的鱼图腾、纵目人神话。他肯定了史学家蒙文通的发现:《山海经》中的“中山经”与“海内经”都把四川视为天下之中,前者对巴蜀山川记载得特别详细,所以这部分即便不是出于巴蜀人立场所作,至少作者对于巴蜀史地的知识极丰富。这又进一步证明,远古时代四川盆地与中原已有密切联系。
考古学家苏秉琦在《中国文明起源新探》中曾说,中国早期文明至少可以分为六大区系,其中黄河中游区域与其说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不如说是起到凝聚作用的熔炉。西南远古史的再发掘有力地佐证了这一观点:殷商时代的中国不仅有多个彼此各具特色、充满活力的文明中心,而且和中原的商王朝之间的互动一直在进行之中。饶先生在《梵学集》等著作中也早已关注到:印度甚至西亚的文化,经过缅甸和西南的通道(所谓“蜀身毒道”)早已渗入到中国古代的文化之中。
这不仅是对西南远古史的重建,还会对人们的历史认识结构产生深远的影响。原本在一些后现代主义的学者看来,西南早期与中原的互动的历史可能是人为虚构的。王明珂在《英雄祖先与弟兄民族》中就认为,正史中将巴蜀视为华夏域内、记载巴蜀在殷商时代就参与华夏政治,这些都只是意在将巴蜀编织进大一统的史观之中,“强调巴蜀在中原之历史大事上并未缺席”。但从现在看来,恐怕未必能认定这些都是后人建构的,相反,那很可能确实是历史事实。
传记
《鲁迅的最后十年》
作者:林贤治
出版社:复旦大学2011-3
林贤治以史学家的视角叙述了鲁迅的最后十年。他阐释的反抗与斗争,更侧重于社会政治方面。基本思路依照着与国民党、左联以及青年的论战而写,包含鲁迅对各个派别言辞的抨击,其中又对理论多有论述,诸如专制、集权、书籍审查制度、人权、国家、民族等一系列词语,不单有鲁迅对这些理论的看法,兼而引述了很多西方学者的研究。
《顾颉刚和他的弟子们》(增订本)
作者:王学典
出版社:中华书局2011-1
这是一部以闻名中外的“古史辨派”为研究重心的现代学术史著作。本书首论顾颉刚的学术造诣、影响和品格,次及他的育才之方,主要讲述了顾颉刚和他的五大杰出弟子——何定生、谭其襄、童叔业、杨向奎、刘起釪——之间的关系,五大弟子都曾紧紧追随顾颉刚,但又都因各种的原因与顾颉刚在学术上产生分歧甚至分道扬镳。社会环境的影响在其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是1949年之后的各类政治运动。
《舍我其谁:胡适》(璞玉成璧,1891—1917)
作者: 江勇振
出版社: 新星出版社2011-4
胡适是中国近代史上著述最多、影响最大,自传材料最丰富的一个名人,同时也是最被人顾盼、窥伺、议论,却又最被人误解的一个名人。本传不被胡适牵着鼻子走,用详实的材料和严谨的考证说话,澄清以往关于胡适的许多重大误会。通过比勘不同版本,阐释《四十自述》里脍炙人口的故事背后的真相;重新塑造上海时期胡适的思想状态,挖出被胡适淡出乃致完全湮灭的狭隘而狂热的民族主义,以及他修身进德的焦虑。
《蒋介石自述:1887-1975(上)》
作者: 师永刚、张凡
出版社: 华文出版社2011-4
《蒋介石自述:1887-1975(上)》为蒋介石的个人自述言论集,书中虽然涉及蒋介石身世经历和政治军事活动,但笔墨着重于蒋介石谈孔孟、谈教育、说诗论文、修身养性等著述,是一本比较客观公正的蒋介石自述传记。
《玛丽娜•茨维塔耶娃》(生活与创作)
作者: [俄罗斯] 安娜•萨基扬茨 (А. А. Саакянц)
译者: 谷羽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5
茨维塔耶娃是20世纪俄罗斯最重要、最有影响的诗人之一,一生大开大合,命运多舛。
作者阅读了大量的书信、笔记、评论、回忆录等历史文献资料,还获得了茨维塔耶娃女儿阿里阿德娜、妹妹阿娜斯塔西娅的信任,从她们那里获得了许多鲜为人知的资料,增加了传记的可信度。这部平实丰赡的传记与茨维塔耶娃的声名是相称的。
中国
《毛以后的中国1976-1983》
作者: 刘香成
出版社: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1-2
本书收录了刘香成自1976年到1983年间驻留北京时拍摄的照片200余帧,是改革开放初期中国人日常生活的视觉记录。刘香成的镜头抓住了社会变革的初现,许多来自日常生活中幽默与感人的画面体现了时尚与保守、舶来品与原生态并存的情景。政界领导人、知识分子、文艺界的个体影像,普通老百姓的特写,也被一一定格在画面中。这些合在一起,展现了摄影师通过8年的拍摄所显示的中国从“文革”中逐渐复兴的令人震惊的证据。
《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的生存谱系:皇帝治下的中国》
作者:严光辉
出版社:云南人民出版社2011-4
本书试图揭示华夏王朝时代的基本行为规范以及制度的品质,翻看那些今天还在支配着我们行为的规则,晾晒两千年王朝时代的生存谱系,或者可以消除陈腐气味、破除对于既往先验性的概念预设,面向未来,探寻更为开放的往古。
图书馆
《为了书籍的人——坚忍与刚毅之一》
作者: [美]尼古拉斯•A. 巴斯贝恩
译者: 杨传纬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4
“坚忍”和“刚毅”是纽约公共图书馆门前两座石狮的名字,在美国经济大萧条最严酷的日子里,纽约市市长拉瓜地亚总会在星期日晚间的广播里,用这两个词来鼓舞市民们熬过一个个黎明前的黑夜,迎接明天的曙光。《为了书籍的人——坚忍与刚毅之一》中,无数的藏书家、书商和图书馆人凭着“坚忍”与“刚毅”,在保存书籍文化的传承上成就了不朽的功绩。
《永恒的图书馆:坚忍与刚毅之二》
作者: [美]尼古拉斯•A. 巴斯贝恩
译者: 杨传纬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4
图书馆作为“医治灵魂的场所”,从最早的亚历山大城图书馆开始便承担着保存书籍和传递知识的重要作用。作者遍访世界各大公共图书馆和大学图书馆——波士顿公共图书馆、纽约公共图书馆、哈佛大学图书馆、牛津大学博德利图书馆等,生动记录了无数的图书馆人,为保存人类文化遗产所从事的堂吉诃德式的奋斗。
其他
《记者与真相》(普利策金奖的故事)
作者: [美] 罗伊•J. 小哈里斯
译者: 贾宗谊、 程克雄
出版社: 新华出版社2011-3
作为表彰新闻界的最高奖,普利策奖以其强大的公信力赢得了超越国界的影响力。每年4月份颁奖的这段时间,普利策奖都会成为全世界人们关注的焦点,尤其是被称为“普利策金奖”的公共服务奖。本书勾勒了普利策金奖报道史,跨度九十余年(1917—2009),披露了许多鲜为人知的新闻报道故事,涉及一百多位杰出的新闻工作者。
首届全国中学生历史写作大赛公告
◆ 主办单位:《中学历史教学参考》杂志社
《看历史》杂志社
◆ 顾问单位:全国历史教师教育专业委员会
◆ 合作网媒:腾讯网(http://www.qq.com)
◆ 支持单位: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基础教育研究院
★ 大赛宗旨
为全国中学生搭建学习历史的实践平台,推动中学生发现、记录、认知“身边的历史”,在历史写作中交流自身所获得的感悟和智慧;在评选、表彰、发表、推广中学生获奖作品时,激励中学生更好地认识人类、认识自己;考察、诊断历史教育在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等方面对中学生成长、进步、发展的具体影响,从而培育其正确的历史观和良好的公民素养。
★ 参赛方式
(一)个人参赛:全国初中生、高中生个人均可自愿投稿参赛。
(二)集体参赛:全国各地初中和高中的学校、年级、班级可组织学生参赛,要求参赛人数不少于20名,历史老师担任指导教师,指导学生以教学实践方式完成写作。
★ 参赛时间
(一)收稿时间:2011年1月1日~2011年8月15日
(二)评审时间:2011年9月~10月
(三)颁奖时间:2011年11月(具体时间另行通知)
★ 作品要求
(一)写作主题
1.命题写作类:命题为“发现身边的历史——我写我家”。此类作品,个人和集体均可参赛。
2.特别策划类:(1)此类作品,只接受集体参赛。教研部门、学校、年级、班级组织学生集体参加。(2)主题可以自行策划设置,但需围绕“发现身边的历史”,可根据个人或团体、家族或家乡等不同主体的历史,选择不同角度设定写作主题,可以综合多个角度,亦可只要一个角度。(3)特别策划类参赛方案,请于2011年5月31日前报组委会备案(用电子邮件发送至:faxianlishi@vip.qq.com),必要时组委会可邀请相关领域的学者予以指导。
(二)写作要求
1.所有参赛作品,均要求一组两篇,分为A、B两文。
A文:历史纪实。真实地记录和写作“身边的历史”,要求用历史证据支持自己的观点,不掺杂虚构和想象成分。
B文:历史感悟。直抒从“身边的历史”中获得的感悟,对自我认识发生了什么影响,或者想向公众表达什么意愿。
2.A、B两文的总字数,高中组限8000字以内,初中组限6000字以内。可配真实图片,图片不计入字数。
3.A、B两文应同时投稿。评审权重A、B两文各占50%。
(三)投稿办法
1.投稿信箱:
所有参赛作品,均请用电子邮件发送至:faxianlishi@vip.qq.com。注意:邮件主题栏请注明“发现身边的历史”征文;稿件首页请注明题目、作者姓名、学校、年级、指导老师(姓名、电话)、通讯地址、联系电话等。
2.咨询电话: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杂志社:西安029-85245894
《看历史》杂志社:北京010-62416553成都028-86621481
★ 评审说明
(一)评委组成
评委会将邀请中学历史教育研究权威机构担任顾问,并邀请全国著名历史人文学者、历史教育专家、历史特级教师组成。
(二)评审程序
1.第一轮初选:组委会每月对来稿进行一次筛选,符合参赛要求的作品,推荐至腾讯网历史频道设置的大赛专区登载展示。
2.第二轮推选:(1)腾讯网历史频道大赛专区投票评选:腾讯网全程展示参赛作品,设置开放评选窗口,供公众网民投票评选和专家点评,获评优秀的作品直接进入决赛。(2)校长推荐:参赛中学经校长签名并加盖学校公章推荐的作品(每校限推荐3篇)直接参加决赛。(3)特级教师推荐:中学历史特级教师推荐的作品(每位特级教师限推荐2篇)直接参加决赛。
3.决赛评选:通过上述方式产生的决赛作品,将由大赛评委会进行终审评选,决出优胜作品的获奖名次。
(三)奖项设置
1.命题写作类作品奖:一等奖10名;二等奖20名;三等奖50名;优秀奖若干名(原则上按参赛作品30%设置)。
2.特别策划类作品奖:一等奖3名;二等奖5名;三等奖10名;优秀奖若干名(原则上按参赛作品30%设置)。
3.优秀指导教师奖:一等奖1名;二等奖3名;三等奖10名。
4.优秀策划奖:3名。
5.优秀组织单位奖:10名。
★ 媒体支持
(一)作品展示
组委会借助多种方式展示作品,供读者朋友学习、传播和收藏。其中属于书刊展示的获奖作品,将向获奖者免费赠送书刊样本。
1.腾讯网大赛网络专区:全程展示符合参赛要求的作品。
2.《中学历史教学参考》杂志:用专题、特刊等方式,选登优秀作品;组织历史教师研讨大赛所涉历史教育重要课题,报道研讨活动、发表研讨作品。
3.《看历史》杂志:对每一阶段活动进行报道,并选登优秀作品;2011年11月出版特辑,刊登优秀作品。
4.出版优秀作品集:组委会于2012年3月前,将优秀作品结集成书,正式出版。
(二)媒体报道
1.组委会将邀请中央权威媒体、地方主流媒体、教育专业媒体等进行全程报道。
2.组委会将邀请全国主流网络媒体全程报道并组织互动讨论。
3.组委会将邀请中央及地方主流电视台,对活动进行报道。
★ 相关活动
(一)大赛颁奖:通过媒体公布大赛评审结果,并向获奖者颁发获奖证书、纪念品等。
(二)开展“当代中学生历史意识调查”活动:结合本次大赛,组委会将与全国一些历史教育研究机构共同组织“当代中学生历史意识调查”,调查结果与分析报告,将在大赛颁奖时同步向社会公布。
(三)举办“中学生历史教育研讨会”:根据大赛和“当代中学生历史意识调查”的结果,组委会认为条件成熟时组织中学生历史教育论坛。
★ 其他事项
本次大赛为公益活动,特就作品著作权问题声明如下:
(一)投稿作者需同意无偿提供参赛作品之著作权,供大赛主办单位用于以下用途:本次活动中之评审、交流;与本次活动相关的报刊刊载、图书出版和网络传播。
(二)主办单位承诺著作权不用于上述之外的其他用途,也不向第三方转授。
“全国中学生历史写作大赛”组委会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杂志社、《看历史》杂志社
2011年1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