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实小学语文课程的实施明显带有浓重的传统色彩,应试教育的痕迹,大多是“教师讲,学生记”的“填鸭式”的教学。我们不如换个角度思考问题,以“问题驱动”为基本教学策略,以激发学生灵活思维为切入口,将老师的讲授任务转化为学生自我学习,自我发现,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探索的积极性,挖掘学生自我感知,领悟的内动力,唤醒自主学习需求的欲望。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提出精辟的观点“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看来,问,是学的前提,是获得知识的内在动因,可是要如何发问,需要老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为学生创设情境,运用智慧的、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启迪学生的想象,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
一、“问题”的设置要依托于实际的学情,讲求“精”
教师所提的问题应符合学生的实际,学生才能乐思、会答,才能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如低年级思维还不够深入,就应针对字词问一些浅显的问题;中年级学生的身心都有了一定的发展,就可以多着眼于段的教学设计问题;高年级学生经过几年的语文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与能力的储备,此时课堂教学问题的设计,更应体现出具有一定的难度、广度和深度,避免提过多细碎的小问题,提的问题力求能把内容的理解和情感的体悟融合在一起,能够“牵一发而动全身”,这样对学生才有较高的思考价值。
二、“问题”的创设要有利于突破教学重难点,讲求“巧”
亚里士多德有句名言:“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体现重难点,在“节骨眼处”巧妙设置的问题更能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教师要善于用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巧妙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的思考。例如教学《小狗儿与大画家》一课时,我开始时设计的突破文章重难点的问题是:“默读2—6自然段,思考:从哪些地方能看出小狗儿与美林之间建立了深厚的情谊?画出相关语句,简单批注一下感受。”按照这一设计试讲后,教学效果不太理想,学生找到了表现他们之间情谊的重点语句,但要说出自己的感受时,却是支支吾吾,语言匮乏,总围绕这么几个词——“情谊深厚、情谊深、感情深”来说,没有丝毫新意。整节课上得比较沉闷。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文中那催人泪下的、饱含丰富情感的词句,学生怎么就不能深入体悟呢?教研员和评课老师的话使我恍然大悟:“你在问题中已经告诉学生他们之间有着‘深厚’的情谊了,这一问题就限制了学生的思维,难怪学生只围绕这几个词来说呢!”根据大家的提示,我把突破文章重难点的问题修改为:“默读2—6自然段,思考:小狗儿与大画家之间建立了怎样的情谊?你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画出相关语句,简单批注一下感受。”再次试讲,课堂异常活跃,学生找到重点语句后,有了深刻的体悟:第一件事是“小波彼不顾一切叫来人救了发病的美林一命”,学生从中体悟到了他们亲如父子的深情,也从波彼一连串的动作中感受到了它的聪明、通人性和对美林无比的忠诚与爱;第二件事是“黑白花卷毛小狗拼死救护美林,最后被打死了”,学生从“在热窑”的画面中体会到了相依相伴、患难与共的真情,从“舍身相救”的画面中体悟到了小狗对美林不顾一切,舍生忘死,忠心耿耿,从“临死不舍、美林泪涌、肉撒一地”等场景中体悟到了二者之间不离不弃、生死相依的深厚情谊。学生各抒己见,用词丰富,妙语连珠,让听者真有“耳不暇接”之感。这些都源于问题中关键词句的巧妙修改,“小狗儿与大画家之间建立了怎样的情谊”,这个问题紧扣文章的重难点,一个“怎样”就巧妙地引导学生生深入体悟文本,并要把自己的体悟用准确的词句加以高度的归纳和概括,给了学生一个广度和深度并存的思维空间,学生依托文本的思考是鲜活的、灵动的、独创的,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每个人体悟的用词都不尽相同,但每个人的回答都是学生思维火花的一次迸现。
三、“问题”的创设要着眼于文章主题的凸显,讲求“深”
“生活的外延有多广,语文学习的外延就有多大”。要使学生得到生动活泼的发展,就必须发挥语文对学生在接受祖国优秀文化影响、培养良好品格、陶冶情操等方面所产生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在教学中对于结尾处凸显文章中心的重点词句,应让学生用心品读,深入理解。教师在课上可以用深入浅出的问题,把学生的思维引向纵深发展。如在《小狗儿与大画家》的教学中,教师的过渡语“他还用心、用血创造出了自己心中的动物世界”之后,就用多媒体让学生欣赏美林丰富多彩的动物画作,学生兴趣盎然。教师此时立即追问:“他做这些,仅仅是为了纪念这只黑白花卷毛小狗吗?能在美林自己的话中找到答案吗?”自然地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课文结尾处点明中心的重点句“我希望一切有灵性的生物都能和平友好地与人类一同生存在地球上”。在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后,再引导其深入思考:“那他到底为了什么呢?”学生可能只是从字面理解“这是美林的美好愿望”,教师就要引导学生从全篇的角度深入理解:体悟到美林因与动物建立了深厚情谊从而爱动物,把这种爱自然倾注于画笔中爱画动物,在画各种动物中他的爱又升华为爱一切生灵,成了一种更广博的大爱情怀。经过师生思维火花的相互碰撞,学生体悟到了更高的层面,对文章的主题有了更深刻、透彻的理解,对自身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也影响深远。这正验证了那句话:“语文教学是可以深入心灵最深处的。”
四、“问题”的创设要注重文章表达方法的提点,讲求“实”
《新课标》第三学段目标指出:“在阅读教学中要注重揣摩文章表达顺序,初步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在教学中,学生一般比较关注课文写了什么,而文章的表达顺序、表达方法是容易被忽略的,因此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表达方法是高年级语文教学中教师不能忽视的问题,也就是“不但要让学生知道文章写了什么,还要知道是怎么写的”。好的表达方法只有学生知道了,并切实体会到了这种表达方法的好处,才能学以致用,从而使自己的写作水平逐步提高。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深入钻研教学内容,认真领悟提问的要领,切实掌握提问策略,精心设计各类问题。唯此,才能真正发挥“问题驱动”的功效,达到激发学生思维火花、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
一、“问题”的设置要依托于实际的学情,讲求“精”
教师所提的问题应符合学生的实际,学生才能乐思、会答,才能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如低年级思维还不够深入,就应针对字词问一些浅显的问题;中年级学生的身心都有了一定的发展,就可以多着眼于段的教学设计问题;高年级学生经过几年的语文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与能力的储备,此时课堂教学问题的设计,更应体现出具有一定的难度、广度和深度,避免提过多细碎的小问题,提的问题力求能把内容的理解和情感的体悟融合在一起,能够“牵一发而动全身”,这样对学生才有较高的思考价值。
二、“问题”的创设要有利于突破教学重难点,讲求“巧”
亚里士多德有句名言:“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体现重难点,在“节骨眼处”巧妙设置的问题更能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教师要善于用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巧妙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的思考。例如教学《小狗儿与大画家》一课时,我开始时设计的突破文章重难点的问题是:“默读2—6自然段,思考:从哪些地方能看出小狗儿与美林之间建立了深厚的情谊?画出相关语句,简单批注一下感受。”按照这一设计试讲后,教学效果不太理想,学生找到了表现他们之间情谊的重点语句,但要说出自己的感受时,却是支支吾吾,语言匮乏,总围绕这么几个词——“情谊深厚、情谊深、感情深”来说,没有丝毫新意。整节课上得比较沉闷。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文中那催人泪下的、饱含丰富情感的词句,学生怎么就不能深入体悟呢?教研员和评课老师的话使我恍然大悟:“你在问题中已经告诉学生他们之间有着‘深厚’的情谊了,这一问题就限制了学生的思维,难怪学生只围绕这几个词来说呢!”根据大家的提示,我把突破文章重难点的问题修改为:“默读2—6自然段,思考:小狗儿与大画家之间建立了怎样的情谊?你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画出相关语句,简单批注一下感受。”再次试讲,课堂异常活跃,学生找到重点语句后,有了深刻的体悟:第一件事是“小波彼不顾一切叫来人救了发病的美林一命”,学生从中体悟到了他们亲如父子的深情,也从波彼一连串的动作中感受到了它的聪明、通人性和对美林无比的忠诚与爱;第二件事是“黑白花卷毛小狗拼死救护美林,最后被打死了”,学生从“在热窑”的画面中体会到了相依相伴、患难与共的真情,从“舍身相救”的画面中体悟到了小狗对美林不顾一切,舍生忘死,忠心耿耿,从“临死不舍、美林泪涌、肉撒一地”等场景中体悟到了二者之间不离不弃、生死相依的深厚情谊。学生各抒己见,用词丰富,妙语连珠,让听者真有“耳不暇接”之感。这些都源于问题中关键词句的巧妙修改,“小狗儿与大画家之间建立了怎样的情谊”,这个问题紧扣文章的重难点,一个“怎样”就巧妙地引导学生生深入体悟文本,并要把自己的体悟用准确的词句加以高度的归纳和概括,给了学生一个广度和深度并存的思维空间,学生依托文本的思考是鲜活的、灵动的、独创的,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每个人体悟的用词都不尽相同,但每个人的回答都是学生思维火花的一次迸现。
三、“问题”的创设要着眼于文章主题的凸显,讲求“深”
“生活的外延有多广,语文学习的外延就有多大”。要使学生得到生动活泼的发展,就必须发挥语文对学生在接受祖国优秀文化影响、培养良好品格、陶冶情操等方面所产生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在教学中对于结尾处凸显文章中心的重点词句,应让学生用心品读,深入理解。教师在课上可以用深入浅出的问题,把学生的思维引向纵深发展。如在《小狗儿与大画家》的教学中,教师的过渡语“他还用心、用血创造出了自己心中的动物世界”之后,就用多媒体让学生欣赏美林丰富多彩的动物画作,学生兴趣盎然。教师此时立即追问:“他做这些,仅仅是为了纪念这只黑白花卷毛小狗吗?能在美林自己的话中找到答案吗?”自然地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课文结尾处点明中心的重点句“我希望一切有灵性的生物都能和平友好地与人类一同生存在地球上”。在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后,再引导其深入思考:“那他到底为了什么呢?”学生可能只是从字面理解“这是美林的美好愿望”,教师就要引导学生从全篇的角度深入理解:体悟到美林因与动物建立了深厚情谊从而爱动物,把这种爱自然倾注于画笔中爱画动物,在画各种动物中他的爱又升华为爱一切生灵,成了一种更广博的大爱情怀。经过师生思维火花的相互碰撞,学生体悟到了更高的层面,对文章的主题有了更深刻、透彻的理解,对自身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也影响深远。这正验证了那句话:“语文教学是可以深入心灵最深处的。”
四、“问题”的创设要注重文章表达方法的提点,讲求“实”
《新课标》第三学段目标指出:“在阅读教学中要注重揣摩文章表达顺序,初步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在教学中,学生一般比较关注课文写了什么,而文章的表达顺序、表达方法是容易被忽略的,因此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表达方法是高年级语文教学中教师不能忽视的问题,也就是“不但要让学生知道文章写了什么,还要知道是怎么写的”。好的表达方法只有学生知道了,并切实体会到了这种表达方法的好处,才能学以致用,从而使自己的写作水平逐步提高。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深入钻研教学内容,认真领悟提问的要领,切实掌握提问策略,精心设计各类问题。唯此,才能真正发挥“问题驱动”的功效,达到激发学生思维火花、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