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冬:一桌虾,一番天下

来源 :中国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ujia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从小学五年级开始给全家人做饭的“美食达人”,儿时的梦想是 “开一家可以囊括蟹黄汤包、上海生煎、南翔小笼、天津狗不理、北京庆丰等各个品种的包子铺”。
  现实是,刘冬大学读的是新闻专业。毕业后,在媒体一干就是18年。之后,机缘巧合,开始闯荡证券咨询行业。
  角色在变,对美食的一往情深不变。
  特殊的工作履历,让她的视野更为宽阔。当看到中国“各种急”的浮躁现状,她更加坚信:“烹饪是化解压力,回归平和的一条路径。”
  “厨房是我最得意的舞台”
  本来,刘冬将采访地点选在了离她家比较近的北京海淀某咖啡馆,听闻记者提出希望登门拜访、品尝她的好手艺时,她爽快地答应了。
  登门后,让记者感到惊讶的是,她家的客厅和厨房里,竟然各安放了一个冰箱。“家里有两个冰箱的不多见,这也反映出我这个吃货的德行啊,哈哈。”
  刘冬家的厨房被设计成兼具厨房、餐厅和书房功能的开放式,宽敞明亮,烹饪时还可与家人朋友交流。当然,看书饮茶,更是惬意不过,只是这样的休闲时间对刘冬来说还是太少了。
  忙于工作的刘冬,其实没有多少时间花在美食上。蔡澜、沈宏非、陈晓卿式才子文人的美食生活状态,对她来说也过于奢侈,但这并不妨碍她在厨房的细节上精益求精。除了林林总总的中餐调味品,德国的炊具、意大利的烤箱、日本的料理调料、来自世界多国西餐用香料,也都在她家厨房里“欢聚一堂”。
  “这个意大利烤箱,是我在2003年买的,是当时我家最贵的电器了。”刘冬边介绍,边忙活。
  “我今天做的几个菜,合起来叫‘虾吃虾做’,就是这几个小菜中的食材都有虾。我想说的是,做饭是个随心所欲、就地取材、千变万化的快乐事儿,没什么一定之规。”
  “虾吃虾做”这样的菜名,个性十足,幽默中也透露出了创意。而刘冬正是这样一个可以把做饭升格为一种文化、一种格调的美食达人。正如她所言,“厨房已经成为我最得意的舞台。”
  在制作意大利披萨时,刘冬用到了擀面杖。
  “这也算是中西结合吧,欧美人做披萨,面饼是甩出来的,那一定是他们不会用擀面杖哈。” 刘冬边展示厨艺,边耐心地向记者讲述每道菜的菜名来历、制作窍门。
  油焖大虾、宫保虾球、八珍豆腐、海鲜披萨……没多久,一桌中西结合的“艺术品”新鲜出炉了。
  刘冬用干白葡萄酒兑上纯果汁和苏打水为我们调制了鸡尾酒。“有人说,这不是糟蹋葡萄酒吗?可是这样喝起来口感的确不错啊,跟着自己的味蕾走就是了。”
  刘冬并没有专门去一些厨艺培训班学习或参加一些美食大赛等活动,“做出好的美食更多依靠的是个人兴趣,我主要是看一些电视的美食栏目,还有美食家的散文,去体会美食。”
  难忘老北京的美食记忆
  刘冬出生在一个普通机关干部家庭,“文革”期间,父母都被下放到五七干校(父亲去了江西,母亲去了辽宁)。不到两岁时,刘冬住到了姨妈家。
  姨妈家在北新桥,也就是现在北京著名的簋街一带。
  那是个充满了老北京气息的四合院。院子里有枫树、枣树、石榴树。辅仁大学毕业,曾师从翦伯赞的姨父是位典型的在旗老北京,饮食起居带着老北京的“范儿”。“他说自己最大的特点就是‘嘴大吃八方’,老北京著名的八大楼饭庄是少不了要去的,但他最大的乐趣还是自己掂锅炒菜。”
  每周三家里改善伙食,是刘冬最期待的日子。“一到那天,我就拿个小板凳老老实实坐着等着好吃的上桌。”
  在姨妈家生活了6年后,小学二年级时,父母返京,刘冬回到了自己家。父母依然忙碌, 1978年,哥哥又上大学住校,就这样,刘冬成了厨房“主角”。
  在冬储大白菜和定量配给的年代,怎样把白菜、土豆和豆腐及“撮堆儿”买的黄瓜、西红柿、茄子做得花样翻新,让刘冬煞费心思。现在很多人把肉皮弃之不用,刘冬记得那个时候家里有道菜,就是把没法炒菜的肉皮用大油炸过晾干,待需要做菜的时候再用温水发开,与豆腐白菜一起炖制,香味扑鼻。
  “当时北京的肉是定量供应的,但要是一次只买2毛钱的,就不受限制。”为了做出更美味的菜,刘冬乐此不疲地一天往副食店跑好几次。“我记得那时候副食店里卖猪肉的姑娘长得可靓了,那可是个有权力的工作。”
  刘冬记得,很多相当麻烦的食品都是家里自己制作。比如苏式的香肠,将肥瘦搭配的肉切成块,肠衣泡软,把肉一点儿、一点儿地塞进肠衣,20公分左右的地方用线打个结。有空气的地方用针扎一下把空气排空。晾制一周左右就可以吃到美味的腊味了。汤圆也是自己家里做了馅儿来包。从老家寄来的研磨后的黑芝麻,和上一大勺大油,再加上厚重的糖。
  现在,老北京的“慢生活”,已被市场大潮裹挟着冲走了。刘冬当“包子铺老板”的梦想,也经常成了她自我调侃的话题。。
  1990年,刘冬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毕业后,进入了媒体,一干就是18年。离开媒体圈后,开始闯荡证券咨询行业。她现在的身份是北京鹿苑天闻投资顾问有限责任公司副总裁、中国上市公司市值管理研究中心副主任。
  “作为刘冬的同事,还真对得起自己的胃。”她的很多同事谈到。
  闲暇时,刘冬经常做上一些蛋挞、糕点等,带到单位给同事品尝。
  “我们同事间、亲友间差不多一两个月聚一次。做做饭、吃吃饭、聊聊天,其乐无穷。”
  有一次,她提议同事来她家中聚餐,未料规模达到了创纪录的18人。“我记得那天我做了一大锅打卤面,18个人排队吃面,场面颇为壮观。”
  “有些急”的中国餐饮业
  孙中山曾说:“中国不独食品发明之多,烹调方法之美,为各国所不及,而中国人之饮食习尚暗合乎科学卫生,尤为各国一般人所望尘莫及也。”
  中国“饮食文化”悠久,很早就有“礼乐文化始于食”等观念,可以说,在中国,美食早就上升到了文化的高度。然而,现在中国的餐饮市场却并不乐观。
  “这是一个浮躁的时代,很少有人愿意静下心来做点事情。急功近利了,就更难以成功,中国的美食市场也不例外。”刘冬叹道。
  “在国外,一个小小的咖啡馆都可以开上100年以上。但在中国,很多餐饮门店开上几年就改头换面,甚至关门大吉了。”
  现在,随着全球化,对于如刘冬这样的美食达人来说,美食的格局也变得更大了。
  做意大利披萨时,刘冬用的是厄瓜多尔的虾、意大利的奶酪、东南亚的香料等。这些洋食材有的是在超市买的,有的是在北京三元桥一个菜市场买的。“这说明,美食已经全球化,中国人也越来越多的用这些东西了。”
  “我希望在自己的空间能够平衡生活。厨房对我来说就是这么个地方。我也希望我的这些饮食感悟能够引起餐饮老板和消费者的共鸣,当然,这都是美食之外的衍生品了。”刘冬说。
其他文献
天色渐渐暗下来,隐去了白日里生活的凌厉。顺着窄窄的半步桥街一直往里走,街两侧透出的昏黄光亮和来来往往的人影,热闹、匆忙,是世俗的琐碎。待来到局气的门口,心猛然颤动,安静下来。  朱红的大门外挂着“局气”的匾额,白底,黑字,书法写成,清雅端穆,像古时的文人之家。“局气”是一句北京话,意为公平、公正、守规矩,有义气。根据360百科解释,它还有个英文名字:费厄泼赖。  入得门去,青灰色的四合院透出一股清
期刊
前门鲜鱼口美食街,一座古色古香的二层小楼,墨牌匾,红灯笼,明黄旗帜飘扬起“天兴居”三个大字。  早在同治元年,天兴居尚未问世时,这条街上一家名叫“会仙居”的作坊,就卖起了“白水杂碎”,这是炒肝的雏型。白水杂碎蘸汁终究口感欠佳,“会仙居”的老板刘永奎遂向当时的京城美食达人杨曼青请教。杨曼青建议去繁就简,以猪肝、猪肠为原料,配上葱、姜、蒜末、酱色并勾芡,定名为“炒肝”。  炒肝的工序并不复杂,先将猪肠
期刊
下午五点整,裕德孚全部六张桌子已坐满了人,另有食客站在外面耐心等候,想是已习惯在这家店等位,安安静静,不作声张。一位一脸慈和的老人从自行车上下来,往店里走,看到于福生,嘴上说着:没错,就是你,然后对旁边的伙计说:我订一个位子。  这样的场景,于福生太过熟悉。基本上每一天,他都坐在店外的一张桌子上,似乎已成了一块招牌。  店里右侧的墙上,挂着一块红色大匾。两百多字,言简意赅、凝炼典雅,为于福生所写,
期刊
不到十点,背包客们的身影开始在南锣鼓巷大大小小的胡同里晃悠着。三四个游人好奇地打量着挂放在外墙上的招牌,一脸新鲜地走进菊儿人家。  看到桌子上刚刚做好的卤肉饭,一个二十多岁的女子连连吸着鼻子,招呼同伴说,好香啊。然后问韩姐,可以打包吗?韩姐答,可以,但最好在这里吃。女子再问:“放到明天可以吃吗?”韩姐吃惊,“为什么要明天才吃呢?”“想带回去给孩子尝尝。”再问,原来是周日刚刚参加完北京马拉松比赛的湖
期刊
台湾作家舒国治在他的《理想的下午》中写道:“为了那些‘秘密的角落’,很多作家只好在游记中故意隐藏其名,以免受观光客滥游以致不堪。”  位于西四皇城根18号的老门框爆肚,显然已经不是秘密的角落。还未到饭点,那些常年来此的“老饕”们早早就来占座。  这是家百年老店,光绪年间开于大栅栏的门框胡同,近年来才迁至现址。  这家店的创始人任满是山东人,为人厚道,手艺精湛,生意一直非常好。曾有官员在吃完他家的爆
期刊
北京CBD核心区,高层建筑鳞次栉比,中外名企比肩,白领金装倜傥,堪称是各门类高富帅的综合展馆。一般的“老饕”们尚且追求食不厌精,更何况是CBD的精英们,因此这里名厨名肆荟萃。  在各个版本的CBD美食地图里,都少不了北京嘉里大酒店的海天阁。在各国大菜争奇斗艳的CBD,袁超英携其“京鸭缘”烤鸭稳居一席之地。  霸气十足的烤鸭主厨  袁超英的“京鸭缘”烤鸭“粉丝”众多,既有红墙内的政界高官,亦有社会上
期刊
寒舍羲和位于侨福芳草地大厦的西门入口处,幽静无扰。走上近前,大门幽幽缓缓地敞开来,有种与世无争的寂感。  “竹环寒舍图书润, 花落池中砚水香”,整个空间布局唯美齐整。窗边的小竹在霓虹灯的映衬下,愈加有种素雅寂静的水乡之美。  付洋是这家店的首席时尚美食设计师,是当下北京美食界的时尚先锋。厨房,是他的世界。  15年前的付洋,绝对想象不到二十年后的自己,如此热爱这一行。  “相对于兴趣,那个时候学厨
期刊
三只毛茸茸的黄色“小鸡”和包着“蛋黄”的蛋壳、三只肥厚的“蘑菇”、三个绿白相间的“麻将牌”:五饼、六饼、七饼,分别被放在小篮子和盘子里端了上来,我们一时吃惊。李静陶在一旁笑着说,我就是爱做一些设计。  包括这些点心在内的港式茶点,是表妹靓点的招牌。“我们叫靓点嘛,主打地道、传统的港式茶点,但又兼具创新。不像普通的茶餐厅,提供一份一份的饭、各种工作餐,我们还是希望把最地道的港式茶点味道呈现给北京人。
期刊
在旁边烤肉店红色大店招的映衬下,义气烤肉丽都店清雅的门脸在夜色里几乎不被察觉。  推开门,一个被高高支起的极具艺术感的黑色暖炉顿时让冰凉的身体安顿下来。走上几步台阶,一个金属色的吧台长长地围出一个温暖的空间,灯光暖黄。酒吧旁边,十余张黑栗色桌子错落有致,皆坐满了人在吃饭,却极安静。音乐若有若无地流淌着。每一张桌上烛火摇曳。不时有客人进进出出,老外颇多。  27岁的Henry手托菜品从二楼下来,身形
期刊
去一坐一忘工体店的人,多对其位置小有微词,却不知这正是李刚想要的结果。“我不想让我的餐厅开在临街很热闹的地方,它和云南餐厅的感觉不搭。”  八年前,李刚在三里屯选址一坐一忘第一家店时,当时的三里屯北小街冷清得连一个停车收费员都没有,还需从一个矮矮的小门爬着长长的楼梯一直到三层。李刚越爬心越凉。但是到了三楼,当他看到满窗盛开的槐树花时,他被打动了。“这不正是我想要追寻的坐而忘忧的意境吗?”  三里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