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古典诗词以其精炼的语言,丰富的想象,真挚的情愫传唱千年不衰,成为中国文化史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初中语文新教材也注重了对我国古典诗词的积累,每单元都有诗词诵读,力图通过长期的吟诵、累积来丰厚学生的古文学底蕴。但传统的诗歌教学方法往往比较注重教师的讲解分析、细嚼后的强行灌输,此种做法不利于增加学生的知识积淀,训练学生的鉴赏能力,更不利于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我对传统诗歌教学采取批判吸收的态度,再溶入新课标主动探究等理念,不断摸索、研究,对于初中语文诗歌教学有了一些个人的浅识拙见:
一、常吟诵以纳其气
古人曾言“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说得入情入理,学生现在首要的缺憾就是积累,文化积淀浅薄。古诗词作为中国文化财富中最为宝贵、最为精彩的一部分,我们更应孜孜以求的大量去积累,内化为我们自身的财富。吸取古诗文的语言精华,接受文人骚客的精神洗礼。所以,我在平时的教学中除了要求学生背诵课本上所编选的古典诗词外,还要求大量背诵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为了加强学生对诗歌的掌握,我尝试着开展形式多样、新颖的活动来促进学生们更好的掌握这些文化财富。如利用晨读时间互背诗词、诵诗会、诗词接龙等有关诗词积累、运用的活动。在诗词的积累中,不但丰富了学生的语文素养,而且栽培了其学者气质及文人底蕴。
二、炼词句以品其妙
写作讲究锻字炼词,作者将其万千心绪凝于诗词等作品中,中国古代诗词更是字字推敲,句句斟酌,文辞简约,蕴含丰富,含义隽永,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旷世佳句。
抓住关键字、词、句赏析诗词,可直接披文入情,品味作者当时的情感,体会锻词炼字之妙境。除了锤炼词句外,还可以让学生与诗人争鸣,尝试修改词句,体悟其间妙处。虽然未必能企及诗人的千古锤炼,但也可以加深学生对诗意的理解,提高字词的运用能力,通晓炼词的精妙。
三、析手法以感其情
古典诗词有的纵横捭阖挥洒意气豪迈之志向,有的如泣如诉抒写哀婉淫靡之柔情,而诗歌常用—些修辞手法将诗人的志、情形象的外化出来。所以深入剖析诗词中的修辞手法有利于鉴赏诗词中的情志,领会诗人蓄积的情感。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夸张、拟人等。如李白的《秋浦歌》中有:“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运用夸张手法来展现诗人的绵延无绝的愁思,甚为形象。再如李煜的《虞美人》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江向东流”,愁字本是抽象的情感,直接说它多少,我们很难有具体的印象,可词人却将它化为具体形象的“一江春水”,滔滔不断,永无绝期。词人胸中的浩浩愁情一览无余,其浓重是“剪不乱,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上心头”所不能比拟的。
四、畅想象以悟其境
意境是中国古代诗词特有的表现手法。好的诗词都“言有尽而意无穷”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可意会而不可言传。感悟其朦胧意境,首先要了解古诗中的意象。意象是出现在作品中的带主观情感的物象,大致有以下几点:
景观类:如月(明月、残月、新月)多表达离愁别苦,渲染悲寂氛围。如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中:“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如斜阳,多表现昏黄暮色中愁思万千,如“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又如“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频洲”。
行为类:凭栏,多为思恋他人、宣泄心中忧闷之意。如宋代蔡伸《归园乐》中言“独自倚朱阑,波面双双彩鸳戏。”抒发对人思恋之情。吹奏笛、笙、箫等,多暗含离别之苦、相思之情和内心孤独之境。如王之涣《凉州词》:“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把握诗歌中的意象,再辅以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就能准确、贴切地融会诗词的意境。如赏析马致远的小令《天净沙·秋思》让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畅想天涯游子羁旅奔波的画面。有的学生写道:“一个深秋的黄昏,荒凉的古道上,西风劲,道旁缠满枯藤的老树上,鸦雀已经回巢,不时啼叫几声;不远处,在小桥流水近旁的稀疏的农舍里,人们正在准备着晚餐,炊烟缕缕,这时,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牵着一匹瘦骨嶙峋的老马踽踽独行在古道上,黄昏已至,将投宿何方呢?异乡人望了一眼即将西沉的夕阳,不禁哀叹‘断肠人在天涯’”。
古代诗词是中国文化史中—座无尽的宝藏,只要我们这些语文教学工作者辛勤耕耘,探寻发掘,莘莘学子才能如饥似渴地取其精髓,才能古为今用,再显华章。
一、常吟诵以纳其气
古人曾言“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说得入情入理,学生现在首要的缺憾就是积累,文化积淀浅薄。古诗词作为中国文化财富中最为宝贵、最为精彩的一部分,我们更应孜孜以求的大量去积累,内化为我们自身的财富。吸取古诗文的语言精华,接受文人骚客的精神洗礼。所以,我在平时的教学中除了要求学生背诵课本上所编选的古典诗词外,还要求大量背诵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为了加强学生对诗歌的掌握,我尝试着开展形式多样、新颖的活动来促进学生们更好的掌握这些文化财富。如利用晨读时间互背诗词、诵诗会、诗词接龙等有关诗词积累、运用的活动。在诗词的积累中,不但丰富了学生的语文素养,而且栽培了其学者气质及文人底蕴。
二、炼词句以品其妙
写作讲究锻字炼词,作者将其万千心绪凝于诗词等作品中,中国古代诗词更是字字推敲,句句斟酌,文辞简约,蕴含丰富,含义隽永,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旷世佳句。
抓住关键字、词、句赏析诗词,可直接披文入情,品味作者当时的情感,体会锻词炼字之妙境。除了锤炼词句外,还可以让学生与诗人争鸣,尝试修改词句,体悟其间妙处。虽然未必能企及诗人的千古锤炼,但也可以加深学生对诗意的理解,提高字词的运用能力,通晓炼词的精妙。
三、析手法以感其情
古典诗词有的纵横捭阖挥洒意气豪迈之志向,有的如泣如诉抒写哀婉淫靡之柔情,而诗歌常用—些修辞手法将诗人的志、情形象的外化出来。所以深入剖析诗词中的修辞手法有利于鉴赏诗词中的情志,领会诗人蓄积的情感。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夸张、拟人等。如李白的《秋浦歌》中有:“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运用夸张手法来展现诗人的绵延无绝的愁思,甚为形象。再如李煜的《虞美人》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江向东流”,愁字本是抽象的情感,直接说它多少,我们很难有具体的印象,可词人却将它化为具体形象的“一江春水”,滔滔不断,永无绝期。词人胸中的浩浩愁情一览无余,其浓重是“剪不乱,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上心头”所不能比拟的。
四、畅想象以悟其境
意境是中国古代诗词特有的表现手法。好的诗词都“言有尽而意无穷”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可意会而不可言传。感悟其朦胧意境,首先要了解古诗中的意象。意象是出现在作品中的带主观情感的物象,大致有以下几点:
景观类:如月(明月、残月、新月)多表达离愁别苦,渲染悲寂氛围。如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中:“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如斜阳,多表现昏黄暮色中愁思万千,如“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又如“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频洲”。
行为类:凭栏,多为思恋他人、宣泄心中忧闷之意。如宋代蔡伸《归园乐》中言“独自倚朱阑,波面双双彩鸳戏。”抒发对人思恋之情。吹奏笛、笙、箫等,多暗含离别之苦、相思之情和内心孤独之境。如王之涣《凉州词》:“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把握诗歌中的意象,再辅以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就能准确、贴切地融会诗词的意境。如赏析马致远的小令《天净沙·秋思》让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畅想天涯游子羁旅奔波的画面。有的学生写道:“一个深秋的黄昏,荒凉的古道上,西风劲,道旁缠满枯藤的老树上,鸦雀已经回巢,不时啼叫几声;不远处,在小桥流水近旁的稀疏的农舍里,人们正在准备着晚餐,炊烟缕缕,这时,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牵着一匹瘦骨嶙峋的老马踽踽独行在古道上,黄昏已至,将投宿何方呢?异乡人望了一眼即将西沉的夕阳,不禁哀叹‘断肠人在天涯’”。
古代诗词是中国文化史中—座无尽的宝藏,只要我们这些语文教学工作者辛勤耕耘,探寻发掘,莘莘学子才能如饥似渴地取其精髓,才能古为今用,再显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