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大林模式”学法指津

来源 :高中生学习·高二文综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ngguopingzh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复习备考中,同学们除了掌握具体的考点史实之外,要注意联系历史背景,公正客观地评价斯大林模式。要注意加强横向知识的联系比较,如: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和苏联经济;中苏两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异同点;理解戈尔巴乔夫改革与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因果联系;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巨性和曲折性,我们应该从中吸取经验教训。在近几年的高考中,多以新材料、图表形式来创设新情境考查上述知识点。
  “斯大林模式”的确立
  例1 下表是苏联20世纪二三十年代粮食产量的统计效据。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地广人稀
  B.自然灾害频发
  C.斯大林农业政策的推行
  D.赫鲁晓夫农业改革的实施
  解析 从表中可以分析,苏联的粮食产量一直呈现下降趋势,结合所学知识,苏联从1927年开始放弃新经济政策,后来转而实行农业集体化,以牺牲农业来发展重工业,从而导致粮食产量的降低。
  答案 C
  点拨 斯大林的农业集体化运动,不是单纯的农业经济改造活动,而是一场关乎国家生死存亡的深刻的社会变革运动。农业集体化运动是为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运动服务的,其结果极大地伤害了农民的利益,抑制了农业的发展,使苏联出现了国民经济发展比例严重失调的情况,结果农业反过来又制约了工业的发展,严重影响了苏联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进程。
  “斯大林模式”的特点
  例2 1931年,斯大林说:“我们比先进国家落后了50~100年,我们应当在10年内跑完这段距离。”这一思想( )
  A.完全符合当时的苏联国情
  B.推动了苏联经济模式的形成
  C.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一致
  D.延续了新经济政策的精神
  解析 提炼材料关键信息,斯大林认为苏联应该在10年内完成工业化,并结合1931年苏联经济建设的相关史实予以判断:这一思想急于求成,超越了苏联的国情,但推动了1936年斯大林经济模式的形成。故B项符合题意。其他三项均表述错误。
  答案 B
  点拨 解题的关键信息是题干中的时间1931年和赶超先进国家。这充分反映了斯大林时期优先发展重工业,赶超西方国家,推动了斯大林模式的形成。
  对“斯大林模式”的评价
  例3 有学者说:“苏联制度的设计用意,在于尽快将一个极落后、开发度极低的国家,早早送上工业化的大道……尽管这个制度极其缺乏效率,极其浪费,但毕竟达到了上述目标。”据此可知该学者( )
  A.赞同列宁的新经济政策
  B.客观评价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认为斯大林模式有合理之处
  D.否认赫鲁晓夫改革的必要性
  解析 关键信息:苏联、早早送上工业化大道、但毕竟达到了上述目标。1922年苏联成立,A、B项排除;从题干中的“早早送上工业化大道”可知,所述的是斯大林模式,因此排除D项;而“但毕竟达到了上述目标”反映了学者予以了斯大林模式一定的肯定,认为有其合理之处,C项正确。
  答案 C
  点拨 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在政治上是一党领导下的高度集权,在经济上则表现为实现了生产资料公有制的指令性计划经济,它的形成缘起于苏联独特的历史发展道路。这种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与苏联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是相适应的,曾发挥过巨大作用,经济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斯大林靠它把苏联建成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对苏俄、美国、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比较
  例4 20世纪在世界现代化发展道路上有着三个重要的改革调整机遇。一次是在20世纪20年代初的俄国,一次是30年代资本主义大危机时期的美国,一次是发生在70年代末期以来的中国。
  请结合有关史实概括指出不同时期发生在俄国、美国、中国三个国家的“改革调整机遇”各是什么?各有什么特点?各自的最终结局如何?据此你如何认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经济体制?
  解析 本题综合考查不同时期东西方不同国家现代化经济发展模式,提炼材料关键信息,注意时空定位。第一问侧重考查20年代初的俄国、30年代的美国、70年代末期的中国经济发展政策。第二问、第三问考查对三国政策本质的理解和对各自国家的影响。第四问考查对经济运行模式的理解,属于开拓型思维题,要求在深入理解的基础上作答,突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的运行模式,不存在姓“社”姓“资”之分。
  答案 机遇:俄国1921年实行新经济政策;美国1933年新政;中国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
  特点:俄国通过市场用固定的粮食税、国家资本主义和商品买卖的办法发展生产,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同农业的市场交流。
  美国用国家干预经济的办法,调节资本主义产销之间的矛盾,避免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混乱和盲目性,达到缓解经济危机的目的。
  中国克服计划经济的弊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解放社会生产力,最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结局:俄国促进了工农业生产的恢复,但到1927年新经济政策被废除,建立了斯大林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美国:使美国摆脱了经济危机,并使战后出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大发展的世界趋势。中国:现代化建设出现欣欣向荣的局面。
  认识:资本主义也有计划,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市场是经济手段,不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本质区别。
  点拨 近几年高考明显加强综合能力的考查,新经济政策,罗斯福新政,中国的改革都是国家经济现代化模式的探索。要结合不同国家不同时期的时代背景,分别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视角,文明传承与创新的视角思考以上三国经济发展模式的实质和手段。其次,回答时一定要注意用历史语言回答历史问题,规范答题。
  [练习]
  1.针对曾把农民出售粮食和其它农产品视为投机倒把并予以惩办的做法,某国领导人指出:“投机倒把活动,如果从政治经济学意义上来理解,那它和‘正当’贸易就区分不开来。”体现该领导人这一观点的措施是( )
  A.允许农民进行商品交换
  B.推行农业集体化
  C.为减耕减产的农民提供补贴
  D.实行余粮征集制
  2. 列宁指出:“1921年开春以来,我们提出完全不同的、改良主义的办法来代替原先的行动的办法、方案、方法、制度。所谓改良主义的办法,就是……活跃商业、小企业、资本主义,审慎地逐渐地掌握它们,或者说,做到有可能只在使它们活跃起来的范围内对它们实行国家调节。”材料中“改良主义的办法”实际上是( )
  A. 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补充
  B. 对旧的社会经济结构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C. 强调多种所有制经济齐头并进
  D. 合理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
  3. 在苏联,1928年1公担稞麦可分别交换35米印花布、75公斤砂糖,到1952年只能分别交换1.5米印花布、0.9公斤砂糖;1953年,谷物的义务交售价格仅为成本的10%,牛肉价格为成本的5%,猪肉价格为成本的6%。这段材料反映出这一时期的苏联( )
  A.农副产品质量差、价格低
  B.农产品过剩造成价格下滑
  C.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够完善
  D.工业化牺牲了农民的利益
  [参考答案]
  1~3 ADD
其他文献
《中国建筑的特征》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形式:1、2段从地域分布和历史跨度说明独特的中国建筑体系影响深远,是引论;第3~13自然段,紧扣文题,分述中国古代建筑的九大特征;第14~19自然段,探讨中国古代建筑的风格和手法,进一步深化谈论的主题;第20自然段,作者呼吁人们运用中国古代建筑的“文法”和“词汇”来“建造今天我们新中国的建筑”,是结语。  像这样的自然科学小论文,只是论述类文本的一个分支
期刊
《中国建筑的特征》把建筑的风格与手法比作“文法”,把建筑的构件比作“词汇”,借语言文字中的术语说明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让读者能够通过自己熟悉的知识来理解建筑中的各种法式和材料的使用。  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中国建筑的“文法”和“词汇”呢?这是一种比喻的说法,是中国建筑几千年来形成并沿用的惯例法式和组构因素。  具体说来,作者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三个层面对中国建筑的“文法”和“词汇”做了
期刊
利用向量法求空间角,不需要繁杂的推理,只需要将立体几何问题转化为向量的代数运算,方便快捷. 空间角主要包括线线角、线面角和二面角,下面对这三种角的求法进行总结.  点拨 求二面角的方法有两种:(1)利用向量的加法及数量积公式求出与两半平面的棱垂直的向量的夹角,从而确定二面角的大小;(2)根据几何体的特征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先求二面角两个半平面的法向量,再求法向量的夹角,从而确定二面角的大小.
期刊
《作为生物的社会》对传统生物学过分强调个体行为和动物本能的观点进行了反思,也对人类盲目自大、不能充分认识自身的生存危机作出了警示,表现出深厚的人文关怀。作者的这些观点态度在文中是这样表现出来的。  全文分三个部分, 其中1、2段和11~13段重在写人类,3~10段重在写其他生物。  人类的社会行为与生物的社会行为有极大的共性,是可以互为比照的,人类应该尊重其他生物,汲取它们社会形态中最有价值的东西
期刊
历史材料解析题具有取材广泛、考查功能全面、设问灵活等特点。它对同学们的能力要求较高,注重考查理解能力、归纳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同学们对于此类题型普遍认为“难”,出现这种情况,很重要的原因是缺少审题的技巧、平时又缺少相应的训练而造成的。为此,本文结合近几年的高考题,将材料解析题的一般审题方法与技巧进行归纳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同学们提高高考成绩。  第一步 读:先读设问,后读材料。  例1 材料一 “方
期刊
荒漠化是一个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对自然环境和社会发展的影响愈来愈深刻,已引起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历代以来,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双重影响,荒漠化现象日趋严重,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障碍。  荒漠化危害  1.土地沙漠化  土地沙漠化造成:(1)表土吹蚀,养分流失;(2)生态环境恶化,生存条件破坏。80年代以来,沙尘暴越来越频繁,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也越来越大;(3)干旱加剧,加深了贫困程度;(
期刊
水库的建设给防洪、发电、灌溉、供水与旅游开发等方面都带来了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为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做出了重大贡献。然而,以水资源利用效益最大化和经济效益最大化为目标的河流开发忽视了河流的其他功能,从根本上改变了流域的自然地理环境,也改变了河流生态平衡,对库区、库周乃至整个流域的生态系统都带来了较大的影响。  本文通过对教材知识进行梳理,总结水库建设对自然地理环境带来的影响,树立正确的资源
期刊
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过程,包含发现信息、判断信息的重要性程度、提取有效信息等思维过程,因而更明显地表现出个体的思维能力。获取和解读信息,就是同学们对试题案例所提供信息的提炼和整理。高考命题从注重能力考查的角度出发,不断地引入新材料、构建新情境,从而使试题在内容上蕴含较多的信息,在形式上具有多样化的特点,因此要求同学们在提炼信息、分析信息、解读信息、整合信息的过程中也应具有一定的概括、归纳和演绎能力,这
期刊
【题目呈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正是赏荷花的时节。  微风送来清香,沁人心脾。我正凝视着眼前的一朵待放的花苞,忽然听到远处有人喊:“哎,别光看这儿哟,远处还有一大片好看的呢!”  我随着话音抬起头,果然,在远离行人通道的河塘上,还有许许多多美丽动人的花朵。这样由近及远地望去,高下开合,多样生姿,层次鲜明,别有一番意趣。  让我又惊又喜的是,启发我也启发了所有人的,是一个孩子。  请
期刊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福利国家干预国民收入的分配、第三产业和“新经济”的发展使产业结构得到调整。在题型方面,本考点选择题和主观题并重,多以数据图表为切入,考查同学们对资本主义新变化的迁移分析能力;在命题思路上,着眼于经济政策调整变化的具体背景、特点和影响分析。本文结合近年来高考真题和典型例题,解析战后资本主义新变化。  国家垄断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