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课堂成为学生幸福成长的所在

来源 :北京教育·普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ebaob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佐藤学先生的《教师的挑战》一书所倡导的学习共同体的课堂,让我看到了学生学习的幸福所在。
  1.基于接纳与尊重的倾听,让学生感受被接纳的幸福
  书中谈到,教师在课堂上的倾听有两个原理,一是要完整地接纳每一个儿童的想法,二是在教学中尊重每一个儿童的尊严。
  这样的叙述让我很快厘清了“听”与“倾听”的本质区别。“听”关注的是发言者发言的内容与信息,而“倾听”关注的是该儿童的发言是由文本中的哪些话语、其他儿童的哪些发言以及发言儿童自身先前的哪些发言所触发的。弄清了这些,我们就看清了一个学生学习和思考的过程,不会再拘泥于学生的发言是否正确。而当我们不再拘泥于这一点,学生就会从心里感受到我们对他们的接纳,感受到被接纳的幸福。
  同时,如果教师不只寻求“好的教学”,不再陷入把“好的发言”串联起来的结果,而去更多关注那些“奇趣”“古怪”的发言,那么,每个孩子发言的价值都将被彰显和认可。而当所有的孩子都感到自己的想法被认可时,那种“我的存在是有价值的”幸福感将促使学生们更好地投入新的学习。
  2.基于自然质疑的课堂,让学生感受到安心学习的幸福
  书中说:“我们观摩的课堂众多,但‘不懂’的时候能够直言不讳的课堂并不多见。的确,我们的课堂更多的时候以‘好的学生’和‘好的發言’为中心和结果,对于那些边缘化的学生和发言基本忽视。”事实上,很多看似非边缘化的学生同样存在着各种“不懂”,可是,他们没有人敢大胆提出来,仿佛“不懂”就是一种耻辱。而学习共同体倡导把边缘化儿童作为课堂沟通的中心来对待,让“不懂”成为一种自然而然的学习过程,这样的提法令我茅塞顿开。
  我依据佐藤学先生的说法进行了课堂尝试,赋予边缘化儿童发言优先权和责任,他们逐步开始大胆提出自己的问题,而他们的问题居然经常能够带动全班学生的思考和深层次学习,学生们感受到了安心提问、真正弄懂问题的快乐。可见,让学生们大胆说出“我不懂”,绝不是对边缘化儿童的照顾,而是让更多的学生安心地、深入地学习的保证。
  3.基于协同学习的课堂,让学生感受到互学共进的幸福
  佐藤学先生在《教师的挑战》一书中倡导“协同学习”的理念,我从中感受到,“协同学习”不等于“合作学习”,不是把学习任务进行简单的分配和加减法,而是让不同的学生能够在一起安静地倾听彼此,能够在小组里共同研究和解决一个问题,能够享受彼此带给对方的启发和促进。学困生能够真正提出和解决问题,优质生能在这个过程中学会耐心地对待他人,学会用完整清晰的语言表达出自己的想法……这样的课堂让每个孩子都真切地体验到学习真正发生所带来的幸福。
  编辑 李刚刚
其他文献
“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是党和国家对教育工作提出的迫切要求和目标。拔尖创新人才主要是指各个领域特别是科学、技术和管理领域,有强烈的事业心和社会责任感,有创新精神和能力,为国家发展做出重大贡献,在我国特别是在世界领先的带头人和杰出人才。把造就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作为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目标,既丰富了新历史时期国家教育发展方针和战略目标内涵,又适应了时代特点
“九年一贯”已成为国家层面重点关注的重要课题,是解决课程改革、择校、教育均衡发展等问题的有力举措。九年一贯制学校使教育更具有连贯性,九年的学校生活,其时间之漫长、形式之多样、内容之丰富、活动之集中,都远远超过其他学制类型的学校;对学生影响之大也绝非其他类型学校所能达到的。九年一贯制实现了小学到初中的平稳衔接,避免教育脱节现象;有利于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有利于教育教学的改革;有利于学校特色的形成;有
房山区立足于“均衡、公平、优质”的理念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进行了很多积极的探索和创新,形成了具有房山特色的“深综改”的思路和方式。那么,房山区教育在顶层设计上是如何设想的呢?本刊记者专访了房山区教育委员会副主任武玉章。  :房山区在“深综改”背景下进行了具有房山特色的教育改革,请问“房山特色”具体指的是什么?  :“一环两带三区”整体布局,形成独具房山区特色的优质教育资源增长模式。  “一环”即
汲取精华,创新形式,深化传统美德教育  对传统文化、美德,我们可从三个层次来认识。  一是“道理”层次。儒释道作为中华文化的代表,其与中华民族的契合点究竟何在?比如,“孝”作为一种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其道理何在?教师要先有透彻的认识,以便能从“道理”层面给学生讲明传统美德的意义和价值,如父母生我养我很辛苦,我应该以孝心相报;又如“礼”,“不学礼无以立”,是讲道理,礼仪、礼貌、礼节的要求则是道理在社
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实验学校关于养成教育的实践做法,获得了教育部颁发的优秀德育案例奖,可谓实至名归。我作为曾经参与2017年度全国中小学德育优秀案例评选活动的一名专业研究者,对该案例展现出的教育觉悟高度赞赏。这是一种文化觉悟、道德觉悟和生命觉悟。  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实验学校通过“实、深、透”三个独特视角,把学生良好习惯养成的外在要求,逐渐转化为学生健康成长的内在需求,这个教育转折很艰难,也
编者按  2018年1月,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2017年版普通高中各学科课程标准。同时,新的教材研制也正在紧锣密鼓地推进,2018年9月进入试教试用阶段。如何依据新课标精神进行新的教学?为了回应广大一线教师的迫切关注,我们开辟了“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与新课程标准解读”专栏,特约北京教科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各学科教研员答疑解惑。《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中学历史教学初探》分为上下篇刊出,本期
2014年9月,各种教育新闻报道中引人注目的有这样两条:一是北京市中小学从新学年起,每周至少有半天时间在校外上课;另一条是《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的发布。针对“每周至少有半天校外上课”,我们为什么要这么做、如何实施、在实施过程中要注意哪些问题等,这些都是当前北京市中小学亟需解决的问题。  课程开发体现育人价值  一年前,我校就提出了要对现有课程进行优化整合,开设综合课程,主要是
站在2018年的起点回望,最难忘的是那些感动。  我们感动于思想。2017年,我们开辟了理论栏目,并邀请了石中英、朱传世、李明新作为其中的“专栏”作者,推出了《穿越教育概念的丛林》系列文章、《抓认可度比抓知名度重要》系列文章、《教材新政要考虑的几组主要矛盾及调和可能》系列文章。三个系列的文章不圆滑,不矫情,在人人“关注”教育的喧嚣中投射出一道理性之光,在读者中引发了很大的反响。  我们感动于坚守。
進入8月,高考的硝烟几乎散尽,随着入学通知书的来或不来、来自哪里,又是新一轮的有人欢喜有人忧。后来的学子以及他们的老师如何从这一次试题中寻找信息,争取在明年的高考中取得理想的成绩?请看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的教研员们对高考试题的解析以及对今后教学提出的建议。
北京市育英学校是一所12年一贯制学校。近年来,学校不断推进“扁平化-矩阵式”管理的进程,尽可能压缩学校组织结构的层级,以最大限度提高工作效率。目前,在职能部门成立“四中心”“一院”:即学生服务中心、教学服务中心、行政后勤服务中心、人力资源服务中心及课程研究院;在业务部门设置小学低年级学部、小学中高年级学部、初中学部(含初中预备年级和七、八年级)、九年级学部、高中学部和国际部。校长任课程研究院院长,