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新乡村文化建构

来源 :法制与社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ddn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古代村落大都是一个大家族,村子里彼此都是亲戚,因此一般都有祠堂。氏族文化是中國最普遍的文化体系,也是统治体系中最基础的建构。现代社会,随着农村空心化的大规模发生,原来的氏族社会已经被打破,农村的文化平衡结构被打破,因此构建新的乡村文化,迫在眉睫。家风家训在构建新的乡村文化起着基础作用。
  关键词 氏族文化 乡村文化 家庭
  作者简介:张园,山西师范大学政法学院,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D66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8.05.186
  一、前言
  农村空心化伴随着中国大规模的城市化发展正在发生,很多古老的村落正在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慢慢消亡。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氏族文化被打破,新的乡村文化需要重新被构建。我们从系统理论来看村落文化的变迁,发现以前的村落是氏族文化,村子里的人家彼此都是亲戚,就算是因为战乱,自然灾害等原因而导致了大规模的搬迁到新的村子,也会因为通婚等彼此成为一个家族的人。这也正是在南方很多村子都有祠堂,还有很多的祭祀活动的原因。现在的村子大都是由几姓人家组成,尤其是在北方,很多规模小的村子因为孩子上学,打工等原因,已经从原有的村子搬离出来,现在很多村子已经不再是一个大的家族,而是开始慢慢细分了家庭,家庭成了主要的单位。而不是像原来那样氏族文化是主导地位,氏族文化最终决定裁决权的是大家长,大族长以及族里辈分高,资格老的群体对村子事物的掌控作用。但是现在的村落是一个个家庭为主,原来氏族文化可以平衡村子各种关系,现在这种平衡机制已经被打破,所以需要重新建构农村的文化体系,建构起一家庭为基础的文化体系。从系统理论来看,我们应该从家庭入手,重新构建新的乡村文化,有利于乡村更好的发展。
  二、家风家训对于农村家庭的重要作用
  家训家风文化是重要的中华文化传统。家训家风文化是从什么时候成为重要的部分,也许要追溯到孔子的时候,孔子在《礼记·大学》中写到: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因为儒家文化强调家庭的重要性,儒家文化是中华文化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所以家风家训从古至今都很重要。习主席曾说到:“广大家庭都要弘扬优良家风,以千千万万家庭的好家风支撑起全社会的好风气。”家风家训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弘扬传统文化的时候,更加注重家风家训文化的传承及发扬。
  社会学认为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社会结构中最基础的组成部分,因此社会学强调家庭对于社会的重要作用,以及强调家庭对于社会的功能性作用。
  笔者在运城调查的时候,在一个名叫S村观察到这里流传的习俗。村子很多家庭都会在门匾上过一个小的牌匾,上面有的写着秀外慧中,有的写着掌上明珠,还有的写着盛世腾龙等等,这都是在孩子出生以及孩子成年礼的时候,所送的牌匾,希望孩子可以健康长大,成年礼的时候希望孩子能够懂事,懂得承担责任。除了满月和成年礼,在村民的家庭里还看到了好多匾额,询问得知,这些匾额是家中老人去世的时候,他们同辈人送的。上面会写一些哀痛致辞,还会写关于老人好的品格,希望后辈可以继承并发扬。这些都是家风家训的一种传承吧。
  笔者通过调研和查阅有关家族的论文,总结家风家训的主要内容包含:
  (一)读书
  在大家庭族的发展史上,发现很多家庭之所以发展繁荣起来,读书是重要的,尤其在以前的时候,读书考取功名是向上流动的唯一方式。所以,有基础的家庭很重视读书,而且在家风家训文化中,可以看到家庭文化就看重读书,家长会鼓励并且带动孩子学习文化知识。就算一些家庭的父母并不识字,也会让孩子读私塾,或者请老师来教授孩子学业。正如“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描诉的一样,很多家风家训中都要求后代认真勤奋读书。
  (二)品格
  笔者所看到的一些关于家族的发展史中,家风家训重视培养孩子的品格,例如勤奋好学,不耻下问,对人尊重,有善心,乐善好施等等。这些品格在孩子的幼年时期就开始被培养。尤其是儒家文化的影响下,大家对仁义礼智信的推崇,人们更加看重品格。品格的培养对于后代来说不仅仅使其有能力成为继承者,也能让其在社会上很好的立足。
  (三)婚姻
  笔者收集的资料中显示家族对于婚姻是非常重视的,女子并不仅仅是传宗接代,而且女子的品德也是被考虑的。我们说在古代女子无才便是德,在古代并不是这样的。在资料中显示女子的品德,家教,女红等等都是选择媳妇的条件。有的家族之所以你能够兴盛,女性在家庭中扮演重要的角色。男子一般会求取功名,承担挣钱养家的责任,教育子女的责任一般主要在女子身上,因此有的家族在家风家训中会强调后代娶妻的选择性。家族之间经常联姻,很多都是有才华的女子,和丈夫有共同语言,对于孩子的教育方面都十分上心。
  三、农村新文化建构
  以前氏族文化会一个大的家长在主持下进行,村子里辈分最高的人会主持村子各种事情,一般村子里的人都会信任这样一个有威望的人总理各种事物。而且中华文化中有敬老的习俗,因此辈分高,有德行的老人备受推崇。
  现今,社会变迁太快,老人们已经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年轻人们也都忙于生活。而农村空心化导致的现在村子里大都是老人,没有年轻的劳动力,而老人即使有智慧,但是无法跟上时代,不能带动村子里的发展。《回乡记》中看到,由于以前是氏族村落,熟人社会,所以能够将邻里之间关系处理好,需要睿智、公正的、辈分高的人来主事,但是时代发展,老人们已经没有办法跟得上时代的发展,而且村子里各种利益关系的平衡,也没有能力可以处理好。有的村子规定了:五十岁以上的人不做决定。这样对于那些平常在外打工,彼此之间没有利益关系冲突的人来决定村子事物,反而有利于村子更好的发展。   很多村子出现了不好的现象,社会问题频发。我想這些应该是村子以前的平衡体系被打破,而新的平衡体系还没有建构成的原因。村子里有很多外出打工和上学的人,他们看到这些现象的时候也会去反思进而去努力想办法解决,这就会出现《回乡记》里描写的村子里外出打工,见识多,有一定经济基础的人来主持村子里各种事物的情况。让我影响深刻的是里面关于村子垃圾的处理,现在村子垃圾是一项难以处理的事情。虽然村子里大家彼此都非常渴望干净整洁的村落,没有办事能力强的总管型人物的出现,这件事情没有办法解决。村子一个中年人,看到这样的情况,就砌起来一个小型的垃圾场。原本他以为大家会觉得远,累而不愿意扔掉垃圾,但是没有想到大家很愿意出门随手拿起扔掉,而且还有人专门走过去扔掉垃圾。
  笔者想这是村子自己在适应社会的变迁,也是自己在努力改变现状,让乡村生活会更加美好。这算是村子的自然变迁,自己寻找平衡机制介入。因此构建新的乡村文化体系,就有自己的本身变迁来适应社会,还有就是政府倡导的。在W村调研的时候,发现,每天早上,会有垃圾车在村子里绕行,喇叭里高声放着歌,大家听到就会出来倒垃圾,这就是政府提倡并且提供的服务,这是村子的被动的适应变迁。但是无论哪种,对于乡村来说,新的文化建构正在形成。
  四、结语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很多的社会问题和家庭是脱离不了关系的,因此从根本上去进行文化建构,对于社会来说会减少很多社会问题。家训家风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继承其精华构建新的农村文化体系,构建和谐农村。
  在以前的氏族文化中,也有自己的族风,在古代,这种族风,常常是人们口口相传,有的村子族风正气,大家都愿意把自己的女儿嫁到村子里。如果一个村子村风懒散,姑娘是不愿意嫁到这个村子里来的。男子娶女子也一样,因此,村风成为相亲的条件。现在也同样如此,结婚之前,彼此家中都会互相打听,打听是哪里人,家风好不好等等,打听清楚了才会结为亲家。
  族风、村风是一个个家庭风气而组成的,因此从家庭的角度来构建新的农村风气非常重要,现在也是,新的乡村文化应该由一个个好的家庭风气组成。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其实是并驾齐驱的,是有很重要的作用的。家庭的风气怎么才能建构起来呢?家风家训是有效的措施,正如在运城S村的匾额一样,这是一种家风家训的传承,例如颜氏家训,也是家风家训的传承,家风家训的传承是新农村文化建构的基础。
  家庭是有直系血缘关系的人住在一个房子里,而乡村文化是指以村为单位的村风。由于现在外出打工家庭越来越多,农村空心化的现象非常严重。因此家庭文化成为家庭之间的文化体系,而乡村文化也越来越没落。这次笔者在S村进行调查的时候,发现在村中心有很多破烂不堪,无人居住的房子存在,夹杂着一些新修的房子,在外围都是新修的房子。在村子的墙壁上,我看到当地有名的孝文化的体现。虽然宣传的很到位,但是我看到村子里周围的土地上还是有很多的垃圾。还有一座废弃的场子和很多座根本不住人的房子。因此当地虽然有家风家训文化的传承,还是有名的孝文化传承地,现在以前氏族文化已经被打破,文化传统已经成形式化没有将其内涵完整的传承下来。家风家训文化的传承,构建新的农村文化体系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钟敬文.民俗学概论.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
  [2]王思斌.社会学教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3]贺雪峰.回乡记.上海:东方出版社.2014.
  [4]尹庆山、施国庆.农村型村庄空心化问题及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1).
  [5]周祝平.中国农村人口空心化及其挑战.人口研究.2008(3).
  [6]唐湘玉.中华家风家训的传播现状及新媒体传播策略.戏剧之家.2017(22).
  [7]殷亚林.明清宁州张氏家族考述.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17(10).
  [8]张英明.明清以来莱芜张氏迁徙及发展情况考.德州学院学报.2014(10).
  [9]朱婷婷.清代科举家族桐城张氏研究.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6.
  [10]高洁茹.浅论魏晋南北朝家训发展及对家族影响.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6.
  [11]刘畅.明清京江张氏家族研究.苏州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6.
其他文献
关键词 “全能神” 案例 传播特点 防控对策  基金项目:《“全能神”在我国境内的传播及对策研究》,主持人:宋永鸿,参与者:周媚、林灿伟。指导教师:李慎。编号:201611110015。  作者简介:李慎,广东警官学院侦查系副教授;宋永鸿、周媚,广东警官学院2014级侦查专业本科生。  中图分类号:D920.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8.
摘 要 现如今处于信息化时代,随着新旧媒体的发展及民主法治化进程的加快,公民的法制意识不断加强,信访数量不断增多,为确保维稳工作的正常进行,对举报失实进行澄清成为了检察改革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 举报失实 澄清 调查  作者简介:吕萍,三明市将乐县人民检察院。  中图分类号:D918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6.08.324  一、基本案情
摘 要 不同于传统的“用人单位 劳动者”的用工模式,“互联网 ”平台创造了“用人单位 互联网平台 劳动者”的新型用工模式。新的用工模式带来新的问题,基于“互联网 ”平台提供劳务是否应当被认定为劳动关系,成为司法实务中关键争议问题。本文以“网约工劳动争议第一案”为例,探析新型用工模式下劳动关系的认定。  关键词 “互联网 ” 劳动关系 认定 劳动权益 保障  作者简介:杨春建,华东政法大学,硕士研究
摘 要 公安院校由于性质的特殊性,决定了它在培养和管理学生方式上与其它高校的不同。本文通过对贵州警察学院三支队非公安专业学生实行警务化管理,以2016级和2017级共1360名学生为研究对象。得出:非公安专业学生要以警务化管理为基础,以“四进”方案为措施,在管理的过程中结合三支队学生的实际情况,科学管理、“精细化”管理;牢牢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就业为根本,培养新时代运用型人才。  关键词 非公安专
摘 要 商标性使用是商标侵权认定的基础。判断是否属于商标性使用,本文认为应结合具体案情,综合考虑商标的独创性程度、知名度、使用商标的方式和主观想法,在此基础上判定是否属于商标性使用行为,从而进一步判断是否会造成混淆,是否为侵权商标。  关键词 商标性 使用 侵权抗辩 “非诚勿扰”案  作者简介:张宪法,浙江丽阳律师事务所,二级律师,研究方向:民商事、房地产、合同法。  中图分类号:D923.8 文
摘 要 监察体制改革将检察机关的部分职能调整至监察委员会行使,对检察权性质和内容有重大影响。鉴于这一情况,检察机关应当立足于法律监督机关性质,以完善对侦查阶段和诉讼外的监督、扩大不起诉权等形式,强化、完善法律监督职能。  关键词 检察权 法律监督 定位  作者简介:王统,河南点石律师事务所律师,研究方向:民事、刑事法律实践与理论研究。  中图分类号:D926.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
摘 要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赋予少数民族自治区法律变通权,在自治区跨民族审判中,民-汉双语审判作为解决庭审语言问题的出路,成为自治区法制工作的一大亮点,也是自治区司法工作中变通行为的具体体现。“双语法官”作为一类特殊的人群,备受外界关注。本文基于2016年7月对乌鲁木齐市司法机关的实证调研,拟从庭审出发,以双语审判为对象,探讨在双语庭审中具体的司法变通行为。  关键词 双语审判 司法变通 变通权 民族
摘要少数民族群体和农民工随迁子女这两大弱势群体的教育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少数民族农民工随迁子女在流入地教育融入困难成为当前我国少数民族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中最突出的问题之一,形成其融入困难的主要原因包括政策、环境、观念等。本文認为解决少数民族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融入问题,需要我们从政府、社会、学校、家庭各个方面共同努力。  关键词随迁子女 少数民族 教育融入  一、概念引入与调研背景  “教
摘 要 “抽象唯物主义”作为马克思在其基本思维原则境域,对科学唯物主义所做的概括,表明了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的精髓;“新唯物主义”和“现代唯物主义”作为马克思在宇宙观层次阈对其科学唯物主义的简明概括,表现了科学唯物主义的最普遍形态。或者说“新唯物主义”或“现代唯物主义”乃是科学唯物主义的宇宙观,而“实践活动的唯物主义”或“历史唯物主义”作为马克思恩格斯在人的生活世界层次阈,对其科学唯物主义的科学界
摘 要 合同诈骗罪是以合同为外在表现形式的一种新型经济类刑案,并且诈骗犯罪方式多样化,情况复杂多变使司法机关很难界定犯罪嫌疑人罪与非罪之情形。在司法实践中,合同诈骗案件数量居高不下,已成为诈骗类犯罪中的重点与难点。本文结合现实个案对合同诈骗罪构成要件进行探讨,以期助于司法实践中准确把握本罪的认定。  关键词 合同诈骗罪 非法占有 构成要件  作者简介:杨爱玲,三峡电力职业学院副教授。  中图分类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