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产业与民族地区小康社会建设研究

来源 :中国市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yop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自从改革开放政策实行以来,我国社会进入了转型的关键时期。市场经济渗入了我国人民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人们的思想也获得了解放,呈现出多元化的景象。处于民族自治州里的枫香坡也不例外,同样受到了社会潮流的影响,处于社会的关键转型期。在国家建设小康社会的号召下,枫香坡的经济社会也获得了一定发展,尤其是结合了本地的文化产业资源,更是使之具有持续发展的动力,获得了长足发展。文章主要是为了探讨民族文化产业与民族地区小康社会建设之间的关系,探寻枫香坡的发展模式并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发展对策及建议。
  [关键词]民族文化产业;民族地区小康社会建设;枫香坡;侗寨乡村旅游
  [DOI]10.13939/j.cnki.zgsc.2016.33.068
  1 枫香坡的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枫香坡是特色民族村寨。特色民族村寨是指因特定地理环境和长期文化积淀所形成的,具有反映和代表某一民族地区或某一民族文化个性的典型村落。特色民族村寨,对一个民族来讲,既是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载体,又是民族地区可资利用与现代发展的稀缺资源。[1]既然枫香坡是特色民族村寨,那么其与民族文化必然有密切的关系,而枫香坡的总体发展与当地的民族文化产业发展也是同步的。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侗乡文化是灵魂。“没有文化的旅游等于走路”,枫香坡从建设起就注重茶文化与侗文化的打造。通过茶文化长廊、侗文化长廊、侗文化馆及萨岁祠的建设,展示农耕文化,使游客在茶园山间游憩中解读丰富茶文化侗文化的深邃,给游客以图形文字的视觉冲击。枫香坡村寨文化的建构则是在地方政府的主导下,带动村民积极参与而进行的,是一种“他者”介入、自上而下的引导性文化建构。[2]
  1.1 富硒茶文化
  芭蕉产茶历史悠久,世代以茶叶为生。中国十大历史名茶之一恩施玉露就在芭蕉。主要产品为富硒绿茶和富硒工夫红茶。枫香坡的茶叶实行规模化种植与经营,经过政府产业培植,芭蕉建成了一条长达25公里的“茶叶经济走廊”,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万亩生态茶园景观。恩施被美誉为“硒都”,硒矿产丰富,因此枫香坡的茶叶也富含硒元素,对人的身体大有裨益。
  从20世纪70年代起,每两年举办一次以茶叶交易为主的“茶文化节”。在这个节日上,所有的芭蕉人聚集起来在集镇上进行买茶、卖茶,表演侗族人自己编导的文艺节目,评比出加工技术最好的茶叶来,并相互交流经验。随着时间的推移,在20世纪中叶芭蕉人逐渐形成了一种习惯,凡是在采茶、制茶、卖茶或在劳作休息之余都会聚集在一起表演自己最拿手的节目。
  在此基础上,枫香坡的富硒茶走出了产业化发展的路子。给当地村民带来了可观的收入,人们的生活质量也有所提高。可以说,这是一条生态之路,持续发展之路,为其他村庄提供了发展模式。
  1.2 侗族文化
  1.2.1 侗族民俗文化
  芭蕉侗乡风情浓郁,民间文化艺术底蕴深厚。芭蕉的侗族是清代乾隆、嘉庆年间从湖南新晃、贵州玉屏等地区迁来的。距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虽然他们与土家族、汉族人民互相学习、互通婚姻,民族文化有交流与融合,民族关系很融洽,但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仍保留至今。侗族特有的精湛的建筑艺术,她的标志性建筑物“鼓楼”“风雨桥”,目前境内仍然保存完好。目前在辖区内传承历史悠久,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文化艺术节目主要有《拦路歌》《侗族大歌》《侗族板凳拳》等。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侗族民俗文化带领游客体验异族风情,侗族文化也实现了与现代社会的对接,在接触中激发了现代人的灵感,领略那大山深处、远古时代的厚重感。侗族人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侗族文化,向游客展现的是一幅侗族人为生存发展而与自然界作斗争的生动画卷。
  1.2.2 侗族饮食文化
  在饮食文化上,以“无酸不成宴,无糯不成侗,无酒不成席,无茶不成喜”为主要亮点,突出唱敬酒歌、 吃合拢宴等侗族餐饮习俗,让游客在吃中体会快乐。[3]芭蕉侗族的饮食文化自成一体,大致可用“杂”(膳食结构)、“酸”(口味嗜好)、“欢”(筵宴氛围)三个字来概括。侗族饮食为游客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为当地村民带来了额外的收入,游客可以领略到异族他乡的饮食文化,开拓视野,品尝美食。
  2 枫香坡的小康社会建设情况
  2.1 枫香坡的基层组织建设
  枫香坡是高拱桥村十四个小组之一。值得关注的是,枫香坡小组成立了农民专业合作社。恩施市芭蕉侗族乡枫香坡侗寨乡村旅游农民专业合作社始建于2008年12月,成立了专业合作社理事会、监事会。由理事会进行景区经营管理,乡政府组建管理委员会,协助理事会开展景区管理工作,真正实现了景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成功探索出乡村旅游管理行之有效的机制,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
  2.2 枫香坡的经济发展情况
  第一,不断扩大农家乐经营规模,提高农家乐市场运作能力。自2008年实施景区上档升级建设后,为满足游客吃住功能和通过旅游带动当地农民脱贫致富的双重需要,农家乐星级不断提升,景区产业化分工不断优化。
  第二,组织农民专业化分工,开创全民旅游新路子。一是组织高拱桥中心集镇农户经营旅游商品;二是引导枫香坡农户与农家乐对接,建设观光茶园,发展蔬菜种植基地;三是向农户发包经营景区公共服务场所,使更多的农民从事旅游商品销售服务。
  第三,自2008年实施景区上档升级建设后,为满足游客吃住功能和通过旅游带动当地农民脱贫致富的双重需要,农家乐星级不断提升,景区产业化分工不断优化。
  2.3 枫香坡的文化发展情况
  侗族文化是非常具有特色的文化资源,侗文化内涵丰富,外延宽泛,表现形式别具一格,提供了开发文化旅游产品的基础。芭蕉是湖北唯一的侗族乡,开展以侗乡文化为特色旅游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枫香坡大力发展茶文化与侗族文化,不断加强农民艺术团建设,形成浓厚的侗寨文化氛围,弘扬和传承民族文化。枫香坡侗族风情寨先后被评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和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2.4 枫香坡的社会发展情况
  茶文化与侗族文化的结合是枫香坡独具特色的地方。通过访谈了解到,当地大部分农民很看好当地旅游的发展,和发展旅游之前相比,村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幸福感增强,当地社会呈现出一片祥和的景象。
  3 枫香坡的发展模式
  通过文化产业与小康社会建设之间的关系探寻了枫香坡侗寨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茶文化与侗族文化产业的发展使枫香坡在小康社会建设进程中迈出了重要一步,使枫香坡有了持续发展的驱动力,是生态旅游发展模式,为其他民族地区探寻适合自身的发展道路提供了典范。
  3.1 民族文化产业与民族地区小康社会建设之间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经济社会的发展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前提,文化产业的发展又反过来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枫香坡的茶文化和侗族文化的产业化推动了枫香坡小康社会建设的进程。文化产业的发展使枫香坡村民的收入有所增加,从之前的低收入到如今的人均年收入一万元左右。
  3.2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枫香坡侗寨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组织形式
  农民专业合作社具有促进农民增收的作用。专业合作组织具有提高农民素质培养新型农民的作用。这一合作社体现了集体主义精神,把村民凝聚一心,让他们参与旅游管理,共同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这个组织形式可以为其他村庄提供借鉴作用。
  3.3 村民收入来源主要是两部分:茶叶和打工,而且主要是靠打工取得收入
  由于枫香坡旅游文化产业是与茶文化相结合的,因此乡村旅游必然具有季节性,即采茶时节为旺季,游客很多,而其他时间都是淡季,所以乡村旅游给村民带来的收益很有限。
  4 存在的问题
  一是乡村休闲旅游活动内容缺乏多样性;二是农民参与乡村旅游业发展积极性不高;三是乡村休闲旅游市场环境薄弱;四是乡村旅游具有季节性。
  5 发展对策及建议
  第一,继续争取上级党委政府和各级各部门,加大对枫香坡侗寨建设政策和资金扶持力度。充分发挥区域、区位特色,依托资源发展休闲观光农业,逐步完成《枫香坡侗寨休闲旅游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建设内容,并根据消费需求,创新发展,突出个性,形成特色,着力塑造“恩施玉露茶,硒都侗乡坡”旅游形象,打造“侗族美食多,吃在枫香坡”理念,全面提升旅游品牌,与恩施旅游市场接轨。
  第二,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开成共识。继续加强对乡村旅游发展的组织领导,把发展休闲观光农业作为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建设现代农业的突破口来抓。探索土地流转新方式,以项目为载体,不断发展壮大农民经济合作社经济实体,农民以承包土地经营权入股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展农业观光、农事体验和特色旅游产品,促进特色产业做大做强,增强发展辐射带动作用,带动周边区域快速发展,逐步实现同发展、共繁荣。
  第三,加强宣传,营造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的良好氛围。休闲观光农业是一项新兴的农业产业,加强宣传,有助于加快发展的步伐,有助于扩大影响和提高知名度。一方面要通过新闻媒体等,采用多种渠道和形式大力宣传休闲观光农业;另一方面,旅游、农业等部门帮助经营者,加强休闲观光农业与旅游业的有机结合,重视休闲观光农业的形象策划与包装,打造休闲观光农业品牌。
  参考文献:
  [1]邓辉.转变发展方式背景下特色民族村寨发展模式的调整与转型——以湖北省恩施市枫香坡侗族村寨为例[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5):48-52.
  [2]向丽.对民族村寨文化现代性建构的反思——基于湖北省恩施市枫香坡侗寨的调查[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9):65.
  [3]张云,武功勋.村姑的精彩蝶变——农民马苏娥何以走上湖北大学讲堂[J].民族大家庭,2012(4):40-41.
其他文献
[摘 要]为破解资源环境约束难题,嘉兴市探索开展“正面激励+反向倒逼”的企业分类综合评价机制,取得积极成效,形成“嘉兴经验”并向全省推广。文章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提炼出五条主要做法,从评价指标体系的优化、评价方法的细化、评价结果应用的深化、配套措施的完善四个方面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建议,以使能为浙江省构建企业分类综合评级体系提供一定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工业企业;综合评级体系;亩
期刊
[摘 要]以沪深A股上市公司2009—2014年的样本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发现,高管薪酬与企业绩效呈现正相关关系,高管团队内部薪酬差距与企业绩效呈现正相关关系。更进一步研究发现,国有企业高管团队内部薪酬差距较之非国有企业激励效果更好,国有企业高管内部薪酬差距与绩效呈现出更强的正相关关系。  [关键词]薪酬;薪酬差距;企业绩效  [DOI]10.13939/j.cnki.zgsc.2016.33.177
期刊
[摘 要] 电子商务的发展带动了校园快递的发展,文章针对南宁市某高校校园快递的服务形式及服务质量,探讨高校快递经营模式是否需要改革,以及如何解决当前校园快递迅速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  [关键词] 电子商务;校园快递;经营模式  [DOI] 10.13939/j.cnki.zgsc.2016.28.063  1 引 言  我国近年来经济增速的加快带动了电子商务及物流产业的发展。居民的购买习惯逐步
期刊
[摘 要] 随着全球一体化的发展,国际贸易往来逐渐增多,港口作为国际贸易过程中的重要节点近年来也得到飞速的发展。港口的核心作业任务是国际物流业务,国际物流业务对于港口地区以及周边地区经济拉动效应明显,有利于周边区域的产业升级及转型,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因此,港口附近区域均将提升港口国际物流业务作为发展的重点。文章对舟山保税区国际物流进行了研究和分析。  [关键词] 舟山保税区;国际物流;国际贸易 
期刊
[摘要]现阶段中国与非洲之间的交流合作日益深化,政府高层往来密切,经贸合作发展势头良好。在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现状下,为了在全球化的市场中获得更好发展,部分中国企业在战略选择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有益探索。其中,越美集团“走向非洲”的战略选择因模式新颖、机制灵活、见效迅速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文章阐述了越美集团“走向非洲”的战略选择,并以SWOT分析法对其“走向非洲”战略选择的科学性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
期刊
[摘 要]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到达了瓶颈期,同时国内正在经历大力反腐阶段。文章在疏理以往研究腐败与经济增长的文献的基础上,建立计量经济模型,运用1998—2007年31个省的面板数据,以每万人贪污腐败调查的立案次数作为反腐力度的衡量指标,采用了动态面板模型SYS-GMM,对反腐力度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回归,得出反腐力度的增强对经济增长具有正向的作用,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经济增
期刊
[摘 要] 文章在对临沂市农业龙头企业的农产品物流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分析了目前临沂市农业龙头企业的农产品物流存在的问题:基础设施薄弱、信息不健全、供应链不连贯、缺乏专业的物流人才、配送能力不足、配送系统不完善、不能提供良好的客户服务,等等。调研发现,存在这些问题的原因既有政府的宏观调控问题,又有市场机制的不完善问题。由此,文章提出了推动临沂市农业龙头物流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 农产品物流;农业
期刊
[摘 要] 生产决定消费。一方面,生产为消费提供客观对象,没有生产也就没有消费。另一方面,消费对生产具有巨大的推进作用。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和动力,并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生产和消费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在设计中往往也是如此。新的设计风格往往能刺激消费,而消费又能给新的设计提供动力。经典的设计生产促进消费,流线型风格无疑是设计界的一个重要案例,其风格一直影响到当今设计。文章以流线型设计风格为例,研
期刊
[摘 要] 在当前国家大力提倡低碳经济模式的背景下,绿色管理成为企业发展关注的重点之一。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需要从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角度来思考这一问题。文章从当前工业企业实行绿色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入手,提出其实行绿色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模式的建议,以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低碳经济;绿色人力资源管理;工业企业;实践模式  [DOI] 10.13939/j.cnki.zgsc.2016.
期刊
[摘 要]自20世纪80年代起,我国实行了计划生育政策。由此,由夫妻二人与独生子女构成的核心家庭越来越多。随着时代的变化和社会的演进,一个特殊群体——“失独家庭”渐渐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这个群体越来越成为需要政府和社会关爱和帮助的群体。文章通过对温州市失独家庭诉求的调研,从政府帮扶服务的角度提出了温州市进一步完善失独群体帮扶政策的建议。  [关键词]失独家庭;诉求;政府;帮扶服务  [DOI]10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