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沙坨油田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

来源 :石油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taixiaox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油田持续开发,主体区块已进入特高含水期,持续高含水,但同时,在主体水淹区又存在大量的剩余油,研究剩余油平面上、剖面上分布位置,为下步挖潜剩余油,提高油田采收率,是本油田目前急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主要阐述油田开发后期水淹区剩余油分布规律,为油田开发提供指导性方向。
  关键词:剩余油;平面;剖面;水淹区;黄沙坨
  前言
  黃沙坨油田为一块状边底水火山粗面岩油藏,为孔隙-裂缝双重孔隙结构储层。油田2000年投入开发,3年后产量达到最高峰(33万吨),随之进入快速递减期,油田最高自然递减达57.6%。2005年5月开始转入注水开发,但难以改善油田开发效果,油井水淹严重,油田长期处于低速、低效开采状态,2013年6月-2018年5月开展非烃类气驱项目,增油效果不理想。原始油水界面3315m,目前油水界面2950m。
  1 油田开发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油井水淹严重
  截止2018年初,黄沙坨油田开井44口,含水<10%的1口(小平7),含水30-60%的6口,含水60-90%的10口,含水>90%的27口,占开井总数的61%。不包括低产间开井,油田开井34口,含水<10%的1口(小平7),含水30-60%的2口,含水60-90%的5口,含水>90%的26口,占开井总数的76%。
  从构造位置上看,低部位油井全部水淹,中部位油井含水已达95%以上,高部位油井含水90%以上,边部油井未水淹,但除小平7外,其余井液量较低(表1)
  1.2 注水效果差
  油田注气井全部停注,注水效果不好,除小22块北部2口有效注水井(小平6、小20-38),其余井均为污水回注,能量消耗严重,无有效能量补充,地层压力下降。
  1.3 新井及措施井效果差
  近5年实施新井及各类措施5项15井次,累计增油3210吨,有效井次4井次,有效率仅27%。
  2 剩余油分布研究
  2.1 剩余油平面分布规律研究
  (1)井网不完善的低井控区域形成的剩余油。
  在井网边部,由于仅存在单一方向的采油井,且周边无有效注水井,注入水难以波及到,这样的部位存在一定的剩余油。
  (2)构造因素形成的剩余油
  因构造因素形成的剩余油,1是在封闭断层边角地带,2是在构造高部位,由于注入水的重力作用,使得注入水易于进入油水井间的负向构造部位,而在正向构造部位,注入水进入较少,水洗程度不高,油层中留有较多的剩余油。
  (3)流体性质平面非均质性形成的剩余油
  受注水注气影响,地下流体粘度、密度、流动系数等影响流体流动难易程度的参数在平面上产生非均质性,裂缝是主要的渗流通道,注水驱油接近活塞式。影响注水效果因素主要是裂缝、孔隙的发育程度及走向,裂缝发育区注水推进速度快,将有大量剩余油分布在(被注入水封闭在)裂缝通道的两侧,成为基本未驱替的优质易动用剩余油。
  (4)生产动态不平衡因素形成的剩余油
  受地层渗透能力、地面设备、工艺管柱限制,同一井区油井日产液量差异大,不同的采液强度造成原油在不同方向推进速度不同,受不同生产压差的影响在采液强度弱的油井周围易聚集剩余油。
  2.2 水淹区剩余油剖面分布规律研究
  (1)底水锥进在锥间带形成的剩余油
  油田高角度垂直裂缝异常发育,底水突破油水界面锥进,造成油井水淹,但在水锥的锥间带有大量的剩余油。2009年小23C井堵水获得短期效果,最高日增油5.7吨,2015年小15-27井组注气,在气体压水锥作用产生后,小23C井含水下降明显,但由于圈闭封闭性差,气体压锥作用难以长时间产生效果。
  (2)层内、层间非均质性形成的剩余油
  油层层间非均质性强,注水、注气沿高渗透层突进,中、低渗透层水洗程度低,留有较多剩余油。
  2.3 剩余油微观分布规律研究
  宏观裂缝为渗流和驱替微裂缝剩余油的主要通道,对于高含水井区,剩余油富集在微裂缝、细小孔隙和基质中,气驱虽能进入微裂缝和小孔隙,但与流向垂直的孔隙中存在一定量的原油段塞,同时在大孔道仍存在少量油斑、油膜。
  3 结论及建议
  黄沙坨油田目前水淹严重,开发难度大,但同时存在一定的剩余油挖潜空间,下一步可以实施控水稳油措施办法进行剩余油挖潜工作。
  参考文献:
  [1]刘卫.老油田复杂油藏剩余油分布的新领域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10.
  [2]孙晖,穆增辉,曲凡军,姚晨明.垦利油田垦12断块剩余油分布综合研究[J].油气田地面工程.2003(06)
  [3]谢远军,王思文,陈洪娟.复杂断块油藏剩余油分布的模糊综合评价[J].内蒙古石油化工.2008(11)
  [4]焦雪峰,陈明强,金维鸽.剩余油分布技术研究[J].新西部(下半月).2007(04).
  [5]李洪玺,刘全稳,温长云,张学才,刘婕.剩余油分布及其挖潜研究综述[J].特种油气藏.2006(03)
其他文献
摘要:冬春交替季节,是各類隐患事故的易发期,特别是油田开采过程中,很容易出现设备、人员、物料等方面的事故,因此在这个季节开展工作之前,必须识别对施工过程可能产生的危害。  关键词:基础下沉;高处落物;管线穿孔;百姓烧荒;设备松动;冰冻路面  辽河油田锦州厂采油作业一区根据以往的事故教训以及安全生产经验,将冬春交替季节的危害主要归纳为基础下沉、高处落物、管线穿孔、百姓烧荒、设备松动、冰冻路面六个方面
期刊
摘要:随着我国的社会经济水平不断的快速化发展,各行各业都得到了比较快的发展,社会中对石油的需求也在不断的增加。但是在石油的生产、运输以及存储等个环节中都是有着比较多的安全风险,尤其是在对使用进行运输的过程中,更是安全事故多发的环节,并且我国的现今的石油供应环境并不是很稳定,所以就对使用的储运安全带来了比较大的挑战。  关键词:石油储运;危险有害因素;分析  前言:  随着近些年来社会对石油的需求不
期刊
摘要:随着近些年社会生活中逐渐的增加了对石油的需求量,随着石油资源的广泛发展,也就促使能源的发展与环境问题得到了社会上更多的关注。在炼油化工企业的发展中将节能降耗技术进行使用,是进一步促进企业发展的途径,炼油化工企业需要与行业的发展特点,以及自身的技术水平制定出合适的节能降耗技术方案,从而减少石油发展带给环境的负面影响,促进自身的可持续化发展。  关键词:节能降耗;炼油化工企业;应用  前言:  
期刊
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一年后,这本杂志更名为《新青年》,鼓吹新思想、新文化、启发新觉悟、造就新青年的宗旨一目了然。  新文化运动能够蔚成风气,还得益于蔡元培在北京大学实行的教育改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刘半农、周作人、鲁迅等一批具有新思想、提倡新文化的新派人物执教北大,培育了北大的一代新风。《新青年》杂志也由上海迁到北京。自此,新文化运动迅猛发展起来。  新文化运动的一项
期刊
100年前,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在上海和嘉兴召开。那场会议开得青春飞扬,激情澎湃。一个改变中国面貌的政党由一群年轻人建立起来,其中就有28岁的毛泽东。  100年后的建党节,我们推出特别报道《1921:青年觉醒》,回顾中国共产党领袖人物毛泽东经历过的青年时光和探索过的救国道路。他的青春岁月是那一代年轻人的样本,也是这一代年轻人的典范。  毛泽东出生在1893年的旧时代,对旧思想、旧文化、旧制度
期刊
摘要:本文在对稠油断块地质情况认识的基础上,分析了某稠油断块开采阶段后期产量下降原因,并有针对性的提出了改善开发效果的关键技术,在现场实施应用过程中取得了显著成效。  关键词:稠油;蒸汽吞吐;效果;研究  1 油藏基本情况  本断块是一个层状中高渗透砂岩边底水稠油藏,含油面积9.0km2,上报地质储量5697×104t。于楼油层和兴隆台油层是两套中~厚互层状的湖盆扇三角洲沉积。可分为以辫状分流河道
期刊
摘要:标准化管理表面上看起来是业务流程的优化和规范,但实质上是企业管理理念和企业文化的再生,通过改进产品、过程和服务的适用性,使企业获得更大成功。  关键词:标准;标注化;业务流程;  前言: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与国际经济技术交流的迅速发展,标准化已跨越国界,日趋国际化。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需要实现以标准化作为管理基础的现代化管理。实现标准化管理,将会获得人、财、物和时间上的
期刊
摘要:欧利坨油田作为典型的低渗油田,部分油井常规开采自然产能低。随着油田的开发,油井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堵塞,从而降低流体在地层中的渗流能力,油井产量递减快,严重制约油田产量。而油藏解堵技术作为解除油气层污染的有效措施,几年来工作量逐年递增,仅从2013年到2016年间,化学解堵措施工作量就由2013年的7口上升到2017年的30口,年增油量也由2013年的1008吨增产到2017年的9489吨,占措
期刊
摘要:针对目前桥式偏心分注工艺投捞工作量大、故障率高,液力投捞分注工艺分层级数受限,以及出砂区块马142出砂重,分注困难等问题,开展了桥式同心分注技术研究及应用,在马142块应用7井次。该工艺有效解决了出砂区块出砂重影响分注难题,提高了分注井测试成功率、效率和精度,大幅减少水井故障率,满足油田精细分层注水的需要,为兴隆台采油厂老区稳产提供技术支持。  关键词:桥式同心;注水;测调  一、前言  马
期刊
摘要:断块油藏在我国石油行业中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地位。迫于生产压力必须对某断块进行开发,为了实现该油藏的经济高效开发,本文对该地区油藏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且设计开发油藏工程方案。由于该地区存在油井管控能力低、储层物特征和地质储量认知度不足、对该地区的低渗透油藏的开发难度巨大等问题,导致该地区的开发风险系数持续升长。为了保障开发工程能顺利进行,首先对油井的生产效率进行分析,确定该区域的各油井组管辖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